城市规划概论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
注: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画图题
第一篇
1.“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2.埃及公元前252023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
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到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档阶层的居住区。
3.P 007 卡洪城平面图(绘)
4.城乡化的含义:
城乡化这一概念最简朴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过程,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长。
②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的多雨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③土地及地区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市拥有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涉及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施,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
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城乡化也成为城市化,由于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乡化水平指城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城乡化发展的S型曲线(绘)P 013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乡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干达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
加速阶段——当城乡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高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长,城乡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成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员又转向第三产业。
6.春秋战国《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7.周王城平面想象图 (绘)P019
8.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9.曹魏邺城平面(绘)021
10.公元前52023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11.乌尔城复原图(绘)026
12.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028
13.《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联系033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大纲一方面提出,城市要与其周边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雅典宪章》中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游憩和交通,其解决办法就是将城市划提成不同的功能分区。
《马丘比宪章》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14.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性、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
当然,要做到真正的零排放是不也许的,但它作为人类环保的一个抱负和目的却是积极的、现实的。
所谓“共生城市”就是城市内部的各个节点,涉及交通、建筑、能源、垃圾解决、污水解决等在内的各个部分,互相交织构成整体,所有要素都得到良性循环,用科学的方法发掘和运用城市各个子系统的协同性,最终实现城市、环境和资源的综合效益。
41
15对我国城乡规划法体制的理解必须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从城乡规划专业角度看,与
核心法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二,从一般性法律规范角度来看,该法律规范属于哪一类。
16.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7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发明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发明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成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18.城市规划体制运营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特定规划目的在一定期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规划目的在城市规划中居于核心地位。
19.从本质来看,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克制发展的悲观影响,并增进积极影响。
20.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目的是“城乡空间中的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
”
21.城市规划的终极目的是发明更优的人居环境,但是对于良好人居环境的理解却一直处在发展演变之中。
22. 永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永续发展涉及两个概念:①“需要”的概念,特别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
②“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23.永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24.永续城市与和谐城市的关系。
永续发展提出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生存;而和谐发展则是在永续发展的基础上,发明更美好,更故意义的人类生存方式。
或者说,和谐城市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于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可以得到满足,人类还可以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到更大的愉悦。
因此,坚守永续性城市的底线,追求和谐城市的高线,两者同样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别构成了东西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奉献。
第二篇
1.城市生态系统内容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互换而互相作用和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功能单位。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互相作用下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复合而成。
特点:
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第二,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第三,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
第四,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2.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性:
①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②城市以农业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③城市是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市场交易中心。
3.传统的、非地理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来源重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资本构成深化
②人力资本增长
③技术流程
4.根据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密集的限度和不同的比例,可以将产业提成三大类:
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5,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
把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业,称为“基础产业”
把以区内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的地方性产业,称为“非基础产业”
6.配第——克拉克定律
基本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
7.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的概念相对宽泛,它包含了多种经济类型,重要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性经济和城乡化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指公司的规模报酬递增,地方性经济源自产业内的互动,城乡化经济源自产业间的互动。
8.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9. 户籍人口是指在本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流动人口一般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几种说法)的人口。
暂住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10.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x1000‰
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x1000‰
11.综合增长率 122
综合增长率是以预测基准年上溯数年的历史平均增长率为基础,预测规划目的年城市人口的方法。
根据人口综合年均增长率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公式书上抄)
式中预测目的年末人口规模
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
人口综合年均增长率
预测年限
第三篇
1.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的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规定,在充足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规定,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168
2.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
①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
②自然条件的变迁可以使城市兴起,也可导致城市的衰弱。
③自然环境条件还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形象特性。
④此外,自然条件还对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等多方面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3.建筑适宜性评价,即评价城市建设的工程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将之提成三类:
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干重修的用地。
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合修建的用地。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调整提案
5.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6.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重要职能。
7.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度限度。
8.控制性具体规划的管理是通过指标的制定来实现的,其核心内容是其各项控制指标,可以分为规定性控制指标和引导性控制指标2大类、13小项。
控制性具体规划控制指标一览表
容积率 = 用地内所有建筑的总建筑面积 / 用地面积
建筑密度=(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之和 / 用地面积)× 100%
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 / 地块面积)× 100%
9.街道空间D/H值控制 339
D代表建筑之间的距离
H代表建筑高度
第四篇
1.道路横断面形式示意图(绘) 373
2.社区:通常是集中在国家地区内的家庭间互相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
邻里:在所限定的区域内,存在拟定的由其中的居民数构成的亚文化群体。
3.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最大为800~1000m
4.居住人口规模
①居住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用地50~100公顷
②居住社区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2023~4000户;用地10~35公顷
③居住组团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
5.TOD:公交交通导向开发
BRT:快速公交系统
6.低层住宅指1~3层的住宅;多层指3层以上至6层;中高层住宅为7~9层;而高层住宅为10层以上的住宅
7.一般经验认为,6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故得到了广泛采用。
8.长度:住宅长度直接影响建筑造价,由于住宅单元拼接越长,山墙也就越省。
根据分析,四单元长住宅比二单元长住宅每平方米居住面积造价省2.5%~3%,采暖费节省10%~21%。
但住宅长度不宜过长,过长就需要增长伸缩缝和防火墙等,且对通风和抗震也不利。
9.层高:住宅层高的合理拟定不仅影响建筑造价,也直接和节约用地有关,据计算,层高每减少10cm,能减少造价1%,节约用地2%。
但是基于住宅健康性的考虑,居室净高不应低于2.5m。
10.套型—一般指每套住房的面积大小和居室、厅和卫生间的数量。
11.山地建筑住宅建筑竖向解决手法(绘)504
12.住宅群体的组合
①行列式布置②周边式布置③混合式布置④自由式布置
13.便于居民使用。
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
居民区级 800~1000m
居住社区级 400~500m
居住组团级 150~200m
14.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方式一般以居住人口规模大小分级布置。
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重要涉及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
第二级(居住社区级):内容重要涉及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第三级(居住组团级):内容重要涉及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15.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m左右,中学为1000m左右。
16.住区内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