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高考部编版)历史高清思维导图 专题03 三国两晋南北朝(总表+分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
更迭与民族交融
政权演变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政治制度
三省制形成
州郡县三级制
东晋门阀政治
形成原因
①历史: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②经济: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国
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大族之间互相联
姻,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
渐形成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背
景:汉末动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魏王
曹丕推行 选
官依据:初创时的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发
展到只看家世 影
响: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来逐
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法律与教化
律令儒家化 以
亲属之间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原则,维护儒家
三纲五常 成
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维护儒家三纲五
常;封建统治者的推动; 表
现:汉武帝时期,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
明帝,置律博士
民族交融
北方 北
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学习汉族典
章制度,各族频繁接触,通婚杂居,相互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
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内容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
迁都洛阳
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均田制与租调制
影响 巩
固北魏政权,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 加
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加快北方各族交
融,缓和民族矛盾
缩小南北差距
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特点 ①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
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②
孝文帝亲自主持,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
习惯,借鉴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南方
南方经济开发
蜀、吴两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与经济开发
东晋、南朝经济开发
原因 ①
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
件优越
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
劳动力资源
侨州郡县 东
晋南朝政府设置侨郡侨县,仍用北方故地郡县
名称,侨民另立白籍,并减免租赋。

侨置郡县起
到了安抚流民、稳定政局的作用。

土断之后,侨
民加入当地户籍,侨置郡县随之撤销
影响 北
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促进南
方经济发展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但
当时我国的经 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
济水平依然落后于北方
民族交融的方式
①民族迁移: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

②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反晋。

③友好交往: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和睦政 策
④民族战争:十六国政权互相攻杀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北 魏孝文帝改革 实
质:从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从社会生产角
度——农业化
民族交融的表现
①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西晋末年, 战乱频繁,中原人口锐减,少数民族加
快了内迁速度。


十六国时 期,各少数民族彼此攻战中,各贵族势
力削弱,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 各民族差异逐渐缩
小,向着民族交融发展
对外交往
东晋法显至天竺
中亚、天竺高僧来华
经济与社会生活
土地制度
曹魏屯田制
西晋占田制
北魏均田制
土地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影响 提
高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
展; 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了
统治; 推动了内迁各族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
合 至
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
地日益减少 农
民负担加重,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地主
成为佃客
赋税制度与户籍制度
东晋“土断”废除白籍、黄籍
北魏租调制
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西魏府兵制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农业
灌钢法制作农具
三国马钧改进翻车
手工业
灌钢法
白瓷、匣钵
劳作方式
田庄经济(农业庄园式劳作)
特点
农业为主,多种经营
自给自足 聚
族而居,宾客相附(徒附、宾客、族人、部曲
等)
拥有私人武装(部曲),易形成割据势力
影响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来源
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寺院经济
形成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统治者的支持
影响
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为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
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文化交流与传播
思想
佛教、道教传播
儒学出现危机
魏晋玄学
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内容 思
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
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
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

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文化成就辉煌灿烂
文学艺术
建安文学
东晋陶渊明田园诗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书法 东
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隶、草、
行、楷均已完备。

东晋王羲之被称“书圣” 绘画 东
晋:顾恺之,专职画家,提出“以形写神”,
代表作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科技 1、圆周率:南朝祖冲之。

2
、《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中国现在最早
的完整农书。

3
、《禹贡地域图》:西晋裴秀,提出绘制地图
方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演变 三国鼎立 基本史实
220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魏占上风
221刘备称 帝,定都成都,称蜀汉;
229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地图讲西晋
西晋短暂统一
266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即晋武帝。

280,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灭亡:316年,被匈奴所灭
少数民族内迁 西
晋内迁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

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中
原统治者的强制迁徙和招引
(抵御北方其他民族、补充兵员和劳力) 气
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
(迫于生存压力南迁)
仰慕中原先进文化和农耕文明 晋
武帝死后,八王之乱,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
胡趁虚而 入
影响 内
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民族矛盾
也被激化
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地图讲东晋与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
基本史实
东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十
六国:与东晋同时,北方15个割据政权加西南
成汉
地图讲南北朝 宋
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东晋灭亡
北魏
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



原因
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改革阻力大 经
济上,平城地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
给困难
军事上,柔然的骚扰
洛阳市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63年,魏权臣司马昭灭蜀
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政权演变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演变
三国鼎立
地图讲西晋
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
基本史实
220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
号魏;魏占上风
221刘备称 帝,定都成都,
称蜀汉;
229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西晋短暂统一
西晋灭亡:316年,被匈奴所

少数民族内迁
266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即
晋武帝。

280,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主要有匈
奴、鲜卑、羯、氐、羌
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影响
中原统治者的强制迁徙和招

(抵御北方其他民族、补充
兵员和劳力)
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
(迫于生存压力南迁)
仰慕中原先进文化和农耕文

晋武帝死后,八王之乱,重
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
而 入
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
民族融合;民族矛盾也被激

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
开发
基本史实
东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
康,史称东晋
十六国:与东晋同时,北方
15个割据政权加西南成汉

北魏
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
东晋灭亡齐梁陈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263年,魏权臣司马昭灭蜀
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法律与教化
民族交融
66
对外交往
三省制形成
州郡县三级制
东晋门阀政治
形成原因
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大族之间互相联姻,统治
阶级内部构成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一整套的
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①历史:豪强地主势力发
展;
②经济:土地兼并严重,经
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九品中正制是士族
制度的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
背景:汉末动乱,豪强大族控
制了地方选人权,魏王曹丕推

选官依据:初创时的根据家
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发展到
只看家世
影响: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
了中央集权。

后来逐渐形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局面
律令儒家化
以亲属之间尊卑亲疏作为量
刑的原则,维护儒家三纲五

成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
想,维护儒家三纲五常;封
建统治者的推动;
表现:汉武帝时期,儒家知
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
置律博士
东晋法显至天竺
中亚、天竺高僧来华
民族交融
北方
南方14
民族交融的方式
实质
民族交融的表现 北
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学习汉族典章
制度,各族频繁接触,通婚杂居,相互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少数民族内迁
影响
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内
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 民族融合;民族矛盾也被激
化 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
开发
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 仰
慕中原先进文化和农耕文
明 中原统治者的强制迁徙和招
引 晋
武帝死后,八王之乱,重 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
而 入
背景
内容
影响
特点
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 民
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三长制 实行俸禄制 推行均田制
迁都洛阳
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均田制与租调制
三长制
宗主督护制
北魏迁都洛阳
原因 政
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
大。

改革阻力大 经
济上,平城地处塞上,经
济比较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军事上,柔然的骚扰 洛阳市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 巩
固北魏政权,促进了北魏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顺
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
的历史趋势 加
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
程,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
和民族矛盾
缩小南北差距 北
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
出重要贡献 ①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
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
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②
孝文帝亲自主持,重点是改
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借 鉴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
式 ①
民族迁移:少数民族内迁;
北民南迁。

②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反
晋 ③
友好交往:诸葛亮对西南少
数民族和睦政 策 ④民族战争:十六国政权互相
攻杀 ⑤
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北
魏孝文帝改革 从社会生产角度——农业化
从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
①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西晋末年, 战乱频繁,中原人口锐减,少数民
族加快了内迁速度。


十六国时 期,各少数民族彼此攻战中,各贵
族势力削弱,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 各民族差
异逐渐缩小,向着民族交融发展
南方南方经济开发蜀、吴两加强对南方少数民
族的治理与经济开发
东晋、南朝经济开发
原因
影响
①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
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

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
秩序比较安定。

③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
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
资源侨州郡县
东晋南朝政府设置侨郡侨
县,仍用北方故地郡县名
称,侨民另立白籍,并减免
租赋。

侨置郡县起到了安抚
流民、稳定政局的作用。


断之后,侨民加入当地户
籍,侨置郡县随之撤销
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技
术和劳动力,促进南方经济
发展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但当时我国的经 济重心仍在
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水平依
然落后于北方
经济与社会生活
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与户籍制度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曹魏屯田制
西晋占田制
北魏均田制
土地性质
影响 封建土地国有制 提
高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
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有
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
政权封建化,巩固了统治; 推
动了内迁各族转向农耕,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至
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 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
减少 农
民负担加重,纷纷逃亡, 或出卖土地投靠地主成为佃
客 东
晋“土断”废除白籍、黄

北魏租调制
西魏府兵制 魏
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

农业
手工业
劳作方式
灌钢法制作农具
三国马钧改进翻车
灌钢法
白瓷、匣钵 田
庄经济(农业庄园式劳
作)
寺院经济
特点
影响
农业为主,多种经营
自给自足 聚
族而居,宾客相附(徒
附、宾客、族人、部曲等) 拥
有私人武装(部曲),易
形成割据势力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兵役杂
税来源
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形成原因
影响 魏
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
播;统治者的支持 与
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
府财政收入 为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
质基础 社
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
大; 南
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
市和草市尉
文化交流与传播
思想
文化成就辉煌灿烂
科技
佛教、道教传播
儒学出现危机
魏晋玄学 背
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

内容 影
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
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想上,主张虚无的“道
”,宣扬“无”是产生万物
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 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
”,。

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文学艺术
书法
绘画
石窟
建安文学
东晋陶渊明田园诗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东
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晋南北朝隶、草、行、楷均
已完备。

东晋王羲之被称“书圣” 东
晋:顾恺之,专职画家,
提出“以形写神”,代表 作 《女史箴图》、《洛神赋
图》 山
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
阳龙门石窟 1、圆周率:南朝祖冲之。

2
、《齐民要术》:北朝贾思 勰,中国现在最早的完整农
书。

3
、《禹贡地域图》:西晋裴
秀,提出绘制地图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