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大田县梅山中学2012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征集考试(1)试题AqMl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相关资料6)
作者:佚名
同论一史见仁见智——《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之比较
高中语文课本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
《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
西汉初年,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
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
见此,杜牧写了这篇赋,借秦统治者茺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
《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
当时北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统治集团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作者写此文就是要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动”。
四、从所涉及的史实范围看《过秦论》从秦孝公说到秦朝灭亡,共八代君王,150多年的史实;•《六国论》所说的是自秦灭六国至秦统一的几十年期间的历史情况;《阿房宫赋》只从秦统一说到秦灭亡、阿房宫被焚共约15年的时间。
另外《六国论》没涉有陈涉起义,《过秦论》和《阿房宫赋》都写到陈涉起义;但《过秦论》说的详细,《阿房宫赋》只用了“戍卒叫,函谷举”一语概括。
五、从评议的角度看鉴于各文的写作主旨,它们的评议角度是不一样的。
《六国论》是从痛惜六国失策的角度来说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是指斥秦王朝的残暴荒淫;不过,《过秦论》侧重说秦的残暴不仁,《阿房宫赋》则偏重于斥责秦的骄奢荒淫,也说及六国不爱百姓。
六、从结论来看《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
《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国之下的结论。
而《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其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
七、从结构来看三篇文章虽然都采用逐层推进的方式,但《阿房宫赋》前两段是铺叙、描写,后两段转入评论,持论有据。
《过秦论》和《六国论》虽同是论文,但结构却不同:《过秦论》先列举
论据进行分析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嘎然而止;《六国论》先提出论点,然后用论据加以论证,引申劝戒。
这又可将两文结尾区别开来。
八、从议论方法看三篇文章虽然都运用对比,但方式不同:《过秦论》是纵式对比,得出“秦朝>秦国>九国>陈涉”这样的结果,而陈涉居然能击垮强秦,其原因就在秦自身的弊端。
《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
《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
另外,《六国论》中有引证,而其他两文没有;《过秦论》《阿房宫赋》中有铺张渲染,《六国论》中却不明显。
不过两文的铺张又不尽相同:《过秦论》只是详尽的描写,而《阿房宫赋》则是夸张的笔法。
九、从作者的见解和局限看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他也没看到秦统一的意义。
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
贾谊指出秦的灭亡在于不施仁义,也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他没认识到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更提不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
总之,这三文既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又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
读时切不可不加区别。
作者:likegang
●程海林
同曲异工——《过秦论》与《六国论》异同比较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但却有同曲异工之妙,堪称中学语文教材中又一著名的姊妹篇。
就文章的体裁来说,两文同属历史评论。
一评秦国灭亡缘由,一评六国破灭原因。
就文章的主旨来说,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
就文章的表现手法来说,两文均采用了评述结合。
这是两文的相同之处,•但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结构安排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是史评,同属议论文,但两文的论证结构安排却不同。
《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六国论》••采用三段式结构。
•《过秦论》第一大段详细具体而又简洁生动地记述了秦自孝公始至秦二世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亡的过程;第二大段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国论》第一大段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大段运用韩、魏、楚赂秦而亡,齐、燕、赵因它国赂秦而亡的具体事实,证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三大段在第二大段的基础上,引出教训,警戒后人。
二、组材顺序不同
《过秦论》组材以时间为序;《六国论》组材以事物类别为序。
•《过秦论》从秦孝公写起,历经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考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具体记述了秦国由弱变强,由强及弱而亡的历史。
•《六国论》则将六国中直接赂秦而亡,因他国赂秦而亡,分别加以归类,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进而得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结论。
三、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
《过秦论》和《六国论》虽然都运用了述评结合的手法,但两文表现手法的侧重点不同。
《过秦论》侧重于记述,因为本文主要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来进行对照比较,让事实说话,从而证明秦亡的原因。
《六国论》主要在分析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弊端所在,所以全文•侧重点放在议论分析上。
《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六国论》采用先评后述,边述边评,以评为主。
四、评论点位置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的评论点都非常明确,但•两文所放的位置不同。
《过秦论》的评论点放在文章的最后。
卒章显志。
•《六国论》的评论点放在文章的篇首,开门见山。
《过秦论》在前面述评的基础上,收束作结,发人深思,令人回味;《六国论》开篇点旨,一目了然,鲜明突出,引人入胜。
明确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习,也会大有帮助的。
(安徽省肥西中学程功明)
《六国论》与《过秦论》写作特色比较
《过秦论》和《六国论》在写作上的主要异同是:论证方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借古讽今、采用事实论证、以对比的手法进行写作的,但结构安排却不相同。
一、就运用事实的具体情况看,两篇文章各有千秋。
《六国论》抓住“赂秦”这一基本史实,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它的弊端,重在析理。
其中运用五组对列举了大量的史实:1.赂者与不赂者(韩、魏、楚与齐、燕、赵)相对比。
2.赂者中“六国土地来之不易”与“六国子孙将土地轻易予人”相对比。
3.不赂者中“燕虽小而后亡”和“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的“用兵之效”与“以荆卿为计”和“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终致灭亡的结果前后相对比。
4.从“赂秦”的反面——抗秦与六国灭亡的原因相对比。
5.北宋与六国破灭相对比。
《过秦论》按照历史的发展过程,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史实的铺叙和渲染,寓理于事,叙多于议。
其中也运用了五组对比:1.六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相对比。
2.六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相对比。
3.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4.陈涉与九国相对比。
5.秦国前后灭亡相对比。
二、就结构安排而言,中心论点的提出不同
尽管两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的出现,一篇在末尾,一篇在开头,但却具特色。
《六国论》先提出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进行分析,文章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对六国破灭的原因进行了论述,否定了“兵不利,战不善”的因素,对“弊在赂秦”则予以充分肯定,而且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赂”字来展开论述,论点鲜明,语言简洁,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是按递进式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范文。
《过秦论》先叙述历史事实,通过简洁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其中心论点是在列举了大量事实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在文章最后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得出的。
而且全文只有最后一段是议论,其余的则是记叙。
先叙后议,最后点题,是一篇特殊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