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知识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知识点归纳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就像纵横全图的经纬线,勾勒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美景象。
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科学内涵:(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全民共享,二是全面共享,三是共建共享,四是渐进共享。
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包含: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经济体制。
以上六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
当前,
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
第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构建市场经济有效、微观主体由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第二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
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第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
第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四、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
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1.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继续推动香港、澳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坚守方向、踩实步伐,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中。
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回归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
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党的三大历史任务。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坚决反对和遏止任何形式的“台独”。
秉持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
携手同心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
第三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1)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
思主义指导地位。
(2)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总的要求是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3)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4)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建设好网络空间。
(5)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表达,把涉及国家、公民、社会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如何培育和践行?(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发扬民族精神。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如何?(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
吸引力和影响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其次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注重国家形象塑造,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再次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与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提高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实现文化软实力提升“形于中”、“发于外”。
第四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第三,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
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第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构建一个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第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三,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第四,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第五,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每年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
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和谐发展,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三、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一,推进绿色发展。
第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第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