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模板 (142)《传统节日》重难点突破
《传统节日》教案

《传统节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习俗和活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各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背后的故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故事、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图片、视频等资源。
2. 准备相关的实物道具,如灯笼、粽子等。
3. 准备足够的学习材料,如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内容1. 春节:介绍春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
2.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等。
3.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5.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进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印象。
2. 讲解与展示:教师讲解每个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活动,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该节日的了解和体验,讨论各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4. 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制作与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品,如剪窗花、包粽子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理解程度。
3.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手工艺品的制作质量和文化内涵的表达。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传统文化的专家或艺人来课堂进行讲座或表演,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直观感受。
2.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的展览或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教案

《传统节日》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节日》教案1活动设计寒假将至,无意之中我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寒假到了,我们要过一个节日,小朋友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他们摇摇头。
我告诉他们是春节,对于春节现在的孩子知道的越来越少了,我想通过这节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以及一些风俗习惯,增强孩子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加深对春节的认识。
活动目标1、认识新年、喜欢新年、盼望新年,发展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2、体会新年的气氛,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扮节日氛围。
3、知道新年是哪一天,了解新年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用完整话表述春节的故事。
2、制作礼物。
活动准备1、有关新年的图片ppt。
2、橡皮泥、彩纸、剪刀、胶水若干。
3、以往过新年时的照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
将幼儿慢慢带入活动室。
(活动室内的窗户上贴满窗花,棚顶上挂满彩条,门上贴上春联、福字、活动是前方挂几挂鞭炮,放《过新年》的音乐)1、你看到了什么,跟我们平时的活动室有什么不一样?2、想想这些东西在什么时候会看得到?3、看到这种场景,听到这个音乐你有什么感觉?二、基本部分。
1、讨论过年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小朋友每年都是怎样过春节的?2、出示ppt课件,帮助幼儿加深一步理解春节。
(1)春节的由来,知道我国人民善良与纯朴。
(2)春节的习俗,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及文化传统。
3、音乐游戏,放鞭炮。
(1)播放《恭喜发财》的音乐,教师将身体蜷缩并发出爆炸声展开。
(2)指导幼儿跟着音乐做动作。
4、春节趣事。
(1)教师出示自己过年时的一张照片向幼儿讲述自己过年时的趣事。
(2)指导幼儿说己照片中的内容及趣事(3)引导幼儿用完整话叙述春节为什么会这么快乐(团圆)5、迎新年、送礼物。
新年快到了,我们要给亲朋好友送去祝福,小朋友可以动手做一做。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篇1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重点: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学生:传统节日的代表图片及相关资料,排练舞蹈、绘画、手工、收集古诗、春联等。
老师:1、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课件。
2、收集或上网下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过程: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导入主题。
1、欣赏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
前几天我们刚刚过完的是什么节?(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2、提示课题——传统节日。
[导入部分选用儿歌,并结合学生过中秋节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向往,激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兴趣。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记录,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及日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我学习并概括能力。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演示课件)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学生自己操作微机,提高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自信心。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初步印象得到进一步加深。
传统节日-部编版(五四制)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传统节日——部编版(五四制)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方法和习俗;2.了解一年中主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3.通过学习,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讲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由来、方法和习俗;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传统节日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35分钟)(1) 春节1.春节的由来:解说春节的起源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过春节。
2.春节的方法:通过展示春节的重点活动(如吃饺子、贴春联、放烟花等)的过程和方法,了解春节的庆祝方式。
3.春节的习俗:介绍详细的春节习俗,如春节拜年、过年的讲究等,让学生了解春节文化的内涵。
(2) 端午节1.端午节的由来:解说端午节的起源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过端午节。
2.端午节的方法:通过展示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端午节的庆祝方式。
3.端午节的习俗:介绍详细的端午节习俗,如吃粽子、挂艾叶、赛龙舟等,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文化的内涵。
(3) 中秋节1.中秋节的由来:解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过中秋节。
2.中秋节的方法:通过展示吃月饼、赏月、玩中秋灯笼等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中秋节的庆祝方式。
3.中秋节的习俗:介绍详细的中秋节习俗,如吃月饼、赏月、玩中秋灯笼等,让学生了解中秋节文化的内涵。
(4) 重阳节1.重阳节的由来:解说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渊源,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过重阳节。
2.重阳节的方法:通过展示登高、赏菊花、喝菊花酒等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重阳节的庆祝方式。
3.重阳节的习俗:介绍详细的重阳节习俗,如登高、赏菊花、赏兰花等,让学生了解重阳节文化的内涵。
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

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传、统”等12个生字,会写“贴、窗”等8个字,会写“贴窗花、放鞭炮”等6个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理解传统节日的含义和习俗,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传统节日的定义与重要性:介绍传统节日的概念,强调其在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2. 主要传统节日的介绍:详细讲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3. 识字与写字练习:通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词语,学习新字,练习写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和掌握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生字和词语,理解传统节日的含义和习俗。
2. 难点:正确书写和运用新学的字词,理解传统节日的深层文化含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故事书等。
2. 学具:练习本、笔、彩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知讲解:讲解传统节日的定义、重要性和主要节日的习俗。
3. 识字与写字练习:通过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词语,学习新字,练习写字。
4. 互动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受。
板书设计识字2《传统节日》主要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生字:传、统、节、习、俗等词语:贴窗花、放鞭炮、吃月饼等作业设计1. 填空题: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词语。
2. 写作题:写一段关于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的短文。
3. 实践活动: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过一个传统节日,记录过程和感受。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对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新字词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辅导和纠正。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接收、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重难点突破及完整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重难点突破及完整教学设计目录目录 0第三单元单元解读 (1)识字1《神州谣》重难点突破 (9)识字1《神州谣》教学设计 (18)识字2《传统节日》重难点突破 (30)识字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41)识字3《“贝”的故事》重难点突破 (57)识字3《“贝”的故事》教学设计 (66)识字4《中国美食》重难点突破 (78)识字4《中国美食》教学设计 (86)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重难点突破 (103)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教学设计 (110)《语文园地三》重难点突破 (120)《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132)第三单元单元解读一、单元概述1.单元主题第三单元是本册教材中唯一的一个识字单元,单元主题是“传统文化”。
2.单元内容构成及编排意图围绕“传统文化”,安排了“神州大地、节日文化、汉字文化、美食文化”四个识字主题。
《神州谣》《传统节日》是韵文,《“贝”的故事》是汉字故事,《中国美食》图画对照短语。
编排这些琅琅上口的童谣韵文、故事短语,其意是在识字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神州大地的壮美、传统节日的风俗礼仪、汉字演变的历史、中国美食不同的制作方法,从而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口语交际的话题《长大以后做什么》,意在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
《语文园地三》安排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五个板块,意在识字读词,学习方法,积累词汇,学习部首查字法,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单元课时安排这是本单元的课时安排,共计12-13课时完成。
二、单元教学目标《神州谣》:1.认识“州、涌”等15个生字,会写“州、湾”等9个字,会写“神州、中华”等10个词语,积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等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3.能在语言环境中初步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传统节日》: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传统节日》说课稿

《传统节日》说课稿《传统节日》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执教的是一节综合实践方案制定课,课题的题目是《探寻传统节日家乡面食文化》。
下面我来谈一下我执教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课型设计思路:《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它强调了做事之前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的重要性。
事实上,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因而,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对于学生学会做事,未来走向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的过程逐步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并使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价值所在。
本节课基于学生已有经验,教师引导学生由主题生成顺利过渡到研究方案制定,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大组交流,使学生对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步骤更清晰、活动的过程更科学。
周密完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将为学生顺利、有效地开展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了解家乡传统节日的来历、礼仪、风俗习惯和面食文化。
2、能力目标:(1)运用上网调查、走访、拍摄等形式,让学生知道家乡的民间风俗习惯,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家乡节日的面食,记录家乡特色面食的制作方法。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1)发扬家乡传统面食文化,借鉴祖辈们的制作经验,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两年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所以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分工与合作,都要让学生自己作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案精选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单元,详细内容为第一章节《春节:中国人的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了解春节的来历、习俗及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家过年的习俗,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课文(1)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探讨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3)教师讲解: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补充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关于春节的习俗,下面说法正确的是?(2)分析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找出正确答案。
(3)解答:给出正确答案,并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1)课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反馈: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给学生。
(1)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拓展延伸:介绍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春节的来历2. 春节的习俗3. 传统节日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2)了解其他传统节日,与同学分享。
2. 答案:(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庆祝活动。
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部编版《传统节日》教案2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3.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接下来请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和它的习俗吧!2.复习词语,课件出示词语,齐读。
3.师: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传统节日》。
4.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提到了哪些传统节日。
(课件出示节日)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1.出示句子: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思考:春节有哪些活动?(贴窗花,放鞭炮)(2)师:你还知道春节有哪些风俗?(生讨论,总结)(3)人们的心情如何?(心情:高兴、激动、喜悦)(3)谁愿意试试?(生自荐读,然后齐读,体会春节时人.民们的快乐情感。
)2.出示句子: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1)思考:元宵节的风俗是什么?(看花灯)你还知道哪些习俗?(吃汤圆)(2)“大街小巷人如潮”这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句,人就像海里的水涌现出来,形容人非常多,热闹非凡。
)(3)再读一读这个句子。
3.出示句子: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1)思考:清明节人们会去做什么活动?(祭扫)(2)这一天的天气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下雨,从“雨纷纷”可以看出来。
)4.出示句子: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1)思考:端午节人们有什么活动?(赛龙舟,吃粽子)(2)你们还记得端午节的来历吗?(纪念伟大诗人屈原)5.出示句子: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思考:七夕这一天,妇女们会干什么?(乞巧,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妇女们会在庭院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愿,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2)你知道七夕节的来历吗?它和牛郎织女有什么联系呢?(师相机指导)6过了七夕,便迎来了阖家团圆的日子,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出示句子: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
文化底蕴。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3.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作为识字课文,仍然需要以识字与写字为教学重点,引导学
生巩固多种识字方法。看图识字可引导学生留心在生活中识字。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策略,从而 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提高学生识字的效 果。
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
课例名称 《传统节日》
部编版 2017 年
章节 识字第 2 课
年级
二年级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 15 个生字,会写“贴、街”等 9 个字,会
写“节日、春节”等 10 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 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三)再读:学习课文,读出节奏,找出节日顺序 分段落深入学习,了解传统节日,练习朗读、说话 1.学习我国最隆重、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一春节, 教学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小朋友,图上画的小朋友们在 干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春节这一天还有哪些风俗呢?春节是 几月几日呢?最后再交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应该以 一种什么语气读这一个节日。 2.学习其他节日时和学习春节的方法相似。 3.拓展延伸: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个?说一说你是怎 么过节的? (设计意图:探究学习,在充分诵读的过程中,结合已有的 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感悟主动去寻找想要探索的答案,激发学 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中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 位。让学生通过图片和生活实际或情境进行说话训练和朗读训 练。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足的是课前 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搜集资料,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够。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案 docx.

《传统节日》教案《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书写“传、统”等 15 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并书写 15 个生字,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和习俗。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春节相关视频,询问学生视频中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引导学生说出春节。
2.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课文《传统节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4.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换一换、编儿歌等。
5.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重点指导“街”“舟”“转”等字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提到了哪些传统节日?它们的时间和习俗分别是什么?2.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答案。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列出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和习俗。
(四)深入研读,理解课文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仔细阅读相关段落,说说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自己是怎么过这个节日的。
2.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春节的团圆、元宵节的热闹、清明节的缅怀等。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传统节日的魅力。
(五)课堂小结1. 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2.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学期精品教案-传统节日(第二课时)

诵读儿歌
①待到一轮节日过完了,新的一年就又开始啦——(引读)【转眼又是新年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②不同的节日不同的习俗,每一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浓浓的节日氛围让我们回味无穷。齐声读。
三、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传统节日,谁愿意来分享,你说怎样过节的?
(任选一个节日来讲)
2.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资料,看看每个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特色呢!
3.将下列少数民族与其相应节日连起来。
傣族 彝族 苗族
火把节 花山节 泼水节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扫、艾、转、团、热、闹,认读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扫、团、转、闹) 猜谜语(热、艾)
3.归类指导:
(1)扫 转
①看结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②指导“转”:提醒笔顺;强调第七笔是撇折撇,一笔完成。
(2)艾 热
①看结构:上下结构。比宽窄,比长短。
②指导“热”:提醒笔顺;强调第五笔是横斜钩,位置找准。
(3)团 闹
①看结构
②指导“闹”,提醒里面是个“市”字。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
中秋节端午节
教学资源
教 学 设 计
课 题
识字2 传统节日
年级
二年级
课 时
第2课时
备课人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继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学习有关节日的更多习俗和文化知识,教学难点在于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介绍节日特色和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对了解传统节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节日》教案(15篇)

《传统节日》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节日》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传、统、贴、宵、巷、祭、舟、艾、堂、乞、巧、郎、饼、赏”等15个生字,会写“转、贴”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的识记和书写。
2、流利朗诵并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谈话入新课1、小朋友们,春节刚刚过去,你是怎么庆祝春节的呢?(收红包、逛花市、拜年、贴春联……)2、小朋友们的节日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像春节这样的在我们国家流传了很久,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学习“传统”二字读音(传: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多种形式读童谣1、请学生借助拼音,按照自己的节奏读好课文。
2、这篇课文是一首童谣(板书),童谣有两个的特点,一是顺口,二是有趣。
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语言比较简单,读起来有节奏感,还很押韵哦。
所以你们不知不觉地就齐读到一起去了,就是你们不知不觉的齐读就把童谣的特点读出来了。
(所以小朋友们刚刚齐读起来啊特别好听)。
3、齐读。
4、请生自由练习读。
5、男女生比赛读: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呢?男女比赛读读看。
6、小组赛读:一个句号是一句,这篇课文正好有八句,我们有八列小火车,一列读一句,看看那一列小火车开得。
7、快读:大家都读得很好,现在老师提高难度了可不可以?这次我要加快速度读,你听:春节到……(快速读)。
这次还是男女生比赛,但注意要快而不乱,看看男生快还是女生快(读乱了就打住接上重新读)。
8、慢读:快的读好了,我们还能再升级,怎么升呢?这次我们要读得慢一点。
(范读)听出来了吗,老师把每一句后面押韵的字拖一点声,想学吗?(齐读)9、数传统节日:这首童谣告诉了我们哪些传统节日?(课件节日变红)重阳之后转眼又到新春,中国人就是这样按照这个顺序在庆祝一个又一个的节日中度过一整年的。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传统节日》教案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传统节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和习俗。
2.难点:体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都知道哪些节日呢?引出传统节日的话题。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识字教学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可以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读音。
讲解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让学生书空。
例如,“贴”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贝”,右边是“占”;“街”是左中右结构,中间是“圭”,两边是“行”。
用生字组词,让学生理解生字的含义。
例如,“贴”可以组成“贴纸”“粘贴”“贴画”等;“街”可以组成“街道”“街头”“逛街”等。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逐段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
分别介绍了每个节日的时间、习俗和文化内涵。
5.朗读指导,体会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配乐读等。
6.讨论交流,感悟文化组织学生讨论: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7.拓展延伸,丰富知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故事。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阅读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生活经验层面,对于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深层文化内涵了解不足。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关注他们对本课生字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他们从课文中获取信息,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
3.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5.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让他们学会倾听、交流、协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深入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年的传说》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提到的“春节”这个传统节日。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习成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各个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悟。
2.传统节日(第二课时)

(五)投影展示学生书写作品,集体评价。
课堂作业:(抄写会写积累的4个生字和词语)
课后作业:(完成实践园地P28页,积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自主作业:(画一画关于传统节日的画,课外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1.认读本节课会写的生字(热、闹、转、团)观察生字结构和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明确书写要点。
(二)听写词语。
(三)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其他几个传统节日,继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1.根据出示的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听写词语
(节日 春节 花灯 清明节 先人 龙舟 中秋 圆月 全家)
环节二:(朗读感悟,学文识字)15分钟
(一)指名学生接力朗读前四句话,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1.根据课件出示的传统节日,学生读并排序号。(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2.拓展练习,表达展示,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
3.交流自己过节的情形。
环节四 (明确要点,指导书写)5分钟
自主作业
(一)认读会写生字卡片。
(二)引导观察生字结构和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明确书写要点。
(三)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部编版小学语文科二年级第3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
《传统节日》
(第二课时)
通排
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传统节日》是一篇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韵文既巧妙地写出了节日的特点,又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是学生识字的好载体。
一、目标确定
1.继续学文识字,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1.学生齐读句子,边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语文人教二年级下册(统编)第三单元-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目标重点难点)

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5、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引入1、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你和家人年年都过哪些节日?是怎么过的?师:大家刚才说了许多节日,但是在这些节日里,有一些是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都过,但外国人从来不过的节日,我们叫它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3、学习“传统”二字。
(“传”:利用形旁表意来记,“统”可用组词来记。
)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看文中给我们介绍了那些传统节日呢?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师范读(孩子们用心听,用手指着书,眼睛看课文。
)2、自读课文,自读要求:(1)圈出带拼音的生字,借助拼音反复拼读。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并说说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4、出示带拼音生字,齐读两遍。
5、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6、出示词语,找小老师带读两遍。
7、识记生字。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形声字、偏旁归类8、点灯笼游戏巩固运用。
三、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
师:现在,我们将生字宝宝送进课文,你还认识吗?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
2、抽生读课文,其他孩子用横线画出文中讲到的节日名称。
3、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生说,师贴词卡(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4、我们一起跟他们打打招呼。
2《传统节日》(教案)2020-2021学年 语文二年级下册

《传统节日》(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生字,会写生词;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情感与价值:1、通过各种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我国传统文化;明确各个节日独有的文化。
2、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一、猜节日,导入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词语,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放鞭炮,拿红包祭祖、扫墓吃粽子,赛龙舟,吃月饼,赏圆月二、初读,认识生字:1、自读第一遍课文,教师给出阅读要求:a.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识记;b.勾画出生字;c.把课文读熟;d.用横线画出文中节日。
2、自读第二遍课文。
3、小组汇报:(1)小组内检查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小组交流不认识的生字,重点指导。
(3)指导识字:传、舟、赏 (翘舌音)统、巷、堂、郎、饼、赏 (后鼻韵)4、做游戏:读生字。
三、初识课文:1、采取各种不同形式进行课文朗读。
(齐读、师生对读、分小组对读、分角色对读)2、找出文中所讲到有哪些节日?学生汇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四、习字:1、学会观察:看看哪些生字在书写时存在问题?2、教师指导,重点书写:贴:左右结构贝部要写得大写,最后一笔是点。
街: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握结构。
转:左右结构车子旁要写得大写,最后一点也是难点。
闹: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市”字。
五、课后拓展性训练:1、识记生字。
2、熟读课文,能背诵的就背诵。
六、板书设计:1、识记:传、舟、赏翘舌音统、巷、堂、郎、饼、赏后鼻韵2、书写:贴: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是点。
街: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握结构。
转:左右结构最后一点也是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重难点突破一、课文内容解说《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
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更富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
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一年的春节又来了。
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
那喜笑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二、教学目标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序。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安排本课共计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识字读文;学习课文1至3句;写“舟、贴、街、敬、转”5个字。
第二课时:复习1至3句;学习课文4至8句;写“艾、团、热、闹”4个字。
五、教学过程简述第一课时:l 激趣导入,感知传统节日l 初读课文,进入传统节日l 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l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第二课时:l 回顾上文,引入新课l 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l 整体诵读,体悟传统节日l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六、重难点的突破1.识字教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一个个学生喜欢的传统节日,创设了本课识字的情境。
轻快有节奏的句子,课中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就包含其中。
一个个佳节纷至沓来,让学生得以在喜庆、愉悦的氛围中轻松识字。
(1)字音归类识字初读课文,在语境中学生尝试读准字音。
让学生先感知、先体验。
老师检查自学情况,将本课15个生字归类呈现。
第一组:传、舟第二组:堂、统、郎、饼、赏、巷第三组:贴、宵、祭、乞、巧、菊、艾第一组都是翘舌音节。
第二组韵母都是后鼻音。
音节分类,便于学生准确发音,进一步巩固发音要领,便于记忆。
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归类”也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方法。
(2)随文多元识字充分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识字方法: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借助动作演示识字、看花灯猜字谜识字、字理识字、看字面扩词识字、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经验识字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体验识字的快乐。
10①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传统节日”:“传”,左边是“单立人”,右边是“专”字。
这些传统节日就是从我们老祖宗那儿一代代传下来的。
从几千年前一直传到现在,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在过的节日,就叫“传统节日”。
② 借助动作演示识字“贴窗花”:什么花?窗花。
贴什么?贴窗花。
贴在哪儿?贴在窗户上。
要“贴”得小心翼翼,平平整整,稳稳当当。
边读边做动作,感受“贴”的严丝合缝。
③ 看花灯,猜字谜识字元宵节,看花灯,猜字谜。
在花灯下出示谜面:“是船少半边”“口中吐真才”“肖先生在家里”学生在绚丽多姿的花灯中猜着、想着,兴趣盎然中揭示谜底,不知不觉中熟记生字。
④ 字理识字清明节,要祭扫。
甲骨文的“祭”,下半部分(示)就像一张桌子,也就是祭台;左上部分( )表示肉,也就是供品;右上部分“ ”就像一个人的双手。
“祭”表示用双手恭恭敬敬地将供品放在祭台上,这就是祭扫。
⑤ 看字面,扩词识字七月七,来乞巧。
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是姑娘们最为重视的一个节日。
出示词卡“乞巧”,看字面意思,猜词意。
“乞巧”是什么意思?乞就是乞求,巧就是巧艺。
想一想,姑娘们乞求什么?原来,姑娘们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⑥ 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经验识字。
端午节,粽子艾香满堂飘。
学生对于艾叶非常陌生,出示艾叶的图片,增加学生对这个陌生植物的感性认识。
重阳节,踏秋赏菊。
“菊”,学生非常熟悉,可出示形态各异,颜色不一的“菊花”图片,营造重阳节全家老老少少“赏”菊氛围,细细品味菊的千姿百态。
中秋节,吃月饼。
出示“月饼”图片,让学生欣赏月饼的形状,和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因此得名“月饼”。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出示“巷”的图片,告知学生,“巷”就是窄窄的街,走进去,弯弯曲曲,像进了谜宫一样。
大为街,小为巷,直为街,曲为巷。
2.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时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我们所书写的汉字与传统节日一样,陪伴了我们有几千年,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又一个传统文化。
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书法家,但一定要把字写规范、写端正。
教师在写字前要引导学生先观察: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1)看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字的结构。
“舟”是独体字、“贴、街、敬、转”是左右结构、“闹”是半包围结构、“团”是全包围结构、“艾、热”2个字是上下结构。
(2)看比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比例,发现:“贴、敬、转”这3个左右结构的字,左右比较均匀;“街”由三部分组成,三部分都相对均匀;“团”的国字框和“闹”的门字框要写得大而方正;“艾”上窄下宽,“热”上宽下窄。
(3)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街、舟、热、闹”这4个字,教师要重点指导,加强示范。
“街”字“彳”的第二撇在第一撇中间下面起笔,中间部分“圭”第三横,穿插到“彳”第二撇里,三横一提间距相等。
右边部分“亍”第一横与中间部分“圭”第一横等高,第二横穿插到中间部分“圭”里。
“舟”的笔顺:撇、撇、横折钩、点、横、点。
第一撇从竖中线起笔,横落笔在横中线上,两点与横保持一致的距离。
“热”字中“丸”的笔顺为撇、横斜钩、点,撇与提手旁等高,撇穿插到提手旁的下边。
四点底与上部同宽。
“闹”,门字框的竖和横折钩的折段,要写得直直的,保持平行,里面“市”的点、竖落笔在竖中线上。
学生书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养成提笔即练字的好习惯。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更应该用自己认真、漂亮地范写,感染学生,把自己当作学生的表率。
3.情境朗读中,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本课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表达简朴、直白,节奏轻快,学生在自主朗读过程中,就能做到朗朗上口。
这节课朗读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启发想象力,在情境朗读中了解传统节日丰富的习俗、传说、相关诗句等,感受中国人心怀敬意所赋予传统节日的浓浓仪式感,这份仪式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隆重、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许多习俗相传至今,课文中“贴窗花”“放鞭炮”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1)用图画再现情境指导朗读一张普通的红纸,经过一双巧手,可以剪出各种图案。
教师营造过年贴窗花的情境:学生欣赏着窗花,挑选着自己喜欢的窗花,在教师引导下感受每一种窗花图案的美好寓意,并亲手贴上去(指名读)。
在情境朗读中学生折服于窗花传递的美好愿望,和一剪一贴中展示的中国人的智慧。
(2)用表演模拟情境指导朗读春节又叫过年,关于“年”有一个传说。
朗读“放鞭炮”一词时,教师营造怪兽“年”要来了的情境:“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却最怕鞭炮声,于是人们纷纷放起鞭炮(指名读),“年”吓得瑟瑟发抖(小组读),最后在人们一串串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开火车读)逃之夭夭。
学生在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中演绎着“年”的传说。
(3)用视频渲染情境指导朗读元宵节中的“宵”,是夜晚的意思。
“元宵”是一年当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元宵节的夜晚最为热闹,和学生一起欣赏天南海北的人们闹元宵节的视频:那火树银花不夜天,那一盏盏绚丽花灯,点亮了元宵节的夜空,难怪“大街小巷人如潮”,热闹的元宵节为人们念念不忘的春节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4)用语言描绘情境指导朗读清明节,在学生印象里是一个烟雨蒙蒙的节日,其时不尽然,“清明节”的名称得名于“清明”这个节气,这一天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洁净而清明。
教师用语言向学生描绘“清明”的意境:天清清,地明明;山清清,水明明;风清清,雨明明。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祭扫,会去踏青,有人说“最美人间四月天”,美在这清明的天,更美在我们陪伴亲人,不忘故人的那份真情。
(5)用想象营造情境指导朗读中秋节,仰头望明月,低头品月饼,想象一下,你吃出了什么味道?有甜蜜的味道,有幸福的味道,有团圆的味道。
真是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呀!(6)用诗句浸润情境指导朗读历代文人墨客为传统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词名篇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好一派热闹的春节景象,爆竹声声、畅饮屠苏、更换桃符,都是春节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思绪绵绵,情谊悠悠。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良辰,思念倍增。
一个个传统佳节,一首首经典诗词,几千年来相生相伴,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学生在情境朗读中感受着传统节日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有滋有味的传统文化吟诵在学生口中,更镌刻在学生心中。
(7)联系生活回味情境指导朗读二年级的学生,对于传统节日里的一些习俗,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了解。
课堂中引导他们联系生活,想一想,说一说,会让他们更亲近传统节日,拉近彼此的距离。
教学“贴窗花”时,引导学生想想:过年时,我们还会贴什么?学生情不自禁会想到:贴春联,贴福字,贴门神。
除了“贴窗花”“放鞭炮”,春节时,我们和家人还会做什么?学生兴奋不已,争相回答:吃年夜饭,看春晚,得压岁钱,吃饺子等等。
重阳节,你和家人是怎样过的?那一天,爸爸妈妈会带上爷爷奶奶还有我,一起出去游玩……节日的记忆被唤醒,学生兴趣盎然,争相分享那些美好的画面。
这些传统节日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日历上的一个日期,伴随着这些习俗、传说、诗句,传统节日带着祝福,带着智慧,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里。
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习俗没有被遗忘,我们的学生正经历着,也必将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