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单选题(共45题)
1、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
A.以实验为基础、以化学用语为工具
B.教师讲、学生听
C.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D.理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相结合
【答案】 A
2、( )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A.智力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答案】 B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
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
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
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
【答案】 A
4、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
A.50%
B.75%
C.100%
D.25%
【答案】 C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加体系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C.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碰撞均为有效碰撞
D.加入反应物,活化分子百分数大大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答案】 B
6、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只有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7、X、Y、Z、M四种金属,已知X可以从Y的盐溶液中置换出Y:X和Z组成原电池时,Z为正极;Y和Z两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被电解时.阴极只能得到Y单质:M离子的氧化性强于Y离子。
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X>Z>Y>M
B.X>Y>Z>M
C.M>Z>X>Y
D.X>Z>M>Y
【答案】 A
8、络合滴定法用EDTA测定pb2+时,要求pH为5左右,缓冲溶液可以选择()缓冲体系。
A.HAc-NaAc
B.六次甲基四胺
C.NH3-NI-14Cl
D.一氯乙酸
【答案】 B
9、下列关于学习策略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学习策略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方法等
B.不同的知识类型有相同的学习策略
C.掌握学习策略不是机械套用,而是灵活应用
D.学习策略更多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
【答案】 B
10、以下有关个体内差异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个体内差异评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
B.这种评价的结果往往难以反映个体间的差异,也无法确定被评价者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
C.一个学生化学成绩持续提高,教师就可以作出该生已有进步的评价
D.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
【答案】 D
11、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
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
A.ΔH-TΔS>0,ΔS<0
B.ΔH-TΔS<0,ΔS>0
C.ΔH-TΔS>0,ΔS>0
D.ΔH-TΔS<0,ΔS<0
【答案】 D
1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下列属于二级主题的是()。
A.物质构成的奥秘
B.科学探究
C.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D.物质的化学变化
【答案】 C
13、在“制取氧气”教学中。
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
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
A.旧知导入
B.实验导入
C.问题导入
D.直接导人
【答案】 A
14、12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d可能是催化剂
B.表中x为4.64
C.c中元素的种类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之和
D.若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答案】 B
15、下列选项中,能成为教材具体呈现方式的是()。
A.纸质学习材料
B.视听学习材料
C.电子学习材料
D.以上三者都是
【答案】 D
16、学习化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与“相等”有关的规律,下列有关“相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在稀释时溶质不发生化学变化)
B.中和反应中参加反应的酸和碱的质量一定相等
C.微粒中的质子总数和电子总数一定相等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相等
【答案】 A
17、某教师在进行“常见的酸”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盐酸、硫酸、硝酸、醋酸的性质,然后总结出了酸的通性。
该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实验法
D.探究法
【答案】 A
18、在化学探究活动中,除了要考虑知识值不值得探究以外,还要考虑这个知识能不能够探究,下列中作为探究问题的是()。
A.食盐能否溶于水中
B.什么样的溶液能够导电
C.醋化反应按什么方式脱水
D.同位素物理性质相同吗
【答案】 B
19、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
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室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
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
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
【答案】 D
20、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A.玻璃钢
B.黄铜
C.生铁
D.硬铝
【答案】 A
2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评价目标规定“在实验探究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体现的评价目标的确定原则为()。
A.评价目标必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吻合
B.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C.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D.评价目标要体现层次性与具体性原则
【答案】 D
22、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
X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X与W同主族,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r(Z)>r(W)
B.元素Z、W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
C.元素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2的强
D.只含X、Y、Z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答案】 D
23、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不必加热即可反应
B.X能量一定高于M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Y能量一定高于N
【答案】 C
24、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A.化学1
B.化学2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实验化学
【答案】 B
25、作为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其主要环节有()。
A.选题、论证、假设、计划、实施
B.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C.观察、实验、测定、数据处理、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假说、验证、得出结论
D.调查、分析、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收集并处理数据、验证方案、得出结论
【答案】 B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加体系压强,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C.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碰撞均为有效碰撞
D.加入反应物,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大大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答案】 B
27、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B
28、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可能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29、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
A.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B.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C.学生通过氧气的个别反应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D.通过氧气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思想
【答案】 A
30、()测验是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是对阶段教学效果的总评价。
A.诊断性
B.形成性
C.终结性
D.过程性
【答案】 C
3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I4的密度比H2O的大,可用于萃取Br2和 l2
B.Si 能与强碱反应,可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
C.CIO2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杀菌消毒
D.Al2O3是两性氧化物,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答案】 C
32、下列每组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的是()。
A.NaCl、HCl、NaOH
B.Cl2、Na2S、SO2
C.HBr、CO2、CS2
D.Na2O2、H2O2、O3
【答案】 C
33、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Na+、Al3+、Cl-、SO42-
B.Cu2+、Cl-、NO3-、OH-
C.Ca2+、Na+、CO32-、NO3-
D.H+、SO42-、NO3-、F-
【答案】 A
34、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
【答案】 B
35、要求设计实验证明某种盐的水解是吸热的,有四位同学分别做出如下回答,其中正确的是()。
A.甲学生: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若水温下降,说明硝酸铵水解是吸热的
B.乙学生:在盐酸中加入相同温度的氨水,若实验过程中混合液的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C.丙学生: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晶体,若溶液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D.丁学生: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加热后若红色加深,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答案】 D
36、化学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成分是()。
A.主体
B.行为
C.条件
D.程度
【答案】 B
37、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是()。
A.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B.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 A
38、科学探究既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正确的是()。
A.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B.科学探究必须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取事实和证据
C.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果
D.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过程
【答案】 D
39、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心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小丽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
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
在此过程中,小丽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猜想
B.实验
C.推理
D.归纳
【答案】 D
40、高中化学课程中,体现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和侧重探究能力和方法培养的是()。
A.实验教学
B.化学与技术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有机化学基础
【答案】 A
41、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A.化学教材
B.化学教学实践
C.化学教师
D.化学教学系统
【答案】 D
42、下列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的是()。
A.以系统观做指导
B.科学性原则
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
D.要从实际出发
【答案】 B
43、高中化学课程中,体现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和侧重探究能力和方法培养的是()。
A.实验教学
B.化学与技术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有机化学基础
【答案】 A
44、下列属于化学教学综合能力的是()。
A.观察能力
B.实验能力
C.思维能力
D.创造能力
【答案】 D
45、N、O、Si、S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O、S、Si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B.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既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又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C.S、SO2和Si、SiO2四种物质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各自又能与某些酸反应
D.N、Si、S的单质均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的产物分别是NO2、SiO2和SO2 【答案】 C
大题(共10题)
一、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素材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
素材2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1791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
1799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
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
素材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①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
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
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
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
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
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
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3分)(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什么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3分)(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
(3分)(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答案】(1)从素材中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
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
(2)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地验证。
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服力。
(3)①
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
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②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
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③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
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
(4)“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
1862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
1868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l869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63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
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1871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
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2分)
【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
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
(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
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
(3)从1829年到1871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
直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
所以说,元素周期
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
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根据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探究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实施探究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紧密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
②要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③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
④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学,转变教学观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
(3)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应该注意:①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②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
③适时、适度给予学生指导。
④及时进行探究活动总结。
四、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课堂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落后的教学方法有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教学,变为师生互动、相互促进的合作式教学;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变为积极的思考者、探索者和参与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
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来适应课程改革,主动运用启发引导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问题:(1)你认为现代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教学技能(2)谈谈教师在贯彻自主学习教学理念时应该怎样做
【答案】(1)现代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包括:①课堂导入技能;②课堂组织技能;③课堂提问技能;④课堂小结技能;⑤课堂探究教学技能;⑥化学实验教学技能。
(2)教师在贯彻自主学习教学理念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容器,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
②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
③学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④善用“讨论”“质疑”的方法。
要利用自主教育的方式,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他们的手、眼、嘴,让他们去观察、思考、交流,培养他们探究事实的思考方式。
⑤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
低。
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五、某教师在讲解《甲烷的取代反应》时,基本上按下列几步讲述:第一步,导入:刚才我们学习了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燃烧反应,下面我们来学习甲烷的一种特殊反应——取代反应。
第二步,实验: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过程,自己做了一遍实验,然后让学生大概看了一下实验结果,教师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第三步,讲解:教师照着教材上口述一遍取代反应的概念。
紧接着按照教案中准备的例题。
解题步骤口述、照抄给学生,完成例题教学。
第四步,练习:让全部学生做一道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
第五步,小结:教师把本节内容重复性地做了一个小结。
问题:(1)请你用新课程理念对本节课的课堂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针对现行化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主要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
【答案】
六、以下材料为某教师对“乙烯的结构”知识的教学过程片断:
【回顾旧知】
引导学生画出乙烷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提出问题】
若将乙烷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强热发生分解,得到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气体,试写出这两种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其中一种气体是氢气。
【学生活动】
学生不难写出另一种气体的化学式是C2H4。
【提出问题】
C2H4是什么?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师生互动】
首先,从分子组成上看,该气体分子(C2H4)与乙烷具有相同的碳原子,但少两个氢原子。
随即展示乙烷的球棍模型。
拿掉两个“氢原子”,问:剩余的两个键怎么办?追问:那么原来的碳氢键的角度会变化吗?接着,辅以Flash动画演示乙烷的立体模型转变为乙烯的平面模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乙烯的
结构特征。
反问:C2H4分子与乙烷分子的几何构型一样吗?两个碳原子间共用的电子对数目相同吗?碳碳键间键长、牢固程度相同吗?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自主讨论。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该老师在教授本节课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2)材料中的教学过程符合化学新课程倡导的哪些学习特征?
【答案】
七、下面是针对同一化学学习任务设计的三种不同教学活动。
【学习任务】
认识氯气与水反应及次氯酸的漂白性。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一种有强氧化性的酸.能使部分有色物质褪色。
【教学活动2】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布条是否褪色:教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布条褪色。
【教学活动3】
①教师演示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实验。
⑦教师引导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物质。
③学生猜测有色布条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1)对比三个教学活动,评价各自的优缺点。
(6分)(2)根据案例.概括出化学学习任务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关系(3分),并说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5分)。
(3)在教学活动3中,你认为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些猜想的真伪?(6分)
【答案】(1)
【教学活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