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山仰止》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孔子和子游(10)
✓ 孔子和其他(家乡学生)(1)

家乡
狂放不羁,志向远大。 狂:狂放。简:大,指志大。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
以裁之。”
用来……的方法
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有 条理的花纹。喻指文化知识已 灿然客观,即已“博学于文”。
思考: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表现了孔子当时怎样的心情?
批评不足,惋惜感叹 表扬成绩,树立信心④
压其威风⑤
尊重⑥

⑧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
为恸而谁为?”
过分哀痛
宾语前置
思考:反复和反问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为夫人恸;为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表达了对颜渊之死的极度悲痛之情和爱惜赏识之意,也真 切地表现了他俩之间的深厚情谊。
实为坚决,层次分明,语言适度。
13 诽谤,讲别人的坏话 不用,不要 做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尚犹且可越逾过也,;超仲越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
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损害,妨碍
只,只是 显现 不知高低、深浅、轻重
✓ 运用丘陵和日月的对比,表现了孔子的学问道德 之高深,同时也表现了对孔子的尊敬。说明毁谤 仲尼只不过是自不量力。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用牛刀” 系喻体,请写出对应的本体。
割鸡:治理武城县。用牛刀:运用礼乐之道。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与小 人各安其分。子游引述孔子的话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问话。
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仅仅在 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孔 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 怅惘的复杂情感。
✓ 孔子在陈国无法施展才华,想要回去教育弟子。因弟子志向高 远斐然成章而感到十分喜悦;同时因弟子狂放不羁、尚不知 “约之以礼”而牵肠挂肚,可见孔子对学生的爱心敦厚。

yín,中正和敬的样子 hàng,刚强的样子 kǎn, 从容不迫的样子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高 山 仰 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 “止”是语助词 ✓ 景行(háng 阔的道路),行(xíng 跟随) ✓ 仰望巍峨的高山,行走在宽阔的道路上。 ✓ 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
✓高山仰止:品德高尚,令人向往。比喻对 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
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超过
通“哉”,呀
思考:这一章前后矛盾吗?怎么理解?
不矛盾。孔子一方面欣赏子路的勇,另一方面批评他的勇,一 分为二正确地评价了子路,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爱,希望子路能 够谦和一些。此处是为点醒子路而发感叹。
孔子对子路“每下毒手”,实际上是爱惜他,希望他有所改变,摧 刚为柔,从而能在这种文化社会中容身。这是孔子对子路的爱心。
理智谋划。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
④ 这里指子路鼓瑟的 技巧和内容 为什么 弹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
堂矣,未入于室也。” 堂是正厅,室是内室,用以形容学习程度的深浅。升堂喻
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也作“登堂入室”,比 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⑩ 到……去
微笑的样子
何必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
易使也。’”
比喻不必小题大做或大材小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用,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
力。
这一章表现力孔子对子游礼治武城表示由衷赞美, 对自己则是知错能改。由此可见,孔子和学生之 间轻松相处、平等对待。

“悦”,高兴 发誓
所……者:当时誓词当中的惯用格式 如果我做得不对的话。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思考:孔子为什么要对子路发誓?
✓ 孔子认为学生误解自己。足以说明孔子对品德名声的看重, 也表现出师生间的平等和尊重。
一个道德上的圣人去见了一个风流女人,实在有 些喜剧效果。直率忠诚的子路实在想不通:自己这 么高尚的老师,怎么会去见一个名声不好的妖妇。 于是他就把一副不高兴的脸色给孔子看。孔子心里 正虚着呢,但没想到连自己的弟子都怀疑自己,他 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一急,便一点圣人的矜 持样也没有了,说又说不清,还越说越说不清。他 只好指天发誓,请老天爷证明自己的清白。
出身微贱,家境贫寒。生性豪爽,为 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作过鲁国的季氏宰; 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
六十三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 救援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 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 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后被 剁成肉酱。

率指领挥,子谓宾颜语渊前曰置:,“与谁用之为则,行做,舍藏之匿则,藏意,即唯隐我退与尔有是夫!”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
至,然心向往之。”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 比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 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这句是专门赞 美孔子的。
孔子眼中的学生
学生眼中的孔子
✓ 孔子和子路(2,3,4,5,6) ✓ 颜渊对孔子(11)
✓ 孔子和颜渊(7,8)
✓ 子贡对孔子(12,13)
✓ 孔子和伯牛(9)
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 不亦宜乎!” 打比方
应该,理所应当
叔孙武叔在背后议论孔子,子贡不能斥责以免得罪叔孙武
叔,也不能贬低自己来维护孔子声誉,所以就委婉设喻,指出
自己与孔子存在巨大的差别,以此来抬高孔子,同时指出叔孙
不得其门而入,对孔子根本不了解,结尾用反语,表面平和,
得不到善终 句尾语气助词,同“焉”
思考:孔子为什么认为子路不会有好的结局? “若由也,不得其死
然”,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子路非常刚强却有勇无谋。孔子一方面为子路有特长 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不会有好的结果。孔子担心子路, 体现孔子对学生的爱。
子路风采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 鲁国人。个头高大,性格粗豪,好勇斗狠, 是一把打架的好手。平时戴着一顶鸡冠似 的帽子,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 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
欲罢不能……末由也已——感叹自己不可企及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
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 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12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把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
这一对师生实在敦厚、可爱、可亲。
思考:
从以上几章中,你认为子路这个人的性格怎样?
✓ 子路为人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光明 磊落,重友情、讲信义、守诺言,是孔
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思考:如何看出孔子对子路的爱?
子路
孔子
刚强自信 争强好胜有勇无谋
学而未精 遭遇不敬
得意忘形喜形于色
懂礼知礼
担心忧虑牵挂② 循循善诱,委婉告之③
11 有次序的样子 丰富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
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
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状语后置,
高高地树立, 无 途径
以文博我;以礼约我
超群出众的样子
创立的新说
仰之弥高……忽焉在后——赞叹孔子学说高深
夫子循循然……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方
✓ 在其三千弟子中,颜渊最能了解孔子之道,他听孔子与言终 日,不违如愚。他在孔子的心中,是道统的继承人。

探问、慰问 窗户
这个人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
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冉伯牛是孔门德科的高材生。孔子痛惜冉伯牛有德行 而患恶疾。孔子前去探望,与之痛诀,连用三个感叹 句,表现孔子的痛惜之情。
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
警惕,谨慎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思考:孔子说话的用意何在?
孔子赞美颜回随遇而安,教育子路尚智不尚勇。表面赞扬颜回,实际
是启示、告诫子路,可见孔子教育学生循循善诱,言语委婉。在子路
争强好胜之时,及时泼冷水打击,提醒他不要得意忘形,要处事谨慎,
思考:孔子对子路有怎样的态度?
✓ 先批评子路让学生认识不足,惋惜感叹其学而未精。后因影响不好又加 以肯定,鼓励他并帮助挽回名声。
✓ 孔子对学生有过错批评,有成绩表扬,让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 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fú ,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跟随、随从 大概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
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的问话。可 见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他不能容忍 别人对孔子的毁谤,因为他已经得夫子之门而入,知其 内在的华美、丰富。在他的心目中,他的老师好比太阳 月亮,无人可以超越。能得学生如此的热爱、崇拜,可 见孔子由内而外散发的人格魅力。《论语》正是弟子们 自发地记录下了老师的言行以传其衣钵,并保存属于彼 此的永久思念和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