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油田超深井高深1复杂情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东油田超深井高深1复杂情况分析
一、工程设计概况
高深1井一开用660.4mm钻头钻进323米使用表层套管封住平原表层松软地层,使用444.5mm钻头钻进至2572米用技术套管封住馆陶砾岩层,使用311.1mm井眼钻进至4433米以保证地层压力梯度,使用215.9mm钻进至5577m,直至探到中生界潜山后,下尾管,用欠平衡打五开152.5mm井眼并裸眼完井。
本井为五开五段制井,该井设计井深5125m,最大井斜角为15°,设计方位21.22°最大位移为:265.12m,井底垂深为:5693.69m。
设计造斜点1800m,造斜终点20XX年.29m,降斜始点2742.29m,降斜终点3117.29m,靶点T:4108.2m,靶区半径为50m。
高深1井的难点在于:一是深井钻探资料、实测压力资料不足,安全施工风险大。
二是埋藏深、潜山井温高,钻井液及工具抗高温性能要求高。
三是深部地层可钻性差,钻井速度低,钻井周期长。
四是井深、靶半径小,井身轨迹控制要求严。
五是井深、高温、温差大、环空间隙小,7〞尾管固井质量不易保证。
六是风化壳及花岗岩裂隙比较发育,易发生井漏等。
二、井眼轨迹控制过程及出现问题分析
本井于0-330m一开直井段钻进,使用660.4mm尺寸的牙轮钻头,通过投测自浮单点和起钻投多点显示,直井段井斜控制的较好,均控制在1°以内。
本井于330m开始二开444.4mm井眼钻进,扫塞钻进至378m 后直接下入马达仪器跟踪轨迹钻进。
使用的中成1.5度马达和进口S-
MWD仪器。
导向钻进时一旦发现井斜有上涨趋势立即进行定向反扣钻进,使得本井上部直井段轨迹控制较好,井斜控制在2°以下。
钻进至1793.17m时开始定向,由于井眼尺寸较大,造斜率较低,纯滑动造斜率1.5-3°/30m。
本井于2542m开始三开311.1mm井眼钻进,三开前替换了全部泥浆。
并更换了高温多点YSS仪器。
扫塞至2556m下入马达仪器跟踪轨迹钻进。
使用的是进口S-MWD和立林马达。
稳斜钻进至2742m开始降斜。
由于井比较深,井眼较大,定向时脱压比较严重,进尺较慢。
与井队协商后决定下大钟摆钻具组合加直马达加MWD仪器进行降斜钻进。
钻压30kN,发现降斜效果较好,转动钻进降斜0.5-1.2°/30m,直至井斜降至1°以下。
三、三开后期井眼清洁,轨迹控制以及下步建议
高深1井二开444.4mm井眼已钻进2542m,套管下深2539.36,设计三开311.1mm的井眼深达4433m。
当井深3990m时,针对此时井上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下步措施进行建议。
(1)现状分析。
目前井深已钻至3990米,设计三开311.1mm井段为2575m~4433m,现在正处于三开的后期,由于井眼较大,井底的携砂比较多。
由于泥浆泵(F1600,三缸单作用)以及冲管和水龙带的限制,钻井设备所能承受的最大泵压为
26MPa,此时已接近了设备所能承受的极限值。
而排量只能开到36L/S,即将无法满足对井眼清洁的要求。
钻具每增加百米钻具,钻具水眼压降大约增大0.2MPa~0.5MPa,1.25°弯马达比直马达压降要高。
钻至后期,不得不通过减少排量来降低泵压,防止泵压过大而超过钻井设备的极限值。
(2)井眼轨迹问题。
本井在下部直井段的控制中,三开后期井斜增长的
趋势比较严重。
钻至3500米之后,由于钻压的增加,地层倾角的变化,井斜在方位260°左右的方向持续增加。
由于方位260°与设计方位21.22°方向偏反,导致闭合位移的逐渐减小,以及闭合方位的左漂。
在本趟钻,弯马达+MWD钻具组合中,钻压5吨,每钻进20米增斜0.3°。
为了确保4108.2m中靶,以及后续直井轨迹控制,必须防止井斜的过快增长。
(3)下步措施建议。
由于井眼无法及时清洁以及井眼轨迹井斜的持续增加,建议本趟钻不宜持续钻进很长时间或者很多进尺,否则将对井下安全以及井眼轨迹造成影响。
必须及时起钻改变钻具结构。
改变钻具结构的目的:一是减少底部钻具组合(马达,仪器)对压降的影响,使用压降少的直马达,甚至不使用马达。
以减少泵压,提高排量,保证井眼清洁,井下安全。
二是采用常规大钟摆钻具组合,抑制井斜的持续增加,确保轨迹中靶。
高深1井的周期长达7个月,全井共计55趟钻。
作为冀东油田最深风险探井,钻井工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
本井技术套管下深至4440.00米,创造了深探井大井眼钻进最深、Ф244.5套管下深最深纪录。
及时,加强数据的收集,与各方密切沟通,才能在工作中最大程度的避免井下复杂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快速。
参考文献
刘希圣.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XX年
杨燕周.大位移钻井技术的发展及对钻头的要求[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XX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