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古诗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古诗鉴赏
《重阳》古诗鉴赏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古诗鉴赏1
《重阳》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重阳》译文
离家万里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窗外梧桐叶落仿似故乡秋色。

祈望自己能像大雁般自由的在天地间翱翔,等到黄昏日落就归巢。

落叶本就无心定流水,无主的菊花就连那让万物凋敝的西风都无可奈何。

昨日隐痛恍如梦中,那心中的遗憾与悔恨该有多少呢?
《重阳》译文二
我远离故土,孤身被囚禁在这里,头发蓬乱不堪,故乡秋色里的老梧桐应该没改变吧。

在江水涨满江岸,天上入秋的新月渐渐升起时,大雁栖息了;巷子里空无一人,燕子也离别斜阳回巢了。

落叶无力阻挡流水,黄花也无力改变秋风。

天地间的遗恨你们知道多少?昨天晚上我战败的地点龙山又进入我的梦里。

《重阳》注释
何心:何来的心。

无心。

黄花:指菊花,即黄菊、秋菊。

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也有称为“方山”的。

方山是指中岳嵩山的南麓两山之间,是夏族群的生息繁衍之地,也是中华第一个王朝夏朝、夏禹国的诞生地—河南登封。

《重阳》赏析
《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

全诗没有一点过节的喜悦和快乐,也没有年轻有为、蒸蒸日上的朝气,更没有官场得意、登高望远的企盼;也许能看到一丝西风烈马、叱咤风云的.影子,但那也只是过去式。

更多的是凝重、自励、追忆、反省,但尽管如此,全诗却不曾给人一点消沉和沮丧,相反,它让人痛定思痛、发愤图强。

文天祥这首《重阳》,远不止是重阳节这么简单,更多是隐含诗人的心愿:盼望重见天日、重获阳光,甚至希望能起死回生、东山再起!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是写实、写景。

“万里”是指地理距离,“飘零”是指他自己一个人,“万里飘零”实则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的写照。

“两鬓蓬”是形容他自己在被囚禁过程中的形象,也是年龄和景况的实际写照。

“万里飘零两鬓蓬”,一个长期被囚于远离故土的监狱中的犯人形象跃然纸上。

“梧桐”是囚室中能看到的窗外景象之一,看到这老梧桐,就让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这是写景,触景生情。

梧桐在古诗词中常有多种意像及寓意,其中包括高洁品格、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等,诗人在此特别写梧桐,恐怕这些意义多少都有一点。

“故乡秋色老梧桐”是诗人被这秋天景色勾起的对家乡、故国的眷念,也是诗人以梧桐自勉、自励,希望自己最终能成为凤凰向往的、有用的栋梁之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是诗人的向往、是抒情。

诗人祈望自己能象大雁或者燕子,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翱翔。

我们都知道,大雁是候鸟,雁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雁南飞正是文天祥所希望的。

燕子到了晚上也要回巢守家,享受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象。

不过这些虽然简单,但对文天祥来说,却是可望不可及的。

这里诗人将它们安排在颌联里,严格的对仗更显形式上的美感,它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有转换的用意。

这一句重在真情流露,诗人将自己比作南飞雁和归巢燕子,盼望能最终再获自由。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颈联又是一句工整的对仗,这是这首诗的核心,更是其灵魂。

没有这一句,全诗必然落入俗套,有了这一句,全诗都活起来了:出众、清奇、典雅、高尚。

“落叶”对“黄花”、“何心”对“无主”、“流水”对“西风”,几乎无懈可击。

落花流水春去也,那是一种无可奈何,落花都如此,何况是落叶,随波逐流、顺其自然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谁也不能说什么。

当然,水流代表大势所趋,大江东去势不可挡,谁想阻挡滚滚而来的历史潮流,只能自取灭亡。

作为自身难保的落叶,更不可能有任何力量可以造成一点影响,落叶如果想去挡住流水,哪是自不量力。

这是狱中文天祥的隐喻,流水是指元朝推翻宋朝,进入新的历史纪元。

这时文天祥非常清醒,当时全国都已沦陷,包括当时的皇帝、皇太后等都投降了,他要想靠自己一已之力去阻挡这一潮流,这是绝无可能,也是非常可笑的,因此,他用“何心”、“定”来入诗,“何心”可以理解为“那有这样的心”、“任何这一类的心事”,“定”是“定下来”、“定住”的意思,他在此用诗句表明自己的态度,换言之,他声明,自己无意要去阻挡这一历史必然趋势。

“黄花无主更西风”中的“黄花”是指菊花,即黄菊、秋菊。

“无主”当然是指没有主人的、是野生的、是自然生长的。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赏菊,是我国的民俗之一。

历史上文人写菊花、黄花的诗篇数不胜数,当然他们之间各有千秋、难分高下,含义也各不相同,有纯粹的咏叹、也有无病呻吟,有情深意重、也有杀气冲天。

历史上黄巢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此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就很有让人不寒而栗的感觉,还是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相对朴实与平和一些。

文天祥也写黄花、菊花,当然他也看重菊花的高贵品性,“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一点上他与元稹有共同之处,但文天祥强调的是“无主”,“无主”让文天祥更自豪,因为皇帝都投降了,而且反过来劝他也投降,如果说文天祥是为了效忠宋朝小朝廷,那已经完全解释不通。

因此,文天祥通过用“无主”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也是对古往今来说他是“愚忠”的反驳和反击,他在告诉世人,他的抗元行动是自觉自动的,是不受别人指使的,他为的是心中的理想、为的是民族的大义、为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他要告慰后人,无主的黄花特立独行、无主的黄花巍然屹立、无主的黄花永不言败,凛冽的西风根本不算什么、凛冽的西风只能自叹不如、凛冽的西风最终无可奈何,所以,文天祥用了一个“更”字,他让后来人知道,“无主”的“黄花”“更”在“西风”之上。

这里的深意,只有用心聆听,才能有所觉悟。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

”这一句是回顾和反省,是收尾。

“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也有称为“方山”的。

方山是指中岳嵩山的南麓两山之间,是夏族群的生息繁衍之地,也是中华第一个王朝夏朝、夏禹国的诞生地—河南登封。

夏后自方山北麓迁徙至方山东麓的颖水之滨,即夏都夏邑—河南禹州。

方山颖水,就是指华夏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当然,文天祥这里的“龙山”,也有他个人的隐痛。

《重阳》古诗鉴赏2
古诗原文
与客携壶上翠微。

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

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

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译文翻译
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

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时头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

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注释解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

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

格律以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即欧阳炯所做格律为正体,另有七种变体。

⑵重阳:即重阳节。

⑶携壶:带酒。

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⑷涵:容纳,倒映。

⑸初:第一次,刚刚。

⑹尘世:人间。

⑺酩酊(mǐng dǐng):沉醉,大醉。

但:只是。

酬:酬谢。

⑻云峤(qiáo):耸入云霄的高山。

⑼登临:登山临水。

⑽斜晖:夕阳。

⑾多少:数不清。

⑿牛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滴滴去此而死乎?”后以“牛山叹”、“牛山泪”、“牛山悲”、“牛山下涕”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创作背景
《定风波·重阳》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

上片,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

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

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诗文赏析
《定风波·重阳》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开头两句点明“上翠微”的行踪,描绘“江涵秋影”与“雁初飞”的两幅画面。

触景生情,便迅速推出“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三句人生箴言。

趁着这大好的年华、大好的秋光大笑,插黄花。

上片即花生情,也为过渡到下片暗示了一笔。

《定风波·重阳》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

饮酒抒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文化,称之为“酒文化现象”,苏轼也不例外。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写把酒临风,喝个痛快是为了酬谢佳节。

登山临水,同样也是为了酬谢佳节。

即使夕阳快落山了,也用不着愁怨。

夕阳是自然界中“无限好”的景致,自然人生“夕阳”也应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杜牧含蓄地说人生“只如此”,而苏轼则直言不讳人生“谁不老”。

尤其词的最后引齐景公泣牛山的故事,传情达意,精炼入微,可谓妙笔。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

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名家点评
清代王士祯《花草蒙拾》:苏东坡之“与客携壶上翠微”,皆文人偶然游戏,非向樊川集中作贼。

《重阳》古诗鉴赏3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为连理,二人情意甚笃,只可惜王弗27岁就香消玉殒。

苏轼失去挚爱,心中的哀痛可想而知。

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这首词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三句,一开始便道出生死相隔的悲痛,感人至深,为全词定下了凄凉基调。

“十年”是一个充满魔咒的时间段,多少生死离别总在这个数字上徘徊。

苏轼也不例外,开口就是十年,多么漫长的十年,更何况还是“两茫茫”,哪怕是魂魄常来入梦,也是让人欣慰的。

“两茫茫”的悲哀就是,一样的
相思、哀愁却无法相互感知。

“不思量,自难忘”是作者心理的的'纠结与痛苦。

既然生死相隔,那么就各自相安罢了,可是过去的美好点滴难以忘却,止不住去怀想,每一次怀想就是一次的身心折磨。

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又是一个让人难以承受的距离,千里之外的孤坟多么凄凉,此时的词人又是多么凄凉,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种种凄凉却无处可以说,只能默默承受,多么沉痛。

可是,就算妻子的坟墓近在眼前,凄凉只会更深更重,依旧是无处话凄凉。

因此苏轼这两句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所以觉得格外感动人。

清纳兰性德《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

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此时纳兰妻已病逝三个多月。

重阳节前三日,纳兰梦到妻子淡妆素服,之手哽咽,离别时她说了一句“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随即纳兰梦醒,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词。

重阳节前,纳兰梦到已故妻子,悲伤之情满眼全身,写下了这首字字血泪的悼亡词。

几百年前,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感人无数,几百年后纳兰的此阕《沁园春》更是感人泣下。

同是痴情之人,同是不幸之人,苏轼自有他的旷达乐观以排遣人生悲痛,可纳兰只有沉浸在痛苦之中,愈来愈深。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伤痛,原以为“一生一代一双人”,谁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

往日“并吹红雨”,“同倚斜阳”,一切美好只留于记忆之中。

如今一个天上,一个人间,相见无期,相思相望终不能相亲,这种痛苦有谁能知?你看那春花秋叶,还是以前的模样,如今少了一人,那些花、那些叶都成了触发伤痛的东西。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即使在人间天上,两情也如一,但眼前的旧物还在,如何不令人愁肠百结?这几句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以及拳拳深情,同时又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惆怅。

《重阳》古诗鉴赏4
九日悲秋不到心。

——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苏洵《九日和韩魏公》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潘希白《大有·九日》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重阳》古诗鉴赏5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作品赏析
【注释】: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

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象。

廖廓:空阔远大。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重阳》古诗鉴赏6
《九日登清水营城》是明代的一首诗,【作者】齐之鸾。

原文:
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

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

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

云外好呼南去雁,系书先为报江乡。

【注释】
①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亦收录此诗)。

清水营,明代堡寨,故址在今灵武市磁窑堡镇清水营村境内。

原旧城周回一里许,弘治十三年(1500年)都御史王珣拓之为二里。

城堡北侧临靠明长城,东北依清水河而建得名,是明长城内侧沿线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在长城沿线众多的屯兵城堡中,清水营城是一座较大的屯兵城堡。

②朔方三度重阳节:在宁夏过了三次重阳节。

③河曲:黄河。

干旌:旌旗的一种。

以五色鸟羽饰旗竿,树于车
后,以为仪仗。

④太宰:官名。

明朝为吏部尚书的别称。

蹜(sù):形容小步快走。

《万历朔方新志》作“缩”。

⑤系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

江乡:多江河的地方。

多指江南水乡。

【诗人简介】
齐之鸾,初名徐之鸾。

字瑞卿。

明代宁夏河西道佥事。

南直隶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

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迁兵科左给事中。

敢言勇谏,终忤君臣,谪崇德(今浙江省桐乡县崇德镇)丞。

嘉靖九年(1530年)迁宁夏河西道佥事。

时宁夏边患、天灾交加,饥民采蓬子为食。

鸾取样进于朝廷大臣并转呈皇帝,冒死为民请命。

又主持整修河东边防工程——东边墙深沟高垒。

还建议增筑平虏所(今宁夏平罗县)北边墙一道。

论功升副使。

后擢河南按察使。

卒于官。

《重阳》古诗鉴赏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代: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背景介绍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人物介绍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注释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

”(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
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

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二
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

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

岑参这首诗则不然。

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说陶渊明"尝九月九
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

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陶潜居宅,有人送酒。

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

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

"应傍战场开",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二字"。

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重阳》古诗鉴赏8
古诗原文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译文翻译
一院子的菊花金黄金黄,中间有一丛白似霜的花儿是这么孤独。

就像今天的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注释解释
郁金黄:花名,即金桂,这里形容金黄色的菊花似郁金黄。

孤丛:孤独的一丛。

白头翁:诗人自谓。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时在一个重阳日与客饮酒赏菊有感而作,约作于大和九年(835年)。

诗文赏析
白居易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

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

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