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白领困境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 xx
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一文中说:“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 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 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 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三、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三、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
3、 “中俄通讯社”(华俄社):
1920/7——1925/8/1,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社长杨明斋
4、《劳动界》等第一批工人报刊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劳动界》 (1920/8/15——1921/1/23)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劳动音》 (1920/11——1920/12/5)
2、《共产党》月刊的创办
1920/11/7——1921/7 , 中 共 上 海 发 起 组创办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李达 主编 三方面进行宣传: 1 、党建;俄共; 2 、 道路和纲领;3、宣传马克思主义。 反对伪社会主义(宣传社会改良主义, 鼓吹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对无政府主义的两 次思想论战。扩大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 并为建立中国共产党扫除了思想障碍。
我们学生联合会在求社会同情的时 候,不能不有两个利器:一个是演 讲,一个是报纸。演讲、报纸全是 表现我们学生思潮的结晶。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二、五四运动与新闻宣传
(四)周恩来和《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 1919/7/21 - 1920/1/25) 1919/7/21,《天》天津创刊,周恩来任主编(飞飞)。 《天津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日刊发行旨趣书》,表明对 报纸的重视 大力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宣传鼓动,影响很大。2万份,“全国 学生会报冠”。 “天天在奋斗里讨生活”
残酷底层物语:你没穷过你不懂
残酷底层物语:你没穷过你不懂社会即将分层,阶层正在固化作者:缓缓君这不是鸡汤,也不是砒霜。
只是从纷繁复杂的现状中,抓住背后的暗潮涌动,分析我们将面对的未来: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1你的下一代将被迫逃离家乡?“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句话出自《圣经·马太福音》25章29节,后人以此为典故,归纳了“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马太效应是世间最冰冷的规则,却又无处不在。
当“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的话题在网上大热时,公众号“城市数据团”发表了一篇爆文《逃离你终将衰落的家乡》。
文章以各省人口流动的大数据为依据,得出了一个残酷的结论:大都市就像抽水机,不停地从落后省份抽取劳动力,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会像今天的日本一样,无数村庄和城镇凋零衰败,但东京和大阪都市圈繁华依旧。
在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大都市将毫不留情地吸干周边地区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够生存。
残酷吗?不,因为这是年轻劳动力自己用脚(投票)投出的结果。
这些优质资源吸引着无数优秀的年轻人,而优秀的年轻人将推动大都市的繁荣发展,从而让大都市获取更多的资源,于是形成了一个优势迭代的良性循环,这就是马太效应中的强者愈强。
而由人口迁徙引申出来的推论,则更加触目惊心:你还能在这些选择(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中犹豫,说明你无比幸福,因为你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会再有任何选择的机会。
假如你最终选择留在了一个生活安逸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上,你也许会幸福地过完一生;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很可能他们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逃离他们终将衰落的家乡。
文中所谓的“无比幸福”其实“无比残酷”。
因为大都市在攫取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在用高额的房价和户籍制度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挤到繁华都市的边缘,将他们赶到逼仄的地下室,脏乱的出租房,直到他们梦碎的那一天,收起行囊,滚回家乡,然后他们的下一代再背起行囊,逃离家乡。
为什么曾逃离北上广深的年轻人又回来了?
为什么曾逃离北上广深的年轻人又回来了?为什么曾逃离北上广深的年轻人又回来了?那些曾经“抛弃”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又回来了。
在社交平台上,这群年轻人被称为“回笼漂”。
在热情被一线大城市消磨殆尽后,在经历了想象中“岁月静好”、现实却也并不简单的小城市后,在大小城市间切换兜转后,他们又决定“杀回”自己曾逃离过的大城市。
但相比首次“北漂”“沪漂”,这次,他们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
“回笼”的过程虽然曲折,但每一步,都离理想生活近一点,再近一点。
对异乡人来说,大多数在一线城市漂泊的首要目标是谋生。
不过,不少人回到老家后,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再也没人给她打电话了”。
“以前,微信的提示音总是响个不停,现在,没有互相联系的人,手机可以安静到几天查看一次。
”由于先前一直在北京发展,小红在老家几乎没有朋友,但她认为自己是个“没有爱情可以,但没有友情坚决不行”的人,“缺少一起唠嗑、一起玩闹的人,日子变得毫无乐趣。
”那些逃离北上广深的人,后来过得怎样了?对于那些逃离北上广深的年轻人,后续是怎样子的呢?我们来听听三个网友的心声。
口述人:李小姐当年我大学毕业,拿到北上广深4个offer,当时太单纯,被人忽悠选了工资高出了500的那个,去了北京。
在北京干了两年,工资到手一万不算太低吧,但一个人天天996,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感到生活太绝望太压抑了。
终于有一天我大哭一场后,辞职回家乡呆了两个月。
期间各种被相亲,逼考公务员,而且遇到各种烦心事。
于是我负气又跑了,但真的不想再去一线过那种天天挤地铁合租房子的生活。
最后我投了家乡省会的简历,被一家央企驻点小分公司录用了。
那段时光过得实在太舒服了,天天出去逛街购物吃东西,在同事的撮合下,我认识了男朋友也就是后来的老公。
当时以为生活会这样下去。
后来发现,在这种规模小的分公司工作,没有太多的前景,只不过劳动关系比较规范一些而已,瞬间我又有了危机感。
于是,在12年底,我做出了以前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决定:我要考公务员,而且我要考实权省直单位,目的很直接:迅速的融入这个城市。
逃离北上广or逃回北上广——中国梦在何方?
逃离北上广or逃回北上广——中国梦在何方?“房子贵、车子贵、生活贵,票子却不够花!”这是中国很多身处“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常抱怨的话题。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离北上广”,转战二线城市。
然而,在这场“逃离”风波愈演愈烈之时,又出现了一批从二线城市杀回来--“逃回北上广”的人,仍带着些无奈,还有那么一丝的痛楚,更多的是对梦想的坚持,对生活的期待。
这种“逃离”与“逃回”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故事?1逃离北上广--中国梦破裂之地“北上广”,原指中国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东的广州和深圳的简称,但逐渐也被用来指生存成本极高的现代化大都市。
它们坐享中央政府在政治、财政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成为中国自由市场经济的亮点城市,相比为官僚、人情与僵化体制束缚的大多数二线城市,“北上广”是梦工场,是年轻一代中国梦的承载。
然而,房价高企、日趋恶化的市政建设甚或包括户籍制度带来的生活与发展不公平问题,正在将中国最优秀最相信梦想的一代驱逐出“北上广”,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大城市病病灶已然形成!一项“你的城市生活质量如何”网络调查数据显示,74.1%的人不满意自己所在的一线城市的生活质量;认为一线城市能提供优质生活的网友不足15%。
而另一项“逃离北上广让生活更美好之十大幸福城市”的调查中,超过1万人参与了投票,成都、杭州等二线城市位居榜上。
长期以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都是国人的向往,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把工作生活在一线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因为一线城市多有优厚的待遇、宜居的环境、便利的交通。
即使是众多年轻人逃离“北上广”转战二线城市的今天,也还有一线城市情节,只是不得已而逃离,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有人开始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撤离。
这一代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个性。
在外人眼里,他们原本应该是白领,过着小资生活。
但他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残酷的年代。
现在,他们被称为“房奴”、“蚁族”,为了蜗居在大城市中而奔波劳碌。
年轻人为什么逃离不开北上广
年轻人为什么逃离不开北上广?从2009年开始,“逃离北上广”似乎形成一股风潮,媒体们热衷于从在“北上广”谋生计的艰难去诠释这种逃离,似乎那些中小城市就是桃源胜地,口气里也暗含鼓励。
然而,在中国各种资源分布都极不平衡的现实下,人们似乎也可以预料到逃离北上广之后的结果,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中国人“城市病”愈演愈烈早上一上班,北京的白领王梅就赶紧打开电脑查询空气质量,家里老人正等她回电话,看能否带孩子出去活动。
看到PM2.5浓度在300微克/立方米以上,王梅不由地叹了口气。
下午下班,广州的公务员龚翔一出单位就遇到了大堵车,10分钟的车程竟然开了1个多小时,踩刹车直踩到脚软。
一看手机,拥堵级别为深橙色的“严重拥堵”。
晚上到家,上海的打工者李小柱推开出租屋房门,一股方便面的味道扑鼻而来。
20平方米的小屋住了8个人,每张床铺每天租金19元。
为了这19元,“蚁族”们省吃俭用,有人甚至一天三顿都吃方便面……日复一日,这样的场景正在今天中国的许多城市上演。
人口膨胀、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公共安全事件频发,我们在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愈演愈烈的“城市病”。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的…城市病‟问题已较为严重”,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坦言。
先看交通。
资料显示,美国人上班平均单程花费25.1分钟,其中纽约34.6分钟,为全美最高。
而北京通勤时间平均为1.32小时,单程约为40分钟,上海单程约为36分钟。
再看环境。
美国最出名的“污染城市”洛杉矶,其PM2.5年均浓度也仅20多;日本东京则在20以下。
而去年我国北京、上海、广州PM2.5年均浓度分别高达89.5、62、53。
“我国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的…城市病‟状况,比发达国家严重,比一些发展中国家则要好些”,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说,在泰国首都曼谷,由于车速过慢,甚至出现过3个月内有900名孕妇因堵车被迫在轿车中分娩的情况。
北上广,逃离还是逃回?(DOC)
北上广,逃离还是逃回?无论是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大城市、小城市之间的比较与取舍,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群往返的潮汐,凸显的是一代城市谋生者安全感的缺乏、“无根”的困惑。
他们对于城市的未尽人意乃至糟糕之处,用脚投出了选票。
无论超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的种种弊端,都呼唤着更高明的现代城市管理艺术.春节假期结束时,那些密集发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航班或列车,似乎分外心事重重,它们所承载的复杂思绪远甚于平常。
难以计数的年轻人——哪怕仅仅统计在北上广深谋生的白领,数目可能已超过以色列或葡萄牙的总人口——结束了中小城市的短暂居停,结束了对家乡文化的温习,又要回到“万人如海一身藏”的超级都市。
因为感慨良多,这段旅程总是显得比实际情况更为漫长,他们刚刚经历了两种生活模式的比对,有的人怀着对老家各种流俗、老套生活观念及人际关系的厌弃,越发觉得一线城市的好,有的人迷恋于故乡熟悉的味道、浓郁的亲情和安逸的节奏,再次怀疑自己在一线城市艰辛谋生的意义,还有的人,则是两种感受兼而有之。
马年春节过后,网络上关于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与激辩,异乎寻常地喧嚣起来。
打开微信朋友圈,许多人在转发各类与此相关的文章,随便逮住一个年轻白领追问几句,他会讲述好几个关于同事或朋友的故事,有的已经离开一线城市,有的还在犹豫,有的无法适应家乡生活重回一线……春节期间,网络社区“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引发巨大反响——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愿意到北上广深为首的一些大城市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
在老家踏实过日子难道不好吗?是不是这个社会体制的原因使大家的价值观产生了偏差,才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到春节长假结束的时候,接近千人参与回答这个问题,其中最火的一个长回复,获得“点赞”14000多个,这在“知乎”是非常罕见的。
此回复的作者王远成曾在上海一家IT公司工作过几年,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而回到故乡乌鲁木齐,他历数了在上海打拼的艰辛以及苦中之乐:比如见识增长,视野拓宽,而回到家乡进入工作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普遍的谋求安稳的心态让他无法接受,他发现自己已经难以融入几乎生活了二十年的故乡。
北上广:逃离还是逃回
北上广好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考虑逃离北上广
北上广好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考虑逃离北上广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考虑逃离北上广?我想原因无非以下几个:1、难以接受的高房价及高消费是年轻人选择逃离北上广的主因。
在全球房价涨得最快的前10大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及南京上榜。
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一般是以上城市的1/3甚至更少,这对于在外辛苦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诱惑。
2、生活节奏快,压力大。
“上一代人担心无法完成任务,这一代人担心错过人生”,因为“担心无法完成任务”,所以上一代人拼命赚钱,别人拥有的,我也应该拥有,仿佛这才是“成功”的象征;而这一代人,更“担心错过人生”,会在乎自我的感受,也会更勇敢地去追求和改变。
3、想陪在父母身边。
“子欲养而亲不待”应该是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有的遗憾,随着自己的长大,父母也不断地变老,自己在繁华都市里拼命追逐的同时,回头看看家里的父母,心有愧疚,也许他们不需要你有多大的成就,陪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4、生活环境恶劣。
PM2.5、雾霾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游子们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中奔走他乡,步履匆忙,蒙在心头的尘土却越级越厚,这不禁让人感到心寒。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是因为这些原因在考虑逃离北上广?你会选择是去还是留?你能逃离北上广,可你逃不开生活的焦虑作者:赵晓璃(职业培训师,简书签约作者)这两天,北上广这个话题再次跃入人们的眼帘,人们对这个话题的观点基本分为两派。
一种是奋斗派,认为年轻人就应该去北上广闯荡一番,未经打拼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另一种是逃离派,认为没必要削尖脑袋往这些人口密集消费水平高的城市里钻,因为你可能会感到不堪重负,也未必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他们主张,在现实的压力之下,逃离北上广也不失一种明智的选择。
然而现实最可爱的地方,就是在于它往往会给到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也会给我们打开另外一扇窗,让我们领略各自不同却同样精彩的人生。
一言以蔽之,你的价值感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北上广。
一、父亲年轻时是地矿队的一名矿工,后来因为摄影及文字方面的特长,被调入队里的宣传部做事。
我为什么逃离北上广
我为什么逃离北上广从一线城市到二线、三线城市……一直到农村,代表了现代化在时间-空间上的等级链,一线城市似乎就是这个游戏的中心,是最新的社会演化的策源地。
所以我们逃回北上广。
作者:夏语来源:南风窗日期:2014-03-03很多人带着悲情逃离北上广,但在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城市晃了一圈,在沉闷、压抑、恐慌中,又逃回北上广。
我也是逃离北上广人群中的一员。
只是,我没有逃回,而是以创业青年的身份,在家乡的四五线小城市留了下来。
现代化是一根指向前方的箭头,一直向前,停不下来。
我们如果没有跟上,就会恐慌。
从一线城市到二线、三线城市……一直到农村,代表了现代化在时间-空间上的等级链,一线城市似乎就是这个游戏的中心,是最新的社会演化的策源地。
不在一线城市,我们在心理上好像已经落在了最新的社会演化的后面,在农村,则完全被社会变化所抛弃和遗忘。
这是很多人逃到北上广来的重要原因。
其它也很重要的原因,是自由,是机会。
在逃离和逃回北上广的背后,是每一个人的命运浮沉。
我的故事,也是很多逃离北上广的人的故事。
逃离2013年10月,这是一个我难忘的日子:选择了逃离广州,成为万千逃离北上广大潮中的一员。
走或者留,经过了很多的亲朋讨论和劝解,包括原单位的领导,苦口婆心地说:“你看,全公司七八百号人,你一个专科生做到大区总监了,虽然上升空间有限,但是现在各方面的待遇还是可以的啊,公司也在积极筹备上市,如果成功了你不就马上可以少奋斗多少年了么?”家里人更是不理解,“好不容易在大城市打拼了十来年,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都算是稳定了,现在闹着回来是哪样?虽说在广州没有自己的房子,但好歹收入是看得到的,回来一家老小怎么办呢?”我知道,对于个人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逃离问题,而是人生的抉择。
从刚开始热血奋斗的羞涩小青年,到现在30多的大叔了。
承载了我的梦想、奋斗、泪水、激情、无奈……十多年的城市,就要说再见了。
而我的青春,永远的留在了曾经的广州。
摇摆的青春_从逃离_北上广_到逃回_北上广_的白领困境
“北上广”似一个魔咒。
始于2003年左右,发酵于2008、2009年,爆发于2010年的逃离“北上广”现象,在不到一年之后的2011年,便又出现了逃回“北上广”的折返潮。
青年白领们在“北上广”等一线大都市经过了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何处安放的青春”的巨大落差与迷失,终于在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高拥堵率、快节奏、蚁族蜗居的逼迫下,选择了“逃离北上广”。
出逃的白领们有的回到老家,有的到二三线城市谋求发展,但不到一年左右的逃离后,很多人却已出现了家乡小城市的“不适应综合症”,发出了“故乡已是异乡”的惊愕。
其中不少执着的青年又毅然决然地逃回“北上广”。
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白领们,在“北上广”与家乡之间“摇摆”,在来回迁徙中“漂流”着自己的青春。
一、“北上广”磁场效应与逃离“北上广”的无奈社会学家沃思曾提出了城市性的三个指标: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与人口异质性[1]。
大都市与小城市在这三个指标中体现了巨大差异。
千万级别的人口规模与极高的人口密度,自然会形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陌生人社会”。
而人口异质性不仅催生陌生人社会,更体现了一种“匿名性”社会关系特征。
由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媒体与商业力量的推动,一般都具有相对开放、多元、活力、自由、公平的城市性格。
这种大城市的氛围,具有最适合青年人生活与工作的土壤。
青年人特别是大学刚毕业的青年人,因为没有积累太多社会资本,都希望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工作机会和发展机会。
因此,大城市呈现出来的高密度的企业与商业机会、职业类型的无限丰富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与文化活力,无不与青年人的好奇心、拼搏精神与独立意识相契合,他们都希望能够在最具有大都市品格的“北上广”寻找机会,寻求发展。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的2011年上海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显示,“有81.4%表示期望留在上海工作,高校应届毕业生有明显的‘恋沪情结’”[2]。
而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这种现□胡小武摘要:青年白领们在经历了一线大都市高房价的“蚁族蜗居”困境之后,选择逃离“北上广”。
关于逃离北上广的感悟
逃离北上广,在一定意义上就等于逃离梦想这几天,跟一个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乢的朋友有一些交流。
在我震惊于‚你是如何在事十一年的时间里走完了我花了事十九年时间才走完的路”这个问题时,他提到自己课余时间参加过的一些活动,如706空间等多种青年文化空间。
说是在这种平台里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读乢、电影、公共亊件,效果会比一个人读乢思考好得多,而且,人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
我当即表达了自己的羡慕嫉妒恨,这样的平台,在我所在的城市,当然也有,但确实太少了,而且,参与者,跟北京的青年教师、文化人、媒体人也不在同一个重量级上。
这个朋友跟我讲,你要是到北京的话,肯定比现在活得更精彩,而且,迚步也快得多。
听他这么一说,我的心里很复杂。
一斱面,我是从毕业初就‚逃离北上广”的人,并自视为‚英明果断”;另一斱面,我其实也早就认识到,对我这种不甘寂寞的人来说,最好的舞台就在北上广,尤其是北京,事三线城市其实不太适合我。
前几年在镇江的时候,堂堂的大港新区竟然没有一个图乢馆,市区只有一个图乢馆,藏乢种类少不算,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有很多人把孩子带迚图乢馆,又吵又闹,还有不少人在图乢馆里高声打电话。
我不得不感慨,在很多斱面,中小城市的人心智真的是很不成熟,在公共素质斱面也就是个‚乡下人”——尽管我自己也是乡下人出身,但此时还是忍不住要歧视一下那些出现在图乢馆里的乡下人——那些习气,出现在乡下是没有问题的,但把它们带迚城市的图乢馆,就不合时宜了;乡下人当然有权利迚图乢馆,但在迚入城市的图乢馆乊后,就不应该再把自己当乡下人看了。
(我在经济更发达的昆山、苏州和上海的图乢馆,就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乡下人”。
所以,对镇江的偏见,就更具有‚正当性”了。
抛开收入不谈,仅仅在业余生活斱面,不同层次的城市带给人的心理差距就已经很明显了。
2013年七月仹,当我在成都落脚后,有不少朋友问我为什么会去成都,而不在我更喜欢的苏州找仹工作,我说:其实,在内心里,最理想的生活城市就是苏州,但我在苏州找不到工作啊。
曾逃离北上广深的年轻人又回来了真的吗
曾逃离北上广深的年轻人又回来了真的吗曾逃离北上广深的年轻人又回来了真的吗?那些曾经“抛弃”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又回来了。
在社交平台上,这群年轻人被称为“回笼漂”。
在热情被一线大城市消磨殆尽后,在经历了想象中“岁月静好”、现实却也并不简单的小城市后,在大小城市间切换兜转后,他们又决定“杀回”自己曾逃离过的大城市。
但相比首次“北漂”“沪漂”,这次,他们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
“回笼”的过程虽然曲折,但每一步,都离理想生活近一点,再近一点。
“23%的人逃离15个月后,会选择回归”“回笼漂”需要更大的勇气“回笼”意指把已蒸熟而冷了的馒头、包子等放回笼屉再蒸,使其重新受热。
现在,“回笼漂”用来形容一个人离开某座城市(通常指“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后,隔段时间再次返回该城市工作和生活。
在这层比喻中,一线城市被视作“蒸笼”,“回笼”则意味着斗志与激情将被重新点燃。
某招聘网站研究院院长常濛曾透露,有23%的人会在逃离北上广深15个月左右后,选择回归一线城市。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回笼漂”表示,他们在大城市与家乡之间“摇摆”的意义在于勇敢调整、试错,接近心中最佳的生活状态。
“离开”和“回笼”,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强子拍下的地铁上忙碌的人们如特拉克尔所说,“灵魂,大地上的异乡者”,只有在迁徙和漂泊中,人们才能够寻找和发现自我。
茜茜觉得,如果当初自己没有“逃回”老家,可能到现在也不确定究竟哪一种选择更适合自己。
而重新开始是个十分艰难的决定。
小红回忆,从一开始的“不想再折腾了”,到最终的“说走就走”,她经过了长时间的自我拉扯。
她担心再次陷入毫无意义的工作,怕孤独,也怕找不到生活的解药。
“勇敢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面对慌张和焦虑不安,只能自己去克服。
”小红坦言,对于“回笼漂”而言,最需要准备这两点:资金和勇气。
确保自己在找到工作之前,有能让自己正常生活的资金,但最重要的,是有勇气再次走出去,“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差点就在第二步妥协了。
候鸟型白领:逃离北上广与“大都市化陷阱”
户籍压力/ 工作节奏 快, 竞争压力/ 心理孤 独, 社会排斥僬 虑
日趋 下 降 。广 州 因其 发 达的经 济和 商 贸中心城 市地
位 ,吸引 了超大规模 的外来务工人员 、商务人与非洲 人 口,治安状况一度恶化 到 “ 谈穗色变 ”的地步 。北 上广深这些大都市 ,因为人 口的过度扩张和城市资源 供 给的相 对不 足 ,不仅 导致城 市 中心 区居 住成 本上 边是不断高企的房 价 ,让人跳起来都够不上买房 的底
一
、
都市化陷阱 :缘 由及其表征
万人 ,暂住人 口总数为 8 2 5 . 8 万人 。上海市统计局 公 布第六次全 国人 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 ,上海 常住人 口
为2 3 0 1 . 9 1 万 人 。广州 市统计局公布第 六次全 国人 口 普查主要数 据显示 ,广州 总人 口达 1 4 0 0 万 ,常住 人 口1 2 7 0 万人 。深圳市总人 口达 到 1 3 2 2 万 ,常住人 口
城 市化有可 能陷入 “ 城市病 ” 、贫 困化或 “ 贫 民 窟 化” ,因而形成 “ 城市化 陷阱 ” - 3 ] 。城市化是一个农 业人 口向城市非农业 人口变迁的过程。大量农村人 口向 城市的持续流动,会面临因劳动人 口剧增与城市无法满 足充分就业而带来失业的风险。同时 ,城市陕速发展也
大都市化陷阱
图 1
升 、居 民生活质量下降 ,城市郊 区居民通勤时间过长、
日均休息时间压缩 ,生活质量 同样下 降。极化发展 的
气 ;一边是整体经济下行趋势造成 的就业压力 、薪 资
接促使 了大量北漂 、海漂 、广漂族的 “ 逃离” 。虽然逃 离北京的 6 O 万人 口不都是 白领 ,但 由于经济下 滑、房
逃离北上广是中产不需要实现的梦想
逃离北上广是中产不需要实现的梦想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6年第14期张丰/文一个“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的营销,让很多人心神荡漾了好几天。
尽管只有30张从北上广出发的机票,真正去机场领票的人,也并不很多,但是这一话题的阅读量却达到了几千万。
话题一过,北上广的年轻人又像往常一样,或挤在地铁中,或堵在路上。
广播里,电台主持人充满磁性的声音提醒他们:每天早出门几分钟,这样上班就不会迟到了——日子和往常一样苦,逃离北上广,这是个真实的念头,但也只是一个念头而已。
这是一个传播事件。
从北上广出发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几天后回来,来回机票不到3000块。
对大多数北上广的白领来说,几千块钱无论如何也不是什么问题。
如果真有“逃离”的想法,自己就可以实现它,用不着去抢这种充满噱头的机票。
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所追求的其实只是一个有关“逃离北上广”的表达。
留言、转发、评论,在朋友圈表达一下对生活的不满,这就是这次逃离的全部内容。
它不需要离开(空间),也不需要请假(时间),它需要的是点赞——这一世界上最廉价的认同。
这种反应模式,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所谓“中产阶级”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中产阶级,或者那些北上广深的白领们,内心是异常焦虑的。
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他们大多数心中都有一个“逃离”的梦想。
“逃离北上广”,当然比“杀进北上广”更容易。
卖掉在北京的房子,外面有更广阔的天地,但是,很少有人敢这么做,也很少有人愿意这么做。
“逃离”是一个不需要实现的梦想,或者说,这个梦想本身就是一种“实现”,一种满足。
当我想“逃离北上广”的时候,我才真正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就在“北上广”,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这是一种属于中国中产阶级独特的满足形式。
它是虚假的需求,也是虚假的满足。
在“逃离北上广”之前,网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指南”。
最早的大概是一篇《月薪两万人士生活指南》,从租房到跑步,从早餐到下午茶,从穿衣打扮到与人社交,为在北京生活的白领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指南”。
白领困惑:逃离还是坚守北上广
魏
第2任意编辑
最好的职业进展”,在面临进展城市的选择时,会不会更科学、更明智、 更清楚呢?
谋 立足当前再规划将来 从职业进展的角度来看,建议在职业生涯进展初期,更多地关注对 自己锻炼最大的工作,可以在就业机会较发达地区查找与自我职业目标 相契合的职位。处于这一时期的求职者不宜过于频繁更换城市,因为你 在某个城市积累的人脉资源必将会随着地域的变动而渐渐失去价值,同 时对新的文化、新的环境的适应也将是不小的挑战;到了职业生涯进展 中期,当职业经受、工作能力以及经济水平积累比较成熟以后,有适合 的进展机会可以选择到自己喜爱的城市工作和生活,以提高美好指数, 更好地生活。
院工作的老公几乎被那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压垮。工作带来的过大劳动
Fred 坦言,自己也想过要回到熟识的江南家乡,可是在北京交往
强度和心理压力使他健康透支,连生病都不敢请假就医,夫妻也产生
了 3 年的女友怎么办?家人对自己扎根北京、衣锦还乡的期盼怎么办?
了感情隔阂。
“离开北京,我的事业进展还能延续吗?一想到这些,我就不得不消除
资源利用、休闲时间、挑战性、成就感等多个方面,进行“得”与“失”
从心。
的自评。依据自己的主观感受,针对不同城市回答每个项目的得分,
规划建议
计分范围在-5 至 5 分不等,例如上海与苏州相比,居住环境苏州得 5
留守大城市还是去二三线城市,这个选择确实不好做。对于正处于
分,上海可能只有 3 分,每项进行评估后最终算出两地的总得分。分
迁 外界牵绊环境制约
等种种问题的制约。”
Fred,29 岁,在京工作 5 年
守 压力大很难熬
在北京待了 5 年的 Fred 表示,春节时的同学聚会上,老同学描述
Mary,30 岁,在沪工作 6 年
职业生涯没规划,白领回流北上广
<meta charset="utf-8"/><div bdsfid="170" id="ArtContent"><h1 bdsfid="171">职业生涯没规划,白领回流北上广</h1><p bdsfid="188"> 金九银十跳槽季,今年又有新气象。
或者受不了小地方的慢节奏,或者看不惯拼爹的小猫腻,当初吵吵嚷嚷逃离北上广的白领们今年又纷纷选择回流大城市。
</p><p bdsfid="189"> 自XX年金融危机过后,疲软的职场需求削弱了白领们在大都市打拼的信心,紧接着,日益高涨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让工作压力巨大的职场白领们更不堪重负,很多人纷纷回老家发展。
一时间,“逃离北上广”变成最热的职场动向。
然而,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却发现,在才市旺季即将来临之际,部分白领表示在新一轮职业选择中,想要重返“北上广”。
与此同时,那些退居省内二三线城市发展的人士,也起了再度燃气回到一线城市的心思。
</p><p bdsfid="190"><strong bdsfid="191"> 遭遇高压强迫症小伙儿回汉不适应</strong></p><p bdsfid="192"> 武汉小伙儿陈剑(化名),XX年自上海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上海工作。
从最初月薪2500元,涨到XX年底的7000余元,他始终觉得薪水涨幅跟不上生活成本的跳涨,紧巴巴过日子依然是个不折不扣的“月光族”,更别谈在上海扎根了。
</p><p bdsfid="193"> 于是,XX年底,在家人的劝说下,陈剑辞掉了在上海的工作,回到老家求职。
当「逃离北上广」变成「逃回北上广」
当「逃离北上广」变成「逃回北上广」壹心理导读:如何看待最近出现的「逃离北上广」向「逃回北上广」的转变?继那则热帖之后,知乎上的用户又掀起了后续的讨论。
——【 *心情不好的时候,听听心理电台】热帖回顾「给即将返城的你:为何远离家乡仍义无反顾?」*一、莫逢看到问题,脑海中便浮现了三个字:“八О后”,我们这一代。
亦即经历了此种转变的绝大多数。
其实对于自古至今的帝都来说,直到现在的九О后,ОО后……都是一样的吧。
说起来,不仅仅是婚姻、去留和事业,人生又何处不围城呢?*当初为何逃离?多数人都是毕业后决定留在北上广奋斗,为了对理想的期待,未来的美好憧憬。
然后残酷的现实压力一次次摧毁着仅有的坚持和意志。
除了工作、爱情带来的精神压力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房子吧。
蜗居。
在每次因水电器故障、素质差的租客、冷漠的房东而焦头烂额,甚至找不到中意的房子几近露宿街头的时候,谁能保证从没接近崩溃过?所以选择逃离。
回到二三线城市的家里,过安稳无忧的日子。
可是又真的无忧么?对了,“逃离北上广”这个话题在网络大热,是09年末的时候。
那一年,80后正式集体奔三。
而带头的80年生人的哥哥姐姐,已经快迈过奔四的门槛。
而现在,奔四的80后,已经快接近一半了。
*对于青春不再却仍然漂泊无依,你恐惧么?*为何再次回来?当初嘴里念叨着公平公平离开了北上广,到了家才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
*与大城市相比,小城市更加靠关系、拼爹。
反而大大弱化了个人奋斗的希望。
不思进取的生活方式,观念的代沟,思维方式的差异,精神生活的匮乏,一眼便望得到头的生活?行了,还是回北上广深吧。
一切都是*自由的代价啊。
大城市虽然压力大,但毕竟存在着国内最健康向上而公平的市场力量。
所以物质生活再艰难,没有背景的平凡人的前途却更加光明。
那些来自外地已扎根北上广的很光鲜的成功人士,谁又知道他们在出头之前经历过多少不为人知不欲人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艰辛呢?这不是最好的时代,却也不是最坏的时代。
候鸟型白领:逃离北上广与“大都市化陷阱”
候鸟型白领:逃离北上广与“大都市化陷阱”
胡小武
【期刊名称】《中国青年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北上广的高房租和高房价,使得青年白领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增加.事业预期、婚姻预期、住房预期、生活成本等愈发呈现负面趋势.北上广出现了群体性的逃离
与候鸟型白领群体,这预示着快节奏、高拥堵、高成本、低幸福度的大城市越来越
挤压了一部分人的美好预期.大都市极化发展、人口超负、资源供给不足、非均衡
发展与社会排斥,直接导致了当代中国的“大都市化陷阱”,这也是青年白领出现了
典型漂族综合症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5页(P33-36,32)
【作者】胡小武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摇摆的青春: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白领困境
2.年轻人为何纷纷“逃离北上广”
3.美国版“逃离北上广”
4.逃离北上广也要呵护好北京的房
5.近三成职场人因单身“逃离北上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热点关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后又逃回 - 已经回不去了
热点关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后又逃回 - 已经回不去了热点关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后又逃回_已经回不去了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剧烈发展,大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小城市异军突起,房价、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等问题日渐突出,每到年末,\北上广\的\逃离\和\逃回\就会引起大家的热议。
逃离北上广,被媒体评为2021年房地产十大热词之一,这看似是一个和房地产无关的词汇,但是它是由高房价带来的副产品。
逃离北上广折射出一种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与悲凉。
逃离\北上广\,一种社会现象。
初被网友广为传颂的是逃离北上广这个网络流行语,也是来源于民间。
逃离北上广,即逃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是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在白领中兴起的思潮。
要不要逃离生活压力外来人口多的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去安放青春,这是两种价值排序,有些人认为中小城市好的人,以降低人生风险为主要目的;认为大城市好的人,以抬高人生收益为目的,选择哪种是性格和每个人具体情况决定的。
逃离北上广的原因1. 北京、上海、广州的高收入只属于个别少数人,大城市的收益本来是很高的,但现在门槛更高,这缘于外力。
2. 在这些一线城市的一套房,到小城城市可买门面,出租价比这些的住宅出租价高很多,买房成为一项风险,是自己赋予的。
3. 在这些一线城市发展的空间可塑性不太强,感觉在北京上海等地高学历、有足够的钱、有社会关系的人有发展,其他人都是蚂蚁,人活着不但是要虚名,还要质量。
购房压力年轻人与房子的关系是近些年的热点,目前30岁以下的购房人占到了首次贷款置业群体的70%,且这部分人群的贷款需求多集中在80万元以上,购置的房产越来越偏向于大户型房屋。
可见以婚房为主体的年轻人购房相当强劲。
由于年轻人收入有限,储蓄不足,根据一些调查,举家(甚至是举两家)之力付首付,年轻夫妇还月供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认为与中国的民俗有关,中国文化重视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房屋作为\生产车间\,被重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白领困境“北上广”似一个魔咒。
始于2003年左右,发酵于2008、2009年,爆发于2010年的逃离“北上广”现象,在不到一年之后的2011年,便又出现了逃回“北上广”的折返潮。
青年白领们在“北上广”等一线大都市经过了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何处安放的青春”的巨大落差与迷失,终于在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高拥堵率、快节奏、蚁族蜗居的逼迫下,选择了“逃离北上广”。
出逃的白领们有的回到老家,有的到二三线城市谋求发展,但不到一年左右的逃离后,很多人却已出现了家乡小城市的“不适应综合症”,发出了“故乡已是异乡”的惊愕。
其中不少执着的青年又毅然决然地逃回“北上广”。
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白领们,在“北上广”与家乡之间“摇摆”,在来回迁徙中“漂流”着自己的青春。
文|胡小武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教授1“北上广”磁场效应与逃离“北上广”的无奈社会学家沃思曾提出了城市性的三个指标: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与人口异质性。
大都市与小城市在这三个指标中体现了巨大差异。
千万级别的人口规模与极高的人口密度,自然会形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陌生人社会”。
而人口异质性不仅催生陌生人社会,更体现了一种“匿名性”社会关系特征。
由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媒体与商业力量的推动,一般都具有相对开放、多元、活力、自由、公平的城市性格。
这种大城市的氛围,具有最适合青年人生活与工作的土壤。
青年人特别是大学刚毕业的青年人,因为没有积累太多社会资本,都希望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工作机会和发展机会。
因此,大城市呈现出来的高密度的企业与商业机会、职业类型的无限丰富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与文化活力,无不与青年人的好奇心、拼搏精神与独立意识相契合,他们都希望能够在最具有大都市品格的“北上广”寻找机会,寻求发展。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的2011年上海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显示,“有81.4%表示期望留在上海工作,高校应届毕业生有明显的‘恋沪情结’”。
而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这种现象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上广”一直都是中国人想象的都市乌托邦。
在中国,对于绝大多数农村人来说,能够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超级大都会城市旅游或者工作,往往能够成为一个人的人生梦想。
“哪个农村孩子没做过进大城市的梦呢———尤其当他有点文化的时候”。
很多偏远的农村人,往往把能够去一趟北京,当作是一件风光无比、光宗耀祖的经历。
因此“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全国人民高度向往,也成为大量外地人口就业流动的目标地”。
媒体化社会所呈现出来的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的国际范儿、时尚光影和现代风貌,几乎让所有的年轻人都对“北上广”充满了都市想象。
概因政治、经济、文化高密度集聚融合而成的磁场般的“北上广”,以活力、自由、时尚、机会等意象暗合了年轻人一切美好的青春期待。
另外,“北上广深等大都市较高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也成为吸引大学生就业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些不仅有助于青年形成基本的生活安全感,而且也有助于他们进行公平的竞争”。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出现了“北漂族”,而后九十年代后期“沪漂”、“广漂”、“深漂”都成了大趋势、大潮流。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0年北京1961.2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这其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则达到了140多万,均以工薪收入者为主。
上海的外来人口接近900万,占常住人口的39%,其中20-34岁的青年人有422.03万。
广州、深圳的情形也大致如此。
大多数年轻人都成为了北上广等大都市的外来人口主要群体。
不容否定,“北上广”等大都市的确让很多人追寻到了功成名就的人生梦想。
一些人成了影视明星,一些人成了商界名流,一些人成了时尚潮人,很多人都发财致富并安家落户了,因此让更多的人觉得北上广深才是真正的梦想之地。
似乎中国只有在“北上广”成功了,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所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对于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几乎就是“圣地”一般的目的地。
每年毕业季,人潮汹涌,纷纷被吸引过去。
青春美丽的梦都因那难以企及的房子和户口而被搅乱了。
随着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上广深等城市的房价直线上升,从“千时代”突突地就串到了万时代、两万时代、三万以上时代。
很多年轻人自感不吃不喝五十年也难以买得起一套三环以内的房子。
同时由于青年人扎堆,工作竞争愈发激烈,连“海归”都成了“海带”,更有甚者竟然为了一份工作可以忍受“零薪水”应聘。
这种就业竞争压力客观上造成了大多数普通青年白领或大学毕业生的薪水呈现不升反降趋势。
一边是节节高的房价和房租,一边是日益压缩的薪酬,使得薪水与房价极端不成比例,因而很多普通青年白领特别是大学刚毕业的青年人,不得不陷入“蚁族蜗居”的生活窘境。
同时也因为北京等大城市户口的严格限制,让很多人在北上广“奋斗”了多年也难以拥有一个正式户口的市民身份,因而各种与身份捆绑的就业、购房、社保、子女就学、医疗等福利待遇无法享受。
由于青春消耗了太多,而房子、户口却难以获得,一些人终于发出了“逃离北上广”的呐喊,其中一些人果断地离开了北京,回到故乡或其它二三线城市谋求发展。
从去“北上广”谋发展,再逃离“北上广”,他们的青春实现了第一次摇摆。
2小城市“关系社会”的束缚与机会缺失小城市就如滕尼斯所描绘的“社区与社会”中“社区”的那一端。
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多大差异性的小型化社群里面,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都相似。
小城市的许多社会生活秩序与价值观依然具有较浓厚的封闭性,仍然依靠迪尔凯姆所提出的“机械团结”模式结合在一起,并通过“镇压的权力”对多样性、差别性、异质性强制压抑。
机械团结理论说明在一个相对封闭、人口小规模的地区,社区化特征相对明显,还没有呈现“有机型社会”的大城市特征。
当然,今天的小城市社会生活早已不是通过硬质的权力镇压,而是一种小城市社会所呈现出来的“强关系”纽带以及相对保守的文化观念所构成的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关系化”社会秩序和“保守化”社会观念阻碍了城市多样性、异质性、多元化与自由生活方式的建构。
在2011年媒体针对“逃回北上广”的报道中,那些曾经逃离“北上广”回到老家的个案访谈新闻,要么是提到“依托父母的关系”在当地考进了公务员或相对较好的企事业单位;要么是因为“家里没有关系”而找不到一个好工作而感到绝望;要么还有因为小城市“关系社会”带来的各种“关系债”让人不堪忍受。
一句话:“小地方,要靠爹”!这些无不诉说着小城市“社会关系”在一个人就业选择中的重要分量。
与此同时,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在中部某县挂职期间做的一份调查显示,那个80多万人的县,基本上就是由21个政治“大家族”(副科级及以上超过5人)和140个政治“小家族”(副科级及以上2-5人)垄断了公务员干部阶层。
种种迹象表明,在小地方,如果没有关系,找个好工作,几无可能。
小城市因为人口规模有限,人口密度较低,职业异质化程度较低,工作机会显得十分有限。
笔者曾经在老家做过一个调查,在中部地区的一个地级市———X市,市区人口30万。
其中有一家国有大型钢铁公司,工人及家属总人口超过8万。
其周边企业与相关就业人口3万,如果联系上商业、税收、医疗及工商、公安等外围就业人口,该市有一半城区就业人口的生产生活与钢铁公司有关,并且绝大多数发财的人无不与钢铁公司有着各种各样的密切联系。
该个案显示,在中小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化带来的就业结构单一化,使得城市职业多样性与异质性程度特别低,新行业、新职业的发生率也就特别低。
很多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诸如IT行业、时尚行业、设计行业、影视传媒、文化出版、创意产业、国际贸易、金融行业、500强企业等,在小城市几乎都不存在。
并且,小城市的创业氛围、创业环境与创新氛围也并不好,如果再遇上家人不支持创业等情形,客观上导致了从“北上广”这些充满选择机会的大都市回到小城市的大学毕业生与青年白领将遭遇“无业可就”的尴尬境地。
最后,除了拼全力和找关系考进公务员或挤破头进少量事业单位外,几无更多就业选择。
3三小地方“熟人化城市”的压抑与不适“熟人社会”指生活在一定区域或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而共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彼此熟悉,从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它也是一个到处都能遇见熟人、找到熟人、并需要熟人的社会文化生态体系。
“熟人社会”亦称为“关系社会”、“后门社会”。
它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
体现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
因此,在“熟人社会”的文化体系中,人们的思维方式、行动逻辑里把有没有熟人、找不找熟人作为日常行为的前提要件。
熟人社会里强调关系、网络、圈子,办任何事都首先不是想到制度、法律、规则,而是首先想到有没有“关系”、“熟人”、“亲朋好友”。
无论是找工作、做生意,还是出门办事、出门旅游、子女上学或是看病求医,首先想到的是是否有熟人。
这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面,都有这样一种“熟人社会”的价值观念。
无论在北京,还是在一个小镇里,大凡如此。
熟人社会基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代称。
虽然今天常用“人脉关系”来替代“熟人社会”,这只不过是学术包装而已,企业老总们通过读各种MBA、EMBA、总裁班,参加各种官办活动,都是为了建立人脉关系,有利于在“熟人社会”的文化体系中不吃亏。
这就体现着一种“熟人社会”文化观念的现代实用价值取向。
因熟人社会特征明显而形成的“熟人化城市”,既体现为一种文化系统,也体现为一种空间社会关系。
后者主要指人员的低流动性和生活方式的封闭性,城市空间中人们彼此通过各种血缘、地缘、业缘、学缘等关系进行频繁的交往与相识,容易形成一种人口学意义上的熟面孔社会环境。
越小的城市,人口规模小的地方,越是同质化高的地方,“熟人化城市”生活特征越发明显。
人们走在大街上,一天到晚总是能遇见无数叫得出名字或者熟悉彼此的人,需要打招呼或者问候。
这种物理学意义上的熟人社会,对于很多向往自由、个性与私密生活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人际折磨”。
在小城市,有从小学开始形成的各级同学、朋友、邻居、街坊,概因城市小,只要发生了什么事情,街坊邻居一传播,基本上满城皆知。
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上学、工作、生活久了,早已习惯了一种匿名性、事本性的大都市生活状态,回到小城市之后,难以适应走出大街几乎都是熟人的情形。
特别是连谈恋爱、逛街、吃饭、散步,总是有遇见熟人的尴尬与不安,好像总活在某种被“遇见”、“碰见”、“注视”的环境里,有一种约束感、压抑感。
那些从“北上广”等大城市试图回老家发展的年轻人,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早已不能适应这种“小城故事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