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阔绰.(chuò) 拭.去(shì) 颓.唐(tuī)
B.腌.臜(yān) 捯.气(dáo) 荣膺.(yīnɡ)
C.醋栗.(lì) 坎.肩(kǎn) 魁.梧(kuí)
D.盘桓.(huán) 顷.刻(qīnɡ) 俯.身(f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服辩惦记一气合成战战兢兢
B.侍侯径自两肋插刀如座针毡
C.伤疤礼骋不知好歹不屑置辨
D.笔砚涓涓千钧之力望眼欲穿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万春院长亲自担任重庆火锅制作的大厨,煎炒底料、切煮肉菜、凉拌配菜……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
B.没一会儿,他就说自己观察透彻,简直望眼欲穿
....。
C.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简直是妙手回春
....。
D.他很是顽皮,上课时根本坐不住,真是如坐针毡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孔乙己一到店,许多酒店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B.由于鲁迅先生勇往直前的“硬骨头”精神,赢得了无数读者的敬仰。
C.“五四”时期的中国,是大变动中的中国,是人民反抗压迫,寻求光明与进步的中国。
D.罗平县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
5.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B.“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C.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D.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6.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所以偏旁的数目比部首多,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②这是因为部首所取偏旁都是表意的,而偏旁除部分表意外,更多的是表声的。
③如“江”“河”中的“氵”“工”“可”都是偏旁,“氵”是部首,而“工”“可”只是表音的偏旁而不是部首。
④部首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
A.③②①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蒲柳人家》一文的作者是刘绍棠,其主要作品有《京门脸子》《蛾眉》《运河
的桨声》等。
B.《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C.《孔乙己》《社戏》和《藤野先生》里的“我”都是作者自己。
D.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鲁迅的《孔乙己》都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8、请你仿照下面句子,在横线处再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许身社稷的誓言,也是他作为两朝辅臣忠心报国的见证;
9.名著阅读。
【甲】过了一会儿,只觉得有个活东西在我左腿上蠕动,他越过我的胸脯,慢慢地走上前来,几乎来到我的下额前了。
我尽可能用眼睛朝下望,却原来是个身长不到六英寸、手里拿着弓箭、背着一个箭袋的活人。
同时,我觉得至少还有四十来个一模一样的人(我猜想)跟在他的后面。
我非常吃惊,大吼了起来,吓得他们回头就跑。
【乙】有一天清早,我正在我的茅舍里睡得很香,忽然星期五跑了进来,一边跑一边嚷:“主人,主人,他们来了,他们来了!”我一头爬了起来,不顾一切危险,连忙披上衣服,穿过我那小树林,跑了出来。
当我放眼向海上望去时,我不觉大吃一惊。
只见一海里半之外,有一只小船,正挂着一张所谓“羊肩帆”向岸上驶来。
当时正有一股顺风把它往岸上送。
(1)【甲】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和【乙】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述其作用。
10.为了了解留守儿童,兴义中学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
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1)【新闻对对碰】曲靖沾益区在全区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行动,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
自从建起“儿童之家”后,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多关爱。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段新闻的内容。
(2)【活动我设计】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请你根据给出的示例再设计两种活动。
示例:给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
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②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
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③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孔乙己》)
1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12.选文第①段中画横线句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13.选文第①段中画波浪线句运用的描写方法是,表现了孔乙己的生活状况。
14.选段中写了三次笑声,表现了掌柜和众人的。
15.将“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中的“走”改为“爬”可不可以?为什么?
16.孔乙己到了如此地步,掌柜仍然对他提那十九个钱,这说明了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峡谷
阿城
(1)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
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2)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
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
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3)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
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
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4)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
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5)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
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
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
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6)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
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
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
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7)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8)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
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
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
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9)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
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
脆响。
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
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
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10)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
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
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
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
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
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11)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
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
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12)屋里极暗,不辨大小。
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
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
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
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
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13)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
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
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
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
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14)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
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
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15)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16)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
布旗上下扭着动。
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17)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
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18)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7.文章第(1)段和第(2)段分别写出了峡谷的什么特点?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
18.文章第(2)段和第(9)段都写了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9.结合文中对骑手的描写,简要分析骑手的形象。
20.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那一晚的灯火
谷昭
①多年前,我来到宋圩小学支教。
②开学第一节课,我来到教室,三十几个学生早已安静地坐着等我。
他们听说来了个年轻的城里老师,感到好奇,便早早从家里赶来了。
后来,我才知道,有的学生要翻过后面的大山,花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上课。
上课前,我说我姓谷,八人口的谷,山谷的谷,稻谷的谷,谷子可以熬粥,祖先来自大西北。
学生都捂着嘴巴,痴痴地笑了,眼睛明亮明亮的。
③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尤其数学基础更不扎实,排名一直在全乡最末,城里的
那一套教学方法完全不顶用。
我只能根据他们的情况,调整教学思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讲,直到他们真正弄懂为止。
好在学生们虽然没有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但是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坚韧纯朴。
也许是因为他们知道我来自城里吧,学得都格外认真,他们的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就在全乡名列前茅,消息传来,学生们都兴奋不已。
④刚到学校没几天,我们就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那天下午,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门窗被大风吹得咣当咣当响,豆大的雨点打进了一扇玻璃残缺的窗户。
我看到这情景一下子不知所措。
这时,一个叫明月的女孩,大喊了一声“快挡雨”。
说着,从课桌里拿出一块皱巴巴的塑料布,挡住了窗户。
明月说,老师,您接着讲课吧,我能听。
她就这样用手扶着塑料布,挡住窗户上的缺口,我继续讲课,直到风停雨住。
那一节课,每个孩子都听得格外认真。
⑤明月是个高挑的女孩,永远都面带微笑,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她,她都带着浅浅的笑容,两个眼睛就像弯弯的月亮,清澈纯净,她的笑声能够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明月学习基础不太好,但是她十分用功。
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她就缠着老师问,非要弄懂不可,她的成绩进步很快,第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全年级第一,还在县里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明月和同学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她处处为别人着想。
在她的身上,有着同龄人非常难得的品质,她就如同山上的一株映山红。
⑥第二学期,我上新学期第一课,一进教室就发现,明月的位置是空着的。
我以为,明月是迟到了或者临时请假了。
结果,一天下来,明月没有来,第二天她还没有来。
我问她的同桌小军:“明月怎么不来上学?”小军说:“明月的奶奶生病了,需要她照顾,可能要有一段时间不能上学了。
”
⑦周六下午,我决定去明月家看看到底什么情况。
春寒料峭,前一天早春的雪还没有融化,正是毕飞宇所说“一斤风里有三斤冷”的时候。
我大口大口呼吸山野里的新鲜空气,山上的寒风格外刺骨,两旁的树枝也被雪压弯了身体。
我踩着咯吱咯吱响的积雪,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明月的家。
明月的家在村子最西边,是红瓦白墙的三间小屋。
屋子已经十分破旧了,屋檐上用塑料布遮挡了一角,估计是漏雨吧。
我来到门口的时候,屋内响起几声咳嗽,然后有人哆哆嗦嗦地走出来。
这是一位高大的老人,头发花白,额头皱纹如沟壑,很像罗中立创作的油画《父亲》,这就是明月的爷爷。
老人家看到我来了,赶快把我让进屋子。
屋子里躺着明月的奶奶,她瘦小的身体裹在被子里,脸色发白,头发凌乱如麻。
爷爷说,奶奶前两天上山采药,不小心摔断了腰椎,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自己年纪大了,无法照顾她,只能让孙女明月停学照顾。
我从老人的口中得知,明月的妈妈是云南人,在明月很小的时候,她就回云南了,从此杳无音信。
明月的爸爸在外打工的时候,又受了工伤,去世了。
一家老的老,小的小,明月从小就扛起生活的重担。
⑧说着话的时候,明月从门外进来了。
原来她去给奶奶洗衣服,顺便去山上采了一些草药。
明月看到我来了,先是一愣,然后显得十分高兴,继而又有些难受的样子,这所有的表情都在一瞬间闪现。
明月熟练地帮着奶奶翻翻身,再扶着奶奶半躺着。
爷爷在一边心疼地说,明月这孩子懂事早,奶奶躺在床上后,坚决不上学,要在家照顾奶奶。
明月说,自己要靠自学考上中学、大学,然后到大城市工作,再把爷爷奶奶带到大城市,好好享福。
奶奶在床上流着泪,连连责怪自己拖累了孙女。
明月帮着奶奶擦着眼泪,要爷爷奶奶别说这些了,自己长大了,再难的困难都能克服。
我听着明月和爷爷奶奶零零碎碎的讲述,深深为他们一家人的乐观所感动。
⑨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我起身告辞。
爷爷和明月听说我要走,非要把我送回学校。
我实在拗不过这爷孙俩,只好和他们一起走了。
爷爷和明月每人手里举
着一盏自己做的煤油灯,明月在前,爷爷在后,为我照亮行走的路。
一路上,两旁的岩石或突兀,或奇形怪状,在夜幕下依稀可见;不远处的树林里,时不时传出不知名动物发出的声响。
这让我既感到新鲜好奇,又感到一丝害怕。
爷爷和明月一路上讲述凤栖山的传奇,讲述山村里的人和事,两束灯火在夜色中忽明忽暗……“奶奶这辈子吃了很多苦”“城里也冷吗”“大学是什么样子的”……爷爷和明月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
⑩一个半小时左右,我们终于来到学校。
我请爷爷和明月歇一会再回去,他们坚决不肯,立即赶回去了。
我站在学校门口,望着两盏灯在大山的夜色中渐行渐远,就像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整整一学期,明月都没有来读书。
后来,我一年支教结束,继续回到城里教书,然后又改行,换了几个单位,也一直没有和明月联系。
前不久,突然收到明月的来信。
明月在信中说,爷爷和奶奶早已双双离世,她靠自己的努力,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读完了初中、高中,并且考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又回到老家当上了村支书。
现在,村里的面貌也改观了,她正带着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还邀请我去实地考察呢。
看完信,我又想起这个叫明月的山村女孩,想起那一晚的灯火,她是来自大山的天籁,是尘世的明亮和温暖。
(选自《散文选刊》2018年第2期)
2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2、结合文章第②③自然段内容,简要分析“我”的课堂教学有什么特点?
23、本文语言生动、形象。
请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明月看到我来了,先是一愣,然后显得十分高兴,继而又有些难受的样子,这所有的表情都在一瞬间闪现。
(从描写手法角度)
②我站在学校门口,望着两盏灯在大山的夜色中渐行渐远,就像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从修辞角度)
24、文章第④⑦自然段的画线句是自然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各自的作用。
25、文章第⑤自然段说“在她的身上,有着同龄人非常难得的品质,她就如同山上的株映山红”,从全文看,她身上有哪些难得的品质?请结合文章分析。
三、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微风起,云开时。
风,代表一种向往;风,代表一种追求;风,代表一种渴盼。
风起的日子,是美好而温馨的;追梦的路上,必定会有挫折与坎坷相伴。
风,终究不会因为墙而停下脚步,不会因为有了障碍而放慢身姿,终究会一往无前,向着远方的目标而去。
请以《风,不会因墙而停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1、C 2.D 3.A 4.C 5.A 6.C 7.C
8.(示例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对强烈的亡国之痛的描述,也是他作为一个薄命君王悲苦境遇的反映。
(示例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临终的遗嘱,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终生追求的梦想。
9、(1)格列佛游记鲁滨孙漂流记
(2)两文都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或动作描写的方法)。
【甲】文描写出了小人国的人的小,他们使“我”感到诧异和恐慌;【乙】文描写出了星期五和“我”对小船驶来感到意外和惊讶。
10、(1)(示例)“儿童之家”温暖留守儿童。
(2)(示例)①举办“我与留守儿童心连心”演讲比赛;②开设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课;
③评选自立自强优秀留守儿童。
(答出两种,合理即可)
11.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形。
12. 环境(景物) 渲染悲凉气氛,暗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答一点即可)
13.外貌描写穷困潦倒、可怜悲惨(答一点即可)
14. 冷漠无情
15.不可以。
“走”说明他的下肢已不能动了,写出遭遇的凄惨。
将“走”改为“爬”则没有此种效果。
16.掌柜只看重钱,说明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
17(1)低洼崎岖;(2)阴森险怪。
18、第(2)段,强化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出现做铺垫。
第(9)段,空中自由飞翔的鹰烘托了独来独往的骑手形象,突显骑手的勇敢无畏,丰富了人物的内涵。
19、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冷峻硬朗。
举止:一人独骑,虽山路崎岖,骑术高超,从容沉稳。
性情:不拘小节,豪迈洒脱。
骑手的孤独沉默和峡谷的原始沉静呼应比照,赞美了大自然的原始美和生命力。
20、写山石,以动写静,用比喻、拟人修辞写出山石的亘古不变的荒凉;石上的四脚蛇“与石头们赛呆”,以拟人手法,静中写动,衬出峡谷的沉寂荒凉。
21. 本文讲述了“我”支教时碰到的山村女孩明月,上课时帮同学们挡暴风雨、停学照顾生病的奶奶、和爷爷送“我”回校、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工作带领乡亲致富的故事。
22. ①风趣幽默,从“我”的自我介绍可看出;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思路;③循序渐进,“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讲”;④耐心细致,“直到他们真正弄懂为止”;⑤受学生喜欢,他们“学得都格外认真”。
23. ①通过对人物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了明月见到“我”时吃惊、高兴,继而想到自己无法跟老师回去学习而失落的复杂心理。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夜色中的“两盏灯”比作夜空中“明亮的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纯朴善良的爷孙俩就像夜空中的星星,给“我”带来光明与温暖。
24. 第④自然段对暴风雨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恐慌的气氛,突出了明月的镇定、从容及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第⑦自然段对居住环境的描写,突出了明月生活条件的艰苦,有力地表现了明月的乐观。
25. ①乐观:永远都面带微笑,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她,她都带着浅浅的笑容。
②用功好问:虽然基础不好,但学习用功,“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她就缠着老师问,非要
弄懂不可”。
③纯朴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忽遇暴风雨,她挺身而出用塑料布遮挡;坚持送“我”返校。
④懂事孝顺:奶奶生病,她坚决不上学,照顾奶奶;给奶奶洗衣服、采药,熟练地帮奶奶翻身;帮奶奶擦泪,劝慰奶奶;等等。
⑤心系家乡父老:大学毕业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乡带领父老乡亲致富。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