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编制《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的几点体会
一、前言
二、矿山基本情况
三、矿山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矿山环境影响评估
五、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原则、目的和任务
六、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总体布局
七、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
八、保护与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
九、插图
十、矿山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与设计
一、前言
(一)方案编制的依据:
1、法律法规
(1)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四)探索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本地矿区生态环境进行监督管理,按照“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明确治理责任,保证治理资金和治理措施落实到位。
新建和已投产生产矿山企业要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报经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对废弃矿山和老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多渠道融资方式,加快治理与恢复的进程。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应尽快制订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2)、《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3)、《河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4)、《关于印发《河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冀国土资环字[2003]32号);
(5)、《关于进一步落实《河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冀国土资矿字[2003]302号);
(6)、《河北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冀国土资发[2006]15号);
2、规范与技术文献
(1)《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造林技术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等等。
(2)《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报告或储量核实报告。
(二)、目的与任务:
1、目的:为矿山矿业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以期同时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为矿山矿业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任务:
(1)开展矿山环境调查。
包括基础资料的搜集与调查和矿山环境问题调查。
(2)进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估。
包括分析评估区地质环境背景,对矿业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做出现状评估、对矿业活动引发或加剧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做出预测评估、对矿山建设和矿业活动的环境影响做出综合评估。
(3)编制矿山环境保与综合治理方案。
(三)方案适用年限
方案适用年限主要依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确定的矿山服务年限、矿山建设期及矿山闭坑后治理期确定。
一般以矿山采矿许可
证有效期作为方案的适用年限,矿山采矿证到期的当年至矿山服务年限终了作为矿山规划治理期,矿山闭坑后2-3年作为矿山闭坑恢复治理期。
二、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区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重点对矿区及其附近地区地质灾害发育与矿山环境问题有关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调查和论述。
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提供依据。
2、气象:主要是降雨量特征,它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直接影响。
3、水文:重点是矿区附近河流及季节性洪水沟谷的径流量特征,有些露天采场和地下采空塌陷区正好位于沟谷或河流穿越部位,需要设计河流改道工程。
4、植被:植物的种类(乔、灌、草及人工作物)和密度,植被覆盖率等,附照片。
为矿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
5、土壤:土壤类型(棕壤、褐壤、草甸土)、分布、厚度等。
为表土的存放与覆土利用提供依据。
6、土地利用现状:包括林地、草地、耕地、荒坡地等的分布位置、面积等,应在有关平面图上表示。
为土地复垦提供依据。
7、社会环境概况:简述矿区附近社会、经济与环境情况;穿过矿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工程设施的分布及等级;矿区附近地质遗迹、景区情况;矿区周围其它矿山与本矿山的关系。
(二)矿区地质条件
1、地层、构造、岩浆岩:注意调查断层破碎带特征,分析其对露天采场边坡及地下采场、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2、水文地质条件:重点调查矿区及其附近地下水类型、分布、含水层厚度、水位及渗透性,矿井及露天采场排水量,附近村庄生活和灌溉利用的水源情况,矿山排水对附近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
为水资源环境影响评估提供依据。
3、工程地质条件:重点调查软弱岩组、夹层分布与特征,节理裂隙与断裂带特征,风化层特征等,简要评述露天采场岩石质量和边坡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石质量和稳定性。
(三)矿山企业概况
位置与交通、矿床类型与矿产资源、矿山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山开采历史及尚有服务年限
(四)矿山开发方案概述。
内容见规范。
需要指出的是应增加对已有矿山工程的介绍,如竖井、平硐等位置、井口标高、深度或长度,地下采场长、宽、高等。
三、矿山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说明1:已投产生产矿山编写此部分,对于新建矿山一般不需编写此部分,但是有以下情况的新建矿山也应编写此部分:一是新建矿区内已经有过群采,并形成了一定的矿山环境问题;
二是若干小矿山整合后的新矿山。
说明2:本章“矿山环境现状”部分只阐明问题,详细说明各种问题
的特性,数据要准确、齐全,不进行评估。
1、矿山环境现状:
主要内容是土地、植被资源占用和破坏问题;水资源、水环境变化问题;矿山地质灾害等。
矿山环境问题调查:填表(附录I)。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矿区土地、植被资源的占用和破坏,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改变、地貌景观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等。
a. 露天采场、工业广场、采矿废弃物、尾矿库、生活设施建设等占用和破坏土地、植被资源。
b.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土地、植被和地貌景观破坏;
c.废液排放、堆积物淋滤液污染土壤及水土流失。
(2)矿区地下水均衡破坏、水污染问题,包括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等。
a.矿井突水、矿井排水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以及采动后上覆岩层破碎、断裂、沉降导致各含水层贯通,造成地下水均衡改变;
b.废液废渣排放、堆积物淋滤液造成地下水、地表水污染,破坏水环境。
(3)矿山地质灾害,包含如下内容:
a.井工开采、露天开采、矿坑疏干排水引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开采沉陷、岩溶塌陷)、地裂缝、不稳定边坡等;
b.固体废弃物堆积引起的崩塌、泥(渣)石流、不稳定边坡等;
c.尾矿库溃坝、尾矿坝开裂等。
d.除本矿山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外,应重视矿区及其矿区以外对矿山有威胁的、原有的地质灾害及相邻矿山地质灾害的调查。
以上均应附一些照片、表格、平面图和剖面图加以说明。
表格有废渣堆、露天采坑、采空塌陷与地裂缝特征统计表等。
(二)矿山环境发展趋势
分析在现状开采条件下,不考虑未来矿山开发利用规划或新的开发利用方案的前提下,现状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如废渣堆边坡的坍塌和水土流失对附近土地资源、植被的影响、目前的矿山排水对附近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已经形成的采空塌陷的发展趋势等等。
结合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现状环境问题,对矿山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该部分是预测评估的基础。
预测内容和现状调查内容相似,主要包括预测露天采场、矿渣、尾矿库、工业广场的面积或数量,占用土地的性质,破坏植被的类型和数量等;矿山排水、尾矿水、生活防水等对水资源数量、质量影响的可能性;采空塌陷、边坡失稳、矿渣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危害范围与对象等等。
四、矿山环境影响评估
(一)评估级别确定
依据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确定
(二)矿山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1、现状评估内容:
a.分析评估区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的发育程度、表现特征和成因;分析相邻矿山矿业活动的相互影响特征与程度。
如:露天采场崩塌灾害是局部发育,还是普遍存在,其成因是什么;采空塌陷是局部发育,还是大面积发育,分析成因,其发育的阶段(初始、高峰、趋于稳定)相邻矿山采空塌陷相互影响的特征与程度,可类似于两眼抽水井形成的水位干扰程度的分析。
等等,依此类推。
b.评估各种环境问题对人员、财产、环境、资源及重要建设工程、设施的危害与影响程度,见附录E(很重要)。
以上两条,对于一级评估,其发育程度、影响程度等应当用定量-半定量方法评估。
评估方法分为单类问题评估和多类问题综合评估。
单类问题评估:如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用表E.2定量评估;矿山排水对附近村庄水源地的影响,用地下水动力学方法进行评估;水体污染程度用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估;影响到农田面积、林木的数量、交通干线的长度、房屋的数量等等数据实际上就是定量评估。
单类问题评估
矿山地质灾害:如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用表E.2定量评估;
矿区土地植被等资源的占用或破坏
矿区水资源破坏:矿山排水对附近村庄水源地的影响,用地下水动力学方法进行评估
矿区水土环境污染:水体污染程度用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估
另外,影响到农田面积、林木的数量、交通干线的长度、房屋的
数量等等数据实际上就是定量评估。
多类问题的综合评估。
c.评估矿山环境保护、治理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状况及效果。
这部分一般被忽视了。
它的作用是通过对已有矿山环境保护、治理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及效果的评述,总结经验,改正错误,为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d.评述评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和矿山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
评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是整体环境质量情况的概括,可用极差、差、较差、较好来概括(定量指标尚未建立)。
注意:现状评估中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要求。
建议侧重对矿山已引发或加剧的、已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而不是危险性评估)。
防治难度:矿山已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隐患,分析其治理难度。
主要从治理技术、资金和治理环境等方面去分析。
建议:编制矿山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分区图,内容包括矿山环境现状图的内容及矿山环境现状评估分区及其特征。
2、矿山环境影响预测评估
评估内容: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矿山类型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的开采范围、深度、规模和采、选、冶方法、废弃物(包括废石、矿渣、尾矿、废水)的处置方式等,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预测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加剧的环境问题和矿山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影响程度和防治难度进行分析
论证和评估。
a.预测矿业活动可能引发和加剧的环境问题的种类、规模和原因;
b.预测评估各种环境问题对人员、财产、环境、资源及重要建设工程设施的危害与影响程度,见附录E;
c.预测矿山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按附录F执行;
d.预测在矿业活动结束时评估区的总体地质环境质量状况;
e.分析矿业活动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
预测评估的定量评价方法参照现状评估。
注意:预测评估主要针对未来矿业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与灾害进行评估,现状已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隐患如果受到未来矿业活动的影响(有加重的,有变轻的),也应进行预测评估。
建议:编制矿山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分区图。
内容与矿山环境影响评估图相似,侧重预测评估分区。
(四)矿山环境影响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对评估区环境总体影响程度作出综合评估结论。
矿山环境总体影响程度依据对生态环境、资源和重要建设工程及设施的破坏与影响程度、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危害对象和矿山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等划分为影响严重、影响较重和影响较轻三个等级,影响程度分级见附录E。
综合评估分区图内容一般是对现状评估图和预测评估图内容的叠加。
五、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原则、目标和任务
(一)原则
1、矿业开发应贯彻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综合治理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
2、依靠科技进步,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环境的扰动和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产开发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
3、矿产资源的开发应推行循环经济的“污染物减量、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技术原则。
(二)目标
1、地质遗迹、风景区、交通、电力、水利设施及矿山工程的具体保护目标;
2、废渣、尾矿得到综合利用,利用率达到的目标;
3、废渣堆、废弃地、尾矿库得到综合整治,破坏的土地资源和植被恢复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4、影响的水资源环境得到恢复、治理或补偿的具体目标;
5、地质灾害及隐患得到有效防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6、矿山闭坑后达到矿山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建立与区位条件相适应的环境功能。
(三)任务
1、采取的保护性开采措施;
2、已产生的环境问题与灾害隐患进行治理的任务。
如采空塌陷
坑与地裂缝及时回填、防渗;废渣堆边坡整治(削坡、建挡土墙等)消除滑坡、泥石流隐患;尾矿库建排洪沟,消除泥石流隐患;闭坑后废弃的建筑物、矿井拆除、填埋、平整,土地复垦、植树、种草等等。
3、建立矿山环境监测系统,对矿山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及时预警。
说明:目标、任务应针对矿山特点制定,不同矿山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不能千篇一律。
六、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总体布局
(一)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分区
1、保护分区:一般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根据情况可进一步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次重点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指矿业活动影响的范围,主要指地质环境影响和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不包括噪声等的影响范围。
重点保护区按保护的对象的类型进行亚区分区,如地质遗迹、人文故迹保护亚区,重要基础设施(交通、电力、水利设施)保护亚区,城镇或村庄保护亚区,重要矿山工程(矿井、工业广场、选厂等)保护亚区,露天采场边坡保护亚区,排土场边坡保护亚区,重要农用地或植被保护亚区,水源地保护亚区,地质灾害防治亚区。
一般保护区:指矿山生产活动影响范围之外评估区范围,主要对植被等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保护分区的代号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如A1、A2……
建议编制矿山环境保护分区图。
2、治理分区:一般分为重点治理区、一般治理区。
重点治理区可根据情况进一步划分为重点治理区、次重点治理区。
根据已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的类型(即治理对象的类型)进行治理亚区划分。
如废渣堆整治绿化治理亚区,露天采场治理亚区,采空塌陷治理亚区,尾矿库治理亚区,工业广场治理亚区,地下水污染治理亚区,等等。
治理分区的代号用大写罗马字母表示。
建议编制矿山环境治理分区图。
说明: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图中,应重点反映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分区、保护与治理工程措施等内容。
根据保护分区图与治理分区图内容进行综合分区,综合分区名称建议为重点保护与治理区、次重点保护与治理区、一般保护与治理区,闭坑矿山可命名为重点治理区、次重点治理区和一般治理区。
总之应灵活掌握。
综合分区用图面普染色表示。
保护区与治理区仍然分别用大写英文字母和罗马字母表示。
(二)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部署
主要内容是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分期及每个分期的任务。
如新建矿山可分为建设期、生产期和闭坑后三期,阐明建设期矿山环境保护的任务,生产期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任务,闭坑后期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任务。
如生产矿山,对已经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的治理可分区近期、中期、远期治理期,对未来开采可能产生的矿山环境问题可分区生产期、闭坑后期。
如闭坑矿山,对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的
治理可分区一期、二期……治理期。
分期内容一般不再编图,主要用文字说明即可。
(三)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方法
1、保护技术方法:简要叙述矿山开发方案中的保护性开采方法,如充填开采法、条带开采法,露天开采中的阶梯开采法,尾矿库坝及排洪沟的设计方案,排土场的堆放方案等等。
如果开发利用方案中应该提出但未提出的保护方法,应当补充。
2、治理技术方法:如露天采场、排土场的不稳定边坡的治理方法,塌陷坑的治理方法,尾矿库泥石流隐患的治理方法,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的技术方法,废矿渣、尾矿砂的二次利用技术方法等等。
简要叙述上述内容。
七、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
(一)保护方案
1、保护方案主要针对新建矿山和生产矿山。
2、对矿山开发方案中已明确的保护方案进行简要介绍,对其中明显不合理的保护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对开发利用方案中未提及的,根据需要,补充保护方案,如表土堆放方案、尾矿库排洪方案,等等。
3、保护方案的总体要求: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山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
具体如下:
a.对采矿活动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应使用专用场所堆放,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环境污染及诱发地质灾害;
b.应根据采矿固体废弃物的性质、贮存场所的工程地质情况,采用完善的防渗、集水排水措施,防止淋溶水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c.宜采用水覆盖法、湿地法、碱性物料回填等方法,预防和降低废石场的酸性废水污染;
d.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水平;采取有效方法防止尾矿库扬沙、扬尘;
e.采取地下帷幕注浆隔水、地表防渗或污水处理等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水资源、水环境的破坏;
f.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控制或避免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
4、新建矿山环境保护要求:
a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矿区所处的区位条件和矿山环境对矿山开发的适宜性,确定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优化矿山工程布局,科学合理利用矿山环境,确保人居环境的安全,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
b根据矿山环境对矿业活动的适宜性和环境承载能力,采用科学合理的采矿方式、方法和生产工艺,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编制开发利用方案或设计,制定预防性环境保护措施,实施保护性开发。
c针对废弃物(排)放、堆存造成的矿山环境问题,制订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措施。
d严格执行国家制订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e制定矿山环境问题监测方案,实施对矿山环境问题的动态监测。
5、已投产生产矿山的保护要求
a生产矿山要从粗放式、传统式的“线性开发单一模式”转化为集约式、生态环保式的“循环经济保护开发模式”,统筹协调矿山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恢复治理——再利用。
根据矿山生产实际情况,采取边开采边治理的方式,及时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b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山,宜采取内排和剥离-排土-造地-复垦一体化技术。
c对存放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废液的淋浸池、贮存池、沉淀池应制定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等措施。
并研究采取化学分解、中和、电离或照射方法以及固结等新技术,变有毒、有害废水为无毒无害的可利用水或形成不溶解可安全存放的固体物。
d矿石、废渣土的堆放要有序、合理,要明确边坡稳定角,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e露天矿山开采应根据采场的工程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坡角范围以避免崩塌、滑坡、地裂缝的发生。
f对井工开采的固体矿山,应提出预留矿柱、矿墙、矿层(体)顶板覆岩厚度标准或采用充填开采法将固体废渣及时回填,采用减沉注浆技术,防止或减轻采空沉陷、地裂缝及地表下沉。
j岩溶充水或孔隙充水大水矿区应采取帷幕注浆隔水(阻水)充填法和排供结合等措施,控制矿坑涌水量,避免破坏地下水均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
h地下液体矿产开采,应确定允许开采量。
热矿水井不应超过回
灌量。
i实施矿山地质灾害及主要环境问题动态监测,做好预测、预防工作。
6、保护方案要首先明确保护目标、然后制定保护措施(保护措施要具体,补充的保护方案的工作量和资金要明确)、最后是资金来源的说明(谁破坏谁治理、谁拿钱)。
(二)治理工程方案
分述治理工程名称、治理对象、主要工作量、投资概算、资金筹措方式、工期与进度、组织管理、保障措施、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治理工程要点
H.1矿区泥(渣)石流
H.1.1防治矿区泥石流灾害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消除或固化泥石流物源;二是消除泥石流的激发条件―水源条件。
H.1.2新建矿山应事先设计出废渣弃土的安全存放地带,修建规范的尾矿库,避免乱堆滥放,杜绝形成泥石流物源。
H.1.3生产矿山若有废渣弃土堆放不合理,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例如将杂乱分布在坡岗上的废渣弃土,采取填入沟谷中、造田复垦等处理措施;在存在大量泥石流物源的沟谷下端,修筑拦砂坝。
H.1.4疏浚矿区排水系统,使暴雨洪流避开废渣弃土地段;在洪水流经的泥石流物源地段,应修筑排洪明渠,设计流量应能承受百年一遇的洪流。
并同时做好护坡,控制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