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狼借路》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狼借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14课《向狼借路》。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把握人物特点。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我”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勇敢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人与狼的三次较量中,作者心理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让文本牵动师生的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体会“我”的紧张、恐惧、勇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图片,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板书课题。
3.这是一个很奇特的课题,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疑问吧?(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对学习更有帮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到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是怎样预习的?
(预习三部曲:生字新词、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
2.解决生字新词(查字典、拆词、同义换词法)
3.直接读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分享学法:要素串联法)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子
师:作者究竟是怎样向狼借路的?他又凭借什么成功的借到了路?
1.请同学们组内这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出示要求:读:第1自然段。
画:描写狼的句子。
议: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用一两个词形容写在旁边)(1)外形高大→可怕。
(2)身手矫健。
(3)但他依然要装出“无所畏惧”样子为什么?
过渡:这是对狼的性情描写,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文中的作者正是利用狼的这一特性最终取得成功的。
2.请同学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小组学习2-5自然段
(一)50米时的较量。
师:我与狼进行了几次较量?现在我们就走进这场惊心动魄的人狼较量中,先看看第一回合双方的表现。
(1)此时“我”距离狼有多远?狼是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可以看出……
(2)面对这么有气势的群狼,此时我的心里是“心惊胆战”,但我能表现出来么?我是怎么应对的?“硬着头皮”。
指导朗读。
(二)在25米到30米时的较量。
导语:我就这样硬着头皮继续向前走,此时我与群狼相距多远?狼又使出了什么招数?
(1)嗥叫:怎样嗥叫?真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2)播放嗥叫声,听后你有什么感受?怎么读?
(3)这种嗥叫声让我的恐惧达到了极点。
“我”改变行进的路线了么?我是怎么做的?
(4)不能退缩不能迟疑,面对狼群,作者是如何应对的?“将军”。
读出(镇定、从容)
(三)静观其变。
导语:怀着忐忑的心情我终于通过了狼群,这时候跑行不行?
(1)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找出不能跑的原因。
(2)如果逃跑,有什么后果?
(3)最后我与狼之间较量的结果是怎样的?我是怎样把这样一群残暴的肉食性动物镇住的?勇敢、坚定,读。
(4)指导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5)写法指导:对比
四、谈勇敢,升华主题
1.学到这,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让我成功的向这群狼借了一条路的原因是什么?你最敬佩作者的什么?
2.老师在你们的发言中听到了一个我们特别熟悉的词语——勇敢,当我们和作者一起经历了生死之险之后,你对“勇敢”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3.总结: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意味着虽然怕,也要用于克制恐惧、征服恐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勇敢。
让我们一起学着用这份勇敢面对今后生活中一切未知的困难吧!
板书设计:
《向狼借路》
镇定自若
临危不惧
勇敢坚定
《蝉和狐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蝉和狐狸》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课《伊索寓言三则》中的一则。
课文主要讲述了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
这则寓言以简洁浅近的语言把人物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篇末以一句训诫作结,画龙点睛,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思考。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钻研文本,能主动进行探究
性学习,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三年级学生对寓言已经有了初步感知,本节课旨在通过对寓言故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寓言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思、演、议”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中,掌握知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能联系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感受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能从多角度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认识狐狸的狡诈和蝉的智慧,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能从故事中受到启示和教益,并能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启发诱导。
学法:朗读体会、感悟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复习导入
1.出示谜语:尖嘴尖耳尖下巴,细腿细脚细小腰,生性狡猾多猜疑,尾后拖着一丛毛。
(狐狸)
2.复习学过的与狐狸有关的故事,谈谈对狐狸的印象。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师引导交流。
三、精读课文,分析形象
(一)走进“圈套”,寻找破绽。
1.出示第一自然段,理解“圈套”。
2.你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读出这是个“圈套”呢?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3.师引导交流。
(1)他抬起头,高声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①说说你关注到了哪些词语?(赞叹、您)指导朗读。
②在炎热的夏天中,你们觉得蝉声如何?那狐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③这可真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狐狸啊!
(2)狐狸以为是蝉,就猛地扑了过去。
①从“扑”体会出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
③这可真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狐狸啊!
(二)理解“戒心”,感悟智慧。
1.蝉为什么没有上当呢?用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师引导交流:
(1)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就对你怀有戒心了。
①理解“戒心”。
②采访交流:蝉是怎么想的呢?说说你的“戒心”。
③这可真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蝉啊!
(2)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
①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蝉的聪明?(察觉、摘、扔)
②采访交流:扔树叶之前,蝉儿想过什么?看到狐狸“猛扑”过来,蝉又会怎么想呢?
③这可真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蝉啊!
3.指导朗读。
四、形象对比,体悟寓意
1.和同桌合作,演一演这则故事。
2.探索寓意,并板书。
3.生活中,你从哪些人的身上吸取过教训呢?互相说一说。
4.学习微讲座,鼓励多角度理解寓意。
5.推荐再读《伊索寓言》。
五、拓展延伸,练笔提升
六、布置作业
1.把《蝉和狐狸》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读《伊索寓言》,选一两个你喜欢的故事,与同学分享启示与收获。
板书设计:
( )蝉和()的狐狸
察觉有诈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高声赞叹
扔叶试路猛扑中计
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