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2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8.荷花淀玄黑结婚节选党费提能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8.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省立开封女子中学是一所开明、进步的学校,校内有共产党和共青团支部。
胡佩兰在这里__①__,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一边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
中学毕业时,正逢日寇侵华,烽烟四起,胡佩兰认真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
她想起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决定去报考医学院,将来为穷人看病,做个__②__的良医。
……
胡佩兰医术好,对病人又负责,__③__,因此来找她看病的人很多,以至于每天都不能准时下班。
由于一直要延迟两三个小时才能下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担心已经高龄的胡佩兰过于劳累,便限定了每天门诊的挂号名额。
胡佩兰知道后十分生气地对领导说:“________?________!”领导无奈,只能顺着她的意思恢复了自由挂号。
作为一代医德楷模,胡佩兰品德如水,泽被患者;她人格似莲,清香远溢。
她以秋兰为佩,视病人如亲人,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她生命的一切。
她说令她最高兴的事,就是看着一个个病人带着痛苦而来,经治疗去除病痛后高兴而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_①如鱼得水__②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治病救人__③有口皆碑/口碑载道__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_看病还能拖日子__怎么能让病人白跑一趟呢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_①句中把胡佩兰的“品德”比作“水”,“人格”比作“兰”,使抽象的理念变得具体浅显,形象鲜明,生动可感。
②“品德如水”和“人格似莲”两两相对,意义相连,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助于烘托胡佩兰的美好形象。
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在选读名著的过程中,最终会遇到几部名著、几位名家最与你情投意合。
你着迷了,不仅反复阅读,而且还会寻找作者的其他著作,搜罗他们的传记,成为他们的崇拜者。
我的一位朋友说他一听到辛弃疾的名字就会脸红心跳,我在读大学时对法国作家雨果也有类似的情景。
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偶像。
偶像的出现,是阅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
能够与一位世界级或国家级的文化名人魂魄与共,真是莫大的幸福。
你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有某种同构关系,他是你精神血缘上的前
辈姻亲。
暗暗地认下这门亲,对你很有好处。
同构不等于同级。
他是万人瞩目的文化名人,你是默默无闻的青年学生,但他的存在证明,你进入生命系统的某些部分,一旦升腾,会达到何等壮美的高度,于是你也就找到了一条通向崇高的缆绳。
读了一辈子书却说不出最喜爱哪几部著作,哪几位作者的人,哪怕是博古通今的老学者,我也不敢恭维,在如此广阔的文化天地中失去了仰望的兴致,失去了亲和的热量,失去了趋附的动力,整个成了一尊冷眼面世的泥塑木雕,那还说得上什么?
4.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慧如,你有什么事?你跑得这样急!”觉慧惊讶的问。
B.婆子对宝玉说:你老人家请出去罢,让我们扫扫灰尘也好。
C.青春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它见证了你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全部过程。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解析】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泛指青年人。
A项,专指“慧如”。
B项,专指“宝玉”。
C项,泛指青年人。
D项,与“我”配合使用,构成“你……,我……”的格式,表示人很多,相当于“大家”。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_(1)比喻:把没有文化偶像的人比作是泥塑木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在文学领域如果没有文化偶像将会变得冷漠、缺乏活力的观点。
(2)排比:连用三个“失去了”的句式,强调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偶像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__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优秀的散文作品必须具备两种品质,那就是提供心灵慰藉的品质和审美愉悦的品质。
__①__,语言表达的平庸、干瘪、累赘、抑或是矫饰、虚假都会使作品彻底失败。
灵动、新鲜、智慧、激情、平静的表达,__②__。
散文的语言应有独特色彩。
如同绘画一样,散文语言同样可以分为油画语言,中国画语言,也可以是素描语言。
什么时候使用什么语言表达,一个成熟的散文作家必须有自己的掂量和把握。
一个好的散文作家,__③__。
【答案】_①这些品质多半来自于高明的语言表达(或该品质的取得与语言表达密不可分)__②都将使散文充满魅力(或则会使作品大获成功)__③应该一生一世重视语言的修炼__ 7.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这四个要素并不是随意排列的,它们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请阅读下图,从“读者”的角度阐释文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答案】_①读者通过解读作品,认知并思考作者和世界;②读者对作者与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又能进一步推动对作品的深入解读。
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求雨
赵树理
金斗坪村龙王庙,建在村北河西高岸上。
岸底是山脚崖石。
老人们说,要不是有这段崖石,金斗坪早被大河冲得没影了。
解放前,每逢天旱,金斗坪人便集中庙里求雨。
全村百来户人家每八人编一班,轮流跪祷。
组织这事的人在解放前是本村地主周伯元。
周伯元怎样领导这事,只要引土改时老贫农于天佑在斗争周伯元大会上说的一段话就明白。
于天佑说:“求雨时,你把你名字排在第一班第一名,跪香时你打发长工替你跪。
大家饿肚子跪香,你屯着粮不出放,反而只用一斗米一亩地的价买我们好地,求了十来次雨,就把金斗坪一半土地都买成你的了。
有一次你和你亲家说:‘我这领导求雨不过是个样子,其实下不下都好——下了雨自然数我打的粮多,不下雨我慢慢把另一半也买过来。
’你长的是什么心?要不是解放,只有你活的了……”
土改后,金斗坪全部土地又都回到农民手里,这年夏天不幸又遇上旱灾。
政府号召开渠、打井、担水保苗,想尽一切方法和旱灾作斗争。
金斗坪就在河边,开渠有条件,党支部书记于长水和村政委员会商量了开渠计划,又请人测量了地势,就召开动员大会。
这渠要经过龙王庙下石崖,至少得二十天。
于长水说:“只要把渠开成,苗干了还能再种晚粮;不开渠白等二十天,苗干了不是白干吗?只要我们大家有信心,就能克服灾荒。
开成这条渠,就再不受旱灾威胁了!”一番打气,便开工了。
动工这天,大家正在画好石灰线的地方挖土,忽然听见庙里敲钟打鼓。
大家议论开了:“谁还这么封建?”“不要管他,咱们干咱们的!”“叫他们停了!不要咚咚当当扰乱人心!”“叫人家求吧!求得雨来不更好吗?”……各有各主张。
村长和党支部书记都计划石工去了,党员们虽有自己的主张可也说不服大家,最后都同意派个人去看看,一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使命。
这青年跑庙里一看,庙里有八个老头,最想不到的是土改时积极分子于天佑也在内。
青
年问于天佑:“你怎么也来了?”“我怎么不能来?”“你不是亲自说过龙王爷是被周伯元利用着发财的吗?”“那是周伯元坏,不是龙王爷不好!”“原来你也是个老封建!”有个老头是这青年的本家爷爷。
他骂青年说:“你给我滚!不是你们得罪龙王爷爷,早下雨了!你们长的是什么心肝!”晌午,党员把情况反映到支部,于长水说服他们,加紧开渠。
钟鼓把一些人又敲活动了:庙里又增加了好几个老头,青壮年也有被家里老人们逼到庙里去的。
庙里又定出轮班跪香制。
于长水一边发动党团员加紧挖土搬石头,一边帮石匠钻炮眼崩石崖。
土渠开得快,给人们增加了信心;石头崩得响,压倒了庙里的钟鼓。
跪香的青壮年不值班时,也溜出来开渠;老头们说他们心不诚,妨碍了求雨效果。
两天后,上半截土渠挖到庙下石崖边,可石头太硬,两天才崩了一排鸡窝窝。
原来估计不正确,光这一段五十尺长五尺深的石渠,一个月也开不过去。
这时候退坡的,说闲话的慢慢多起来,有装病的,有说家里没吃的不能动的,也有不声不响走开的;剩下的人,有的说“一年也开不过去”,有的说“现在旱得人心慌,不如冬天再开”……
河边人少了,崩开的石头没人搬,炮声停下来。
于长水一边仍叫党团员们搬着石头不让冷了场,一边脱了鞋,卷起裤管,到河对岸,坐在一块石头上想主意。
他下决心说:“要不把这么现成的水引到地里去,就算金斗坪没有党!”他坐在几乎能烫焦裤子的石头上,攒着眉死盯这段石崖,好像要把它烧化,大约有点把钟没转眼睛,新办法就想出了。
要是从石崖离顶五尺高的腰里,凿上一排窟窿,钉上撅子,架上木槽,就可以把水接过去。
他站起来向对岸搬石头的人们喊:“同志们,不要搬了!有好办法了!”就过河来和大家商量。
午上开过群众大会通过了这个办法,退了坡的人听见有门道又都回来参加工作,党团员自然更加了劲,找木匠的、搬木头的、搭架的、拉锯的……七手八脚忙起来。
庙里跪香的人又少了,气得于天佑拼命敲钟。
一天过去,河边木槽已成形,庙里跪香的偷跑了三分之二。
两天过去,木槽上了架,跪香的人,不但后来参加的全部逃出,原来八个老头也少了三个。
石崖腰里架木槽是个新玩意,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新鲜,吵嚷得比赶集还热闹。
庙里五个老头听起来心里很不安,钟鼓也无心敲了。
于天佑说:“人们这样没诚心,恐怕龙王爷一年也不给下雨!”其余四个老头撇了撇嘴,随后五个人商量了一下,一齐跪地祷告。
于天佑说:“龙王爷呀!不论别人怎么样,我们几个是真诚的!求你老人家可怜可怜吧!”就在这时,忽听得外边的人群疯了一样齐声大喊,喊得比崩石崖的炮声还惊人。
一个老头说:“这一定是出什么事故了!”便爬起来跑出去,其余四个也都侧耳听。
出去的那个老头跑回来喊:“接过水来了!大着哩!”地上跪着的四个老头,除了于天佑也都爬起来要出去。
于天佑说:“难道我们也不能诚心到底吗?”一个老头说:“抢水救苗要紧!龙王爷会原谅!”说着便都走出去。
最后剩下于天佑。
于天佑给龙王磕了个头说:“龙王爷!我也请你原谅!我房背后二亩谷子也赶紧得浇水了!”说罢,也爬起来跟着别的老头往外走。
(有删节) 8.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引用老贫农于天佑土改时在斗地主大会上的发言,从侧面揭露地主周伯元以组织领导农民“求雨”为名,大肆兼并农民土地的罪恶。
B.本文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的“钟鼓声”描摹,不仅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而且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都起到一定作用。
C.本文描写庙里五个老头“钟鼓也无心敲了”,表现了几位顽固的“求雨派”人物的思想动摇,揭示了当时农民盲从、愚昧的思想。
D.小说结尾写于天佑明知水是开渠引来,不是“求雨”求来的,但临走时还向龙王爷磕头求原谅,体现了人物思想转变的复杂性。
【解析】C项,“揭示了当时农民盲从、愚昧的思想”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一描写并非是“揭示了当时农民盲从、愚昧的思想”,而是折射出当时农村农民的功利心态。
9.下列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庙下方的“石崖”是小说场景的一个巧妙设计,它不仅成为矛盾冲突汇聚的“空间”,且使村民们心理活动的“摇摆”更加真实可信。
B.“钟鼓把一些人又敲活动了”,此处钟声描写表明矛盾在发展,斗争在继续;表面上“求雨”仿佛占了优势,其实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C.“几乎能烫焦裤子”“好像要把它烧化”用夸张手法,生动写出了于长水苦思冥想,试图破解开渠“拦路虎”的对策时的专注、急迫。
D.本文把“开渠”和“求雨”两件事的发生时间安排在同一天,聚焦于“求雨”,单线推进,便于更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增强了故事性。
【解析】D项,“单线推进”错误,并非单线推进,而是双线并行、交错,一是“开渠”,二是“求雨”。
10.简要概括于长水性格特点,并说明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答案】_(1)性格特点:果敢坚毅、一心为公、恪尽职守。
(2)意义:于长水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旱灾,是农村基层优秀党员干部的典型,塑造这一形象也是对党为人民排忧解难的礼赞。
__
11.赵树理曾经说过:“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所以在写法上对待传统的那一套照顾的多一些。
”请以本文为例,简要谈谈你对赵树理小说写法上“传统的那一套”的理解。
【答案】_①(人物塑造)在矛盾冲突中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刻画人物;②(情节结构)继承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故事完整、情节紧凑、一波三折;③(语言表达)
采用新鲜、活泼、质朴、幽默的农民语言,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高度个性化、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④(描写手法)聚焦人物言行,不作单纯的心理描写;⑤“大团圆”风格,因开渠引水成功,最终金斗坪的旱灾迎刃而解。
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风云初记①
孙犁
河北子午镇的农民,中午躺在村北大堤埝的树荫凉里歇晌。
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的妇女,对着怀纺线。
从她们的长相和穿着上看,好像姐妹俩,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七八。
姐姐脸儿有些黄痩,眉眼带些愁苦;可是,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已经在妹妹的神情举动里,充分的流露出来。
她们头顶的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叫的焦躁刺耳,沙沙的粘虫屎,掉到地面上来。
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高的矮的、黄的绿的庄稼中间,红色的托泥和车脚一闪一闪。
两个乌头大骡子,在中午燥热的太阳光里,甩着尾巴跑着。
两个妇女仄着身子看,姐姐说:“又有人回家了!”
“我看是不是俺姐夫?”妹妹站起身来。
“你就不想念咱爹?”姐姐说。
“我谁也想,可是想不回来!”妹妹提着脚跟,仔细看了一会,赶紧坐下拧起纺车来,嘟念着说:“真败兴!那是大班的车,到保府去接少当家的死着回来了。
咱的人,一个也不回来,今年不知道能回来一个也不?”
这姐妹两个姓吴,大的叫秋分,小的叫春儿。
大的已经出嫁,婆家是五龙堂。
五龙堂是紧靠滹沱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河从西南上滚滚流来,到了这个地方,突然曲敛一下,转了一个死弯。
五龙堂的居民,在河流转角的地方,打起高堤,钉上桩木,这是滹沱河有名的一段险堤。
大水好多次冲平了这小小的村庄:或是卷走它所有的一切,旋成一个深坑;或是一滚黄沙,淤平村里最高的房顶。
小村庄并没叫大水征服,每逢堤埝出险,一声锣响,全村的男女老少,立时全站到堤埝上来。
他们用一切力量和物料堵塞险口,他们摘下门窗,拆下梁木砖瓦,女人们抬来箱柜桌椅,抱来被褥炕席。
传说:有一年,一切力量用尽了,一切东西用光了,口子还是堵不住,有五个青年人跳进大流里去,平身躺下,招呼着人们在他们的身上填压泥土,堵塞住水流。
他们救了这一带村庄的生命财产,人民替他们修了一座大庙,就叫五龙堂。
年代久了,就成了村庄的名字。
每年大水冲了房,不等水撤完,他们就互助着打甓烧砖,刨树拉锯,盖起新房来。
房基打得更坚实、墙垒得更厚,房盖得比冲毁的更高。
他们的房没有院墙和陪衬,都是孤伶伶的一座北屋,远处看去,就像一座一座的小塔。
台阶非常高,从院子走到屋里,好像上楼一样。
秋分的公爹叫高四海,现在有六十年纪了。
这一带村庄喜好乐器,老头儿从光着屁股就学吹大管,不久成了一把好手。
他吹起大管,十里以外的行人,就能听到,在滹沱河夜晚航行的船夫们,听着他的大管,会忘记旅程的艰难。
他的大管能夺过一台大戏的观众,能使一棚僧道对坛的音乐,像战败的画眉一样,搭翅低头,不敢吱声。
这老人不只是一个音乐家,还是有名的热情人,村庄活动的组织家。
在十年以前,这里曾有一次农民的暴动,暴动从高阳、蠡县开始,各个村庄都打出了红旗,集在田野里开会。
红旗是第一次在平原上出现,热情又鲜明。
高四海和他的十八岁的儿子庆山,十七岁刚过门的儿媳秋分全参加了,因为勇敢,庆山成了一个领袖。
可是只有几天的工夫,暴动很快的失败了。
一个炎热的日子,暴动的农民退到河堤上来,把红旗插在五龙堂的庙顶。
农民作了最后的抵抗,庆山胸部受了伤。
到了夜晚,高四海拜托了一个知己,把他和本村一个叫高翔的中学生装在一只小船的底舱,逃了出去。
在那样兵荒马乱的时候,送庆山出走的只有两个人。
年老的父亲,扳着船舱的小窗户说:“走吧!出去了哪里也是活路!叫他们等着吧!”
用力帮着推开小船,就回去了。
他还要帮着那些农民,那些一起斗争过、现在失败了的同志们,葬埋战死在田野里的难友。
另外送行的是十七岁的女孩子秋分,当父亲和庆山说话的时候,她站在远远的堤坡上,从西山上来的黑云,遮盖住半个天的星星,谁也看不见她。
当小船快要开到河心了,她才跑下去,把怀里的一个小包裹,像投梭一样,扔进了小船的窗口。
躺在船舱里的庆山,摸到了这个小包包,探身在窗口叫了一声。
秋分没有说话,她只是傍着小船在河边上走,雨过来了,紧密的铜钱大的雨点,打得河水啪啪的响。
西北风吹送着小船,一个亮闪,接着一声暴雷。
亮闪照的清清楚楚,她卷起裤脚,把带来的一条破口袋,折成一个三角风帽,披在头上,一直遮到大腿,跟着小船跑了十里路。
高四海只有四亩地,全躺在河滩上,每年闹好了,收点小黑豆。
他在堤埝上垒了一座小屋,前面搭了一架凉棚,开茶馆卖大碗面。
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渡口。
秋分擀面,公公拉风箱。
老人从村里远远挑来甜水,卖给客人,又求过往的帆船,从正定带些便宜的大砟,这样赚出两口人的吃喝。
秋分在小屋的周围,都种上菜,小屋有个向南开的小窗,晚上把灯放在窗台上,就是船家的指引。
她在小窗前面栽了一架丝瓜,长大的丝瓜从浓密的叶子里垂下来,打到地面。
又在小屋的西南角栽上一排望日莲,叫它们站在河流的旁边,辗转思念着远方的行人……
每年春夏两季,河底干了,摆渡闲了,秋分就告诉公公不要忘记给望日莲和丝瓜浇水,回到子午镇,来帮着妹妹纺线织布。
(有删改)
【注】①《风云初记》,孙犁著长篇小说,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
本文选自小说的第一章。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写“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庄稼地里“一闪一闪”地“跑着”,既引出下文姐妹俩的对话,又烘托姐妹俩的心理。
B.与姐姐的性格不同,妹妹春儿活泼、直爽;“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使她的话语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书面语色彩。
C.为了表现高四海吹大管的技艺高超,作者除直接点明学艺早这一点外,更以侧面和对比法加以刻画。
D.小说的描写、叙述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人物语言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
小说具有散文的韵味。
【解析】B项,“书面语色彩”错。
春儿的话感情鲜明,具有浓郁的口语和方言色彩。
13.关于文中五龙堂村庄名字由来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交代五龙堂的地理位置,说明生存环境恶劣,隐含村民生活的苦难和逆来顺受。
B.将为救这一带村庄而牺牲的五个青年喻为“五龙”,体现出村民崇敬和祝愿之情。
C.铺垫照应下文村民重新盖起楼房的内容,暗示了五青年精神的激励和长远流传。
D.本部分内容属于插叙,与下文叙写农民的暴动,共同表达了本文反抗的主题。
【解析】A项,“逆来顺受”的理解有误,描写五龙堂环境的恶劣、凶险,是为了烘托村民与天斗的乐观主义精神。
14.小说人物秋分的感情表达很含蓄,试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_①不好意思当着公公送别丈夫,端庄而害羞;冒大雨跟跑十里路相送却不说一句话,深挚且眷恋。
②丈夫十年未归,心里想念,嘴上不说,深沉而内敛。
③栽种丝(谐音思)瓜和望日莲寄托对远方行人的思念和盼归之情,深情且委婉。
__
15.茅盾评价孙犁:“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但决不枝蔓。
”请结合文本的内容,评析这句话。
【答案】_①“不讲究篇章结构”指小说并不以情节曲折丰富见长,而是注重片段式的刻画,往往采用“跳跃式”的笔法。
如本文就一连截取五六个生活横断面,人物也从这一个转到另一个,顺叙、插叙、回忆切换自如。
②“不枝蔓”指思想情感的统一、写作意图的明朗。
如节选部分,人物多,场景多,看似没有一个中心,但无论是对个体人物(秋分、高四海)的刻画,还是群体人物的描绘,都能看出他们身上的人性人情之美和乐观的反抗精神,也可感受作者对此的赞美。
③这种写法,繁简灵活,形式自由,内容丰富而又精练含蓄。
同时给抒情留下了空间,使小说具有散文的章法、诗的意境。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