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3游褒禅山记作业1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得.也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世所以不传.也
解析:选D。
A.名:前者为“命名”,后者为“说明”;B.得:前者为“能够”,后者为“心得、收获”;C.观:前者为“观察”,后者为“景象”。
D.均为“传布”。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一句中的“侧”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火尚足以明.也
解析:选B。
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意为“从旁边,在旁边”。
3.下列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解析:选D。
例句与D项中的“其”均为反诘语气词,难道。
A项,“其”为代词,“那个”。
B项,“其”为代词,“他们”,代古人。
C项,“其”为代词“自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不出,火且.尽且:而且
C.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因(此)
D.何可胜.道也哉胜:尽
解析:选B。
且:将要。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
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
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若是者,交疏也。
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志俱归者,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
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①之间。
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②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③,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④,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蔺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⑤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①骨肉:这里指宣太后与秦昭王的母子关系。
②厉:通“癞”。
③菱水:即溧水,在今江苏省西南部,邻近安徽省。
④蒲服:同“匍匐”。
⑤慁(hùn):打扰,烦劳。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庭.迎庭:通“廷”,在朝廷上
B.范雎谢.曰谢:道歉
C.皆匡.君之事匡:纠正
D.无以饵.其口饵:食物
解析:选D。
“饵”是“喂”的意思。
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B.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C.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D.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解析:选A。
先通读语句,弄清大意;再抓住“言”“患”“亡”“漆身”“披发”“不足”等动词,名词,固定结构来断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请范雎赐教,范雎接连三次说“好,好”,却又不具体陈述,主要是他认为自己客处他乡,与秦王关系疏远,想要面陈却不知秦王的心意。
B.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关系生疏。
文王却一与他交谈,就任命他做太师,最终,据有天下而成为帝王。
C.范雎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被禁闭起来,又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因而不敢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D.范雎认为秦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没法洞察奸佞,可能会导致王室覆灭,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是他最感到害怕的。
解析:选C。
由“臣何忧乎”“臣又何耻乎”可以看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第(1)句中“独”,只是;“蹶”,死;“杜口”,闭口不言;“裹足”,停步不前。
第(2)句中的“跽”,长跪;“僻远”,地处偏远;“愚不肖”,愚昧无能;“幸”,
有幸;“慁”,烦劳。
答案:(1)只是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
(2)秦昭王长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呢!秦国地处偏远,寡人又愚昧无能,有幸承先生到来,这是上天让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迁里迎接,恭敬地执行宾主的礼节。
范雎称谢辞让。
这一天秦王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呢?”范雎说:“是,是。
”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教,范雎说:“是,是。
”如此反复再三。
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
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伤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
像这种情况,他们关系可说是生疏的。
后来吕尚以一席话而被文王任为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因为他们交谈得很深啊。
所以文王果真凭借吕尚获得成功,终于据有天下而成为帝王。
当时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终就谈不上有什么天子的道行,文王、武王也就不可能建立他们的帝王大业了。
如今的我,只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我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涉及与您有骨肉之情的人。
我愿意表达自己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
所以大王再三发问而我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
“我并非有什么畏惧而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因此而畏惧啊。
大王真能实行我的意见,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
五帝这样的圣人最终死了,三王这样的仁人死了,五伯这样的贤人死了,乌获这样的力士死了,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也死了。
死,是人无法避免的。
处在必有一死的情势下,可以对秦国稍有些益处,这就是我的最大心愿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菱水,没有什么东西可吃,跪着爬着向前行,在吴市讨饭,最终他使吴国振兴,吴王阖庐成为霸主。
假如我的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拘禁起来,终身不再见到大王,只要我的这些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他们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
假如我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可以对我的贤明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可觉得耻辱的呢?我所害怕的,只是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见我因尽忠而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
大王您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言行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行动摆脱不了权臣的束缚,始终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导致国家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
这才是我所担心害怕的啊!至于那些个人受困遭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我是不敢害怕啊。
我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
”
秦昭王长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呢!秦国地处偏远,寡人又愚昧无能,有幸承先生到来,这是上天让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
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
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无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毫不保留地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
”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三、语言表达
9.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释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
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不仅要答出“志”“力”“物”像什么,而且还要答出其重要作用。
答案:(志)是立于茫茫大海间的灯塔,为迷路的船只指引航向。
(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
(物)是照亮前进道路上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就会迷途。
10.把下面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
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篇游记,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
语段的第一句可作为中心句,其他语句压缩后作为中心句的附加成分即可。
答案:(示例)《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34岁任舒州通判时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记游并抒发自己感想的重要游记。
11.请你根据上下文,补足横线上的句子。
早在近一千年前,改革家王安石被宋神宗拜为丞相,推行新法,遭保守派反对,还被辞了官。
不久再度出山,恢复相位。
他虽身处官场,但常生退隐之念,对世态看得颇为透彻。
一次,宋神宗于元宵夜赐宴相国寺,观看优伶演出,出席的宾客都甚为欢欣,王安石触景生情,当即吟了一首小诗:“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
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
这首诗虽是看戏的感想,揭示的却是人生大舞台的真相。
演员在戏剧中,可以扮演富贵者,也可以扮演贫贱者;在现实生活的戏台上,富贵者也可能落魄变穷,贫贱者也可能转而变富。
正因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超脱,这份情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
答题时,可概括王安石的人生经历进行补写。
答案:王安石在位高权重之时,并不欣喜在隐退山林之时,并不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