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
我在第三根树下等你
陈柏清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晚上9点就到校门口来接我。
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
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
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
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砰砰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
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
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
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
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
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
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
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
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桃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
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
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
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
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
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
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
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
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
其实我和
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
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沸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
这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综纷的颜色。
(有删改)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如释.重负()蜷.在角落()
2.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
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
”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4.文中的“我”是因为什么事开始意识到父亲在“我”心中的重要的?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shi quan
2.动作描写。
“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3.示例:每个人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去爱父母。
4.父亲一夜未归,并在回来后查出了帕金森综合征早期,由此我才意识到我多么害怕失去父亲。
正如古人所说,我们总是在失去之后才会懂得珍惜,就像文中的作者,在父亲生病后才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父女情,而庆幸的是她还有机会换回。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对家人多加理解关爱、不要等到失去之后再来后悔。
2.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
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勿忙忙地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
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
”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
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
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
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⑥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
“你找谁?”她疑惑地问。
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
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
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救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你一声妈妈。
”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
”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笑容,她也笑了。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 第自然段中“冲”“搂”两个加点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3.文中第自然段和第自然段都写到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4、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
1.一位女教师救助一位偷书的小女孩,因此挽救了她的人生。
2.“冲”“搂”两字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师救助小女孩的急切之情,表现了老师对孩子无私的关心和爱护。
3.第一次:为了安慰小女孩,解除她的恐惧。
第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挽救女孩的一生而欣慰高兴。
4.示例:谢谢您,如果不是当年您假扮了我的妈妈,将偷书的我救出来,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现在我大学毕业了,特意来感谢您,我好想叫您一声妈妈。
(提到“偷书”“大学毕业”,用语得体即可)
3.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看见同事方老师正搬走学校门口一辆辆停放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
”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侵占了盲道。
”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刷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视网膜出了问题,告诉我说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我没听懂,问有啥充足的心理准备。
医生说,当然是失明了,我听了差点死过去。
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多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抠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真的是做好了把双眼捐给女儿的充足心理准备。
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我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
每当辅导完了晚自习,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
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入道杠。
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的,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
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破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生活在彻底的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
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入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
④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她和她爸表演一回走盲道。
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
解开围巾,看见走在后面的女儿和她爸都哭成了泪人儿厖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
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⑤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厖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检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
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
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入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眸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
我明白,有一种挂念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
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我替他们谢谢你。
1.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方老师视力完好,却为什么要闭着限睛做家务,还闭上眼睛练习走盲道?
3.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大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4.有人说:方老师是由“小爱”出发,读懂了“大爱”,还因此感染了“我”。
你如何理解“小爱”与“大爱”?
5.看完了文中方老师对女儿的所作所为,你是否因此感动?你的母亲是否也为你做过让你感动的事?结合生活谈谈。
1.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
(或不明方老师搬车的原因和意图)
2.因为方老师的女儿得了眼疾,很有可能失明,而方老师决定将双眼捐给女儿,这意味着她以后会失明,所以她开始闭眼做家务、走盲道、以便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
8.父女俩通过看方老师表演走盲道,才知道了方老师为了不让女儿失明所作的决定和准备。
他们被这种伟大面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
4.“小爱”是指方老师对女儿伟大而无私的母受。
“大爱”是指对盲人们生活的关爱,甚至是对身边和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的无私博爱。
5.略
4.
梦想背后的故事
王列
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
所谓分流,就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文化课基础,把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教学班,这样便于管理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燕红的文化课基础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燕红坚持学习美术。
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个学生,学习了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很多工作,想不到燕红却毫不动摇,他异常生气。
他想跟燕红的父母交流一下情况,让她的父母劝说她,偏偏他们都在外地打工,通过电话联系上后,他们都表示孩子学什么由她自己决定。
既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她,干脆先让她学习一段时间,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
期末考试,燕红的文化课考得很好。
让王老师想不到的是,她的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
王老师询问美术老师燕红今后发展潜力如何,老师赞扬燕红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
王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些莫名的失望。
高三下学期,市电视台组织一次以“我的梦”为主题的中学生绘画大赛。
大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初赛,学生自由创作。
第二个阶段是决赛,学生现场作画。
学校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比赛,但是进入决赛阶段的只有燕红一个人。
这次比赛除了看学生的绘画基础,还委比学生的想象力。
不用说,凡是参加比赛的,绘画基础都不错,谁的想象力更强,谁肯定会胜出。
通过前几轮的比赛来看,燕红的想象力非常强;几乎每一张画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最后一次比赛的题目是《梦中的家乡》,只要胜出,燕红就会获得冠军,大家对燕红也非常期待。
然而那幅画燕红却画得非常普通甚至连一点想象的成分都没有:弯曲的柏油马路、低矮的远山、清清的小溪、几块石板搭成的小桥,还有低低的石头房子……
当然,燕红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大家都为燕红感到惋惜。
“自从参加比赛以来,你的每一幅画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为什么最关键时候的这幅画却这么普通?”主持人问她。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为什么不是更美好一些的呢?”主持人感到奇怪。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再次强调说。
“作为这太比赛的亚军,电视台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您的梦想是什么呢?”主持人问。
“我想找到一个和我画上一模一样的地方,哪怕哪怕十几年前曾经这样也行。
”燕红说。
“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主持人问。
燕红说这是她的一个秘密,她非常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主持人只得答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她寻找。
也视台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地方。
那是几千里路外的一个小山村,而燕红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原来她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
被拐卖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根本不知道家乡是哪里,只是隐约记得自己家乡是这样的,而家乡的样子也曾一次次闯进她的梦乡,于是她发誓学习绘画,画出家乡的样子并找到家乡。
这个秘密,此前,她没告诉过任何人。
知道实情后,王老师感慨无限,他不禁暗暗告诚自己,今后一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
因为,有时,你不可能知道学生有怎样的梦想,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文题为“梦想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仔细品味文中画””句,王老师因为什么而高兴?又为什么有些莫名的失望?
3.文章主要写了王老师和燕红两个人物。
请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4.文中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1.小时候被拐来的孩子燕红,为了找到家乡,毅然放弃基础很好的文化课坚持学习美术,并最终凭借一幅美术画,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乡。
2.因为燕红文化课考得很好,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而且美术老师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所以王老师高兴。
而因为燕红在绘顺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好,所以分流后她不会专攻文化课了,所以王老师觉得可惜和失望。
3.王老师:关爱学生,为学生的长远负责,尊重学生的选择;燕红: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倔强,思念家乡。
4.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表达了燕红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已经极度汹涌,她非常渴望能够找到家乡。
刻画了燕红倔强执着的人物性格和对家乡的殷切思念。
5.结构上:总结全文,服应题目。
内容上:这一段写出了王老师不禁暗暗告诚自己的原因,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大家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一思想和理念,揭示了文章的题目,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5.
一棵树,三堂课
查一路
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
桃树每年开花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很长一段时间,我垂诞三尺地抬头望。
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
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桃树摔的。
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
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
而且此后没有一次空手而返。
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
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在桃子成熟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
看桃的日子,总让我无端地心惊肉跳,天空中向这边飞来一只鸟,路边行人的脚步声,夜晚毫无先兆的一场暴风雨,只要有点儿妹丝马迹,我的心都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
当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我的心充盈而且踏实,不但是我,一家人都感觉轻松又坦荡,夜晚睡觉,一家四口的鼾声,像交响乐中四个声部的重奏。
财富是诱人的,你我家门前那一棵桃树的果实。
只要它还挂在枝上,只要它不定期对他人存在着请意,总会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
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
我曾经尝过那种毛茸茸的青果。
那是一种青涩的溢味,父亲说,等它们长成了,就跟蜜一样甜。
于是,我只好等待。
等着青色一点点褪去,慢慢变成深红。
但是,不经意的某一天,忽然间一夜醒来,一树的桃子不翼而飞。
成熟的果实已被父亲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换回了口粮。
我对着桃树哭喊,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未成热的果子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热的鸭子往往也会飞。
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垂涎三尺:
窘况: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3.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三堂课”的具体内容,再用文中的三句话分别指出“三堂课”给了作者哪些启发。
“三堂课”的具体内容:
“三堂课”给作者的启发;
4.文中作者从挑树上感悟到的三个启发中,你对哪一个的感触最深?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1.垂涎三尺:形容嘴馋到极点。
窘况:非常困难又无法摆脱的境况。
2.用比喻手法将“鼾声”比喻成交响乐中的声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我们一家四口睡觉的踏实,引出下文自己的感悟。
3.“三堂课”的具体内容:①爬树摘桃。
②看管桃树。
③等待桃子成熟,失去桃子。
“三堂课”给作者的启发:①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②财富是诱人的……让看管他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使人感到轻松,踏实。
③在生活中需要恰当的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4.略
6.
一千张糖纸
铁凝
①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外婆家住。
正是七岁八岁狗都嫌的年龄,加之隔壁一个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的种种游戏使外婆更不安宁了。
笑呀,闹呀,四合院里到处充满我们的声音。
②表姑在外婆家里养病,她被闹得坐不住了。
天,她对我们说:“你们怎么就不知道累呢?”我和世香相互看看,没名堂地笑起来。
是啊,什么叫累呢?我们从没想过。
累,离我们多么遥远啊。
有时听大人们说:“噢,累死我了。
”他们累是因为他们是大人呀。
当我们终于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呀,你不是有一些糖纸吗,你们为什么不去找一些漂亮的糖纸,多好玩呀。
”我想起世香是向我炫耀过,她那几十张美丽的糖纸。
可我既不喜欢糖纸,也不觉得找糖纸有什么好玩。
世香却来了兴致,“您为什么要我们攒糖纸呢?”“攒够一千张糖纸,表姑就能换给你一只电动狗,会汪汪叫的那一种。
”
③我和世香惊呆了。
电动狗也许不被今天的孩子所稀奇,但在我的童年,表姑的许诺足以使我们激动很久。
那是怎样一笔财富,那是怎样一份快乐!
④从此我和世香不再吵吵闹闹,外婆的四合院也安静如初。
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遗弃在墙角里的糖纸。
那时候,糖纸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有时候,我们会追着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追个老半天。
我和世香的零花钱都用来买糖,这样,也只能买几十颗。
然后我们突击吃糖,嗓子让糖狗得生疼。
我们还在糖果柜台边,耐心地守候带孩子来买糖吃的大人,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
⑤我们把又脏又皱的糖纸,泡在脸盆里仔细把它们洗干净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窗上,等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
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每人都攒够了一千张糖纸。
⑥一个下午,我们跑到表姑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表姑不解地问:“你们这是干什么
呀?”“狗呢,欠的电动狗呢?”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待她不笑了才说:“表姑逗着你们玩哪,嫌你们老在园子里闹,不得清静。
”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和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蔑视,毕竟,这个逗我们玩的大人是我的表姑啊!
⑦这时,我突然觉得很累。
原未大人们常说的累,就是胸膛里的那颗心突然加重了。
我和世香走出院子,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扔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随风
飘去。
⑧我长大了,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那一千张糖纸——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⑨我已经长大成人,可是所有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吗?
1.请围绕“糖纸”这一线索,补充完整相关情节。
表姑让我们攒糖纸→→→抛酒糖纸发泄悲愤
2.第②段和第⑦段加点的词“累”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3.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的字的表达效果。
我们把又脏又皱的糖纸,泡.在脸盒里仔细把它们洗.干净,然后一张张贴.在玻璃窗上,等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
4.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扔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随风飘去。
5.作者从被表姑欺骗的经历中得出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6.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你读到过“曾子杀
彘”的故事吗?请你比较曾子和本文的表姑的做法,说说你的看法。
1.收集、清洗糖纸献上糖纸却没换到电动狗
2.不同。
第②句中的“累”是指身体疲劳或劳累,第②段中的“累”是指内心疲惫。
3.“泡”“洗”“贴““揭“四个动词用得十分贴切、传神,表现孩子清洗糖纸的耐心细致和心灵手巧,也饱含着对糖纸的呵护和珍惜之情
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糖纸比喻成彩蝶,形象地写出了“我“和世香愤怒的宣泄以及内心的一份释然。
5.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