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卡共2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

”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C.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和长时间保存火种D.能够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过群居生活2.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③
3.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神话传说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农耕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4.《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A.尧舜禹时期B.黄帝、炎帝、蚩尤时期 C.北京人时期 D.半坡氏族时期
5.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从①处开始,中
国历史开始进入
6.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手段。

请问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最主要的是A.自然灾害严重,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B.开国君主是一代明君
C.王朝末代君主昏庸残暴D.少数民族入侵
7.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战国
8.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9.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不包括
A.齐桓公B.晋文公C.周平王D.楚庄王
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4页
10.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马陵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

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
朝晋20次。

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天子依附于诸侯
D.周王室地位衰落
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
C.燕、秦、齐、楚
D.燕、齐、楚、秦
13.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
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
14.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
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A.变法违背民意B.变法深入贯彻C.变法遇到阻力 D.变法宣告失败
15.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
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A.有教无类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D.仁者爱人
16.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
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你知道老师引用教育学生的思想可能和以下
哪本著作的思想一致?
17.“光盘行动”是2013年1月初起,公众自发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倡议市民厉行节约,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同时就提倡“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
18.下表内容是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

这项水利工程是
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4页
A.都江堰B.灵渠C.湘江D.漓江
19.假如你穿越时光,来到两千多年前的秦王朝,你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陆路交通四通八达B.用铜权称物品重量
C.很多青壮劳力被征去修筑长城D.孩子们在阅读诸子百家书籍
20.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太尉B.廷尉C.丞相D.御史大夫
21.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旨”或“诏”,印章称“玺”,这些规定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何种特点
A.皇帝独尊B.君权神授C.皇权至上D.皇位世袭
22.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①建立西汉②巨鹿之战③垓下之围④建立张楚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B.起义的地点是在大泽乡
C.陈胜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统治D.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4.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D.公元前3世纪末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25小题题28分,第26小题24分,共52分)
25.(28分)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材料三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四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

……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

他虽然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请回答:
七年级历史第3页,共4页
七年级历史 第4页,共4页
(1)“管仲相桓公” 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3分)材料二中“商君佐之”其中的“之”指的是谁?(3
分)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当时的农民最支持商鞅的哪项措施,请说明理由。

(6分)
(4)材料四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3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
的原因有哪些?(至少答出2点) (6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可获得怎样的启示?(4分)
26.(24分)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
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
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
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曾经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6
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初并天下”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中的“寡人”是哪个人物,他在地方上推
行什么制度?(9分)
(3)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6分)
(4)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回答,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相较于西周,有何历史进步性?(3分)
参考答案
1-10、ADCAA CBDCB 11-20、DCDBA CBADD 21-24、ACCD
25、
(1)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商鞅变法;秦孝公。

(3)支持:奖励耕战;理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4)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个人的坚持和才能;顺应历史潮流。

(5)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要顺应时事潮流,要有创新精神等。

26、
(1)分封制;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郡县制。

(3)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4)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以官员任命取代世袭。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七上历史期中检测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恩施中考)“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

”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C.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D.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2.1987年,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列早期人类中,
七年级历史第5页,共4页
在此遗址生活过的是 ( D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山顶洞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火的使用
C.建造房屋 D.使用陶器
4.4月5日,甲午年(201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祭祀广场举行。

近万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的辉煌功德不包括 ( A )
A.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与炎帝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
C.是黄河流域的著名部落首领 D.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5.“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体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的年表。

现已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已经确定了武王伐纣的时间。

那么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 B )
A.公元前2 070年 B.公元前1 046年
C.公元前1 045年 D.公元前771年
6.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创制了炮烙之刑,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最后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打败,于鹿台自焚。

上述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C )
A.夏桀 B.商汤
C.商纣王 D.周幽王
7.王亮向韩国留学生介绍夏、商、西周的历史。

下列各项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B )
A.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禹
B.禹建立夏朝,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
D.周武王率大军伐纣,灭商建周
8.(广东中考)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右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A )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七年级历史第6页,共4页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D.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9.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

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图一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B.图二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图三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
D.上述三幅图支持了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的观点
图一司母戊鼎
图二甲骨文
图三殷墟宫殿复原图
10.2013年8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CCTV1播出,至今已举办了六期。

它使传承华夏文明的信念得以凝聚,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

下列有关中国文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A.黄帝发明的文字使用至今
B.今天的汉字是从商朝的甲骨文发展而来
C.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D.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铭文。

金文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经过简化,线条较为平直
11.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编写了《春秋》后就以春秋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春秋开始于( D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476年
C.公元前771年 D.公元前770年
12.下列关于春秋争霸战争影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C )
A.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因为没有带来任何灾难
B.给百姓带来了种种灾难,因而没有任何正面影响
C.争霸战争中诸侯国数目减少了,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侯为了争霸,纷纷进行变法,出现了地主阶级
13.下列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B )
七年级历史第7页,共4页
七年级历史 第8页,共4页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涿鹿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14.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 )
A .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文明的起源
D .国家的产生
15.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 C )
A .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
B .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
C .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
D .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
16.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D )
A .建立县制
B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17.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 乐用,诸侯亲服。

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B )
A .秦孝公重用商鞅
B .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18.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倡导“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60年前的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运用这一思想很好的处理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关系。

该思 想家是 ( B )
A .老子
B .孔子
C .孙子
D .韩非子
19.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 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 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流派 ( D )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20.下列甲乙丙三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A.乙 B .丙
C.甲、乙
D.甲、丙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一个友好国家的历史文化教育考察团要到中国实地考察,请你当一名小导游,向我们的客人一一介绍我们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吧!(10分)
(1)第一站是北京,在周口店他们可以考察哪些远古人类的遗址?(2分)
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

(2)第二站是陕西西安,在西安历史博物馆里,他们欣赏了许多从当地原始居民遗址中
出土的石器和彩陶。

你知道这个原始居民遗址的名称吗?出土的石器与彩陶能推断出原始居民的哪些信息?(4分)
半坡遗址。

从出土的石器看,半坡人制作出磨制精美的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从出土的彩陶看,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种类最多,图案栩栩如生。

(3)第三站是湖南炎陵县,在这里,他们集体祭奠和敬拜中华民族的始祖。

你知道中华
文明的始祖是谁吗?你能简要介绍一下传说中炎帝的发明吗?(2分)
中华民族的始祖是炎帝和黄帝。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从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了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

传说他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4)为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你能介绍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
的贡献吗?(2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22.公元前2 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历史的车轮进入了奴隶社会的轨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发展历程吧!(12分)
(1)中国的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等几个朝代,请你把表格中对应的知识补充完整。

(3分)
七年级历史第9页,共4页
(2)从夏、商、西周灭亡的历史中,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3分)
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天子适诸侯(到诸侯国视察),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汇报管理诸侯国的情况),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没有特殊事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3)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从中可以看出,诸侯有什么义务?上述材料说明了
周天子和诸侯间是什么关系?(3分)
分封制;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物和朝觐述职。

臣属关系。

诸侯要听命于天子,服从天子的领导。

(4)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而伴随着奴隶社会的出现,残酷的剥削
和压迫就开始了。

所以有人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倒退。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分)
不同意。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剥削和压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也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

当然,这种发展是建立在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之上的。

但是这种剥削和压迫制度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23.“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从公元前2 070年启建立夏朝到秦始皇统一天下这段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充满着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 分)
(1)先秦时期,在思想方面有许多体现“和谐”的思想。

请列举两位思想家,并谈谈他
们思想中表现和谐的内容。

(4分)
孔子:“仁”的学说;墨子:“兼爱”“非攻”;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孟子:“仁政”。

(举出两个即可)
(2)人与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请列举先秦时期出现的两对和谐相处创伟业的君臣。


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什么?(4分)
周文王、武王与吕尚;齐桓公与管仲;秦孝公与商鞅等。

都江堰。

(3)请列举在位期间实施暴政的国王一例。

请列举两例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2分)
夏桀、商纣王等。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4)综上所述,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2分)
七年级历史第10页,共4页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有效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言之有理即可)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2分)
A:大禹;B:李冰。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2分)
都江堰。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依靠群众;采用堵和疏导相结合的方法。

七年级历史第11页,共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