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与天气现象的观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云与天气现象的观测
作者:韩桂娥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1期
摘要:云与天气现象,到目前为止,一直是人工观测项目,未来也难以实现自动观测,二者也是地面气象观测中两项最有深度和难度的观测项目。

浅谈云状的判定,常见天气现象的观测记录方法,以及云与天气现象,天气现象与有效能见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云;天气现象;人工观测;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P412.15 文献标识码:A
沽源气象站属国家一般站,3次定时观测,夜间不守班。

沽源气象站1958年建站,2004年气温、湿度、气压、风、地温、降水实现自动观测,2008年增加了草(雪)面温度的自动观测。

目前,仍有部分观测项目实行人工观测,包括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定时降水量、冻土、小型蒸发、日照、雪深。

在自动化观测为发展方向的今天,人工观测受到了忽视,气象要素的人工观测质量下降,许多年轻的观测员为非专业本科生,缺乏理论基础,更加缺少经验,在实际观测操作过程中,有些不正确甚至错误的地方。

笔者从事测报工作约20a,在地面气象观测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1 云的观测
云的观测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目测云高。

河北省业务管理部门有明文规定,要求下属各站每月至少1次云的集体观测,以提高云的观测质量。

1.1 云量的观测
1.1.1 Cb云量的观测
定时观测时次,Cb云的量是指云底至云顶所有部分的视云量,包括上部的卷云;而在危险报观测时,Cb云量则是指其母体的估计量,包括被下部云遮挡的量,不包括上部卷云;在航空报观测时,Cb云量则是指其母体的视云量。

3种情况要区别对待,不得一概而论。

1.1.2 Sclent Sccast云量的观测
上述2种云,云状属于低云类,但其编码和云量均按中云处理。

也就是说,上述2种低云单独出现时,有低云状而无低云量是合理的,但编报量必须是上述云的云量和其他中云的合量。

如:Actra(4成),Sclent(1成),总/低云量分别记录为5/0,云状编码为030,编报量为5成。

1.2 云状的观测
云状分为3族、10属、29类。

云状的判定是云的观测中的难点。

近些年来,云的观测呈现复杂云天简单化,简单云天模式化的特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部分观测员不能准确识别云状,只能简单处理;缺乏责任心,虽然观测到多种云,但考虑到记录越复杂,出错的概率越大,怕出错的心理也导致简单处理。

准确判定云状的基础是熟悉各种云的定义,外形特征,结构特点,演变规律及伴见的现象。

另外,要多看云图,将各种云每一种形态熟记于心,还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连续观测云的演变,多总结,这样才能在观测时准确地判定云状,再复杂的云况也不会发怵。

1.2.1 相似云观测
在云状观测中,相似云的判定是重点。

1.2.1.1 Sc、Ac、Cc的比较
3者主要以云块大小作为区分依据。

在地平线30°以上,多数云块视宽度角大于5°,即为Sc,视宽度角小于1°且很明亮,为Cc,否则为Ac。

另外,有内紫外红的“华”出现时,一般是Ac。

Ac的透光与蔽光的区分,应当主要从云的个体中间及四周是否透光这一点出发,不能从有无云缝、能否见青天以及云量的多少去判定。

很薄的一层Ac云,即使无缝隙,看不见青天,也应记录为透光。

1.2.1.2 Cs、Astra的比较
如果有晕,地物有影,日月轮廓分明,丝缕结构明显,则为Cs;透过Astra云层,日月轮廓模糊,好像隔了一层毛玻璃,地物也没有影子。

另外,Csnebu出现时,一定是有晕、有日照的,Csfil有时无晕,厚的Csfil有时也可以没有日照,如果观测时出现日照,则一定不会是Astra。

1.2.1.3 Fs、 Fn、 Fc的区分
3者虽然外形相似,但根据当时的天气条件是容易区分的。

Fc是晴天积云,Fn是附属云,一般出现在降水前后的降水云层之下,而Fs则是St破碎或雾、轻雾抬升的产物。

1.2.1.4 St、As、Ns的区分
Ns易与厚的As混淆,Ns比As更加阴暗而均匀,全部蔽光,降连续性雨雪;而As只在厚的地方蔽光,具有条纹结构,多为连续性降水。

若在夜间观测,则主要以降水性质区分,连续性降水记Ns,间歇性降水记As。

1.2.2 指示性云的观测
29类云中,有些云在一个地区,尤其是在观测时间很少出现,属于稀有云类。

笔者从事观测工作约20a,Cast、Flo云只观测记录到3~4次。

这2种云对未来天气变化有重大指示意义,一般预示雷雨天气或是冷锋的来临。

作为观测员,应该实事求是的观测记录,不要忽视它们的光临,在观测簿上留下它们的身影,为预报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

1.3 云高的观测
在基层台站,云高的观测一般是目测。

估测云高时,应该熟悉本地的各类云的平均高度及常见范围。

具体观测时,应结合其他气象要素及现象综合判定,切忌云高固定化。

一般而言,冬季云高低于夏季;早晚云高低于中午前后;发展中的云低于消散中的云;近地层湿度大时,低云云底低;云体结构松散,云块大,不透光,颜色暗,移速快,说明云底较低,反之,云底较高。

观测时如有Cu、Cb云时,云高还可以用经验公式H≈124(t-td)计算而得。

2 天气现象的观测
天气现象有34种,要求守班期间内随时观测记录。

一个有责任心的观测员,一般是不会遗漏天气现象的。

任何天气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观测记录时要结合云,能见度,温湿度、风、气压等要素综合考虑,力求正确,不得出现矛盾之处。

2.1 降水现象的观测
2.1.1 液态降水的观测
出现液态降水时,要确定是雨,毛毛雨还是阵雨,一定要和当时的云状配合。

阵雨降自不稳定气层,大的降水多来自Cb云,Cucong可有短时少量降水,Sccug也可降阵雨。

毛毛雨来自稳定气层,多为层云降水,有时浓雾中也可产生毛毛雨;降雨时气层较稳定,大的降水过程多来自Ns、Asop云中,普通Sc可降小雨,有时Acop也可降雨,但量很小。

2.1.2 混合或固态降水的观测
冰雹产生于不稳定气层,一般出现在夏季的Cb云中,一天里降雹多次,每次都应观测其直径和平均重量(直径大于10mm);霰产生于较不稳定气层,一般出现在冷暖季节交替时节的Cb或是Sccug云中;冰粒出现在冷暖季节交替时节,气层较稳定的Ns、As、普通Sc云中;米雪则出现在气层稳定的层云或雾中,一般在冷季出现。

出现雪和雨夹雪时,气层稳定,多降自Ns、As、普通Sc,有时降自Ac,另外CI在冬季可降水微量零星的小雪。

阵雪和阵性雨夹雪降自较不稳定气层,均降自Cb、Cu、Sccug。

2.2 地面凝结现象的观测
露和霜形成的天气条件是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但露出现时气温及地温均在0℃以上,而霜则是地温在0℃以下,偶有地温在0℃以上观测到白霜,草面温度一定要在0℃以下。


融化后不能记露;露冻结成冰后则要记霜。

另外,雨后有露,雪后有霜,容易被遗漏,要正确判断记录。

雾淞形成时的天气条件是在有雾或者湿度大时,气温低于-3℃;雨淞为冷暖季节交替时,有雨或毛毛雨下降时在物体上冻结而成,在沽源县气象局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但破坏性很大,是一项重要的观测项目。

2.3 视程障碍现象
视程障碍现象出现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必须小于10.0km,不能以某一方向(不足四周视野1/2以上)的能见度为依据。

雾和轻雾以能见度区分,小于1.0km且湿度接近100%为雾,否则为轻雾;轻雾和霾主要以湿度区分,小于80记霾,大于95记轻雾,80~95之间时,由观测员根据其他条件判断记录。

吹雪、雪暴出现的前提条件是有积雪和强风,区分条件主要是能见度,小于1.0km并且不能判断天空是否降雪为雪暴,雪暴和雪不能同时记录,若转换,则雪暴的开始时间即为雪的终止时间。

特别注意的是,出现雪暴要观测其降水量;单独的吹雪出现时,其量也要量取,专供计算蒸发量用。

沙尘现象中,扬沙和沙尘暴主要以能风度区分,小于1.0km为沙尘暴。

浮尘出现时风较小或是无风。

烟幕易出现在工矿区,在冬季的早晨,有时在冷高压控制下,下沉气流使得居民区取暖产生的煤烟不能及时扩散,导致能见度很低,若测站观测到的烟幕不到四周视野1/2以上范围这个条件时,是不能记录烟幕的。

有时降水量很小,甚至为微量的情况下,能见度小于10.0km,一般应有轻雾现象配合,不要漏记。

另外,能见度小1.0km的视程障碍现象一定要观测最小能见度。

2.4 其他现象的观测
雷暴的观测,应该从整体出发判别其系统,切忌零乱记载。

夜间守班台站,当雷暴持续过日界时,因为二次闻雷时间相隔在15min或以内时按连续记载,所以应注意其方位记录。

当日的终止时间及次日的开始时间均记为20:00,终止方位以接近20:00的方位为准。

如:17 1850w-1958SW 2004E-2020,则气簿-1中,前一天记为17 1850w-20SW,次日记为17 20SW-2020;17 1850w-1950SW 2004E-2020,则气簿-1中,前一天记为17 1850w-20E,次日记为17 20E-2020。

另外,雷暴期间的闪电是不能记录的。

实际观测证明,闪电偶尔也会出现在Cucong中。

飑最容易漏记,观测时肯定伴随Cb云,应根据气压、湿度突升,温度突降,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最少转向90°以上)这些条件综合判断记录。

飑和大风只要符合各自的标准,可以并记。

结冰现象,有时由于受到条件限制,观测员往往以蒸发皿中是否观测到结冰为依据。

季节转换时,尽管8:00温度已经升到0℃以上,蒸发皿中仍有融化状态的结冰,这样白天段要记录结冰现象,不得遗漏。

2.5 夜间天气现象的记录
对于不守班的3次观测站,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应尽量判断记录其符号。

判断记载应有根据,不是推测。

如睡觉前、起床后能观测到或听到雷声或下雹子等现象且能确定先后次序的,
应按出现先后记载现象符号;夜间有降雪且形成积雪,则先记录雪后记录积雪。

如果早晨有雾,除非观测到,否则不能只凭推测就在夜间段加记轻雾。

现象持续过日界,应按照顺序转记到次日夜间栏,不考虑中间停歇与否。

3 结语
作为一名地面气象观测员,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完整地观测记录云和天气现象,为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正确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韩桂娥(1970-),女,本科,工程师,从事地面气象观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