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的渊源流变与技艺传承考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锦的渊源流变与技艺传承考析
作者:路琼
来源:《艺术评论》 2019年第10期
路琼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正处于多元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阶段,人类的生活状态正经历着深刻的
全新变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语境的深化,以及科学技术与工艺的大规模发展,“立足传
统”“与时俱进”“文化自觉”“民族自信”等呼声不断涌现,立足于民族文化和经济的一股
创新发展思潮正在崛起。
本文正是基于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民间工
艺美术的文化诉求,希望通过梳理壮锦文化的发展流变,窥探蕴含于其背后的文化发展规律和
内在原动力,以此为现代手工艺发展提供更为民族化的文化来源,并引发对壮锦自身发展的反思。
[关键词]壮锦;渊源;发展;创新;转换
壮锦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有着鲜明的、草根性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
壮锦以“物”的形式存在,而作为一种传统民间织品,又承载着壮乡人民历经千年的文化艺术创造。
传统元素壮锦纹饰作为一种民间工艺美术的装饰纹样,并不是静止的图案,更不是“死去”的
文化;它依附于壮锦而存在,凝结着壮乡人民的智慧、审美与生活,是壮锦文化的精髓所在。
作为民间生活的一部分,它随着历史的沿革流变而运动前进着。
因此,它是活着的文化载体,
不仅是符号化的文化表象,更是演化中的文化本体。
织锦元素提炼的现代性转换是对传统文化
的再创造,是对于时代精神的观照,是对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诠释。
一、关于壮锦及其织锦技艺的渊源流变
文化是不断成长的生命体。
文化的本体具有原生的结构,具有恒定的稳定性因子与流动的
创造性因子,具有传承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壮锦之“名”,是恒定的文化规律的集中沉淀;壮
锦之“形”,是流动的文化形态的承载体现。
这两个方面通过依附于“人”的主载体的实践活动,在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下,产生着不同程度的
“深层”或“表层”的转变,形成了携带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样式,抒写着壮锦及其工艺技艺
文化的历史。
(一)壮锦之“名”的文化界定
“壮锦”,是以文化地域命名并存在着内在文化结构特点的一门独立的工艺品类。
它不仅
包括壮族织锦壮锦,还包括生活在广西壮乡文化之中的非壮族的,如汉族、侗族、苗族、瑶族、毛南族、京族等的广西织锦壮锦。
因此,壮锦名出于织锦,与南京的云锦、四川的蜀锦、苏州
的宋锦并称为“四大名锦”,并具有工艺和符号形态上的民族特点及物用功用在生活生产上的
区域性表现。
壮锦的产地地域分布,是壮锦之名的文化区域界定的主载体,分布在广西壮族自
治区、广东、云南、贵州、青海等地的一些壮族人民聚集地。
受地域民族文化的影响,壮锦的
织锦技艺是融合性的,积极借鉴了其他民族的织锦技艺,特别是黎锦、土家锦、苗锦等;同时,壮锦的织锦技艺也是具有独立性的,壮族人民依据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壮
锦的织锦工艺及纹饰文化符号。
壮锦之“虚”“名”依附于“实”“物”的存在。
作为“物”的呈现,传统的壮锦织锦因
地取材,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传统壮锦的形态透过“物”上之纹饰表达着当地
民众原始的审美及精神诉求。
受编织织造工艺的影响,在技术性表达、材料性表达、色彩性表
达的关系作用下,壮锦纹饰元素在经纬技艺制约下,产生了带有壮乡本土壮语Yawz luem
caeuh(美)的意愿及Ndei yawj(好看)的审美特性的纹样图形,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纹
样范式Raiz rangh va(花边纹)纹饰、Raiz duj va(花纹)纹饰、Raiz gaet leih(吉祥纹)纹饰、Raiz duz gaiq(动物纹)纹饰、Raiz dox gaiq(什物纹)纹饰、Raiz boux vunz(人
物纹)纹饰、Raiz cih(文字纹)纹饰的基础上,发展出现了极具广西地方特色的“桂林山
水”“民族大团结”等反映当下审美的现代壮锦新样式。
壮锦的文化属性在继承了传统的稳定
性的基础上,不断地、创造性地发展出极具时代特色的新形态,成为活态的文化载体。
综上,“壮锦”之“壮”,并非专指壮族织锦,而是指向此“锦”的区域范畴;同时限定
了“壮锦的形态”的文化范畴,更多的也是倾向于“壮乡”区域的“壮”文化的概括。
“壮锦”的文化之名,不单特指壮族这一民族的织锦,而是具有特殊民族历史文化面貌的织锦文化之总称。
(二)壮锦文化之“形”的历史流变
壮锦的文化形态载以“物”的工艺及纹饰,史料可考。
从考古资料可以发现,至少在战国
时期,壮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壮锦在宋代形成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证实:一是在有
关壮锦产生的民间传说中,往往将产生时间定在宋代,“相传宋代初年,壮家妇女有一位远近
闻名的织布能手,名叫达尼妹。
……有一次,她为了想出一个新图样来,坐在大门坎上,眼睛
盯着屋檐下的一张大蜘蛛网,苦思冥想。
……突然太阳的光芒照射到沾满水珠的蜘蛛网上,这
时整个蜘蛛网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绚丽色彩,好看极了。
她看着看着,顿有所悟,立即跑到堂屋
把织布机搬到屋檐下,对着美丽的蜘蛛网的图案和色彩,用五彩丝线织了起来。
她两手上下翻飞,一刻不停,不到半天就织出一块锦缎来”;二是宋代史料中的一些记载可以看作是早期壮
锦的原形,例如关于“”“花”和“广西锦”的记载,已经具备壮锦的特征。
南宋周去非在
《岭外代答》中提到“”这种纺织品时说:“邕州左、右江峒蛮,有织白,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
”其中“白质方纹”显示出装饰花纹为方
格规矩纹,单色色调,早期的壮锦的基本特征——“厚重”以及织有方格纹图案,此时已经显现。
周去非还对“子”进行了描述:“邕州左、右江溪峒,地产苎麻,洁白细薄而长,土人择
其尤细长者为子。
……有花纹者为花,一端长四丈余,而重止数十钱,卷而入之小竹筒,尚有
余地。
以染真红,尤易著色。
”所描绘之“花”为有花纹的“子”,具备壮锦的特征。
元代费
著《蜀锦谱》记载,宋代的广西锦由成都蜀锦院织就,广西锦具有两色——真红和青绿,图案
纹样由方格规矩纹演化为繁复的大窠狮子纹、大窠马大球纹、双窠云雁锦、宜男百花纹等。
总之,伴随着壮民族在宋代的正式形成,壮锦也在宋代形成,且织锦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与今天
的壮锦相比也毫不逊色。
传统壮锦织锦技术在明代与清代持续发展。
魏《西事珥》提及明万历年间,“万字菊花
纹”“万字菱纹”及龙凤纹的壮锦作为贡品远销各地,成为四大名锦之一。
到了清代,不仅记
载壮锦的文献增多,更加详细,而且壮锦成为了壮族人民的一个民族标识。
《柳州府志》记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
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
”在当时,壮锦业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反映其在壮族被使用的普
遍性与广泛性。
清代与民国时期,壮锦成为壮族女子出嫁时嫁妆的必需品,《归顺直隶州志》
中记载:“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
”《靖西县志》中《风俗》篇也
有记载:“男家聘礼,照例送聘金及猪、羊、鹅、鸭、鸡、酒、海味、糖果等物。
女嫁妆奁则
用土锦被褥、毯、帐、帘、鞋、袜、箱、锅、碗、盏等物。
”
传统壮锦织锦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民间生产的形式主
要是家庭手工作坊,编制的产品主要是背带、被面、服饰等生活用品。
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方式
是母女传授或师徒传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的家庭壮锦织锦生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个体手工生产变成了合作形式的集体生产,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壮锦厂。
20世
纪五六十年代可以看作是壮锦发展的一个兴起期,主要特点是以集体合作生产代替原来的个体
家庭生产;以现代化机器生产或企业生产代替过去的手工家庭作坊。
从而,传统壮锦织锦业面
临转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壮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分水岭,壮锦织锦随时代发展产生了变化。
时至当下,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大众的审美诉求和精神消费层次也不
断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呼唤民族传统技艺之美和传统工艺的振兴,这就给壮锦的现代发展提
出了要求。
二、关于壮锦及其传统织锦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思考
壮锦作为民间生活的一部分,是随着历史的沿革流变而运动前进的,它是活着的文化载体。
壮锦能发展流传至今且仍具活力,“物”上纹饰的活跃与生活性是最好的展示。
它与大众民生
息息相关,体现了壮族的风俗习惯、情感、信仰以及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的农耕生
活方式和历史文化状态。
(一)壮锦及其织锦技艺的传承与现代发展景况
当下,壮锦及其织锦技艺的传承与现代发展俨然发生了转变。
我们关注到传统工艺传承与
保护的国际经验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国家政策的规划引导以及当前传统工艺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重视传统工艺、呼唤民族精神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壮锦也应运迎来了新的生机。
一方面,大众消费审美需求升级,壮锦元素被人们自觉地应用。
2016年12月,广西南宁
全线开通了地铁一号线,其建筑设计与装饰中充分展示了壮锦之美,“壮锦经典”设计方案在
出入口和车站内部装饰方面都将壮锦元素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全方位展示。
站厅内壮锦元素的吊
顶镂空简洁,现代感强烈,加之包裹着壮锦元素的墙柱,统一风格的呈现从整体上看具有极强
的视觉效果。
这些图案简单且容易辨识,并且易于在城市基础建设中应用,相比于大型的城市
雕塑和地铁里的大型民族浮雕,壮锦以其简洁性和不高的成本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带来了
城市风貌的改善。
不仅如此,人们在物用生活方面也借鉴利用壮锦图案,在家具、装饰、服装
等方面展示了壮族的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
另一方面,传承人坚守传统技艺,紧随时代探索创新发展。
如广西织锦的技艺传承人谭湘
光多年来一直从事着传统织锦元素的现代转换和创新。
她注重织锦元素对于现代设计的启示,
尤其是在现代服装设计上,她把传统的壮锦图像与当下的流行元素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民
族与国际之间找到适合的表达,并把这些设计理念带向更广阔的舞台。
谭湘光用自己的行动践
行着对壮锦的传承,她把手艺带回乡里,在广西宾阳进行传统织锦技艺的推广,让村民有了靠
手艺赚钱的方法;她把手艺带上舞台,刷新了民众对壮锦的审美观念,使人们能够看到华丽的
壮锦时装秀;她把手艺带进高校,在传播传统织锦技艺工艺之美的同时,结合学术与现代设计,设计出壮锦应用的艺术作品,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壮锦的传统工艺之美。
传承需要结合实际,迎
合市场和大众需求。
谭湘光更是把手艺推向市场,进行互联网的销售与推广,打造实体体验式
生活馆,实现了传统织锦技艺结合现代工艺进行再创造的工艺产业发展(图3)。
当下,传统壮锦及其织锦技艺的传承通过社会上各种力量的推动,正在向现代化产业升级
发展。
对壮锦进行文化提炼和艺术提炼并投入应用,是传统民族文化向现代设计迈进的一种趋势,亦是回归本土民俗文化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壮锦及其织锦技艺现代创新转换发展的路径
壮锦作为一种传统美术织品,承载着历代人民的文化艺术创造。
织锦的视觉元素并不是静
止的图案,更不是静止的文化,它依附于织锦存在,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不难发现,这
些看似过时、边缘的视觉符号在当下依然发挥着审美作用,并于时尚设计、城市建设、美学教
育中产生了互相转换的关系。
思考壮锦及其织锦技艺的现代创新转换发展的路径,可从以下三
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壮锦的传统元素进行提炼,以深层次的纹饰研究和现代意识附能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对壮锦纹饰的织造、造型、色彩及内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结合现
代文化的意识,设计开发出既有传统工艺风格又有现代工艺水平的纹饰,使其既有历史文化的
沉淀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一方面,要提炼其文化价值。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资
本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在于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
壮锦纹饰正是通过文
化商品的形式,来展现其作为旅游民俗文化资本的价值的。
壮锦纹饰不仅可以给生活在旅游区
的人们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更好地宣传广西地区的文化与壮
族的文化。
要想真正地实现壮锦纹饰的传承与发展,要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其逐渐向文化产品的
转化,更多地关注纹饰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关注纹饰的本体。
另一方面,要提炼其艺
术价值。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加强,壮锦纹饰的审美
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其艺术品质逐渐代替了原本的实用功能。
壮锦纹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想获得更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由原来侧重日常生活的实用功能,拓展并转移到审美功能上来,更好地体现其艺术品性与艺术价值。
也就是说,传承与发展壮锦纹饰,应该更加注重纹饰
图案的质地美、造型美、色彩美、内涵美与艺术美。
壮锦纹饰作为手工艺品也要实现角色的变化,即由日用品向艺术品的转化,从传统民族服饰用品向旅游产品、文化产品、工艺产品等现
代化商品的转化。
这就要求现代织锦艺术保留传统织锦的原材料,不能以棉线或人造丝线来代
替质感和视觉效果独特的土丝;要求现代化的织锦技术继承传统织锦的组织结构,不能以二梭
织法来代替三梭织法,不能在织锦技术的现代化进程中,丧失传统壮锦的那份独特艺术性。
保
证壮锦纹饰的质优价高,提升其审美功能与艺术品质,是其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对壮锦的工艺之美进行设计转化,在应用中与现代文化产业进行创新结合。
壮锦纹饰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除了要继承传统外,更重要的是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提炼传统壮锦纹
饰元素进行工艺转化,就是要让其面向现代化、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织造工艺、图案设计、文化内涵、艺术水平等方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方面,传统工艺样式需要设计观
念的创新转化,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创新关注点需由物质生产朝着文化建设的方向深化,产品功能需向人文情感方面拓展;另一方面,传统工艺内容需要设计语言的创新转化,传统工
艺文化资源中包含着大量的工艺技法、艺术形态、生态资料以及思想文化元素,通过设计转换
的加强,可以大大丰富设计产品的内涵,增强设计的文化底蕴。
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壮锦的民族品牌,推动壮锦的本土化经营与国际化运作相结合。
当今社会,只靠继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传统工艺的发展需要,时代在进步,工艺环境已经今非
昔比。
因此,壮锦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我们树立品牌意识,勾画品牌形象。
品牌的树立有助于将
壮锦的特色文化和工艺之美推广开来,有效建立其自身的优势。
打造属于壮锦自身的品牌和文
化体系,有助于人们对其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加深人们的印象和好感。
加强壮锦的本土品牌推广,也会使现有的壮锦民间市场逐步规范起来,使民间手工艺品的质量有所保证,对建立安全、文明、规范的手工艺市场起到推进作用。
除此之外,树立品牌还需要加强壮锦自有品牌的本土
化经营与管理,立足国内资源,开拓海外市场,借助合作及并购品牌来提升国际化运作能力,
塑造壮锦品牌的国家气质,同时不断推进中国品牌的国际传播与认同,做到将民族的品牌推向
世界。
结语
中国传统壮锦承载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
息相关。
它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图像,更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中的日常事物。
加强对中国传统工艺元素的现代创新设计研究,做好中国传统民间元素的转换运用,可以使得
人们对于城市、家乡更有文化、族群的归属感,有效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此外,
我们应该对以壮锦为例的传统手工艺的织造、造型、色彩及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现代意识,续写文化创造力,设计开发出既有传统工艺风格又有现代工艺水平的设计产品,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涵养与支持,使传统手工艺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实际作用。
路琼: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民艺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