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10:课内文言实词迁移训练(1)-【教考融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专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10:课内文言实词迁移训练(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每小题3分)
封伦,字德彝,观州蓚人。
伦少时,其舅卢思道每言曰:“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
”开皇末,江南作乱,内史令杨素往征之,署为行军记室。
素将营仁寿宫,引为土木监。
隋文帝至宫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杨素为不诚矣!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
”素惶恐,虑将获谴。
伦曰:“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
”明日,果召素入对,独孤后劳之曰:“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
”素退问伦曰:“卿何以知之?”对曰:“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
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
”素叹伏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
”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
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
1.与“此子智识过人”的“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B.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相逢何必曾相识
D.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2.与“必能致位卿相”的“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C.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D.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与“杨素为不诚矣”的“诚”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C.至诚高节,堙没无闻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4.与“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5.与“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B.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C.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6.与“素负贵恃才”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答案与解析】
1.与“此子智识过人”的“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B.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相逢何必曾相识
D.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解析:选B文中的“识”意为“见识”,B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识别,觉察。
C项,动词,认识。
D项,动词,记住。
2.与“必能致位卿相”的“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C.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D.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解析:选A文中的“致”意为“达到”,A项与之相同。
B项,副词,最,极。
C项,动词,招致,招来。
D项,动词,表达。
3.与“杨素为不诚矣”的“诚”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B.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C.至诚高节,堙没无闻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解析:选C 文中的“诚”为形容词,有“真诚、忠诚”之意,C项与之相同。
A项,名词,诚心。
B 项,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D项,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4.与“盛饰此宫,岂非孝顺”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解析:选C文中的“非”意为“不是”,C项与之相同。
A项,形容词,不对,错误。
B项,介词,除了,除非。
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不对,可译为“讥评,责难”。
5.与“揣摩之才,非吾所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B.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C.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D.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解析:选D文中的“及”意为“比得上”,D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追赶上。
B项,动词,涉及。
C项,介词,等到。
6.与“素负贵恃才”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解析:选B文中的“负”意为“凭借,倚仗”,B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担负、承担,此处为使动用法。
C项,动词,辜负,对不起。
D项,动词,背弃,违背。
参考译文:
封伦,字德彝,观州蓚县人。
封伦年少的时候,他的舅舅卢思道常常说:“这孩子聪明见识超过一般人,
将来必定官至卿相。
”开皇末年,江南发生叛乱,内史派杨素前去征伐叛军,委任他担任行军书记官(记室)。
杨素将要(负责)营建仁寿宫,(被)召回担任土木工程建筑监督。
隋文帝来到仁寿宫住所,看到宫殿规模宏大,奢侈浪费,大为恼怒,说:“杨素是不忠诚老实的!用尽百姓的财力,装修宫殿,替我在天下百姓中结下怨恨。
”杨素非常害怕,担心将(因此)遭到贬谪。
封伦说:“你应当不要担心,等到皇后来到,对你必定有所恩赐。
”第二天,杨素果然被召入宫答对,独孤皇后慰劳杨素说:“你知道我们夫妻年老,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散心,隆重地装修了这座宫殿,难道不是对我们的孝顺吗?”杨素退朝下来问封伦道:“你凭什么知道皇后会恩赐我?”封伦说:“皇上生性俭朴,因此当初一见宫殿的宏大华丽就发怒,但是皇上向来听从皇后的话。
皇后是一个妇人,只喜好华丽,皇后内心如果高兴,皇上的心思也一定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我知道的原因。
”杨素叹息佩服道:“忖度、估量的才能,我是比不上的。
”杨素依仗荣贵和有才能,对人大多欺凌侮辱,只有对封伦十分赏识。
(杨素)多次在皇上面前称赞举荐封伦,因此封伦被破格提升为内史舍人。
王颁,字景彦,太原祁人也。
颁少俶傥,有文武干局。
其父平侯景,留颁质于荆州,遇元帝为周师所陷,颁因入关。
闻其父为陈武帝所杀,号恸而绝,食顷乃苏,哭泣不绝声,毁瘠骨立。
及大举伐陈,颁自请行,率徒数百人,从韩擒先锋夜济。
力战被伤,恐不堪复斗,悲感呜咽。
夜中因睡,梦有人授药,比寤而创不痛,时人以为孝感。
及陈灭,颁密召父时士卒,得千余人,对之涕泣。
其间壮士或问颁曰:“郎君来破陈国,灭其社稷,雠耻已雪,而悲哀不止者,将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请发其丘垄,断榇焚骨,亦可申孝心矣。
”颁顿颡陈谢,额尽流血,答之曰:“其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诸人请具锹锸,一旦皆萃。
于是夜发其陵,剖棺,见陈武帝须并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
颁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
1.与“留颁质于荆州”的“质”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C.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2.与“颁自请行”的“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B.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C.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D.请奉盆缶秦王
3.与“率徒数百人”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帅徒以往,陷西北隅以入
B.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D.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与“得千余人”的“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B.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5.与“颁顿颡陈谢”的“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6.与“更至明朝”的“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于是入朝见威王
7.与“诸人请具锹锸”的“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穆公访诸蹇叔
B.诸将皆失色
C.投诸渤海之尾
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8.与“其本皆出自骨中”的“本”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C.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D.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答案与解析】
1.与“留颁质于荆州”的“质”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C.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解析:选D文中的“质”意为“抵押、做人质”,D项与之相同。
A项,名词,质地,底子。
B项,通“贽”,古时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
C项,古代杀人用的砧板。
2.与“颁自请行”的“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B.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C.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D.请奉盆缶秦王
解析:选C文中的“请”意为“请求”,C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请示。
B项,动词,拜访,问候。
D项,副词,请允许我做某事。
3.与“率徒数百人”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帅徒以往,陷西北隅以入
B.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D.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解析:选A文中的“徒”意为“士兵”,A项与之相同。
B项,名词,同一类的人。
C项,名词,门徒,弟子。
D项,副词,徒然,白白地。
4.与“得千余人”的“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B.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解析:选D文中的“得”意为“找到、获得”,D项与之相同。
A项,名词,心得,体会。
B项,动词,能够。
C项,通“德”,感激。
5.与“颁顿颡陈谢”的“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解析:选D文中的“谢”意为“感谢”,D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道歉,请罪。
B项,动词,辞去,辞别。
C项,动词,告诉,劝告。
6.与“更至明朝”的“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于是入朝见威王
解析:选C文中的“朝”意为“早晨”,C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朝见,朝拜。
B项,名词,朝代。
D项,名词,朝廷。
7.与“诸人请具锹锸”的“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穆公访诸蹇叔B.诸将皆失色
C.投诸渤海之尾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解析:选B文中的“诸”意为“众多”,B项与之相同。
A项,兼词,相当于“之于”。
C项,兼词,相当于“之于”。
D项,兼词,相当于“之乎”。
8.与“其本皆出自骨中”的“本”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C.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D.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解析:选B文中的“本”意为“根部”,B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C项,名词,根本,基础。
D项,副词,本来。
参考译文:
王颁,字景彦,太原祁县人。
王颁年少时就卓异不凡,文武双全才能出众。
他的父亲平定了侯景之乱后,留下王颁在荆州做人质。
后来遇到梁元帝被北周军队俘获杀害,王颁因此离开荆州进入关中。
听到他父亲被陈武帝所杀的消息,王颁号泣晕倒,一顿饭的工夫才苏醒过来,一直痛哭难止,整个人都消瘦不堪。
等到朝廷大举讨伐陈国时,王颁亲自请求随行,带着数百士卒,跟随韩擒担任先锋趁夜渡过长江。
王颁奋勇作战受了伤,担心不能继续战斗,悲伤哭泣。
夜里睡着了,梦到有人给他药物疗伤,等到醒来伤口就不疼了,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神明。
等到陈国被消灭,王颁秘密召集父亲的部下,找到一千多人,对着他们哭泣。
士卒中有壮士问他说:“郎君来攻破陈国,覆灭了他的江山,已经报仇雪耻了,却还悲伤不已,难道是因为陈霸先早死,不能亲手杀了他吗?那就请挖开他的坟墓,砍断他的棺材,烧掉他的遗骨,也可以表示你的孝心了。
”王颁听后向说话的人磕头拜谢,额头上鲜血淋漓,他回答道:“陈霸先身为帝王,他的坟墓很大,只怕一夜挖掘,挖不出他的尸骨,等到了明天,事情就败露了,这可怎么办呢?”众人就准备锹铲等工具,很快就聚齐了。
就这样趁夜挖开了陈武帝的陵墓,打开了棺椁,看到陈武帝须发都还没有掉落,根部都长在骨头中。
王颁就烧了
他的尸骨,取了骨灰放在水中,喝了下去。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注]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有删改) [注]主文:主持考试。
1.与“时秦桧当国”的“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北邀当国者相见
C.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与“燧诘其故”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
B.君安与项伯有故
C.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D.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3.与“丞相有子就举”的“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举
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C.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与“欲以属公”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B.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属予作文以记之
5.与“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的“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B.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C.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
D.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
6.与“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的“除”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攘除奸凶,兴复汉室B.赵王扫除自迎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D.爆竹声中一岁除。
7.与“察官阙,朝论多属燧”的“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B.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C.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D.虽不能察,必以情
8.与“无善状,燧皆奏罢之”的“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素善留侯张良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答案与解析】
1.与“时秦桧当国”的“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北邀当国者相见
C.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解析:选B文中的“当”意为“主持、执掌”,B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抵御,抵挡。
C项,动词,判决,判罪。
D项,动词,占据,把守。
2.与“燧诘其故”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
B.君安与项伯有故
C.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D.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解析:选A文中的“故”为名词,原因,A项与之相同。
B项,名词,交情。
C项,副词,故意,特意。
D项,形容词,衰老。
3.与“丞相有子就举”的“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举
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C.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解析:选B文中的“举”意为“推荐、选拔考试”,B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被)占领,(被)攻破。
C项,副词,尽,全。
D项,动词,施行,举行。
4.与“欲以属公”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B.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选D文中的“属”意为“嘱咐、嘱托”,D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劝,请;劝人饮酒。
B 项,动词,撰写。
C项,名词,等,辈。
5.与“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的“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B.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C.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
D.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
解析:选B文中的“易”意为“更换、改变”,B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交换。
C项,动词,轻视,看不起。
D项,形容词,容易。
6.与“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的“除”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攘除奸凶,兴复汉室B.赵王扫除自迎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D.爆竹声中一岁除
解析:选C文中的“除”意为“拜官授职”,C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清除,去掉。
B项,名词,(宫殿的)台阶。
D项,动词,逝去,过去。
7.与“察官阙,朝论多属燧”的“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B.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C.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D.虽不能察,必以情
解析:选C文中的“察”意为“考察,审察”,C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看清楚。
B项,形容词,精明。
D项,动词,明察,了解,弄清楚。
8.与“无善状,燧皆奏罢之”的“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素善留侯张良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析:选A文中的“善”意为“好事,好的行为”,A项与之相同。
B项,交好,友善。
C项,擅长,善于。
D项,做好,处理好。
参考译文:
萧燧,字照邻,是临江军人。
萧燧生来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写文章。
绍兴十八年,高中进士。
被任命为平江府观察推官。
当时秦桧当权,他的亲信偷偷告诉萧燧,秋试时当调他为考试官,萧燧询问其中缘由,那人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
”萧燧发怒说:“我刚做官就敢昧着良心吗!”秦桧怀恨他,过后萧燧接到文书到秀州,到达那里时名额已经满了,从考官中换了一位前去主持考试,秦熺果然考中了前几名。
孝宗初年,担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时,他说:“官职应该选合适的人做,不应该为了人而选择官职。
”皇上十分高兴,写了《用人论》赐予重臣。
淳熙二年,晋升起居郎。
这之前,审察官空缺,朝廷言论很多倾向萧燧,因他没做过县官,就任命他做了左司谏。
当时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在外做地方官,都有倚仗,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
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
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
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
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
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
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
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节选自《与荆南乐秀才书》,欧阳修) 1.与“屡辱见过”的“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图穷而匕首见B.冀君实或见恕也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2.与“田秀才西来,辱书”的“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B.乃丹书帛曰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D.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3.与“当之未暇答,宜遂绝”的“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D.以为妙绝
4.与“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穷予生之光阴以疗病梅也哉
C.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与“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的“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B.既来之,则安之
C.然后得一夕安寝D.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6.与“此似有所过听也”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C.以其境过清D.今公子故过之
7.与“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的“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私见张良
D.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答案与解析】
1.与“屡辱见过”的“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图穷而匕首见B.冀君实或见恕也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解析:选B文中的“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B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出现。
C项,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D项,动词,召见,接见。
2.与“田秀才西来,辱书”的“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B.乃丹书帛曰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D.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解析:选A 文中的“书”意为“书信”,活用为“写信”,A项与之相同。
B项,动词,书写。
C项,名词,书籍。
D项,名词,文字。
3.与“当之未暇答,宜遂绝”的“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D.以为妙绝
解析:选C文中的“绝”为动词,断绝(往来、交往),C项与之相同。
A项,隔绝,阻绝。
B项,动词,横渡。
D项,达到极点。
4.与“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穷予生之光阴以疗病梅也哉
C.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解析:选D文中的“穷”意为“不得志、不显达”,D项与之相同。
A项,动词,走到……尽头。
B 项,动词,穷尽。
C项,困窘,处境困难。
5.与“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的“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B.既来之,则安之
C.然后得一夕安寝D.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解析:选A文中的“安”意为“怎么”,A项与之相同。
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C项,形容词,安逸,安稳。
D项,动词,安抚,抚慰。
6.与“此似有所过听也”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C.以其境过清D.今公子故过之
解析:选C文中的“过”意为“过分、过于”,C项与之相同。
A项,名词,错误,过失。
B项,动词,责备。
D项,动词,访问。
7.与“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的“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私见张良
D.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解析:选D文中的“私”意为“私交、私利、私事”,D项与之相同。
A项,私人的。
B项,动词,偏爱。
C项,私下里,偷偷地。
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
前些时候,我乘船从江上往来,多次让你屈尊过访。
又劳你送自己所作的诗文一篇,并先以书信通报,作为登门访我的见面礼。
田秀才从西边来,承蒙你寄信问候;后来,我家仆人从江陵府回夷陵县,又带来你的信。
我是个获罪的人,大家都厌弃我,而你却如此以礼相待,我怎么担当得起!你来了信,我没有来得及回复,本应因此断绝往来,可是又劳你再次给我写信;再次来信又没有答复,就可以绝交了,可你还是来信。
这是何等殷勤啊!像我这样的人,是天下不显达低贱的人,怎能使你恳切到这种程度呢?我想这是由于你勤学好问,急于为自己谋求进取吧。
然而承蒙你索取我所作的诗文,这恐怕是你误听了有关我的言过其实的传闻了。
我年少的时候,决心从进士的途径被举荐于官府,因而学作诗赋,准备参加按规程举行的科举考试,共考了三次才中进士。
因为与各方面的士人君子相识的很多,所以往往能说出我的名字,又因为大家相从游学,私人交情很好,有的人便过分夸赞我的文章。
因此使你听到我的虚名,便想看看我写的诗文,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