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陕西30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陕西30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作者:田小平张治国
来源:《理论导刊》 2014年第7期
田小平,张治国
(西安理工大学,西安710048)
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型人才
培养的重要途径。

文章基于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环境的SWOT分析和陕西高校开展情况的实证调查,探寻高校学生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活动;科技创新;SWO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9.28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7-0100-03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构建‘挑战杯’平台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11BZ23)。

作者简介:田小平(1977-),男,江苏泰兴人,西安理工大学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治国(1978-),男,山西介休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
的战略支撑,摆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使这一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就需要培养一大批
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人才。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应不断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创新教育机制,搭建有效培
养平台,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科学分析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
状实际,总结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努力培
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环境分析
正确认识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面临的形势,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前提和
基础。

本文引入SWOT综合分析法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环境进行分析,以期能更清晰地确定其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研究解决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

1.优势分析。

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

尤其是当前的“90后”大学生,他们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普遍增强,能突破思维定势,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创新的愿望和需求快于学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
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劣势分析。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较高,但毅力不足。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科研项目启动后,中途放弃的学生较多。

大学生开展的科研活动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与生产生
活实际存在差距。

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申请专利数量虽然较以往不断增多,但大部分是实
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开展的科研活动
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科研项目,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3.机遇分析。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面临难得的机遇。

从国家政策的大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要努力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从文化创新的要求来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高校应切实履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为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途径来看,在校期间可参加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科技竞赛活动,参与途径广泛;从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来看,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学生的专业成绩,更关注学生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

这些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威胁分析。

总的来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些高校仅将其作为“第二课堂”活动,没有纳入人才培养和考核体系,没有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

大部分高校按主办单位不同,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划归到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缺乏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的部门,出现教务处、团委、工程中心、各学院等各自为阵的现象。

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创新教育的机制不够健全,存在指导教师队伍不健全、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经费支持力度不大、奖励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证调查及问题剖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本课题组按照理、工、管、文四个类别对陕西30所高校不同年级在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84份,回收率为95.4%。

为增强调查的可信度,课题组还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进行了调研,从而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调查显示陕西地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宣传力度较大,但成效不明显。

随着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日益重视,宣传的渠道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都比较熟悉或了解,但是2/3以上的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并不十分清楚,对哪些活动属于创新的范筹不明确,就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了解较少。

2.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较高,但耐心不足。

绝大部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考研、就业等压力以及科技创新活动投入大、周期长、最终获奖数量少等原因,能坚持到“大四”一直参加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较少。

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较强,但缺乏有效指导。

指导教师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有效的指导能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但是由于高校专业教师面临着基金、论文、课题、授课等多重压力,加上各学校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政策不能很好的体现,影响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学生科技创新知识欠缺、资金短缺、实用技能指导缺乏是制约其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瓶颈。

4.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和评价反馈体系不健全。

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和评价标准。

大部分参加活动的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活动影响了专业课学习,使自己失去了获奖学金和未来保送研究生的机会。

5.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阶段性强,长效化弱。

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学生科技活动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机制不健全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学校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持续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创新教育和指导纳入教学体系,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五结合”对策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SWOT分析,结合实证调查和剖析出的问题,本文提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五结合”对策。

1.“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顾名思义,是指课堂讲授相关专业知识。

作为高校教学的主渠道,其主要特点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虽有相关课程实验,但
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是命题式的,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有限。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讲
授以外的课外实践活动等。

其特点是开放性强,学生有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可有效促进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高校要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
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做到有效衔接。

在“第一课堂”中,适当讲授“第二课堂”所需专
业知识与技能,可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方式,按照年级、专业开设相关指导课程。

例如,为低年级学生开设文献资料检索、科研方法等必修课程,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数学建模、电子设
计竞赛、“挑战杯”竞赛指导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科技创新
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在“第二课堂”中,不仅要更广泛地开展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提高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搭建平台,而且要注重科技创新活动中专业知识的讲解,为培养学生应用
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保证。

高校应改革传统考试形式,采用“第一课堂”理论考试与“第
二课堂”创新活动考核相结合的形式,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强化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而且是挖掘科技型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高校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
关系,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科技竞赛的同时开展普及性的科技活动。

一方面,面向全
体学生开展科技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创新成果展,举办院、校两级学生科技作品
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另一方面,注重从院、校级科技竞赛活动中发现科技
新苗,通过指导、资助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科技竞赛,为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只有做到“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带动下的普及”,才能使大学生创新教育
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3.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在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校内教育引导与校外生产实践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高校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一方面,高校可以在企事业单
位或科研院所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
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获取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高
校可以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担任学生创新导师,结合企业或社会科研难题,指导学生开
展针对性的研发活动,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效性。

4.指导与激励相结合。

教师是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引导者,有效的指导不但可以避免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偏离正确方向,而且可大幅提升创新成果的水平。

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科
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指导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技创新活动缺少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学生只能是“有想法没办法”,难
以使好的创意成为现实。

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进行项目立项资助等形式支持学
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资金保障,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


导与激励结合,既保证了学生创新活动的高效性与正确性,又提高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可行性与
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科技与人文相结合。

人文学科有助于开拓视野,形成全局性思维;有助于养成批判意识,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有助于培养宽泛广博、触类旁通、交融互补的综合性思维,特别是有助
于培养人的想象力。

因此,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不能只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还要注
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学生文化艺术的熏陶。

高校应坚持“文理交融、艺工同治”的
教育理念,在举办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统筹安排文化艺术类活动或报告,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同步提升,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新动力。

四、结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高校教育永恒的课题。

高校
应基于对教育问题的实证调查与问题剖析,制定相应的对策,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探索学生科
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机制、新途径,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由“自由参加”变为“自觉参加”,为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2-11-09).http:///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2]杨颉,姜燕媛.大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1).
[3]陈旵明,陈杰浩.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4]左惟.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5]陆锦冲.试析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宇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