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云南的民俗介绍
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
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默读课文,疏通字词
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
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
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四、理清框架,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
1.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你概括一下它们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生面别开、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以人衬景。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以环境衬人。
第三部分:金满斗会。
民歌的展览大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点面结合。
2.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先自读,然后与小组伙伴交流意见,最后派代表在班上发言)
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写人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由人能体会出什么样的对歌情景?)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为什么花很多的笔墨写环境、鸟儿?哪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全满斗会部分既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
(写热闹的场面作者怎么写?)
五、自由质疑
学生可能会对村寨传歌的目的不太理解,对一些句子的含义存在疑问,可自由质疑,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文章优美抒情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沈从文是有名的文学大师,他作品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一下他那优美抒情的语言。
二、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并说明理由
三、以下内容若学生没有提及,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人物及环境描写)
1.学生齐读课文:“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思考、讨论: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南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出人物的这些特征的?
提示:作者写云南妇女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第三段)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2.阅读课后练习二中另一段人物描写,思考:这段文字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来写?
提示:这一段作者着重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
为了写出人物的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3.学生探讨:你喜欢哪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什么?
4.练习:使用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方法为班上的一位同学或老师做画像。
(应视时间多少而选择是否进行)(教师可选择一两位同学的作品在班上朗读,与学生共同品评)
5.齐读文章第四段,请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将自己当作“赶马女孩子”,说一说路上的旖旎风光。
思考:作者着力描写美丽的山野风光,其目的是什么呢?
提示:此处的环境描写,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山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来。
这图给“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
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
另外,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四、思考
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潇洒而随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民风,民俗,风景,风物。
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
如诗一般含蓄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六、作业设计:
学唱一首民歌,唱给同学们。
搜集沈从文的其他散文去阅读品味。
七、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1.山野对歌
2.山路漫歌
3.村寨传歌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后记:本文场面描写十分精彩且各具特色,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住文章的框架结构,对文中精彩语言片断能够赏析品味。
配套练习二套
八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
..的一项是()(2分)
A.追溯.(sù)斡.旋(wò)沼.泽(zhǎo)行.辈(hánɡ)
B.屹.立(yì)装置.(zhì)恬.静(tián)锵.然(qiānɡ)
C.两栖.(qī)龟.裂(jūn)缄.默(jiān)争讼.(sònɡ)
D.闭塞.(sè)悬殊.(chū)撺.掇(cuān)狩.猎(shòu)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渺远帷幕海枯石烂大沏大悟
B.思慕腐蚀天衣无缝戛然而止
C.冗杂迁徙人情事故目空一切
D.携带偏僻销声匿迹草长鹰飞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
..开放。
(依次,次序。
)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
..了。
(极度兴奋)
C.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
..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
D.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帘珑
....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
..的一项是()(2分)
A.阿发向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B.这羚羊木雕是爸爸从非洲买来的一件珍贵的礼物。
C.《标准汉语》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D.润文中学评选出了十名不同年级的“读书之星”,他们在读书方面各有高招,对选书、读书、用书也有自己的见解。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
B.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C.我这块只会哭叫的嫩肉疙瘩儿,仿佛立时长大了,威武了,我的一双嫩得像小萝卜一般的小脚片儿,仿佛立时变得能踢能咬了。
D.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候,杜甫不是在记录时间吗?唱“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的人,不是在记录时间吗?伦勃朗一年一年画自画像,从少年轻狂画到满目苍凉——他不是在记录时间吗?
6.下列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
我们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
当然,学习仿写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最好还能有些变通和创新。
B.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主到次等。
如《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本质到现象的顺序。
C.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感”是作文的重点。
写读后感时,容易犯引述原文过多的毛病,“感”的内容单薄,被淹没在引述当中,这是需要避免的。
D.《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该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7.读名著,懂生活,悟人生。
(6分)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
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
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
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
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
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
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
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1)傅雷在这封信中,从哪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2分)
(2)怎样才能成为傅雷所希望的有教养的青年?请简要回答。
(2分)
(3)读完整本家书,你想写一篇读后感投给学校文学社,先拟一个漂亮的题目吧。
——读《傅雷家书》有感
8.补全下列诗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①,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关雎》)
②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③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蒹葭》)
④青青子衿,。
纵我不往,?(《子衿》)
⑤,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贺敬之《回延安》)
⑥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
9.语言综合运用。
(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你的探究所得。
(1分)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记者余晓洁)“我看到一项国际评估组织对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国孩子计
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
这是为什么?如果我们的孩子全都争着当官当企业家挣大钱,我们的国家很难实现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29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说。
今天科学家与媒体对话的主题为“科学普及——科学家与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
师昌绪建议,国家应该在媒体上加大科普投入,以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国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科教兴国是国家战略,国家要像支持科技人员搞研究一样,支持媒体搞科普。
尤其是启发、唤醒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才智。
(2)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2分)
(3)发挥想象,为下面写一段解说文字。
(3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0、11题。
(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体会“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的深层含义。
(2分)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分)
(二)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2~16题。
(13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
(1)悉.如外人(2)处处志.之(3)寻.病终
13.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2分)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B.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C.“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D.“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谨慎,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16.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第①②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
(8分)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这是很多充满好奇心的小朋友都会问到的一个经典问题。
我们有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则多亏了约翰·威廉·斯特拉特。
这位19世纪的物理学家因发现了氩元素,于1904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真正让斯特拉特名垂青史的,是因为他发现了瑞利散射规律。
他因继承爵位,所以被称为瑞利勋爵第三,而这一规律就由此命名。
瑞利散射规律阐述了光如何在大气分子的散射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瑞利散射”的内容是:散射强度跟波长的4次方呈反比,即波长越短,散射强度越强。
太阳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组成的。
这七色光中青、蓝、紫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和尘埃散射。
大气分子及大气中的尘埃对波长较短的蓝光的散射能力大大高于对其他波长较长的光子,如红光因波长长,透射力大,因此能直接通过大气射向地面。
与此同时,青、蓝、紫光因为波长短,当它们遇到大气分子、冰晶等,容易发生散射。
根据瑞利的理论,当光波波长减少时,散射的程度急剧加强。
所以光波波长最短的紫色光应该散射最强。
那么为什么我们看见的是蓝天,而不是紫色的天空呢?原来当散射光穿过空气时,吸收使它丧失了许多能量,波长很短的紫光虽然在穿过空气时,散射很强烈,但同时它们也被空气强烈地吸收,阳光到达地面时,所剩的紫色散射并不多。
我们所目睹的天空颜色是光谱中蓝色附近颜色的混合色,它们呈现出来的就是蔚蓝天空的颜色。
为啥秋天的天空看着更蓝?
秋天,并非只有树叶会变色。
你是否也曾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仰望天空,发现它的颜色居然如此鲜明澄
澈?这并非是你的想象,秋季的天空确实要比以往更蓝,这一切都有科学依据。
随着白天逐渐变短,太阳在天空的轨迹逐渐下沉到地平线。
这增加了更多散射出来的在地表肉眼可见的蓝光数量。
太阳光线不再是位于我们头顶上方,而是与天空成一定角度。
瑞利散射向肉眼散射更多蓝色光线,而间接光则降低了肉眼接收红光和绿光的程度。
与夏天相比,秋天不仅温度降低,湿度也减少了。
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减少,云层也不容易形成,雾气也不再笼罩在城市中心。
于是就有了我们头顶的万里晴空。
为什么污染后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
空气中由于存在大量粒子(术语叫作气溶胶),太阳光无法直射到地表,很多都被散射掉了。
在空气好的地区,这种粒子尺寸小(一般小于可见光波长的十分之一)且浓度较低。
而由于中国烧煤过多,气溶胶粒子尺寸较大,且浓度非常惊人,这个时候发生一种“丁达尔效应”,就是散射光的强度和入射光的波长的关系不明显,即太阳光在各个波长上的散射强度是差不多的,太阳光是白光,所以最后的散射光也是白光,这样看到整个天空就是“灰蒙蒙”的灰白色。
(文/徐风)
17.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8.第三段提出“为啥秋天的天空看着更蓝”的问题,请归纳后给予回答。
(3分)
19.从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解释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的,但文章后面为什么要写污染后的天空只是“灰蒙蒙”的灰白色?(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
(15分)
活出“包浆”
①在上海地铁里,见一位老绅士给怀孕的年轻女子让座。
②被让座的女子有点惭愧,坐下后提出要替老人拿包。
老人便把自己的皮包交给女子,自己拉着手环淡然站着。
③他很明显有些年纪了,拉着手环的小臂多皱而枯干,但,灰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整个人的精神不曾浑浊。
他穿着灰色调的府绸衬衣,窄身裤子,皮鞋和手表很明显已经有年头了,但一眼瞧去依旧经过细致的打理,散发出低调讲究的淡淡光泽。
④地铁行至人民广场站,老人有了座位,却并不像一般的老年人那样拿出手机来大声嚷嚷,也没有开着收音机旁若无人听保健讲座,而是从皮包里拿出老花镜和一本书,开始专心看书。
⑤他让座的女子依旧坐于他的一侧,问他:“伯伯,你在读什么书?”
⑥他微笑:“一本英文书,叫《美妙无比的痛苦》。
”
⑦他并没有大谈读书的心得。
他也没有顺势建议年轻的邻座平时要好好阅读,学习英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他此时读书的态度就像每天提着菜篮子去小菜场一样自然,含蓄温润,予人一份淡淡的亲切,就像古玉上的包浆一样散发谦谦君子的光泽,符合一个儒者的学养。
⑧这是岁月给予一个人的最佳礼物:活出“包浆”。
有这样一种温存的旧气、沉静的幽光,说明他在合乎自己脾性的领域里浸润良久,得到了完美的润泽,于是到了老年,才会有这样一种慈蔼淡定的面相,独立自尊
的姿态,安之若素的性情。
他才不会热衷于在最微小的地方与人争抢利益,如果争抢失败,就一路絮叨不休,明里暗里嘲讽如今世风日下,竟没有人拿出行动来“尊老”。
⑨并非每个人经历了这漫长的岁月,都会活出“包浆”。
成就“包浆”需要经历内心深处那些“美妙无比的痛苦”,需要经历酷暑寒冬,土埋水沁,需要恰到好处的摩挲与反省,需要一半命运的磨砺,与一半命运的垂青。
只有懂得取舍,懂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人,到了老年,才会逐渐形成那幽光内敛的表面皮壳。
它滑熟可喜,温润沉静,告诉你,包浆深厚是怎样的一种人品。
⑩邂逅“包浆深厚”的老人,我竟不能以“肃然起敬”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心底的感触。
他并不具备道德上的进攻性,他从不咄咄逼人,要你“尊老爱幼”。
相反,他那么整饬、低调、亲切,能勾起我们对童年时代亲情的最好回忆。
看到他以孤单、苍老的身躯抵御岁月潮水的侵袭,心头掠过一丝轻微的伤感,也更升腾起一份热望:愿他老人家能有更多时间,可以把身上那层隐形的包浆养得更润泽,让我们后辈对老去这件事,持豁达且欣慰的态度。
(文/明前茶)
20.通读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4分)
2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位“老人”具有怎样的性格和品质。
(4分)
2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
(4分)
(1)这是岁月给予一个人的最佳礼物:活出“包浆”。
(“包浆”是古玩行业专业术语,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
譬如铜、玉、竹等古玩表面经长期摩挲所发出的光泽即称作包浆。
请推断其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2)邂逅“包浆深厚”的老人,我竟不能以“肃然起敬”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心底的感触。
(为什么“我”不能以“肃然起敬”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心底的感触?)
23.读了本文,你觉得一个人要想活出“包浆”来,应该怎么做?(3分)
三写作表达(50分)
24.重读一本老书,就会发现新的感受;再游一次名胜,就会发现别样的景致;回望走过的足迹,就会发现自己的成熟;回味亲友的关爱,就会发现被忽略的幸福……只要有心,只要留意,我们也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无数的不平凡。
请以“发现”为话题,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
八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30分)
1.(2分)D(悬殊shū)(2分)
2.(2分)B(A大彻大悟 C人情世故 D草长莺飞)
3.(2分)C(应结合语境理解,仅写出其本义,应补充“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4.(2分)A(句子成分残缺,结构不完整。
参见课本P32)[:Zxxk]
5.(2分)C(因复句内部有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应在“威武了”后面使用分号)
6.(2分)B(两处“从本质到现象”皆应为“从现象到本质”。
参见课本P47)
7.(6分)(1)答:傅雷从日常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方面教导了儿子。
(2分)
(2)答:从自身而言,要加强学习,认识教养的重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长期坚持养成良好习惯。
同时,也需要家长老师们的教导和监督。
(2分,意对即可)
(3)示例:见字如面墨短情长(2分,能与全书的内容主旨相应,语言精练即可)
8.(6分)①参差荇菜琴瑟友之②波撼岳阳城③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或答“道阻且跻宛在水中坻”“道阻且右宛在水中沚”亦可)④悠悠我心子宁不嗣音⑤树梢树枝树根根小米饭养活我长大⑥蒙络摇缀(每题1分,凡有错误,该小题则不得分。
)
9.(6分)(1)示例:中国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国家应该加大科普投入,启发、唤醒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1分。
还可从其他角度进行探究,只要探究结果与材料关联密切、表述清楚即可)(2)示例:在“好好读书,别胡思乱想”的吆喝声中,孩子的想象力被无情地剪断了。
(2分。
意思对即可)(3)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文“青年”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
(3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4分)
10.(2分)答:望,远远地看见。
表明诗人时刻关注着友人所到达的地点,说明诗人对友人极为关切。
11.(2分)答: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这是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对方身边一样,表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意思对即可)
(二)(13分)
12.(3分)(1)全,都。
(2)做记号。
(3)随即,不久。
13.(2分)B
14.(4分)(1)译文:土地平坦宽广,房舍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分,其中“平旷”“俨然”“属”各0.5分。
意近即可)(2)译文:(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分,其中“乃”“无论”各1分)
15.(2分)D
16.(2分)答: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意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