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四单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四单元精品教案
1、《老师,您好!》精品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检查学案上的第7、8题。
【学习过程】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交流一下,看预习的怎么样?首先回顾一下学习目标: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小组交流: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
(老师检查1——2个小组的6号读,帮对纠正。
)
2、同学们把生字词都读正确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
读完后,检查1个小组读课文,然后集体交流教师“好”在哪里?
3、质疑、解疑:
(1)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共同解决。
(3)小组长汇报。
(写在各自的黑板板块上)
(4)小组间解疑。
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者精读时解决。
4、精读理解,感情朗读。
(1)首先让学生去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说一说老师“好”在哪里,再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感受,探究为什么课题中用“您”而不用“你”,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老师,您好!”既是对老师美好事业的赞颂,也充满对老师的良好祝愿: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一生平安、万事如意……然后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第4题。
(2)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在读中随机指导,读到位。
(3)学生练习感情朗读整篇课文。
5、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6、读了这篇课文,谈谈你都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试着写一写,在写的时候,老师要及时指导学生练写,学生可以写一段,也可以写一篇文章。
三、分配下节课展示任务。
课下搜集赞美老师的诗歌,也可以写写赞美老师的诗歌,分组排练朗读。
1、老师,您好(展示课教案)
设计人:
课前评价各组1号听写6号的板书情况。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她的谆谆教诲唤起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憧憬;孩子们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正健康成长,他们对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
师生情,这是人世间多么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歌——老师,您好!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小组准备: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师及时指导表演)。
三、小组展示:
1组展示:为什么说教师的事业是崇高的?从文中找出答案,并感情朗读。
2组展示:为什么说所有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3组展示: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组展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在人的成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组展示:回忆老师日常工作,谈谈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教育。
6组展示:想对老师说的话,对老师的祝愿。
7组感情朗读全文。
8组展示:学生汇报搜集的具体的名人事例。
9、10组展示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赞美老师的诗歌。
11、12组展示自己写的赞美老师的诗歌。
四、教师总结:
听到同学们饱含深情的朗读,老师又激动又自豪,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教师节不仅是老师们的节日,同事也是同学们的节日,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你们是不是也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请你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写在这小小的贺卡上吧!
2、但愿人长久(导学案)
设计人: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检查学案上的第7、8题。
【学习过程】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交流一下,看预习的怎么样?首先回顾一下学习目标: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小组交流: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
(老师检查1——2个小组的6号读,师相机纠正。
)
2、同学们把生字词都读正确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
读完后,检查1个小组读课文,然后集体交流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质疑、解疑:
(1)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共同解决。
(3)小组长汇报。
(写在各自的黑板板块上)
(4)小组间解疑。
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者精读时解决。
4、精读理解,感情朗读。
(1)了解苏轼的感情变化过程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点,可以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
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再引导学生通过找课文中的语句及自己的体会谈苏轼情感变化的原因。
通过层层推进,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真正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然后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第4题。
(2)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在读中随机指导,读到位。
(3)学生练习感情朗读整篇课文。
5、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6、读了这篇课文,谈谈你都有什么感受?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请试着写一写,在写的时候,老师要及时指导学生练写。
三、分配下节课展示任务。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认真阅读,做好摘录。
2、但愿人长久(展示课教案)
设计人:
课前评价各组1号听写6号的板书情况。
一、导入新课:
苏轼是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
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小组准备: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师及时指导表演)。
三、小组展示:
1组展示:介绍有关苏轼的资料。
2组展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7组展示:感情朗读全文
3组展示: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组展示: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5、6组展示:苏轼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谈自己的体会。
8、9组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10组展示: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11、12组展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诗词。
四、教师总结: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让我们一起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3、古诗两首(导学案)
设计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体会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描述的景象。
3、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课前小组内帮对检查学案6、7的完成情况。
二、课内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内交流:
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
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好、最快。
找一两组6号同学读,其他同学纠正。
2、小组内交流:
同学们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了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的不熟练再读一读。
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
集体交流:找一个组同学读,师生相机纠正。
背诵诗歌。
分组背诵,集体背诵。
3、质疑、解疑
(1)通过预习,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2)小组长汇报。
(3)小组间解疑。
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
4、感情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优美,你们不仅要正确、流利的背诵,还要有感情。
要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表情。
如: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
/盘里/一青螺。
”练读,找一个组同学读,师相机指导有感情诵读。
(2)《望洞庭》的作者刘禹锡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你对刘禹锡有哪些了解?
小组交流:诗中“相和”、“镜未磨”、“遥望”是什么意思,然后找一组同学说说,师生补充。
看插图,结合自己对诗的理解,说一说这首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小组交流,找一组同学汇报,其他小组同学补充。
(3)下面我们再看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它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小组交流:诗中“半轮”、“影”、“流”、“思君”是什么意思,然后找一组同学说说,师生补充。
这首诗向我们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色?
5、默写诗歌,自己对照课本错一改三。
6、刘禹锡、李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下他们的诗歌。
三、分配下节课展示任务。
3、古诗两首(展示课教案)
设计人:
课前默写课文1号检查6号。
一、导入新课:
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优美,学习诗歌贵在多读。
相信同学们通过充分
入情入境的诵读这两首诗歌,一定会感受到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到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充分这两首诗歌。
二、小组准备: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到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
三、小组展示:
过渡: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一定对这两首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下面请同学们诵读诗歌,谈一谈你们见解和感悟。
1组同学感情诵读《望洞庭》。
其他组同学评价、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2组同学说《望洞庭》的诗意。
其他组同学评价、补充。
3组展示背诵《望洞庭》(每人背诵一遍)。
4组同学感情诵读《峨眉山月歌》。
其他组同学评价、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5组同学说《峨眉山月歌》的诗意。
其他组同学评价、补充。
6组展示背诵《峨眉山月歌》(每人背诵一遍)。
过渡:刘禹锡、李白还写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7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李白写的诗。
其他组补充。
8组展示课前搜集的刘禹锡写的诗。
其他组补充。
过渡:你还背诵过哪些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诗,或者思念故乡或友人,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9同学合作课前搜集关于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诗歌,有感情的朗读。
10组展示思念故乡或友人的
11、12组同学合作齐诵诗歌。
四、教师总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歌贵在多读。
反复诵读诗歌,不停思索,有利于语感的形成,有利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
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校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秋天【导学案】
设计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
【一】课前组内帮对检查学案6题完成情况。
【二】课内检查预习
1、小组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交流一下,看生词读准了吗?小组内互相检查学案2【1、62、53、4号】,随即纠正,错的改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
找一两个组的6号读,其余同学、老师相机纠正指导。
集体读。
2、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小组内分工读,读错
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
找一个组同学读课文,师生相机纠正指导。
3、质疑解疑
【1】交流词语理解,帮对理解。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提出来。
【3】小组长汇报【各自的黑板上】。
【4】小组间解疑。
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精读时解决。
4、精读理解,感情朗读:
【1】通过读课文,交流秋天有什么特点?(迷人景色丰收景象)从课文哪些小节中可以看出?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汇报。
【3】一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纠正。
(4)感受秋天的美景,随机指导有感情朗读。
5、有感情朗读全文。
指导背诵诗歌。
6、听写生字词语。
帮对检查,错1改3遍。
7、默写课文,自己对照,错1改3遍。
三、分配下节课展示内容。
1、课下搜集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好短。
2、完成课后四题。
3、写一篇秋天的短文。
4、秋天【展示课】
设计人:
课前帮对分别听写本课生词,错1改3遍。
然后各组一号再听写6号,板书到黑板上。
一、导入新课
二、小组准备3—5分钟
三、小组展示
1、老师评价各组6号听写生词情况。
2、同学们,通过上节的学习,已经感受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小节,谈一谈你们的认识和感悟。
1、2组感情朗读全文。
他组其他成员评价。
3、4、组展示背诵(1、2、3、4、5、6),感受秋天的特点。
他组其他成员评价。
5、6组背诵全文。
7、8、9组展示课后第四题。
10组展示描写秋天的词句。
11、12组展示描写秋天的短文。
5、天安门广场(导学案)
设计人:耿朝霞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加深感悟文中重点句
课前准备:课前组内帮对检查学案5、6完成情况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课内检查预习: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帮对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
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好、最快。
2、同学们把生词都会读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
检查读。
边读边思考天安门广场的具体位置?老师一会儿检查。
3、质疑解疑:
(1)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3)、小组长汇报。
(抄到黑板上)
(4)、小组间解疑。
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在精读时解决。
4、精读感悟,感情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课文自然段,并结合课后第四题思考天安门广场几个建筑物的具体方位?读后以导游和解说员的身份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布局和景观,介绍时注意说明景物的特征。
(2)、全体练习读。
反复诵读来感受,抒发民族自豪感
5、听写生词,帮对检查,错了改3遍
6、指导朗读,自己练习
三、分配下节课展示任务。
前五组展示导游。
六七八组分别背诵四五六段。
九组背诵四五六三个段落。
十组写类似比喻、象征、对偶的句子。
十一、十二组写课文读后感
5、天安门广场(展示课教案)
设计人:耿朝霞
课前评价各组1号听写6号的板书情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天安门广场对于新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全国各族人民
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通过前面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到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
三、小组展示:
1、1组同学展示天安门。
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2组同学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
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3组同学展示毛主席纪念堂。
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4组同学展示人民大会堂。
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5组同学展示中国国家博物馆。
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或建议或纠正或指出缺点或比读。
六组背诵第四段
七组背诵第五段
八组背诵第六段
九组背诵四五六三段
十组展示比喻、象征、对偶句子
十一十二组展示心得体会
四、教师总结:本文运用大量的成语和四字词组,采用比喻、象征、对偶写作方法,使文章有形有色、让人读来如临其境,令人心弛神往,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到天安门一游。
6、徐悲鸿励志学画(导学案)
设计人:耿朝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课前准备】:组内帮对检查学案6、7完成情况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课内检查预习: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
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好、最快。
2、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
找一个组读课文,师生相机纠正指导。
3、质疑解疑:
(1)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3)、小组长汇报。
(抄到黑板上)
(4)、小组间解疑。
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在精读时解决。
4、精读感悟,感情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看,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徐悲鸿刻苦学习励志学画的段落,读一读。
随即指导有感情朗读,自由练读
(1)分自然段读课文。
(找6个同学读)师在读中随机指导,读到位。
(2)全体练习读。
每个同学都像刚才老师指导那些同学一样练习读一读。
看哪组读得最认真。
5、听写生词,帮对检查,错了改3遍
四、分配下节课展示任务。
前四组各两段感情朗读。
五组全文读。
六、七组结合课文解释课后四题。
八组搜集刻苦学习的语句。
九、十组搜集刻苦学习的故事。
十一、十二组课本剧表演
6、徐悲鸿励志学画(展示课教案)
设计人:耿朝霞
课前评价各组1号听写6号的板书情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展示对刻苦学习、励志学画的徐悲鸿的了解。
小组准备: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到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
二、小组展示:
1、前四组各两段感情朗读。
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2、五组全文读,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3、六、七组结合课文解释课后四题,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过渡:刚才,我们谈了自己的感受,展示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下面我们能不能用其他方式来展示你们对课文的感悟呢?
八组搜集刻苦学习的语句,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九、十组搜集刻苦学习的故事,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十一、十二组课本剧表演,本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师总结:徐悲鸿励志学画,他用实际行动教给我们要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同学们,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可贵的精神。
7、虎门销烟(导学案)
设计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课前准备】检查学案上的第7、8、9题。
【学习过程】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交流一下,看预习的怎么样?首先回顾一下学习目标: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检查词语书写:听写本课词语。
三、小组交流: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儿找同学读一读。
(老师检查1——2个小组的6号读,帮对纠正。
)
2、同学们把生字词都读正确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
读完后,检查1个小组读课文。
3、质疑、解疑:
(1)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共同解决。
(3)小组长汇报。
(写在各自的黑板板块上)
(4)小组间解疑。
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者精读时解决。
4、精读理解,感情朗读。
四、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二个词语来说明。
(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
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
(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
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
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
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
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
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