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堂笔记》
一、第一单元。

1. 作者简介。

- 朱自清(1898 - 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 文章结构。

- 盼春:开篇点题,表达对春的盼望之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连用两个“盼望着”,强调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 绘春:
- 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动态,“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和颜色方面描写小草,表现出春草的生机。

- 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景象,同时排比和比喻的运用,从视觉上生动地描绘出春花的色彩斑斓。

- 春风图:“‘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诗句并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轻柔。

- 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和排比的运用,形象地写出春雨的细密、轻盈。

- 迎春图:“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描绘出人们迎春的欢乐场景,表现出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活力。

- 颂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将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赞美春天的新、美、力。

1. 作者简介。

- 老舍(1899 - 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2. 文章结构。

- 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通过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 分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
- 山:
- 阳光朗照下的山:“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济南比作婴儿,把小山比作摇篮,写出济南冬天的温暖。

- 薄雪覆盖下的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树尖上顶着白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形象地写出雪后矮松的形态。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描写了山尖的雪景,“镶”字用得很妙。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山坡雪景的美丽。

- 城外远山:“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小村庄和雪的安详之态。

- 水:“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济南冬天水的温暖、清澈、碧绿。

1. 作者简介。

- 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2. 文章结构。

- 总写对雨的喜爱:“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 分写四季的雨:
- 春雨:“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春雨滋润下万物的生机与娇美。

- 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大的雨点就打来了。

”写出夏雨的热烈、急促。

- 秋雨:“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秋雨的沉静、端庄。

- 冬雨:“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

”写出冬雨的自然、平静。

- 总结全文:“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再次表达对雨的喜爱之情。

二、第二单元。

1. 作者简介。

- 史铁生(1951 - 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2. 文章结构。

- 故事背景:文章开头通过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交代了“我”因双腿瘫痪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 母亲的关爱:
- 母亲想带“我”去北海看花:“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母亲的这一想法体现了她对“我”的关心,希望能让“我”走出消沉的情绪。

- 母亲的小心翼翼:“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这些描写表现出母亲在对待“我”时的小心翼翼,生怕惹“我”不高兴。

- 母亲的去世:“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写出母亲的突然离世,给“我”带来的巨大悲痛。

- 感悟母爱:“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通过描写菊花的盛开,“我”明白了母亲的苦心,要坚强地活下去。

1. 作者简介。

- 莫怀戚(1951 - 2014),笔名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

当代作家。

2. 文章结构。

- 散步的缘由:“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开篇点明人物和事件。

- 散步中的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这一矛盾体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道路选择的不同想法。

- 解决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通过家庭中三代人的互相体谅,解决了分歧。

- 散步中的感悟:“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表达了对家庭责任的深刻理解,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承载着家庭的一部分,大家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

三、第三单元。

1. 作者简介。

2. 文章结构。

- 百草园的生活:
- 百草园的美景:“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运用排比的手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层次分明,从整体到局部,写出百草园的生机勃勃。

- 百草园的趣事:
- 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这个故事充满神秘色彩,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氛围。

- 雪地捕鸟:“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详细地描写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表现出儿童的天真乐趣。

- 三味书屋的生活:
- 入学的情形:“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描写了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仪。

- 书屋的学习生活:“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写出先生读书时的投入,同时也描写了学生们在书屋中的学习状态。

- 课间的乐趣:“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写出在三味书屋课间的有趣活动。

1. 作者简介。

2. 文章结构。

- 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写出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处于黑暗、愤怒、苦恼的状态。

- 莎莉文老师的教育:
- 认识具体事物:“莎莉文小姐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

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

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

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通过莎莉文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让海伦·凯勒认识了具体事物。

- 认识抽象概念:“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

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她的脸上,我能感觉到她面部的肌肉在动,她在笑。

她又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laugh’(笑)。

”通过这种方式,海伦·凯勒逐渐认识了抽象概念。

- 莎莉文老师的影响:“再塑生命”。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使海伦·凯勒从黑暗、无知的世界走向光明、知识的世界,她的生命得到了重塑。

四、第四单元。

1. 作者简介。

- 毛泽东(1893 - 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2. 文章结构。

- 白求恩的事迹:
- 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写出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 白求恩在工作中的表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通过具体事例,如“从前线回
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说明白求恩的精神品质。

- 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
- 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 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 作者简介。

- 让·乔诺(1895 - 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2. 文章结构。

- 初遇牧羊人:“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罗旺斯高原的阿尔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