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提纲注解与医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青龙汤,提纲注解与医案
太阳三十四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此心下有水气者,是本气之虚,而生水气,此水气者,也可以理解为痰饮与水气,绝不是外邪入侵,也不是外感伤寒产生的水气。
心下之水气者,是本气之虚,不是外来之水,此一定分清。
外邪者,只有寒气也,余下之五气,风,热,暑,湿,燥皆是本气之象。
故余论六气,寒有内外之别,余下五气,皆为本气之偏。
水气郁格,胃气不降,即心下停水。
肺气不降者,外寒之闭与胃之内逆也。
伤外寒闭,肺气不降,会生热燥,但不会生水,若是生水者,本气之虚也。
胆逆之干呕,肺逆之喘咳,脾陷之利,胃逆之噫,或小便不利,水无泄路而小腹满等证。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解表之寒,芍药,甘草,五味,半夏建中降逆,细辛,干姜温内寒以退水。
发表寒,温内寒,降气以化水。
太阳三十六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注解;伤寒者,太阳外感也,心下有水气者,内寒水旺,停于心下也。
表寒已解,里水也去,津液乍耗,是以作渴。
渴者,是表解寒去,积水化汗而外泻也。
大青龙汤,是表阳之盛,内有火气,小青龙汤,是里阳之虚,内有水气。
皮毛一闭,则水火偏见。
张锡纯;小青龙汤(1 )医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大青龙为发汗所用,如龙之乘云而致雨。
小青龙汤为涤饮所用,如龙之率水以归海,故其汤皆可以青龙为名。
小青龙汤,为治外感因有水气作喘之圣方,而以治后世痰喘证,似有不尽吻合之处,诚以《伤寒》所言,小青龙汤之水气原属凉,而后世所言痰喘多属热也。
为其属热,则借用小青龙汤,当加凉药以佐
之。
观小青龙汤后加减诸多之法,原无加石膏之例,至<金匮>治肺胀作喘,则有小青龙加石膏汤矣。
愚用小青龙汤以治外感痰喘,必加生石膏两许,或至一两强,方能奏效。
如此多用石膏,不惟治外感之热,且以解方中药性之热,为有石膏监制麻黄,若遇脉之实者,仍宜麻黄一钱,试举一案以征明之;(分的很细,外感痰喘有热,区别外感水气为寒,小青龙加不加石膏)
褚越浓,体丰气虚,素多痰饮,薄受外感,即大喘不止,医治无效,旬日喘始愈,偶与愚言,若甚恐惧。
愚曰;此甚易治,顾用药何如耳。
《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为治外感痰喘之神方,若喘时先服小青龙加石膏,若一剂定喘,继服从龙汤一两剂,其喘必不反复。
若一剂未定喘,小青龙加石膏可服两三剂,若犹未全愈,继服从龙汤一两剂必能全愈。
遂录两方赠之,越浓甚喜,如获异珍,后用小青龙汤时,畏石膏不敢多加,虽效实而无捷效,偶因外感较重喘剧,连服小青龙两剂,每剂生石膏只加三钱,喘不止而转增烦躁。
急迎为诊视,其脉浮沉皆有力(脉不虚),遂取原方加生石膏一两,煎汤服后,其喘立止,烦燥也愈,继服两剂从龙汤以善其后。
从龙汤方;生龙牡各一两,生杭芍五钱,清半夏,苏子各四钱,牛蒡子三钱,热者酌加生石膏一钱。
小青龙以驱邪为主,从龙汤以敛正为主。
若遇脉象虚者,用小青龙及从龙汤时,皆宜加参,然仍有不足恃之时。
曾治一人年六旬,痰喘甚剧,脉则浮弱不堪重按,其心中颇觉烦燥,投以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又加生石膏一两,野参四钱,天冬六钱,煎汤一次服下,仍恐脉虚不能胜药,预购山萸肉三两(90克),以备不时之需。
煎药服后,气息顿平,阅三点钟,忽肢体颤动,遍身出汗,又似作喘,实则无以气息,心怔忡莫支,诊其脉如水上浮麻,莫辩至数,急将所备之萸肉急火煎数沸服下,汗止精神稍定,又添水煮透,取浓汤一大盅服下,脉遂复常,怔仲喘息皆愈。
继于从龙汤加萸肉一两,野参三钱,天冬六钱,煎服两剂,痰喘不在反复。
按;此证为元气将脱,有危在倾刻之势,重用山萸肉即可随手凑效者,因人之脏腑,惟肝疏泄,人之元气将脱者,恒因肝脏疏泄太过,重用以收敛之,则其疏泄之机关可合之顿停,即元气可以不脱,此愚
临证实验而得,知山萸肉救脱之力十倍于参芪。
因屡次重用之,以挽回人命于顷刻之间,因名之为回生山茱萸汤。
论;张锡纯,把小青龙汤与小青龙加石膏,分的很细,外感水气为寒,区别外感痰喘有热,此热者,心下之停水,阻格金火之降路,肺热而生烦燥也,用石膏者,清肺热而除烦燥也。
从龙汤,张锡纯自制方,感觉缺一些温燥药,以除湿寒之病根。
病有腹满胀者,则不宜山萸肉之酸,酸滞中气,而更胀满也。
此点注意。
无脾胃胀满滞塞而肝木疏泄欲脱者,放心大胆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