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师大二附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华师大二附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他是我们这儿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赫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
8. 如何理解文中加粗加横线词语?
(1)竟不像老祖宗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2)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9. 请赏析本段文字中刻画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所用的技巧。
参考答案:
8. (1)两个“竟”字,表示出乎意外,既赞美了林黛玉的标致,又暗扬了其他姐妹的地位,显示了她的良苦用心和八面玲珑。
(2)情态的转变,显示了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惟老祖宗是从,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9.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活动来写王熙凤在贾府当中的地位和性格的泼辣。
通过与众人的对比来突出她的泼辣霸气。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要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
解答时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
本题“特定语境”指特定环境,具体含义可结合语境分析。
分析两个“竟”字:“竟”是竟然的意思,表示出乎意料。
前文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后文说“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据此,既赞美了林黛玉的标致,又赞扬了其他姐妹的地位,显示了她的良苦用心和八面玲珑。
分析“忙”:“忙”是赶忙的意思。
前文说“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据此,情态的转变,显示了她惟老祖宗是从,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无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表现手法的知识。
本题要求解答“请赏析本段文字中刻画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所用的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的技巧,首先明确选文中使用了什么技巧,然后结合选文内容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技巧的,最后阐明其表达效果。
我们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可以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鉴赏。
例如,“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是语音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是肖像描写也有细节描写;“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是动作描写;“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是神态细节描写。
选文中对王熙凤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都属于正面描写。
而“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则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活动来写王熙凤在贾府当中的地位和性格的泼辣,通过与众人的对比来突出她的泼辣霸气,属于侧面描写。
所以,本段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试题
古井台
刘心武
那天彻底拆掉了那个古井台。
它在新修成的高速路出口外头。
那里要修建一个新的加油站。
拆古井台的当口,从那边村里,来了个白髯老翁。
没有人陪他来,他自己拄着拐棍来的。
他移动得很慢,但他腰板很直,走到那些忙着拆井台的外乡工人旁边,他开口说话,可没人听他的,他明知没人听,却仍站在那里说。
他说他生在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到现在刚好一百年。
这口古井在他出生前就有了。
井旁原来有座小庙,庙门外好大一棵古槐,夏天满树槐花,那口井里的水好甜,槐花掉进井里,人们用桶打起水来,就连那槐花一起喝……一百年了啊!到如今,这古井台,我们不难想象,在他生命流程里,嵌进了多少风云变幻、悲欢歌哭!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井旁那座庙烧了,只剩一座庙门架子,再后来,那残余的庙门也没了,他六十岁的时候,那棵古槐被伐了,再后来,井也枯了,但这井还有仙气,每到夏天,井壁上就长出叫不出名的香草,长长的叶片蹿出井口,老远就能看见一丛翠绿,闻见缕缕奇特的甜香……
百岁老人看着那口古井彻底地被拆掉。
井台周边的石板被撬起,扔成一堆。
那井口很特别,是用整石雕成的,形状颇像一顶去掉顶盖的草帽,老人说,那是一绝,当年井水最旺的时候,常常会高出地面,这周边高耸的井口石,总能把水拦住不让溢出,祖上的石工手艺多好啊,你看这石料虽粗,算不得什么汉白玉,可是周边凿得多么圆,这么多年过去,看上去还那么顺眼、润心!
拆井的外地民工终于跟老人搭了几句话,他们说这井口石确实古怪,搬动起来很重,砸也砸不碎,恐怕只好埋到加油站的地基里去了。
老人双手叠放在拐棍顶端,平静地站在那里。
他见识过太多的世道变迁。
前面公路上不时飙过各种牌子型号的小轿车。
一群穿校服的中学生从镇里放学回村,都骑着新式自行车,其中一个认出了他来,高声呼唤:“太爷爷!”他喉咙里发出一声微弱的呼应:“小兔崽子!”
那“小兔崽子”很鬼,他爹更鬼。
他爹不仅知道这太爷爷当年常在井台上说书,构成大槐树下一道风景,而且还知道这太爷爷那几十年没淘汰的大躺柜里,还藏有被老鼠啃过、蠹虫吃过的线装旧书,几次动员太爷爷把那旧书拿出来晒太阳。
头年夏天,太爷爷终于同意把书取出来晒太阳了,却忽然来了陌生人,说是从潘家园古董市场来的,太爷爷就知道是“小兔崽子”他爹,“好一个蔫坏的兔崽子”,把那陌生人勾了来,太爷爷都没让人家进屋坐,几句不咸不淡的话把人家连同“兔崽子”们给让出了他家院门。
其实“兔崽子”们全是好意。
但太爷爷自有他的一份道理。
“到该拆的时候,就让你们拆吧!”百岁老人拄着拐棍慢慢离开了那正被用土彻底填埋的古井。
加油站很快建起来了。
是国际一体化格局的形态,无论在美国,在西欧,还是在尼日利亚或者澳大利亚高速公路出口外头,加油站全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现在都时兴附设24小时便利店,里头的饮料、饼干、巧克力乃至钥匙链,全都雷同。
来加油的和给加油的,没有人知道、记得那里曾经有过那样的一座古井台。
但是,在那加油站不远的别墅区,里头一栋最大的别墅,那天开了一个“派对”,豪华车停满了临时车位,每一位或一对、一组客人走进那足有一个篮球场大的客厅,眼球马上会被一角的装置艺术吸引,有的就不由得“哇噻”一声——顶棚上的一组射灯照射着铺敷着蓝丝绒的不规则高底座,上面是有着真实土壤和蕨草的隐形大托盘,托盘里是整石凿刻出的古井帽,旁边立着一只绝对够年头的高耳竹箍的木水桶。
这栋开“派对”的别墅,离那个村子那个百岁老人放那旧躺柜的村屋,相距不到两千米。
当别墅主人正让赞叹的来宾们猜他从哪里淘换到那个绝对古雅的古井帽时,百岁老人正倚着炕上的被褥垛,沉浸在似梦非梦的种种情景中。
而“蔫坏的兔崽子”,则正在另一院落的麻将桌边,夸张地炫耀他如何没有通过潘家园的人,就把那个古井帽卖出了一个好价钱。
(选自《西安晚报》)
19.文中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交代百岁老人的经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到该拆的时候,就让你们拆吧!”一句蕴涵了百岁老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许多地方用了照应的手法,请找出三处。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古井台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文章最后一段写了老人、别墅主人和“蔫坏的兔崽子”,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古井的态度如何?(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通过百岁老人的双眼来写古井的历史变迁,突出古井台的悠久历史和古井台的独特性。
20.既有对古井台的眷恋不舍,又因为知道这是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而感到无奈。
21.①第一段写“要修建一个新的加油站”与倒数第三段“加油站很快建起来了”照应。
②第四、五段对井口“特别”“古怪”的描写与倒数第一、二段人们对“绝对古雅的古井帽”的赞叹与描写形成照应。
③“蔫坏的兔崽子”想卖老人的线装书与把古井帽卖出了一个好价格形成照应。
22. (1)古井台象征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文章最后一段写出了三类人的态度:老人是眷恋,怀念;别墅主人是炫耀;“蔫坏的兔崽子”是出卖,毁坏。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我心仪的故乡
郭启宏
①人如种子,落地生根,丰腴也罢,贫瘠也罢,总要在一方土上花开花谢。
②我少小离家,老大返乡,适值南方沿海开放年代,精明的家乡人含蓄地喻示我,个子高了,学问大了,可惜仕途经济不在行,像个半老的雏儿。
我很有些惆怅,走在街上,即使操着家乡的话,也被认作客居多年的憨厚的北方佬。
家乡似乎不认同她的游子,游子也颇有疏隔之感。
小住旬日,返回北京。
一踏上十里长街,呀!马上找回了感觉,自在,浩浩乎如风如水……特别是案牍劳形之际,想起“半老的雏儿”竟是一份财富:创作者最难能的是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我无愧我的变憨。
③北京是令我心仪的一方乡土!我喜欢北京四季分明,春絮、夏虫、秋叶、冬冰!无北疆的严寒,有瑞雪的飘舞;无南国的酷热,有花木的繁荫。
我喜欢北京集山聚水,西北峰峦起伏,绵亘千里,而把峭拔让与五岳;东南开阔辽远,一马平川,又将沃野送给中原。
九城之外,河如练,湖如鉴,真山水缀以假山水,参差错落,天然与人工得而兼之。
我喜欢听小儿女们那口地道的北京话,即使偶尔夹带些嘎杂语,究竟瑕不掩瑜。
也许昔年在大学里研究过方言的缘故,我觉得江南女子带点嗲味是吴侬软语确乎醉人,而男子汉说起来毕竟少了些阳刚;关西大汉一开口诚然铁板铜琶,壮怀激烈,而婆姨们说起来又未免少些婉约。
惟独蚕食了入声的北京话,得了子思所向往的中庸!无论气候、山水,还是语言,北京都能意达两极而介乎其间,北京是社稷坛中央的黄色土!
④啊,我爱北京!并不仅仅因为几番寒暑的感受,若许山水的游踪,抑或小儿女的温言软语,最令我心仪的还是北京独一无二的大文化。
林语堂说过,“北京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比喻很浪漫,恐怕发轫于故宫的琉璃瓦。
我则认为,北京更像一个学者的书斋。
只要悄悄睁开慵眼,就会清清楚楚地看见书斋四壁摆满书架,从地板直抵天花板,随手一触摸,便是一本本厚厚的大书。
巍巍然阅尽沧桑的宫殿大概是王朝盛衰记,鸣虫啾啾的苑囿或许是博物志,即使小胡同,寻常的小册子,也未尝不是一卷卷民俗史!卷帙联翩,目不暇给!一段残缺的磨块墙,一块元宝脊的筒子瓦,一株古槐,一丛如火的石榴,都在散发着书香,都在酿造着一种氛围,把你融化在历史文化之中。
或许你是款爷,无意中来到琉璃厂,你会对着满目学问挤出深藏于西服革履的“俗”和“浅”。
你是官爷吧,突然遇见一块残碑,你不得不在下属面前露出不那么“知识化”的窘态。
你是老先生了,皓首穷经,解得古典文献,说不定走到“人才交流中心”,仅仅因为不懂外语,你会觉着矮人一截!或许就在熟人堆里,你想不到那位不起眼的女孩子竟是民初一位大学者的孙女,学识决不在你之下。
你正想询问那位写得一笔好字的汉子的家学渊源,旁边的人会悄悄告诉你,如果不是辛亥革命,他该是一位贝勒!在北京街头,忽然撞上一位名家、大家,你用不着咋舌称奇。
北京,藏虎卧龙之地!没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长安确实米贵,居也弗易!
⑤我依然如痴如醉地眷恋着北京!因为北京博大精深,却又豁达大度。
北京是书山,聚土壤,积泥丸,成其巍峨;北京是学海,汇九派,纳百川,就其浩淼。
今天的颐和园就像是一个象征,她向世人展示着她的襟怀,各种风格的建筑,尽纳入皇家园林的格局之中!北京不排斥外来者,北京荟萃着四海的精英,北京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
这正是北京之所以为北京!
⑥北京,我心仪的乡土!因着对北京的这种眷恋,拥有三十余年北京户籍的我,把自己算作北京人了,虽然口音还不准。
因着对北京的这种眷恋,我为我的后代也选择了他们的北京家乡!
【注】社稷坛:“社”和“稷”是两位传说中的神,管土地者称社神,管谷物者称稷神。
祭祀他们的地方便叫社稷坛。
社稷坛筑五色土,象征全国土地,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将白居易因《赋得古原草送别》闻名长安的例子反其意而用之,说明北京是藏龙卧虎之地。
B. “这正是北京之所以为北京”一句,饱含着作者对博大精深却又豁达大度的北京的由衷赞美之情。
C. 第④段用款爷的“俗”和“浅”,官爷的不那么“知识化”的窘态,衬托出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D. “精明的家乡人”语含贬义,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家乡人在改革开放年代只看重仕途经济的狭隘思想。
E. 在作者看来,林语堂把北京比作“国王的梦境”,虽然很浪漫,但不如“学者的书斋”来得更准确。
8. 文章第2段看似闲来之笔,其实在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请加以分析。
9. 作者认为,北京更像一个学者的书斋。
他是从哪些方面怎样加以描述或诠释的?这样设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7. DE
8. 第②段将“回家乡时疏隔的感受和惆怅的情绪”与“回到北京后自在的感觉和无愧变憨的赤子之心”进行对比,照应标题,突显了心仪北京的主旨;同时,写家乡人精明中透露出的“不认同”,与文章第⑤段呼应,反衬出北京的“豁达大度”,也为后面写眷恋北京的情感和给后代选择北京家乡的行为张本。
9. 首先,用夸张的手法,写书的数量多,占的空间大;其次,用比喻、排比的手法,举例诠释书的种类多;再次,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进一步写书多;最后,用比拟的手法概括描述书香营造的氛围。
这样写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同时,字里行间表达出了作者对北京的喜欢和眷恋之情。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D项,理解错误。
“精明的家乡人”此语在文章中无贬义,实则凝聚了作者对家乡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民风的描写与赞赏。
E项,对作者的意思理解错误。
林语堂将北京比作“国王的梦境”,其切入点在于描绘北京千年古城如“天宫”般的富丽堂皇;作者认为北京更像一个书斋,其切入点转变为对北京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藏龙卧虎”的文化的描述,突出自己对北京的“心仪”。
故选DE。
8.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第2段看似闲来之笔,其实在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请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中重要段落作用能力。
把握文章重要段落的作用,一般根据文段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
文章第2段写“我”“少小离家,老大返乡”,回到自己的家乡时,“精明的家乡人含蓄地喻示我,个子高了,学问大了,可惜仕途经济不在行,像个半老的雏儿”走在家乡的街上,操着家乡话,却被认为是“作客居多年的憨厚的北方佬”,让“我”产生了“疏隔的感受和惆怅的情绪”。
小住旬日返回北京,一踏上十里长街竟然找到了自在的感觉,同时也感觉被家乡人认为是“半老的雏儿”竟是一份财富,是“创作者最难能的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自己无愧自己的“变憨”。
这两种感觉形成对比,也点名了自己心仪北京的原因,照应标题“北京,我心仪的故乡”。
本段中写家乡人精明中透露出的“不认同”,与文章第⑤段呼应,反衬出北京的“豁达大度”,也为后面写眷恋北京的情感和给后代选择北京家乡的行做铺垫。
9. 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认为,北京更像一个学者的书斋。
他是从哪些方面怎样加以描述或诠释的?这样设喻有什么表达效果?是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赏析文章表现手法作用能力。
作者把北京比作一个学者的书斋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只要悄悄睁开慵眼,就会清清楚楚地看见书斋四壁摆满书架,从地板直抵天花板,随手一触摸,便是一本本厚厚的大书”运用夸张手法写书的数量多,占的空间大。
“巍巍然阅尽沧桑的宫殿大概是王朝盛衰记,鸣虫啾啾的苑囿或许是博物志,即使小胡同,寻常的小册子,也未尝不是一卷卷民俗史”是用比喻、排比的手法,举例诠释书的种类多。
“卷帙联翩,目不暇给”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进一步写书多。
“一段残缺的磨块墙,一块元宝脊的筒子瓦,一株古槐,一丛如火的石榴,都在散发着书香,都在酿造着一种氛围,把你融化在历史文化之中”用比拟的手法概括描述书香营造的氛围。
作者把北京比喻成一个学者的书斋,运用夸张、比喻、排比的手法写北京这个学者书斋里的书数量、种类多,占的空间大,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同时,字里行间表达出了作者对北京的喜欢和眷恋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
少不修细行,驰骋田猎,纵情肆欲,州曲患之,称为“三害”之一。
后经陆云点化,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期年,州府交辟。
吴亡,入洛,稍迁新平太守。
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
转广汉太守。
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
以母老罢归。
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
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
”乃先之楚。
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
及居近侍,多所规讽。
迁御史中丞,凡所纠劾,不避宠戚。
梁王肜违法,处深文案之。
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处强直,皆曰:“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
”乃使隶夏侯骏西征。
伏波将军孙秀知其将死,谓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
”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
”万年闻之,曰:“周府君昔临新平,我知其为人,才兼文武,若专断而来,不可当也。
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
”既而梁王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
处知肜不平,必当陷己,自以人臣尽节,不宜辞惮,乃悲慨即路,志不生还。
中书令陈准知肜将逞宿憾,乃言于朝曰:“骏及梁王皆是贵戚,非将率之才,进不求名,退不畏咎。
周处吴人,忠勇果劲,有怨无援,将必丧身。
宜诏孟观以精兵万人,为处前锋,必能殄寇。
不然,肜当使处先驱,其败必也。
”朝廷不从。
时贼屯梁山,有众七万,而骏逼处以五千兵击之。
处曰:“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
”肜复命处进讨,乃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万年于六陌。
将战,处军人未食,肜促令速进,而绝其后继。
处知必败,自旦及暮,斩首万计。
弦绝矢尽,播、系不救。
左右劝
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
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八周处》
4、下列各项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年,州府交辟交,一齐,都
B.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详,审察,审理
C.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辞,辞别,告辞
D.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成擒,被擒,就擒
5、下列各项,全都直接表明周处“忠勇”的一组是:()(3分)
①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②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③周处吴人,忠勇果劲④自旦及暮,斩首万计⑤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
⑥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6、下列各项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年时代的周处,驰骋田猎,纵情肆欲,成为乡里大害,但他本质不坏,一经开导,即朝闻夕改,洗心革面,成为州府征辟的热门人物。
B.周处入晋为官,先是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受到当地称赞;再是处理积年辞讼,一朝决遣,显示才干;后又连连被征召,他辞大不辞小,先安抚教化百姓,然后入朝为官,此行为人称颂。
C.周处做了皇帝近臣,经常劝谏皇帝;他做御史中丞,不避权贵;朝臣们敬重他,说:“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
”就是对他人品的高度肯定。
D.周处轻生重义,明知身处险境,必遭司马肜挟嫌报复,还是抱定必死决心,慷慨西征;后被夏侯骏逼迫以五千人攻击七万反贼,周处斩首万计,弦绝矢尽也没有后援,最终殉国亡躯。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每句5分)
(1)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
(2)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
参考答案:【参考译文】
周处,字子隐,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人。
年少时喜欢骑马打猎,不拘小节,轻狂放荡,成为乡里的大祸害,与“南山白额虎,长桥下蛟龙”并称“三害”。
后来经过陆云的开导,砥砺操行努力向学,有文采,立志做个忠义刚烈之人,说话做事以忠信克己为根本。
一年之后,州府一齐征辟他。
吴亡后,大批吴臣出仕于晋,周处名列其中,逐渐升任雍州新平(今陕西彬县)太守,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很成功,外族归附,雍州的人士都称赞。
之后周处转任梁州广汉(今四川射洪)太守,郡中有很多积压的案件,甚至有三十年不判决的缠讼,周处一一调查清楚其中的是非曲直,一天之内全部判决完毕。
后因母亲年迈而辞官归里,不久后周处再被征为楚内史,尚未到任,又被征召入京担任散骑常侍。
周处说:“古人辞大不辞小。
”于是先到楚国赴任。
这时的楚郡刚经历战乱,逃难的人与本地人聚居在一起,习俗都不一样,周处用礼教劝勉教导他们,又收殓无主尸骸和暴露在野外的遗骨埋葬他们,然后才去上任,获得远近人们的称道赞叹。
后来周处做了皇帝近侍,对皇帝多有规劝进谏。
迁任御史中丞,凡是他纠劾的对象,不避权贵;梁王司马肜违法,周处也立案深究严查他。
296年,西北少数民族氐羌反叛,首领齐万年称帝。
朝臣们厌恶周处刚强正直,(都推荐他出征)都说:“周处,是吴名将之后,忠直刚烈果敢勇毅,(可以出战。
)”于是任命周处为建威将军,隶属安西将军夏侯骏。
伏波将军孙秀知道周处必死,于是劝周处说:“你家有老母,可以用这个理由推辞出征。
”周处说:“忠孝的道理,哪里可以两全!既然已经辞别父母侍奉君主,又怎能在父母面前尽孝呢?今天是我为国效命的时候了。
”齐万年听到这消息,说:“周将军过去曾经在新平做官,我知道他的为人,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如果是他做主帅来征讨我们,是无法抵挡的。
假如他受人统制,一定被我们活捉。
”不久,司马肜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周处知道司马肜对自己有不平之气,一定会陷害自己,但自己为尽人臣之节,不应当推辞惧怕,就慷慨西征,抱定必死决心。
朝中有中书令陈准知道司马肜必定要报前仇,于是在朝廷上为周处讲话,说:“夏侯骏、司马肜都是皇亲国戚,不是将帅之才,立功了不求虚名,战败了也不怕怪罪。
而周处是吴人,忠直勇敢果断刚强,将帅之间有嫌怨,必定不会相互声援,周处必定因此战死。
应该下诏派孟观率领精兵万人,作为周处前锋,必能平定贼寇。
否则,司马肜一定会任命周处当先锋,周处的失败是必然的。
”朝廷不听。
当时,齐万年屯聚梁山,有人数七万,夏侯骏逼迫周
处率领以五千士兵攻击他们。
周处抗议道:“我军没有后援,必然失败,不只我会战死,而且为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