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学案 ppt课件
《桃花源记》PPT课件【精美版】
![《桃花源记》PPT课件【精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a17896f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f.png)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再寻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无问津者
发现桃花源
良田 美池 桑竹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9 桃花源记
第1课时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
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新课导入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 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根 据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再读课文
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并、咸、皆、悉”都解 释为“都”,把这句里的“并”换成“咸、 皆、悉”,好不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再读课文
补充:老人高寿头发会由白变黄,所以称 “黄发”;“垂髫”,古时候童子没成年时头 发是垂着的。没有直接说老人小孩,而是说他 们的特征“黄发垂髫”,这种修辞叫借代,使 得语言更生动形象。
再读课文
小结: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可以说是“客吾 客,以及人之客”,人与人之间多么和睦融洽! 桃花源,将桃花文化中的美好与和谐,演绎得 淋漓尽致。
再读课文
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为什么后面就没人找了呢? 不存在。本文中,渔人一从桃花源出来就告诉太守,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字,写出太守得知此事 后反应迅速,但是还是没找到。而且,渔人出来后沿着 来时的路返回,还一路做记号,此后众人刻意去寻找, 却再也找不到。种种迹象表明,桃花源并不存在。
《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
![《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53c28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d.png)
疏通文意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竟然,居然 为:对、向 延:邀请 不足:不必,不值得
译文:(桃花源人)见了渔人,竟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 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 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同乡来到 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疏通文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 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乃:于是,就 要:通“邀”,邀请 云:说 邑人:同乡、乡邻 遂:于是,就
具:详细 咸:副词,都,全 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常见的 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线索清晰,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 方法。 3、学习本文构思巧妙、虚实结合、详略得当 的写法。 4、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 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 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 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 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 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 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 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 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 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 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 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20张ppt)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b67118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1.png)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能描绘桃源美景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鉴赏文章简洁而内涵丰富的写作手法 4.评价“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自主学习
晓常识
陶渊明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 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 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 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 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 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 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任务探究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含哪些 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是指示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 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 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人的生活情状,③归途 中做标记的事。
自主学习
竟然
不要说,更不要说 详细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邀请
离开
告诉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 了。渔人就详尽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他 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 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 方不必对外边的人说啊。”
桃花源记ppt课件优秀课件
![桃花源记ppt课件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e3485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b.png)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理 想的精神家园,它启示人们在 物质追求之外,还要注重精神 世界的建构和探寻,实现自我 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06
CATALOGUE
跨文化对比与拓展延伸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想社会构想比较
01
东方文化中的理想社会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强调和谐、稳定与秩序,注重家庭、亲情和礼仪。
例如,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与世无争、安居乐业的生活,体现了东方文
社会生活场景展现及审美体验
01
02
03
人物形象
描绘桃花源中居民的衣着 、神态和举止,展现他们 淳朴、自然的精神风貌。
日常生活
展示居民们的劳作、休闲 和娱乐场景,体现他们安 居乐业、怡然自得的生活 状态。
人际关系
通过描写居民之间的互助 合作和友好相处,展现桃 花源中和谐融洽的人际关 系。
理想化意境创造及其意义
隐逸文化对作品影响
隐逸情怀
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武陵人因为对现 实社会的不满而选择了隐逸,这种隐 逸情怀贯穿了整个作品,也影响了读 者对于隐逸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隐逸生活
作品中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隐逸生 活的理想场所,人们在这里过着安逸 、自由、远离纷扰的生活,这种生活 方式也体现了隐逸文化的精髓。
现代价值观念和启示意义
时代背景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朝堂内部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 役繁重,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当时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 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出生低的人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桃花源记创作背景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36张PPT)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c4a8f5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f.png)
课文解读
到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已经
沿着 先前的 动词,做记号
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拜见
寻找
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名词,标志 终于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计划前往
不久 问路,这里指探访、访求
12
课文解读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 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 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诉说了在桃花源的 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 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 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今义:形容很像。
14
积累词语 ◆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 动词,舍弃,丢下 ) 舍
屋舍俨然( 名词,房屋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处处志之(
状元成才路
动词,做记号
)
志
寻向所志状元成(才路 名词,标记 )
15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便舍船,从口入(“便”的前面省略主语“渔
借代老人小孩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8
课文解读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
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 好像有点光亮。
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 走了很多步,(眼前)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第1课时
了解文体——“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 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 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 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 然地抒情言理。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8张PPT)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4bb682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f.png)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可以互相听到。
类。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全,都。
垂下来的头发,用 来指小孩。
整体感知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 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 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 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 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 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 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 闲快乐。
2、桃花源人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没有战乱、
3、桃花源人的生活状态怎样?
人们自食其力、
4、桃花源人的民风怎样?
生活和美安乐。
5、读课文第3段,根据内容猜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三读课文
“桃花源”除了内外环境的优美、土地肥沃之外, 还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 请结合“积累拓展”第六题提问进行分析。
四读课文
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并不存在的“世外 桃源”呢?
• 晋太元中……
• 东晋,也称南北朝,中国分裂成了16个小国,战争频 繁,人口凋零,市场萧条。
• 官场上,昏君、奸臣频现。如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 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 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类的事情不胜枚 举。
三读课文
“世外桃源”,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陶渊明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是怎样的呢?且来 看看“桃花源”的外部环境。
《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
![《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bc149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c.png)
3
象征暗示
运用象征手法,暗示作者心境和理想追求。
与其他隐逸题材作品比较
与《归去来兮辞》比较
两者均写隐逸生活,但《桃花源记》更侧重理想社会的描绘,而 《归去来兮辞》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
与《小石潭记》比较
两者都是山水游记,但《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更为深远,而《小 石潭记》则更多表现自然美景和作者情感。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思考应用
学生思考如何将《桃花源记》中的思想精髓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等。
交流探讨
学生相互交流探讨,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 化为实践能力。
案例分析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桃花源记》中的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 应用效果。
THANKS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桃花源记》中的社会制度、人际关系、自然环境 等方面,探讨其与现实社会的异同。
分享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学生分享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阅读《桃花源记》 的感悟和体会,如对人性的理解、对 理想社会的向往等。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个人感悟 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加深对文章主旨 的理解。
对桃花源中的景象和人物描绘详细, 对渔人发现和离开桃花源的过程则相 对简略。
描绘桃花源景象技巧探讨
景物描写
通过描绘桃花源的自然环 境、建筑风貌、田园风光 等,展现出一种宁静、和 乐、自由的生活图景。
对比手法
将桃花源外的纷乱世界与 桃花源内的宁静生活进行 对比,突出了桃花源的美 好和神秘。
想象与夸张
鼓励购买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提倡循环利用等。
《桃花源记》ppt课件(58张)
![《桃花源记》ppt课件(58张)](https://img.taocdn.com/s3/m/5228a48284868762caaed559.png)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 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 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 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 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同时,本文也 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 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 进 离 现 入 开 桃花源 和平安宁 怡然自得 安居乐业
2 《桃花源记》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曾 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请你说说它“奇”在 哪里?
景奇 (桃林奇;山洞奇) 人奇(村人) 踪奇(志之,不复得路……)
3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 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 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 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
循,沿着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已经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从前的,旧的
至
像这样 终于
动词,做标志
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名词,标志
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 问路、寻访。津:渡口 不久 计划前往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 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 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成语“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 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 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 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 世界。
人从 因 才 但 称此 “ 智 由 其过 不 却 于 为起 为 难 当 “了 五 以 时 靖田 斗 施 社 节园 米 展 会 先式 折 。 动 生的 腰 他 荡 ”隐 ” 曾 不 。居 , 做 安 生弃过, 活官小他 。回官空 后乡,有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8681b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0.png)
陶渊明及时代背景0102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背景030201《桃花源记》创作背景《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美文”。
该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篇目之一。
《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地位与影响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02“不足为外人道也”03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情景交融自然环境描绘季节时令变化山水田园风光通过对桃花源内四季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的韵律和生机,增强了意境的层次感。
幽深静谧氛围人文社会构建淳朴民风民俗文中描述了桃花源内居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以及他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文社会环境。
平等自由理念桃花源内没有阶级之分,人人平等自由,这种理念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神秘传奇色彩通过对桃花源入口的隐秘性、居民来源的神秘性等描写,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和谐共处之道桃花源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这种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回归自然生活桃花源内的居民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化生活模式。
精神寄托与追求桃花源作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理想化生活模式探讨1 2 3描绘无阶级、无剥削的理想社会批判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思想表达对现实社会批判意识揭露社会黑暗面通过描写现实社会的战乱、贫困、不公等现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以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为批判对象,揭示其腐朽本质和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呼唤社会变革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呼唤人民觉醒,寻求社会变革和进步。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48ebc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2.png)
遇见桃花源
分析文中主人公遇见桃花 源的情节,探讨其所蕴含 的人生哲理和寓意。
桃花源中的生活
解读文中描述桃花源中人 们生活的段落,理解作者 所倡导的理想社会形态。
写作风格与特点分析
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
《桃花源记》以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为特点,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 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
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与西方乌托邦、印度毗湿奴等理想社会构想相比,《桃花源记》更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 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超越。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追求
尽管中西方理想社会构想存在差异,但对和平、幸福、公正等价值的追求却是共同的。
《桃花源记》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桃花源记》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隐逸社会,对现实社会 的纷扰、争斗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构建 更加和谐的社会。
04
主题思想阐释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描述了一个宁静、和 谐、富足的桃花源, 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 会的追求。
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 ,寄托了作者对美好 生活和社会的无限憧 憬。
桃花源中人们和平相 处,没有战争和纷争 ,展现了作者对和平 的向往。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通过对桃花源外世界的描述,暗 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
判。
桃花源外的人们为了名利而争斗 ,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
作者通过对比桃花源内外的不同 景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
反思。
隐逸情怀的体现
文章中的主人公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最终却选择离开,体现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渔人在桃花源中虽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但仍然怀念外面的世界,暗示了作者对隐 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
《桃花源记》ppt课件
![《桃花源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993c6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2.png)
打算,计划 随即,不久 访求、探求
结构梳理
课 文 以 __渔__人__进__出__桃__花__源__的__行__踪__ 为 线 索 , 按 _发__现__桃__花__源__,__访__问__桃__花__源__,__再__寻__桃__花__源__ 的 顺 序叙写,表达了作者_对__桃__花__源__的__赞__美__和__向__往__。
结局奇
5.总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世界。
美乐奇
虚构
6.文末说:“后遂无问津者。” 这句 话中包含了什么意味?
• 遗憾,失去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 庆幸,世间难得留下一片净土。
主题解读
陶渊明所处时代的特点
➢ 国家分裂,王朝腐败 ➢ 王朝内部互相倾轧 ➢ 军阀混战,战争频繁 ➢ 赋税徭役繁重 ➢ 人民不断被剥削和压榨
林尽水源,便 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借代:不直接 把事物名称说 出来,而用跟 它有关系的另 一种事物的名 称代替它。
理想社会
大同社会:指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社 会,这是儒家所崇尚的理想社会。(《礼记》)
小国寡民:老子提出的社会主张,希望回到远古单 纯质朴的状态。(《老子》)
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生活安乐、不受外界影响的 理想境界。(《桃花源记》)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 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 课件(共20张PPT)
![桃花源记 课件(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af6791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6.png)
渊
记明 ( 东 晋 )
感受
我们现在常用“”这一成语指中的美好世界。
本文中,桃花源中的人和景,美在何处? 找出相关语句体会。
优美环境:
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林夹岸, 杂树全无,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优美环境:
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 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极端腐败,统治 集团生活荒淫,对人民剥削和压榨严重。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他的一腔 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 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 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他坚定而坚决地 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 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人也好,景也罢,
一切皆为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和美生活:
美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淳美民风:
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淳美民风:
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思考
如若本文部分语句描述的内容, 让你感觉到一种“不美”,那么, 是怎样的“不美”?
5.21《桃花源记》(共53张)PPT课件
![5.21《桃花源记》(共53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bf01cbc5da50e2534d7fbb.png)
古 妻子:妻子儿女(古)
今
异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古)
义 无论:不要说、不必说(古)
古今异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阡陌交通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今异义
1、缘溪行
古义:沿,沿着。
缘 今义:缘故、缘分。
2、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鲜美
今义: 味道鲜美。
古今异义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重点句: 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作了记号。
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 源)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 起来。
(曲折、隐蔽、幽深)
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宁静)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乐幸福)
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 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作标记,动词) (标记、记号,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作为) (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给)
重点句: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b81e74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0.png)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9、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黄发:借指老年人 两个借代 垂髫:借指儿童
四对同义词
咸=悉=皆=并 (全、都) 缘=扶 (沿着、顺着) 要=延 (邀请) 乃=遂 (于是,就)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桃 花 源陶 记渊
明
全国有许多叫作“桃花源”的地方——
庐
山
“
桃
花
源
”
湖
南
桃
源
县
“
桃
安徽歙【shè】县的“桃花源”
花
源
”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无论是传说中的“桃花源”,还是人 们对某地美好风光的赞誉“世外桃源”, 都有着同一个出处——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 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见 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 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 (渔人)便离开小船,从小口 进入。起初时,洞口很窄,仅 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 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 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田 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满院春色尚留香 望君珍惜韶华 莫负春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
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的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 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
《桃花源记》ppt课件
![《桃花源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df49d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b.png)
活动一 知文意,梳文脉
自学要求: 1.请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2.找出文言现象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做好批注。 3.划分文章结构,理清线索。 4.桃花源是古人理想的栖息之地,为什么?
疏通文意
作为 沿着,顺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
年间
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新鲜美好 落花。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 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 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 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
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刘禹锡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
田间髫,并怡然自乐。
全,都
指老人和小孩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 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 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 错,四通八达,(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来 来往往,耕作劳动,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 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生活水平:生活富足
活动二 赏桃源,读“美”点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又自称“五柳先生”,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不塑造“菊花源”或是“柳源”?
桃花源记优秀教学ppt课件
![桃花源记优秀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e62ee2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0.png)
汇报人:
2023-12-03
目录
• 简介 • 故事情节 • 人物形象 • 艺术特色 • 教学策略与实施 • 学生活动与作业
01
简介
作家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年),东 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 和辞赋家,被誉为“田园诗派 之鼻祖”。
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多次做 官,最终因不满官场黑暗而弃 官归隐。
作品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 不满。
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02
故事情节
情节概述
01
02
03
故事背景
东晋时期,战乱频仍,人 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 安。
主人公
武陵渔人,偶然发现了一 个通往理想世界的入口— —桃花源。
发现过程
教学步骤与环节设计
01
02
03
04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图 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文章
的主题。
呈现
展示文章的内容,并引导学生 通过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来理
解文章。
练习
设计一些与文章相关的练习题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结
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 学生思考文章中的深层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死后葬于庐山西南麓,作品有 《饮酒》、《归园田居》等。
创作背景
创作于晋末宋初,当时政治黑暗 ,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
陶渊明在41岁任彭泽县令时, 因不满官场腐败,深感怀才不遇
而愤然辞官。
隐居期间,他写下了《桃花源记 》这篇著名散文。
作品影响与地位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散文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⑷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⑸鲜美 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⑹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 这样
2020/12/7
(四)通假字 ⑴要,通“邀”,邀请 ⑵具,通“俱”,详尽 (五)成语: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六)在括号中填入省略的成分: ⑴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 ⑵村人;村人;渔人;渔人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2020/1遍2/7 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扬扬。
2020/12/7
⑽“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 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 怎样回答的。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至 晋这段历史上发生的事。 ⑾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①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②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⑿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 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⑵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 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问:渔人的行踪。 第二202问0/12/7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⑶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
如成语世外桃源,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 意思是。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 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 美的地方。
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Nhomakorabea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
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 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 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 人断绝了来往。
⑾津:渡口;渡口;形容味道甜美 ⑿缘:沿着;缘分;缘由 ⒀闻:听;听 ⒁语:告诉;语句;语言 ⒂道:说;路途;说 ⒃及:到;连及;连及 ⒄C⒅ D ⒆C (三)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⑴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020/12/7
⑵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2020/12/7
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 ⑺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 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⑻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中的人听说 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⑼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林在溪水发源 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⑽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20/12/7
⑵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 幸福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桃源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 时乱 ⑷表现桃源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⑸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渔人甚异之。 2020/12/7
20问20/12/7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
⑾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
(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⑿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 找到林子的尽头。 三、默写填空 ⑴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 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 ①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 ②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③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⑼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 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 情况
2020/12/7
⑹“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 的生活图景?“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 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 生活图景。
⑺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 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 (黄2020/发12/7 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学案 ppt课件
(二)一词多义 ⑴舍:舍弃、离开 ; 房屋 ⑵寻:寻找;不久;体味 ; 寻找 ⑶志:作标记;记号;志向; 意志 ⑷向;从前的、旧的;对着 ⑸鲜:鲜艳;少;新鲜;少 ⑹绝:与世隔绝;极;消失 ⑺间:隔开;夹杂;挑拨使人不和 ⑻异:对……感到诧异 ;奇异;差异 ⑼足:值得;充足;值得 ⑽穷:穷尽; 2020/12/7 尽 ;穷尽
⑷“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复前行,欲穷其林。”作用:这样 写既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 也为后文写“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⑸请你给桃花源外的图景取个名字并用自己 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暮 春桃林图;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 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⑹桃源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 是因为他们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⑺桃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与外人间隔 ⑻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 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 的意思相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
2020/12/7
四、课文理解。 ⑴《桃花源记》记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的过程,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的,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描绘 了一幅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 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 自由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