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偏好反转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说明偏好反转现象
【篇一:举例说明“偏好反转”现象】
偏好反转现象是指非经济学因素引起的不同或相反的偏好状态,它
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决策行为中。

preference reversal phenomenon is the phenomenon that non-economic factors give rise to reverse preference states which was confirmed to widely exit in daily human being decision behaviors.
【篇二:举例说明“偏好反转”现象】
[] 什么是偏好颠倒现象早已适应人们对新古典范式的这一核心假设的各种非议。

没有哪一位新古典经济学家会存有幻想,自负地认为的
这些公理是无例外的普遍规律,但坚持认为,效用理论仍然是一种
合理的第一近似,有助于预测和解释个人行为。

“”、“”等等论点都
没能从根本上动摇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信心。

使经济学家真正烦恼的是,有心理学实验证据表明人们的选择行为
明显会系统地偏离效用理论的预测,而且杂志一再讨论这类证据。

那就是“偏好颠倒现象”。

为证实这一猜想,斯洛维克和利切坦斯泰因(1971)进行了三次“诱导
个人显示偏好”的试验并报告了试验结果。

在这三次试验中,首先,
要求受试者在类似(p*,s*)那样预期值几乎相等的赌局之间进行选择,然后,又要求受试者立刻对各种赌局标出价格。

接下来,让受试者
对各种赌局做出“评价”。

在实验1中,要求受试者设想他们已经拥
有进行博彩的彩票,并说明转让这些彩票时他们愿意接受的最低价
格是多少。

在实验2中,要求受试者设想:如果让他们购买这些彩票,他们对每种彩票愿支付的最高价格是多少。

在实验3中,采用
对说“真情者”给予实质性奖励的启发程序,力图让受试者准确地说
出彩票的最低出让价格。

显然,按照预期效用模型,受试者会在各种赌局选取并确定等值较
高的赌局。

斯洛维克和利切坦斯泰因的试验却发现,存在系统性地
背离这一预测的现象,即“偏好颠倒现象”:一方面选择“p—bet”,
另一方面却给予“$—bet”以较高的评价。

具体地说,他们发现:在
实验1中,近3/4的受试者选择了“p—bet”,却认为“$—bet”更有
价值;而且,实验2和3都显示,“选择p—bet但认为$一bet更有
价值”的偏好颠倒现象出现的频率要高于“选择$—bet但认为p—bet
更有价值”的情形,并且,观察证明,这种不对称性不能简单地仅用
误差来解释。

为了验证其试验的确实性,他们还在拉斯维加斯赌场
进行了让赌徒们作为受试者的真实试验(赌徒用自己的金钱进行实际
赌博),仍然观察到这种现象。

[] 对偏好颠倒现象经济学界最初的反
应和辩解著名经济学家在早期的著作中就指出。

“断言人类行为总是
或基本上是理性的????已被心理学和的最新发展所否定”。

他这里所说的,也许是心理学上无意识理论、广泛运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中
的等等。

无意识的存在意昧着我们的行为并非全由理性计算或有意
识的思考来决定。

但是,经济学界并没有认真对待西蒙的这一观点。

斯洛维克和利切坦斯泰因提出“偏好颠倒现象”之后的近十年间,经
济学界更是几乎没有什么反应。

幸亏,格雷塞和普洛特(grether plott,1979)这两位具有实验知识和经验的经济学家认识到这一实验
结果的理论重要性并做出积极的回应,才使得这一研究结果在经济
学界引起重视,从而使有关文章的主要发表阵地从心理学杂志转向
主流经济学杂志。

“偏好颠倒现象”提出了在经济学中几乎没有给予讨论的一个问题:
如何使“偏好”概念可操作化?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是完全与标准的
偏好理论不一致的,并对关于经济学内部研究项目的优化秩序,具
有广泛的影响。

这种与理论的不一致性,比之于纯粹缺乏传递性或
随机的传递性,要更为严重。

“它意味着,在即使是最简单的人类选
择中,也不存在任何类型的最优化原则;它意味着,存在于市场行
为背后的人类选择行为的规律性,可能是产生于一组新的原则,这
组原则完全不同于那些已被普遍接受的原则”(grether plott,1979)。

具体地说,经济学家认为,偏好通过选择来显示。

如果在备选项a
和b之间选取a,或者a的保留价格高于b,经济学家就认定“对a
的偏好胜于b”。

标准的选择分析假设:这两种程序(即在两个赌局之
间的选择和对这些赌局的定价)会产生相同的排序。

这一假设是以没
有明确作为一个公理提出来的“程序无差异”(procedure invariance)
为前提条件的,且这一公理是保证存在一种“定义完好的偏好”所必
需的。

假设:我偏好赌局a胜过b,对a定出的价格为$x,对b定
的价格为$y。

如果再假设:当且仅当对a和$x无偏袒时我才对a定
价$x(对b,$y也是类似处理),那么,我必定对$x偏好胜过$y。


价与无偏袒之间的这种等价,被称为“程序无差异”(()等,1990)。

如果我对a和$x无偏袒,且对b与$y也无偏袒,那么,按照传递性
公理,既然我偏好a胜过b,也肯定偏好$x胜过$y。

但是,在“偏好颠倒现象”中,我选择一个p—bet却又给予$—bet以较高的定价,
这既违背了传递性公理,也违背了程序无差异公理。

也就是说,这
种现象表明,“诱导偏好”的不同方式会系统地导致不同的排序。

无需惊讶,经济学家最初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来迎接这些实验结果的
挑战的。

他们虽然承认“心理学家已提示出人类行为的一个系统的、
有趣的方面”,但这似乎又不足以动摇他们对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的
信心。

格雷塞和普洛特也抱着这类态度,甚至直言,其研究目的就是“要质
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

他们对1979年以前证明存在这种现象的
11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些实验的
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受实验者知道这是在做实验,从而选
择的动力不足;实验中没有设置“无差异”备选方案,受实验者并没
有真正理解各项选择的含义;财富的对的影响等。

正因为存在这些
问题,才会出现“偏好颠倒”的现象。

只要实验严格按理性公理的要
求进行,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因此,在自行设计的实验中,格
雷塞和普洛特尽可能对各种实验条件进行控制,例如,运用真实的、控制、考虑策略性反应(即讨价还价效应)、设置“无差异”备选项等。

但实验结果却出乎他们的预料:试验仍然无法消除这种现象。

1979年以来所进行的许多项实验证明,实际选择行为甚至违背所有
的理性公理。

其中,有的实验还是理性行为假设的坚决拥护者做的(例如,pommerlme,1982; reilly,1982)。

更具有戏剧性的是,
为了证实“偏好颠倒”现象是多么地有活力,berg等人进行了一系列
的试验,在试验中,有意使用会导致“选择不一致”的程序,让受试
者进行一种“money pump”的循环交易。

结果:减少了“偏好颠倒”
的货币数额,却没有消灭这种现象。

所有这一切都确证了斯洛维克
和利切坦斯泰因的最初猜想。

面对这种形势,经济学家不是认真地向心理学家学习,着眼于如何
利用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相反地,有些经济学家仍然试图通过
纯理论上的解释来消解“偏好颠倒”现象。

例如,holt(1986),kami and safra(1987)认为,用“独立性”公设的失效就可以解释这些试验
结果,无需怀疑“传递性”公理。

由于“独立性”不是的组成部分,不
是理性理论的核心构件,这种解释是一种令人鼓舞的结果。

segal(1988)指出,斯洛维克和利切坦斯泰因的某些试验中的“偏好颠倒”现象可能是简约性公设(reduction postulate)的产物。

如果真是
这样的话,这种现象的存在对理性理论就更不重要了。

具体地说,becker—de groot and marshak方法(即让受试者说出其真实卖价
的启发程序)实际上涉及一种复合彩票博弈。

所以,如果人们并没有
以简约性公设所规定的方式把复合彩票博弈和简单彩票博弈的价值
联系起来,那么,即使是没有违背传递性和独立性公理,他们的选
择也会出现“偏好颠倒”。

因此,按照这类经济学家的观点,“偏好颠倒”的存在并不足以动摇经济学的根本假设——理性行为假设,更不
足以动摇经济学的基础。

因为,均衡理论只需容纳序数效用理论,
既不依赖于独立性原则,也不依赖于简约性公设。

面对经济学家的这种拯救“传递性”公理的行为,心理学家自然是不
以为然的。

他们认为,经济学家的这类“拯救”方式根本没有细致地
考虑到试验资料。

如果按照经济学家所声称的那样,以独立性条件
的失效来解释“偏好颠倒”,那就要求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把这种现象
归因于选择者具有奇异的偏好和判断。

对于奇异的偏好和主观概率
判断,自然根本不存在独立性的证据。

用“简约性公设”的失效来解
释“颠倒”现象,也是以特定的方式进行的,根本无法解释“颠倒”现
象中的不对称性(等,1990)。

更何况,holt与kami and satin的研
究也证实,即使个人偏好具有可传递性,也会出现“颠倒”现象。


令人值得回味的是,早在信奉的经济学家对这类实验结果保持沉默
或力图消解之的时候,这位的大功臣坦率地承认,这些心理实验结
果对应着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更具一般意义的现象,并列举出保险、和中所存在的、与理性最大化模型相矛盾的事例。

他甚至这样说:“如果所有其他人是‘非理性的’,没有理由认为理性便能赚钱,至少
短期内是这样”。

[] 对偏好颠倒现象最新反应力图消解“偏好颠倒”现
象的各种努力均失败之后,经济学家不得不真诚地向心理学家学习,并把重点转向如何修正传统效用模型或建立新的效用模型方面。

其实,在对这一现象的实验和争论过程中,就已经提出各种解释。

斯洛维克和利切坦斯泰因(1971)是用的一种“”(response mode efects)来解释的:决定选择和进行评价是两种不同的行为。

个人在
进行评价时倾向于关注自己能赚取和损失的数量,特别重视报偿结果;而在进行选择时,人们更看重至少有所获的相对概率。

如果斯
洛维克和利切坦斯泰因的这种解释是正确的话,那么,取消让受试
者进行“评价”的试验项,就可以消解这种现象。

looms,stanner
and sugden(1989)的试验却表明,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信息处理产生
的效应.而且还意味着对可传递性公理的根本性挑战。

因此,针对
“偏好颠倒”现象,经济学家较早地提出也是较为有名的修正模型为“预期遗憾”模式(looms and sugden,1982;beu,1982),其基本
特征是放弃传递性公理。

有的经济学家还力图证明的结论可以拓展
到这种非传递框架之中。

d.kahne.man等心理学家却认为,不应
只停留在对的修正上,更重要的是要寻求能对选择行为之后果的进
行正确估计的方法等方面。

授予,特别是心理学家,是否意味着“偏好颠倒”现象之发现推翻了“理性行为”假设,并且心理学的解释获得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可了呢?近期内,这最多也只是意味着主流经济学家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
和值得研究的事实。

这还不足以让主流派抛弃理性行为假设,正如
西蒙之批判,经过多少年的渗透,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新古典经
济学家的信心那样。

因为,这一根本假设已经成为新古典理论根深
蒂固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众多的经济学家组成的、强
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更何况,他们运用这一假设确实也能够对许
多经济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

再者,经济学的核心是分析市场如何
有序运转的整体问题。

市场有很强的激励促使人们理性地行事。

“颠倒”现象的存在只是说明并非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有理性的行为。

但从
著名的“烧包”(money pump)论点来看,只要有一些经济主体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就足矣。

这些理性的主体会通过与偏好不一致者进行
交易而获利。

这种赢利机会在市场行为理性化之前将不会消失。

因此,只要一部分交易者是理性的,在长期中,整个市场的运行看起
来就“好像”所有的参与者都已经做出理性选择那样。

不过,最有意义的是,在这一领域中,经济学与心理学已开始理论
上的合作,经济学家开始慎重对待心理学家对偏好方面正在进行的
研究。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虽然支持“偏好通过选择显示”的观点,
注重对选择结果的分析,但很少涉及对选择过程本身的探索。

因此,经济学家是可以从着重决策过程分析的心理学家那儿学到有助于充
实经济理论的东西的。

具体地说,经济学假设人们拥有事先确定的
偏好,并且能够最好地识别和表达这种偏好。

心理学家对“偏好颠倒”现象的解释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第一,人们对每一组备选项并没有一种事前定
义好的偏好。

相反,偏好是在对各种事态做出判断和选择过程中构建起来的。

第二,做出选择或判断所
涉及的背景和程序会影响到被诱导的反应所暗示出的偏好。

这意味着,在现实中,偏好极可能会随着情
形不同而变化。

例如,如果本身会影响出价行为,那么,理论上等价的各种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长期来看,随着像“偏好颠倒”这类不利于正统理性假设之证据的日益积累,也许,经济学家力图构建一
种统一解释所有经济选择行为的理论框架的希望会日益渺茫,最终被迫放弃这类徒劳的努力。

【篇三:举例说明“偏好反转”现象】
编好反转现象及其理论解释喻自觉,凌文辁(暨南大学企业管理系,广州510632)摘要:偏好反转是指凌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务
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甘方案的偏好有所差异。

甚至出现逆转的现象。

偏好反持观象普追存在生活中的各十领域,
不同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文章简垂地耷绍了茸前对于铸好
反转的几种研究模式扣主要酌理话解释,以厦谊现象时经济擘和现
实生活的启示。

关键词:偏好反转;研览模式;理论解释中图分类号:0211文
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07)20-
-0059-021偏好反转理象在主流经济学看来,偏好是一种
基本的、恒定不变的因素。

正因为将其作为一个恒量,所以对于同
一主体而言。

偏好顺序应该县有稳定的一致性。

例如,主体在A、
B两事物之间进行选择时,如果倾向于选择A,那么根据偏好顺序
一致的推论,他在转让A、B这两种事物时,对A的定价就应该高
于B,因为他在选择得到这两事物的一种时,倾向选择A,即认为
A的价值更高一些。

“ehtenstein等人(1971)在一
项主要考察概率和回报对风险决策任务影响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
奇怪而普遍的现象:在期望值太体相等的一对博弈中。

当要求人们
在这两者之间作选择时,人们往往选择概率高而损益值小的博弈
(称为安全博弈H,例如赢的机率为0,97.报酬金额为16美元);当被问及他们所愿意接受的最低售价时.他们却对概率低而
损益值大的博弈(称为风险博弈s,例如赢的机率为0.31,报
酬金额为40美元)定较高的售价。

也就是说人们在选择与出价中
表现出偏好不一致的现象。

这就是偏好反转现象(Prefere
ncelleversalPhellOlllenOll,嘲。

如果用He、sc分别表示对博弈H与s的定价,则偏好反转可以
表示为:H>S但Hc<sc。

随后,卡尼曼在多个实验以及对现实生活事件的调查中同样发现了
这种矛盾的现象,并且在时阃纵南维度上(鄙两种回报和时间不同
的事件)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形:镀试大多数都选择回报时间短但回
报较少的事件,却又明显对回报时间长但回报较多的事件出价更高。

这说明,人们对“得到”的权重评定要小于对“失去”的权重评定,因
而当对价值进行估计时,西“得到”抑或“失去”的转换,倡好就会发
生反转。

通俗地讲,就是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要高于获益的敏感度,
即丢失10元钱的痛苦指数的绝对值大于拾到10元钱的快乐指数
的绝对值。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有人发现了偏好反转现象,而且
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

但随后该发现即遭到了
经济学家的竭力批驳,他们认为偏好反转是一种虚假的现象。

然而
最后他们却发现:即使在实验设计中控制住了所翕他们所知道的关
天偏好反转现象的经济学假设的解释,偏好反转现象依然存在。

因此.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偏好反转现象的稳定性和真实性终于
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开始了至今未衰的研究。

卡尼曼将其作为
解释经济现象的一把关键的钥匙,解释了大量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
的现象,或者说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如预期理论、交易理论以及工
资理论等等。

2偏好反转的研究模式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主要采甩
了以下四种实验模式来研究偏好反转现象,以期揭示偏好反转的发
生及作用机制。

第一种是在改变选项之间的外围或干扰信息时产生偏好反转。

Hi
ghhouae(1996)发现,当第三十选项(诱导项)的信
息与前两个选项(目标选项)相比有不同!的变化时,人们对这两
个选项的偏好就会发生逆转。

例如,一个经理要根据A、B、C三
位候选人在两种属性上的表现(如表I所示),决定最终录用哪一位。

基于以上的信息,这个经理会选择A。

如果将C在属性上的表现调
换一下顺序,即在属性1上是“台格”,在属性2上“优秀”,此时经
理将选择B。

可见,这个经理的偏好会依较差的候选人c的表现不
同而发生逆转。

根明显,该研究模式的两种条件并没有使用完全相
同的信息。

第二种是使用相同的信息,而改变所用的反应量表。

一个反应量表
就是要求赦试做出反应的模式。

被试的反应模式基金项目:国牢自
然科学基垒费助项目(70571029);教育弗高技博士季井
点专项科研基金责助礓曩(如0405590田)万方数据主要有
以下几种:在两个选项之间做一选择;接受或拒绝某一选项:评估
对选项的满意程度;以及对选项进行估价等。

在此类谊好反转
中.当使用不同的反应量袁时,人们对两个选项的偏好会发生变化。

亦即当使用一种反应量表(如在两个选项中作选择)时,个体偏好
其中一个选项;当使用另一种反应量表(如评估对选项的满意程度),个体则偏好另一选项。

第三种电是使用相同的信息,但改变选项的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涉及多重选项是同时评价还是分开评价。

在同时评价的模
式中.所有选项同时呈现;而在分开的评价模式中,每次其呈现一
个选项,单独评估。

在这类偏好厦转现象中,当使用同时评估程序时,^们会更喜欢其中的一个选项;当使用单独评估程序时,人们
又会更偏好另一个。

与前三种研究模式不同,Wong等人(2005)在控制了信息、反应量表和评价模式的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也出现了偏好反转现象,此即第四种研究模式——数字大小效应(nurILber8浊)的偏好反转。

研究者给所有授试呈现两种CD的信息(如表2
所示)。

二者的不同之处是换片器容量和音质。

看完Hi-Fi系
统的信息之后,要求被试回答他们更愿意选择哪一种Hi—B系统。

这个环节的内容是相同的,唯一的医别在于音质的正确传输率以大
数字形式表述而错谩传输率以小数字形式表述,而且应注意这两种
音质的表述实质上是等值的。

两种条件下CD换片器容量的呈现模
式是相同的。

结祟显示:对于同一批被试.在前一种呈现形式下选
择系统A的人显著多于后一种呈现形式。

呈理形式Hi—n蕞跬AlH卜n系统BllH{一Fi系统Al
Hn系统BcD捩*器l210容量CD换片器I210容量0.003%l0.01%1音质I99.997%19999%3对偏好反转I见奢L的理论解释偏好反转现象及其研究证明人类
的行为或违背了期望效用理论的传递性原则,或违背了期望教用理
论的独立性原则,或违背了过程不变性(procedurein
varianee)原则。

并且由于偏好反转现象的普遍存在.学
者们也由以往鄢种试图消除或否定它的态度转而探讨如何对之进行
合理的解释。

目前对偏好反转现象的解释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3.1定瞄调整理论谈理论假设决策者会通过定瞄调整的过程来凌
定评价。

因此,决策者会最先考虑是否确定要得到最大的报酬,然后根据赢
的机率以及较小的报酬来向下调整其评价。

若调整不充分时,则对
博奔的评价就会产生偏差。

同时,他们提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来做决策.但假设没有一个具有绝对优势。

所以,当决策者面临两种不同
的决策任务时,定麟和词整过程便会产生偏好反转.铡如.选择和
出价间、出价和评比问的偏好反转等。

在效用评估上.定瞄和调整
可能也是风险性决策和确定性决策间不一致行为的重要决定因子。

60统计与决雏2007年第20期<总第248甥)3.2非情
递性偏好理论该理论认为偏好反转主要违背了传递性.因为出现了
这样的谊好循环:Hc—H>卜Se>He。

这类解释的基础主要
是后悔理论。

后悔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后视判新(hindsl曲t)会影响人们的选择。

每一选择给人带来的效用,取决于所选择和所
放弃的方案所带来的后果。

具体而言,如果放弃的选择导致更佳的
后果时.被试会感到后悔并降低选择所带来的满意虚;如果放弃的
方案将导致更差的后果,那么被试会感到庆幸,因为结果说明他做
出了最佳选择。

回想起过去的经验,对比当前与过去相似的情
景.被试将产生相应的。

后悔”与“庆幸” 的期待,这将有助于人们在
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

后悔理论还认为,传递性可以满足的条件是:每个方案的析值不依赣相比较的方案。

即单独评价;而当方案后果
的评价依赫于比较的方案,比如考虑到后悔时,传递性则不能成立,偏好反转就会出现。

随后的宴验表明偏好反转与后悔理论所预期的非传递性偏好有关。

但后悔理论将偏好反转归结为非传递性.那么应在单纯的选择中而
不需定价任务撬能窥寨蓟。

3.3高估风险译弈S和(或)低估安全博彝H理论兼容性假设认
为评价目标的某方面权重会因其与反应的兼容而增加。

根据兼容性
假设可知,对博弈出价时更强调收益,日为出价和收益都是以金钱
来衡量,所以掼益值在博弈的出价中所占比重大于在博弈选择中所
占比重,而在选择博弈时,被试更看重获胜的概率。

而且博弈S中
的损益值比H中的损益值大许多,所以匹配性错觉导致的主要结果
便是高估s的定价。

根多实验也支持该假设:将H与S博弈的损兹
由货币改为非货币计量,偏好反转大大减弱。

显著性假设也强调在
面对多个选择时,被试根据维度的显著性来选择,出价时.金钱是
更_取要的维度.而在选择任务中.概率则是更重要的维度。

更进
一步说,兼容性引起了概率匹配和收益匹配的不同,而显著性则使
博奔排序中的概率更重要。

TverRh等0990)使用了一个新颖的实验设计.结果发理:非传递性偏好只能解释10%的所取察到的僖好反转理象,而高估
s可以解释65.5%,低估H可以解释6.1%.同时高估S和
低估H可以解释1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