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已经完成、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本身仍在变化发展。

尽管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但这2000多年还是有变化的: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于韩愈时代的正统思想,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于王阳明时代的正统思想。

所以,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新陈代谢。

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很不相同的精神。

一种是先秦文化的传统,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

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开始形成的传统,并逐渐得到强化,那就是奉儒家一派思想为正统的传统。

这个传统因为延续时间长,而且离我们又很近,所以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

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们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

在平常时期,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与互动表现得不是那么突出和激烈,但在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

今天,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争持与互动的辩证关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从古代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文化,这其实就是文化的开新与守成问题。

从理论上说,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

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

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那一点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一切新东西。

就像生物学上讲的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

如果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就不可能形成新物种。

文化开新与守成的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守成没有开新不行,只有开新没有守成也不行。

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这一新陈代谢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

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将其化为自己的营养,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反,若独奉一尊,拒斥新文化,必定自我拘滞、渐趋委顿。

鸦片战争以前,中华传统文化在整体上从未遇到过重大挑战,这种特殊经历曾使许多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须借鉴与吸收其他任何文化。

这种故步自封的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能够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

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而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

(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一直在变化发展中,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和前代相比已经面目全非。

B.百家争鸣时代锤炼的文化经典和儒家一派的思想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C.老祖宗留下的家底,属于守成的内容,而通过新陈代谢获得的新东西不包括在内。

D.勇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论证了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新陈代谢。

B.文章以文化在不断新陈代谢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开新与守成问题。

C.文章运用比喻论证,以生物学上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为喻,论述文化一直处于变化更新中。

D.对于文化的开新与守成,文章阐明了二者的内涵,分析了二者的关系,提出了要注意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许多人将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是因为这个传统延续时间长,而且离我们又很近。

B.因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所以文化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激烈。

C.只要我们善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就会使我们的文化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D.只有借鉴与吸收先进的文化,才能避免因故步自封造成的历史悲剧重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

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

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

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

“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

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

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

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

“教化”又称“风教”。

“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

《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

“教”的目的是“化”。

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

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

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
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

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做诗。

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字。

这“志”即家国之志。

二是“兴寄论”。

“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

“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

“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

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

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

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 陈子昂援引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

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

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

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

“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

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

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吶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诗言志”“兴寄论”这两个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岀了“教化”说。

B.言志贵在至诚,只要做到至诚,言志与教化就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就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审美力。

C.陈子昂对初唐时期泛滥的六朝绮靡之风极为不满,他将重理重善的“兴”与重情重美的“寄”结合起来,创造了“兴寄论”。

D.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岀一系列美学理论,这些美学理论以家国情怀为核心,“诗言志”与“兴寄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理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提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从整体逻辑上看呈现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B.文章第四段引用刘勰的文句,证明了“情贵在真,贵在自然” 这一观点。

C.文章论证手法灵活多样,既有丰富的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也有典型的举例论证。

D.“诗言志” 强调“言志” 与“教化” 的统一,“兴寄论” 强调情与理、美与善的统一,二者在内容上各有
侧重,但都显示岀深刻的社会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艺术家需要有一种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社会担当意识,这是由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决定的。

B.“诗言志” 的“志”往往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比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对封建家长制的抨击就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C.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所以“过娱论” 每个时代都岀现过,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 ,亟需发挥“兴寄论” 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一破“过娱论” 。

D.作家、艺术家要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需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需要有担当,有责任。

3、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意图及修正
①一个作家之所以写作,乃是因为他有话要说。

然而,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

②有学者指出,在由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作者:“经验的作者”和“模范的作者”。

“经验的作者”总留有特定身份的种种烙印,总是受制于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氛围、个体的特色精神气质、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

这些经验内容对于作者而言既是一种资源和动力,同时也意味着偏见和局限。

“模范的作者”指的就是文本的叙事策略,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编织或隐藏在文本中,以召唤读者辨识其意义的一系列叙事设计。

③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经验作者,由于他的贵族血统的影响,由于他所受到的东正教浓郁氛围的渲染,当他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妇女因受到年轻军官的引诱而背叛丈夫的新闻时,他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

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以这个新闻为题材写一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托尔斯泰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初动机。

当然我们也已知道,在作者最终完成的那个文本中,所有的这些偏见和局限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正和克服。

托尔斯泰这一脱胎换骨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拯救。

在经验作者向模范作者转化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④可是,所谓的偏见难道在写作中是完全无用,只是等待被克服的东西吗?写作活动本身只是提供了一个生产过程或场域而已,作品总是未完成的或有待完成的。

在这个场域中,作者自始至终都在与自己的矛盾、怀疑,乃至偏见作战。

列夫·托尔斯泰一方面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另一方面,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
作家本人也能洞幽烛微
....。

写作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各种歧异、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场所。

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固然受到了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派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将土地归还给农民这一类的时代要求的正当性,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不假思索地贬损农民的例子并不少见,他对安娜特别是对众多女性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

⑤退一步说,即使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克服了经验作者的种种局限和偏见,从而使作品脱胎换骨,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认为,???如果我们这样看待文学,我们是不是从一个糟
糕的“作者中心”的绝对主义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更为糟糕的取消作者的相对主义者了呢?
⑥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文学叙事方式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语言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个作者写作的缘由在于他有话要说。

这个简短的陈述中包含着两个人所共知的关键:他要说什么,如何去说。

假定文学作者有某个见解需要发表,那他完全可以将它直接陈述出来,或者采用概念和逻辑的方式将这一观点条分缕析地写成一篇学术论文,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他要说的话得到概念、语法和逻辑的限定,而减少被误解的可能性。

文学的言说方式就是一个隐喻的方式:诗歌通过意象去指涉隐藏在它背后的存在或意义,而叙事文学则是通过故事去包裹它所要说的话,这不是一种解释或证明,充其量只是一种暗示和象征性的类比。

⑦当然,文学的言说方式之所以是一种隐喻的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文学语言本身实际上也是一个隐喻。

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并不能像电影场景那样让我们直接看到,而必须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于读者的想象。

作者的意图是一回事,他通过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文本意图”当然是另一回事。

一旦正确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作者将自己的初始观念试图贯彻于整个作品,说到底是一个荒谬的想法。

(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
1.第④段加点词“洞幽烛微”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

2.将以下三句话依次填入第⑤段空缺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个促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作的意图就可有可无了呢
②原来促使该作者产生写作动机的那个个体经验就不重要了呢
③经验作者的品格、人格、道德激情以及种种修养,也完全可以被忽略呢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3.以下对“模范的作者”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模范的作者会不断修改作者的初始意图。

B.模范的作者也难以克服作者的所有偏见。

C.模范的作者反对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氛围。

D.模范的作者与经验的作者可以互相影响。

4.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隐喻的言说方式只用于诗歌和小说。

B.文学作品不能呈现作者的初始意图。

C.文学创作不需要语法和逻辑的限定。

D.学术论文的作者意图也可能被误解。

5.评析第④⑤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公绰字仲裕,荫补
..将作监丞、知陈留县。

天圣中,为馆阁对读。

召试,直集贤院,辞,改校理,迁太子中允。

夷简罢相,复为直集贤院、同管勾国子监,出知郑州。

尝问民疾苦,父老曰:“官籍民产,第赋役重轻,至不敢
多畜牛,田畴久芜秽。

”公绰为奏之,自是牛不入籍。

还判吏部
..南曹,累迁太常博士、同判太常寺。

或请复太医局,及请设令、丞、府史如天官医师。

钧容直假太常旌纛,为优人戏,公绰执不可,遂罢之。

虎翼卒刘庆告变,下吏案验,乃庆始谋,众不从,庆反诬众以邀赏。

因言:“京师卫兵百万,不痛惩之,则众心摇。

”遂斩庆以徇。

迁史馆修撰。

时夷简虽谢事,犹领国史,公绰辞修撰。

夷简薨.,还兵部员外郎,复为修撰。

服.除,复同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

公绰以郊庙祭器未完,制度多违礼,请悉更造。

故事,荐新诸物,礼官议定乃荐,或后时陈败。

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

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改枢密直学士。

安远砦诸羌来献地,公绰顾其属曰:“天下之大,岂利区落尺寸地以为广邪?”却.之。

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祀明堂,迁刑部郎中,召为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岁余,愿罢府事,进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刑院兼判太常寺。

初,公绰在开封府,宰相庞籍外属道士赵清贶受赂,杖脊道死。

至是,御史以为公绰受籍旨,杖杀清贶以灭口,左迁龙图阁学士、知徐州。

方杖清贶时,实非公绰所临。

顷之,公绰亦自辨,复侍读学士,徙河阳,留侍经筵。

时久不雨,帝顾问:“何以致雨?”曰:“狱久不决,即有冤者,故多旱。

”帝亲虑囚,已而大雨。

迁右司郎中,未拜,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B.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C.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D.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砦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则先后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也称为奏荫、恩荫、资荫、奏补、任子等,指在古代因先世荫庇而补为官职。

B.文中的“吏部”,指中国古代官署。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文中的“薨”指死亡。

古代称皇帝、诸侯以及有爵位的大官死亡都会用“薨”表示。

D.文中的“服”是指一种丧服制度。

中国古代可通过丧服等级表明亲属亲疏远近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绰关心百姓疾苦。

当百姓们认为官府依据财产的多少来评定赋役重轻都不敢养牛时,他把这种情况上奏,使得
朝廷改变了政策。

B.公绰有很强的原则性。

有人请求设立太医局,让仪仗乐队借太常旌旗,提供给优人来演戏,他坚决反对,最终导致这项提议废止。

C.公绰非常讲究礼制。

他发现祭器不完备,制度多违礼法,时鲜食品又失时损坏,于是请求重新制造全部祭器,并将物品与祭品编成图册。

D.公绰有谦逊精神。

他认为自己担任了过多的官职,于是在升任刑部郎中,召见龙图阁学士之后,就请求辞去右司郎中等一系列的府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翼卒刘庆告变,下吏案验,乃庆始谋,众不从,庆反诬众以邀赏。

(2)至是,御史以为公绰受籍旨,杖杀清贶以灭口,左迁龙图阁学士、知徐州。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温汤客舍①
刘长卿
冬狩②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

汤熏仗里千旗暖,雪照山边万井寒。

君门献赋③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

且喜礼闱秦镜④在,还将妍丑付春官⑤。

(注)①温汤:温泉。

骊山西北有温泉,唐玄宗开元十年置温泉宫于骊山。

②冬狩:天子冬季出巡。

③君门献赋:汉武帝读《子虚赋》,极为赞赏,主管皇帝猎犬的狗监杨得意说文章是同乡司马相如所写,汉武帝遂召见司马相如。

④礼闱:指会试。

秦镜:明镜。

据《西京杂记》载,咸阳宫有方镜,能洞人表里。

⑤春官:唐代曾改礼部为春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皇帝在一年即将结束时来到温泉宫,晚上温泉宫的景象依然美好。

B.颔联两句分别描写温泉宫和边塞的情形,一“暖”一“寒”,对比鲜明。

C.诗人借司马相如的典故,暗示自己无人引荐,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无奈。

D.这首诗前两联侧重于叙述、描写,后两联侧重于抒情,全诗脉络清晰。

2.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1)______,月迷津渡。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社》)
(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3)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4)坐观垂钓者,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_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6)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7)人生到处知何似,________。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8)_______,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
7、微写作
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伊斯梅尔·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 300 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

而此时他身后的竞争对手奥古斯汀·纳瓦罗拒绝超越对手,慢慢地跟随其身后。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 150 字。

①这一消息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发表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②请发挥想象,描写当时比赛终点的场景。

要求:具体、形象,有画面感。

③请以“对手”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8、根据下列情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欢歌热舞闹新春。

春晚是几代人的“春节标配”,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是除夕夜人们的共同期盼。

下面是2019年以“奋进新时代,欢度幸福年”为主题的春节联欢晚会的部分节目。

请从下列五个节目中选择两个作为上下节目撰写一段串词,不超过90字。

①《我们都是追梦人》(歌舞)②《妙言趣语》(相声)③《锦锈梨园》(戏曲)
④《可爱的中国》(朗诵)⑤《占位子》(小品)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2016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姑娘傅园慧发挥出色,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

“58秒95?我以为是59秒!我有这么快?”听到记者问她在半决赛是否有所保留时,她说:“没保留了……我已经用尽洪荒之力了!”傅园慧瞬间走红网络。

拿下奥运会铜牌后,傅园慧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赛后,傅园慧刚在混采区露面,就有记者高喊“洪荒少女,这边。

”当记者问她下一个目标是不是银牌甚至金牌时,傅园慧表示,没考虑这么多,尽情享受运动这一份快乐,尽力就行。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