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复习精练检测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8·信阳调研)“很显然的,日本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一旦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材料应该是()
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
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
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
解析“一旦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可知是与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有关,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进而得出材料在分析日本在卢沟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故B项正确;A、
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均排除。
答案 B
2.(2018·青岛质检)《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道:“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这里描述的是()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D.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解析据“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可知材料所指事件为抗日战争时期,据“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可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8·福建龙岩期末)下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口号。
从图1到图2反映了()
A.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国共关系进一步恶化
D.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已经完成
解析图1的内容“打倒土豪劣绅,把土地分给农民”,反映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图2内容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三十年代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成为全社会主题。
答案 A
4.(2018·厦门高三期末)下图是1942年美国的一幅“二战”宣传画。
对其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②中美两国结成同盟③中国军人为民族独
立而战④中国战场开始战略反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从图片可以看出其内容为“一名八路军战士”,结合所学知识,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中美都是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②正确,图片下面英文反映出③正确,①④不符合1942年史实,从图片也无从体现。
答案 C
5.(2018·宁波高三期末)“2月6日是农历壬申年的第一天。
对于上海市民来说,这是一个不缺少爆竹声的新年,枪炮声从大年夜一直持续到天亮。
在苏州河(流经上海市区的一条河流)以北,战争还在继续”。
与材料中“战争”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二八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淞沪会战
D.渡江战役
解析依据所学,A发生在1932年1月28日,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侵华事件,符合题意;B是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爆发的学生爱国运动,与题意不符,
故排除;C是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所述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故排除。
答案 A
6.(2018·皖南八校联考)2018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
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C.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
D.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尽管英烈名录中八路军比重较大,但其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的一部分,难以体现中流砥柱的作用,故A错误;图示没有揭示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英烈牺牲的时间,而且中国自1931年就开始抵抗日本侵略,故C错误;从国民革命军的比重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正确。
答案 D
7.(2018·开封模拟)200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中评价某事件,认为其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
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解析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此时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革命派要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能体现民族主义的强化,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最终失败,没有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迁,故B项错误;在反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领土的沦丧造成了人口迁移,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强化了民族主义,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是国共内战,没有强化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 C
8.1942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200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这表明()
A.国共共同抗日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D.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解析国共共同抗日发生在1937~1945年,材料涉及的时间还有1956年,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国共两党对戴安澜师长的态度,B项与材料反映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对其举行了国葬,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对民族英雄的敬仰,故C项正确;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8·福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1930年),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 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
从关内骗招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
按1937年的币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 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 000亿美元。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
材料二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政权,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2)依据材料二,谈谈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的理解。
(3)结合材料二,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解析第(1)问,回忆中日甲午战争和近代后期日本侵华的史实综合归纳。
第(2)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从抗日战争的过程、意义角度谈理解。
第(3)问,从抗战爆发到胜利等角度,理解蕴含的民族精神。
答案(1)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侵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化学战;掠夺中国财产,破坏中国城市等。
(2)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抗日战争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及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奠定了基础。
(3)国家和民族利益至高无上;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敢于抗击、百折不挠的民族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新精神;坚持正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