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扫描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B
试题解析: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②正确。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③正确,④不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①不正确。所以答案选B。
考点:分封制、宗法制。
4.C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诸侯领土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朝政治制度。
11.A
试题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可知皇帝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枢密院等大臣的限制,所以本题选A,B和C和D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宋代政治制度。
考点:明朝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4.C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两大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故①②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5.D
试题解析:“完全”的表述的程度失当,故A项是错误的;勤政作风是是封建王朝的兴盛和治世的必要条件;B项属于常识性错误,是错误的;而C项的表述康熙帝和乾隆帝都不涉及,是错的;材料反映的三位皇帝都涉及,故选D项。
考点:秦朝政治制度、专制主义。
7.B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制度体现的是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中央官制之先河”,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开创的中央官制,故B项正确;御史大夫属于中央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考点:秦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8.A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 Nhomakorabea。16.D
试题解析: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B项在材料无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有事无不综汇”不能说明军机处就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军机处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故D项正确。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知识可知,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都属于制度,反映了大秦帝国时代国家管理制度化,A符合题意;古代中国都是人治,选项不符合题意;礼仪与政治一直是紧密联系的,C不符合题意;整个中国古代都是专制而非民主政治,D不符合题意。
考点: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试题解析:商代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纽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离心力;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以血缘为纽带,确定了诸侯的权力和义务,诸侯国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故选C项。商代方国臣服于商王,商王的地位高于方国首领,不选A项。周代封国虽然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但周代封国有较大的独立性,B项夸大了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选B项。虽然西周诸侯中王族占了大多数,但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血缘关系已经影响到了国家政权,所以不选D项。
考点:商周的政治制度。
2.B
试题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业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考点:商周政治制度。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军机处。
17.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时期实行的,A项不正确;发放津贴是伯利克里时期,B项不正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是克利斯提尼时期,C项不正确;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是梭伦时期,D项正确。
考点:分封制度。
5.C
试题解析:①②③④均是秦灭六国的条件。
考点:秦朝统一天下的条件。
6.C
试题解析:材料“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太尉之职,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太尉没有授予任何人,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故B项错误;秦统一六国后设置太尉一职,但没有授予任何人以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监察制度。
10.B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削弱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外朝,B项正确。A、C、D三项均属于中央常规官制,与题干中“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2.D
试题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封土变小,从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①正确;唐代边境要地设置军镇,从而导致节度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②错误;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故③④正确。选D。
考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13.A
试题解析: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此后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
9.B
试题解析:“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这是西汉才有的,所以A项错误;“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盡,督大奸猾”,可见西汉监察方式多样并且灵活,所以B项正确;但刺史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没有指明他上专门用来监察各地情况的,故C项是错误的;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是对自己管理范围的职责,并不是说明其权限扩大,D项不对。
试题解析: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②正确。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③正确,④不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①不正确。所以答案选B。
考点:分封制、宗法制。
4.C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诸侯领土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朝政治制度。
11.A
试题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可知皇帝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枢密院等大臣的限制,所以本题选A,B和C和D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宋代政治制度。
考点:明朝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4.C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两大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故①②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5.D
试题解析:“完全”的表述的程度失当,故A项是错误的;勤政作风是是封建王朝的兴盛和治世的必要条件;B项属于常识性错误,是错误的;而C项的表述康熙帝和乾隆帝都不涉及,是错的;材料反映的三位皇帝都涉及,故选D项。
考点:秦朝政治制度、专制主义。
7.B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制度体现的是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中央官制之先河”,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开创的中央官制,故B项正确;御史大夫属于中央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考点:秦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8.A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 Nhomakorabea。16.D
试题解析: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B项在材料无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有事无不综汇”不能说明军机处就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军机处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故D项正确。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知识可知,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都属于制度,反映了大秦帝国时代国家管理制度化,A符合题意;古代中国都是人治,选项不符合题意;礼仪与政治一直是紧密联系的,C不符合题意;整个中国古代都是专制而非民主政治,D不符合题意。
考点: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试题解析:商代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纽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离心力;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以血缘为纽带,确定了诸侯的权力和义务,诸侯国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故选C项。商代方国臣服于商王,商王的地位高于方国首领,不选A项。周代封国虽然较商代方国受王权的控制更强,但周代封国有较大的独立性,B项夸大了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选B项。虽然西周诸侯中王族占了大多数,但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血缘关系已经影响到了国家政权,所以不选D项。
考点:商周的政治制度。
2.B
试题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业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数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考点:商周政治制度。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军机处。
17.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时期实行的,A项不正确;发放津贴是伯利克里时期,B项不正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是克利斯提尼时期,C项不正确;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是梭伦时期,D项正确。
考点:分封制度。
5.C
试题解析:①②③④均是秦灭六国的条件。
考点:秦朝统一天下的条件。
6.C
试题解析:材料“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太尉之职,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太尉没有授予任何人,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故B项错误;秦统一六国后设置太尉一职,但没有授予任何人以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监察制度。
10.B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削弱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外朝,B项正确。A、C、D三项均属于中央常规官制,与题干中“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2.D
试题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封土变小,从而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①正确;唐代边境要地设置军镇,从而导致节度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②错误;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故③④正确。选D。
考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13.A
试题解析: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此后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
9.B
试题解析:“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这是西汉才有的,所以A项错误;“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盡,督大奸猾”,可见西汉监察方式多样并且灵活,所以B项正确;但刺史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没有指明他上专门用来监察各地情况的,故C项是错误的;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是对自己管理范围的职责,并不是说明其权限扩大,D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