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在心,感恩“有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德育活动实践育人案例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恩在心,感恩“有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德育活动实践育人案例分享
发布时间:2021-11-25T07:11:49.702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18期作者:粟凤群
[导读] 班级德育活动是班级实践育人的主阵地,是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只有坚守住了这个育人主阵地,学生的成长才能“显而易见”又不偏离方向。
粟凤群
成都金苹果公学 610041
班级德育活动是班级实践育人的主阵地,是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只有坚守住了这个育人主阵地,学生的成长才能“显而易见”又不偏离方向。
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德育活动中实现内心的丰盈并且知行统一,那就得让第一课堂“活起来”,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切实参与到活动实践中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一样,“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
”
一、活动初心
(一)感恩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研究证明,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力量。
感恩能建立起学生与学生、与老师、与学校、与少先队、与国家、与大自然等的心理联系,具有提高学生满足感、幸福感的作用,令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对他人和环境等常怀感恩之心。
因此,在班级德育活动中实施感恩教育既能培养出幸福感更强的学生,又能引导学生将心怀感激变成一种习惯。
(二)感恩在心,感恩还需“有行”。
班级德育活动中的感恩教育要尝试解决“知道感恩——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恩”的知行矛盾,尝试将感恩祖国、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少先队感恩母校等活动细化、落地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尝试引导学生拥有感恩的具体行动、也积累表达感恩的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将个人成长与祖国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少先队的发展、与母校的发展等联系到一起,明白肩负使命与传承,在感恩中前行。
二、活动举例
(一)案例一:我们与红领巾的故事——为红领巾设专席
1、活动缘起——献给少先队建队70周年的礼物
2019年,正值少先队建队70周年,也是我担任少先队辅导员的第10个年头。
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系上红领巾、小手握拳、信誓旦旦,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场景,心中阵阵情思在涌动:我践行当年的誓言了吗?我又该在这特殊的一年为少先队、为红领巾送上一份怎样的贺礼?办公桌上学生刚刚捡到、交来的一张红领巾启发了我——督促学生正确佩戴、妥善保管红领巾是我作为一个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那为这些失去主人、无家可归的红领巾找到一个固定的容身之所不也是我应该做的吗?时代在变,对红领巾的爱不应该变,引导少先队员尊重红领巾、爱戴红领巾是每个时代的少先队辅导员应该做的。
是啊,正确佩戴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它代表红旗的一角,由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
红领巾是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信仰教育的启蒙老师。
每个少先队员都应该佩戴它、爱护它。
而实际生活中,我们时不时在教室里、过道上、校园里、马路边看到一些红领巾散落在地、没有主人,没有得到最基本的尊重;被捡到的红领巾也因为没有固定的归还地点而集中在老师们的讲桌上、办公桌上、抽屉里,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本着致敬少先队、致敬红领巾的初衷,我决定带着我们中队全体队员开展一次“我为红领巾设专席”活动。
2、活动分工——人人都是红领巾的守护者
为了让每个队员都参与其中,我按队员意愿将其分为4个小队,每个小队都有自己的任务:1小队做红领巾受尊重程度现状调查;2小队完成“记忆中的红领巾”采访;3小队重温“历史上的红领巾”;4小队做“红领巾席”图案设计示范。
3、活动开展 —— 全员行动,在实践中积淀对红领巾的尊重与感激
(1)红领巾,你还好吗
为了让队员们了解到红领巾在生活中的受尊重情况,我们对全校70位来自2-6年级少先队员进行了走访调查。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对队员们提出了以下4个问题:
经过统计和分析,队员们很快梳理出:
1、97%的同学有超过1张红领巾,大多数同学有过遗失现象;
2、有64.4%的同学捡到过红领巾,说明有较多同学没有将红领巾保管好;
3、有71.2%的同学表示捡到的红领巾没有固定的归还之地。
不难看出:红领巾遗失率较高;捡到的红领巾没有专门的存放位置或归还地点——红领巾受尊重的程度与队员们刚入队佩戴上红领巾时的热情有些距离。
(2)记忆中的红领巾
为了重新唤起队员们对红领巾的尊重,我们中队队员们开展了校内采访。
采访中,中队队员特地用镜头留下了被采访同学的观点,采访结束之后统一在班上播放学习。
采访时,针对一年级没入队的同学,我们提问:同学你好,请问你想戴上红领巾吗?为什么?活泼的一年级同学在镜头前表示:红领巾很鲜艳、戴起来人变美了;红领巾是优秀的同学才能戴的,我要做优秀的同学;戴上红领巾说明我长大了……纯真求上的态度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对红领巾最初的憧憬?
针对已经入队的2-6年级同学,我们提问:同学你好,请问你当初为什么那么希望能戴上红领巾呢?二年级的小弟弟说:“戴上红领巾很威风,让人自信满满。
”三年级的小同学说:“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象征,戴上红领巾很自豪。
”四、五、六年级的同学回答提到了“自豪、骄傲、标志、榜样”等关键词。
不难看出,红领巾的鲜艳、它所代表的荣誉与使命让它成为队员们心中神圣且不变的追求。
(3)历史上的红领巾
重拾尊重,除了回顾初衷,我们还回顾了红领巾本身的历史以及红领巾对父辈的积极影响。
3小队的同学通过资料分享的方式让我们再次正视、重视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由革命先烈的献血染成,它来之不易;也展示了爸爸妈妈们在“红领巾,我想对您说……”留言簿上
的留言,让红领巾的激励作用得到立体的体现,诉说着一代又一代少先队员对红领巾不变的爱。
(4)新时代的红领巾
尊重红领巾,代表着对历史的尊重、国家的尊重、对先烈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
一张红领巾就是一面旗帜。
尊重红领巾是新时代的我们的责任。
如何尊重呢?除了正确佩戴、妥善保管、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外,4小队的队员们组织整个中队的队员开展了“我为红领巾设专席”活动,重点为没有主人的红领巾设置专门的席位,设计“红领巾席”标志,将标志张贴到教室、校园、家庭甚至社区的指定地点,尝试让遗失的红领巾在家庭、班级、校园、甚至社区有“一席之地”。
不论设计水平如何,不论设计怎样的标志、选择怎样的收纳方式,我们每个队员在设计过程中已经深受教育。
“红领巾席”标志出炉后,队员们首先在教室内设置好了红领巾席,让遗失的红领巾“有家可归”;再带着自己设计的“红领巾席”标志去全校其他中队做推广,号召更多的队员重视红领巾的妥善保管和文明收纳。
我们学校一直为没有主人的衣物设有“爱心小屋”,趁此机会,我们专门在收纳盒的位置添置了“红领巾席”标志,引导同学们自觉地将捡到的红领巾叠放进“专席”,让红领巾有家可归,也方便急需的同学借用。
4、活动结语——红领巾说:“谢谢你们,我很好!”
活动后,我们将全体队员创作的“红领巾席”标志集结成册,用作纪念与推广。
活动距今已有两年,点点滴滴依旧那么清晰,最大的欣慰莫过于班级里“红领巾席”从“座无虚席”到“偶有一客”,队员们要么能妥善保管自己的红领巾、要么能妥善送存捡到的红领巾,我不免感慨:
鲜艳的红领巾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它用耀眼的红色,提醒我们(我自己和队员们)牢记历史,积极成长;
它曾带给我们自豪与荣光,它一直激励着父辈和我们向上;
它用等腰三角的形状,鞭策我们努力成长为接班人的模样。
正确佩戴、妥善保管,在心底最重要的位置为红领巾保留一席之地,用心思考、精心绘制,在生活的场景里为红领巾保留一席之地,新时代的我们用智慧维护红领巾的尊严。
当我们再一次问起——红领巾,你还好吗?
微风中的红领巾定会笑着回答:
“谢谢你们,我很好!”
5、活动后记——向少代会提交《为红领巾设专席》小提案
后期,在学校首届少代会上,孩子们向大会提交《为红领巾设专席》小提案,得到委员们评议、反馈。
(二)案例二:我们与母校的故事——感恩母校,感谢遇见
1、活动缘起——毕业在即,红领巾学党史后心中不断涌起感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具体特殊的意义。
我们按上级要求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党史,重温我党的奋斗历程;我们一起感党恩,争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学生们在学习党史后内心不断涌起对先烈的感激、对时代的感激,于是我相机提出倡议,倡议每个队员都应在感恩中努力成长。
毕业在即更应感恩学校的培养、感恩老师的教育、感恩彼此的鼓励,做有根基、有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鉴于此,我们中队组织开展了“感恩母校,感谢遇见”主题活动。
2、活动推进——自主组队,自主选择感恩方式,按时间推进(1)第一周,商讨主题,确定队员分工。
以“后勤老师、学科老师、学弟学妹、幸福鸟、学校”为具体的感恩对象,队员自愿报名组队。
(2)第二周,分组行动,确定感恩方式。
5个小队分别以写感谢信、画画、留言、写调查报告、写歌”的方式做过程性资料准备。
(3)第三周,资料整理,确定汇报方式。
过程性活动中,队员们已经对感恩的出发点和实际行为有更多认识,在梳理资料时可以进行二次加工和提升,最终确定依次以视频播放、画作展示、传承信分享、科学实验进度分享、原创歌曲展演的方式进行汇报。
(4)第四周,分组演练,确定主要汇报人。
各组确定制作视频、音频、PPT的直接责任人和主要汇报人,演练汇报细节。
3、活动汇报——各展才情,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校的感激(1)一段自拍自剪的视频——后勤人员也是老师。
生活老师、门卫叔叔、清洁阿姨、校车师傅、后厨叔叔阿姨、维修师傅、校医姐姐都很辛苦,1小队的队员们倡议全体队员:唤后勤叔叔阿姨一声“老师”,感恩他们给予我们的生活教育与真情陪伴!他们为后勤老师呈上了一封感谢信,并利用课间时间帮助老师们完成工作。
(播放后勤组视频——队员符俊曈简短发言呼吁感恩后勤老师,其他队员分发感谢信空白版给全班队员。
)(2)一幅精美画作——老师,老师,我的心里你最美。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们的每一个举动里都有恩师的影子。
恩师给予孩子们成长的营养,指引孩子们成长的方向。
2小队的队员们为老师们画上了一幅幅生动的画作,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2小队全部上场,3略1详解读画作。
)
(3)一封写给学弟学妹的信——品格已润心,以美好传递美好。
3小队的队员们觉得我们最珍贵的收获莫过于恩师们帮我们养成的良好品格。
他们从每个年级的重要品格中选取了一两个关键词(一年级守时与有序、二年级专注与诚实、三年级感恩与友善、四年级主动与勤俭、五年级尊重与明辨、六年级坚持与尽责),为每个年级的同学留下了一段关于良好品格的优美文字,希望能用美好传递美好。
(3小队范乐旎汇报,朗读《致二年级学弟学妹》,其他组员向在场和其他队员和辅导员老师分发书信复印单。
)
(4)一场科学实验——助力幸福鸟蛋孵化,延续幸福生命。
幸福鸟是我们学校的吉祥物。
一年级入学时,孩子们争相喂养幸福鸟,因为孩子们知道幸福鸟是优秀的象征;六年间,孩子们争做幸福的小精灵;离别前,幸福鸟在巢中产下幸福小鸟蛋。
这是岁月的结晶,更是精灵的新生。
但因为这是幸福鸟第一次产蛋,它没有孵化经验,导致3周的自然孵化时间结束了,小鸟都还没破壳。
4小队在科学徐老师的指导下,用观察日记、调研报告、购买孵化器等方式为幸福鸟一家做孵化实验,留下幸福的见证。
(4小队上场,蒋滟缤汇报其他队员将手中资料分享给各小队。
)(5)一首原创歌曲——《一眼,六年》,不变的是内心的牵绊。
公学童话在孩子们的全力以赴中不断续写,公学生涯已是他们永恒的话题。
还记得四年级时大家一起创作班歌吗?还记得每次班会前的一遍遍演唱吗?那时的他们还不会谱曲,只能借用知名歌曲《童年》的曲子,将爱与感动写进歌词里。
现在孩子们长大了,5小队的队员们原创了一首写给金苹果公学的歌,也是写给他们自己的歌——《一眼,六年》。
曲作者、钢琴伴奏:王元杰,词作者:赵知雅,长笛伴奏:陈欣泽,长号伴奏:邹鑫地,小号伴奏:田林宸,说唱:万泽恺、勾维乐。
(5小队逐一上场,独唱、说唱、带全体齐唱。
)4、活动结语——梳理成长,感恩在心,感恩“有行”
开展本次活动的时间节点比较特殊,既是孩子们的毕业前期,又是孩子们成长的收获期。
活动开展中,孩子们从品格修养、文学修养、美术素养、科技素养、音乐素养等方面梳理自己的成长与蜕变,并延续这样的思路,用相应的方式感恩母校中陪伴自己成长的各科老师、同学,将自己的成长与母校的一切联系起来,做一个脚下有根基、心中有力量的毕业生。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内心充满温暖的积极状态是拥有长足力量的,心中的感激必将督促孩子们珍惜每一个当下,享受与当下的和谐共处,长远看来也能为未来的成长增值、蓄力。
三、活动反思
班级德育活动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凝聚班级力量。
班级德育活动培养人一定是培养能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时代的人,因此,在开展一系列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感恩教育活动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紧跟时政,提高站位。
班级德育活动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任,结合建队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开展系列感恩实践活动,唤起队员内心对少先队、对母校的热爱与感激,有利于培养有根基、有情怀的新时代好队员。
2、问题导向,明确思路。
直面感恩教育容易停留在口头上,较难入心、鲜见行动的问题,坚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朴素思路,引导学生“感恩在心,感恩有行”。
3、链接生活,精准切入。
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红领巾、母校作为活动切入点,为感恩教育找到小而巧的落脚点,便于学生由浅入深、逐步领悟。
4、生本思维,深入实践。
感恩活动有利于学生满足感、幸福感的形成。
活动过程坚持从学生立场出发,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实践,自主推进,教师只做适当点拨与协调;教师包容学生在摸索过程出现的失误或误差,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基本实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积累感恩方式,锻炼组织协调能力、自主表达能力和科学钻研能力等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成长。
参考文献:
[1]龚记熠,唐明.基于科研平台的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 [J]. 教育现代化 ,2019,6(41):18-20.
[2](美)奥格雷迪(著),任俊(译).积极心理学走进小学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