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现象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6年11月 下旬刊 教师·学生
161
·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达到一举多得。
我们知道: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只要你善于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因此,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孩子们这种表现欲望更为强烈。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他人讲述,他就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
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
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最可拍的痛苦。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机会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奇特见闻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惊羡的目光,引来伙伴们的啧啧称赞,而这时孩子会非常感到有成就感。
这就将成为他们讲述表达的动力,为了获得更多同伴或其它听众的赞赏,他会想方设法地去猎取,从书本以外寻找更多新颖的故事。
而此时老师也应该是他们忠实的听众,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
对孩子们在日常生活说话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可以要求孩子们说出所讲故事的出处、背景等,这时对其他孩子有着十分积极的诱导作用。
四、比赛激趣,让学生“乐”说
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
我班每周进行两次讲故事比赛。
内容自己定,不管是听到的,看到的或
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都可以在班上讲给同学们听。
这次轮到二组王兵同学了,他不动声色,镇定自若地走上讲台,讲述他的故事,题目是:“毛驴城里有亲戚”,有一次,一个贫寒的农夫赶着驮有农产品的毛驴,进城出售。
一路上农夫老想着自己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可是事与愿违,刚进城,就遇到一个地痞无赖,想抢劫他的货物。
无赖目中无人站在前面说到:“吃饭没有?累不累呢?”,农夫连忙接着说:“吃过饭,有点累。
”无赖轻蔑地又说:“我在给毛驴说话,谁在给你说话呢?”这时农夫又气愤又恼火,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心想:“老子闯荡了一辈子连毛驴都不如,给毛驴说话,却不给人说话,越想越苦恼。
”农夫飞快地走到毛驴跟前,顺手朝毛驴脸上打了两耳光,嘴里还骂道:“狗日的,不早说,弄了半天,你城里还有亲戚呢?不给我说一声,再说我也是你的主人呢,合伙多年。
”毛驴一边吼叫一边乱跳,无赖看到此情景,狼狈不堪地逃走了。
农夫放心地赶着毛驴走向市场。
这时班内掌声不断,不少同学喊道:“太精彩了!太绝妙了!”
总之,说话训练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一环。
我们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珍惜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
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敢说、想说、善说、乐说。
使学生收获到美妙的生活乐趣,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才是一名语文教师的内心所盼。
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现象的思考
张 坤
(北京语言大学 100083)
( 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 100085)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现象进行思考。
首先,简要分析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的具体原因。
其次,提出遏制有偿家教现象的若干对策:发现有偿家教即开除相关教师;尽快建立更为畅通的举报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对学生和家长应施以必要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有偿家教 举报 工资待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61-02步入2016年暑假,中小学教师的有偿家教问题再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杜绝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现象的存在,很多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均颁布一系列有效惩治措施,惩治进行有偿家教的教师。
虽然如此,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的问题仍屡禁不止。
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的原因目前,很多中小学教师之所以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有偿家教,有其重要原因。
首先,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
国家也将教师定位为温饱型工作者。
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中国,部分中小学教师为获得更多收入,不惜进行有偿家教。
其次,市场有需求。
很多家长均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不惜加大教育成本。
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多教育资源,部分家长不惜重金请孩子的授课教师为孩子进行家教。
据了解,北京很多教师从事家教每小时可获取几百元的收入。
在如此之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有偿家教就显得见怪不怪了。
二、遏制有偿家教现象的若干对策对于中小学教师的有偿家教,我国政府早已明令禁止。
虽然如此,中小学教师的有偿家教现象却仍屡禁不止。
为更好的遏制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现象,还学生一个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发现有偿家教即开除相关教师很多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虽对中小学教师的有偿家教颁布了一系列惩治措施,但大都以批评教育为主。
这样的做法对教师而言似乎是不痛不痒的,并未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为遏制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现象的继续发生,建议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出台更为严厉的惩治措施。
一旦发现有中小学教师进行有偿家教,立即要求学校开除相关教师。
乱世必用重典,这样的做法用于遏制中小学教师的有偿家教似乎不妥,但面对日益恶化的中小学教师的有偿家教现象,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相关政策措施出
台后,相信中小学教师即使再想进行有偿家教,也会忌惮于相关政策而对有偿家教望而却步。
2.尽快建立更为畅通的举报机制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在有偿家教的举报方面并未做得尽善尽美。
据了解,很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虽在表面上严令禁止中小学教师进行有偿家教,但是在具体执行方面并未真正执行,对有偿家教仅仅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不作为也是导致部分地方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之风日盛的重要原因。
为遏制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现象的存在,建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健康建立更为畅通的举报机制。
应建立网络和电话举报平台,并且安排专人负责接待举报。
举报平台建立后,应对举报人所举报的内容真实性尽快进行核实,一旦发现举报属实,必须对从事有偿家
教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严惩。
对包庇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的部分领导干部,也应积极进行严惩。
3.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在上述论述中提到,很多中小学教师之所以会铤而走险进行有偿家教,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较低,经济压力较大造成的。
与很多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确实不算高。
尤其是部分偏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就更低了。
教师虽然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他们也要生存,也要生活。
为遏制中小学教师的有偿家教现象发生,国家还应对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逐步调整,让教师的工资待遇变得越来越好。
唯有如此,
他们方能安心从教,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笔者认为,尤其是对于那些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城市,国家更要有针对性的提高这部分地区和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
4.对学生和家长应施以必要教育中小学教师之所以能够进行有偿家教,必然有家长和学生
的配合。
如若家长不愿意掏钱,那么中小学教师又何来有偿家教呢?因此,为有效遏制中小学教师的有偿家教现象,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学生和家长也应施以必要教育。
具体的教育方式可通过召开座谈会、媒体宣传、发放教育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通过教育应让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到有偿家教的危害性,认识到这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危害,是对孩子正常教育权利的一种剥夺。
认识到这一点后,相信会有更多学生及家长自觉远离有偿家教,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生存沃土也会随即消失。
三、结语总而言之,造成中小学教师进行有偿家教的原因有很多。
不管原因为何,中小学教师的有偿家教现象均应为严令禁止的。
为
更好的遏制中小学有偿家教现象的发生,我们应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发现有偿家教即开除相关教师;尽快建立更为畅通的举报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对学生和家长应施以必要教育。
希望本文所提对策可以为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遏制中
教师·学生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6年11月 下旬刊
162
· ·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现象提供更好的措施参考,让有偿家教尽早远离中小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武兴华. 对“有偿家教”屡禁不止的几点看法[J]. 教学与管理,2011(04) .
[2] 贾宝金. 有偿家教的立法规制[J]. 教育评论,2010(01) .[3] 杨旭. 禁止“有偿家教”的地方立法思考[J]. 当代教育科学,
2010(08) .
[4] 霍松月. 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 现代教育科学, 2010(04) .
[5] 周仲飞. 教师有偿家教的背景思考与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 2009(01) .
[6] 董苾芬,刘新玲. 有偿家教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综述[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从“独立”走向“互依”
——教师生存文化的转型
赵传兵
(洛阳理工学院教师教育系 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良好的教师文化环境。
基于相互竞争的教师独立生存文化割断了教师间的分享与流,导致教师封闭的心智模式,使得教师缺失外界的情感支持,滋生教师职业孤独感。
基于心理互依、价值观多元、行为互利的教师合作文化,在营造资源共享、精神相遇、个性自由表达的生存空间过程中,帮助教师在“协作、共享”中实现职业幸福。
创设合作生存文化形成的环境,教师真心参与教研活动,互帮互助中发展教师文化自觉,是教师生存文化转型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生存文化 心理互依 合作生存 独立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62-02课堂上神采飞扬的独舞,作业批改时的专注,研究学生时的沉思,钻研教材时的投入,课后的独立反思 ,教师工作无不显现“孤独”的特征,无怪乎有人说“教师越来越成为一项孤独的职业”。
从发展历程来看,教师职业诞生之时就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出现;发展至今,教师劳动仍然表现出较强的个体性。
劳动个体性使得教师生存状态表现出独立性特征。
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与社会建立内在联系,要求教师成为合作开放型教师。
这需要教师改变“独立”的生存方式,构建新型的教师合作生存文化。
一、教师独立生存文化内涵及成因分析1.教师独立生存文化的内涵
教师独立生存文化也可称为教师个体文化。
在这种教师文化生态下,教师之间彼此隔离、彼此设防,“老死不相往来”。
在独立生存文化背景下,教师非常关注教学权力的不可侵犯、教学过程的自我独立、教学艺术的保护等问题,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缺乏基于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
从这些特点来看,教师独立生存文化关注教师个人的专业自主权,强调教师个体实践知识的价值,以及在独立状态(或自我修炼)下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独立的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拒绝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
[1] 他们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外界输入的信息,也不愿意向外界输出信息,割断了与同事之间的交往,阻碍了同伴之间的经验分享,不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改善;导致了教师封闭的心智模式,不利于教师批判性反思能力的培养;导致了教师职业孤独,不利于教师获得外界的情感支持。
[2] 这使得教师工作越来越个体隐私化,教学问题解决越来越靠单打独斗,好坏任由他人说。
如此发展只会使教师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缺乏职业幸福感,职业倦怠、敬业精神降低也会随之而生。
2.教师独立生存文化产生的原因
(1)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色彩的影响
儒家学派经典著作《论语》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倡导每天多次反省自身;三国时的《典论·论文》中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谈论。
可以说,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内省反思是个体成长的主要方式,孤芳自赏是个体的生存态度,文人相轻被视为交往的心理状态。
这种传统文化氛围再加上教师劳动的个体性特点,培育了教师独自生存的土壤,使得教师之间缺少真正的交流合作,那种“师傅留一手、秘方不外传”的思维方式使得教师互助成为青年教师的一厢情愿;学校文化中过于关注个人业绩、忽视团队建设的制度,使得教师更加信奉“个人至上”的观念,忽视基于合作的教师团队的发展。
(2)学校鼓励竞争的制度文化的影响
学校制度是基于某种标准构建的、用以规范个体行为的学校文化,对教师的行具有导向、规范和控制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学校实行的仍是“科层制”管理制度文化,晋级、奖励与惩罚多基于个体业绩。
为了能够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受到管理层的关注,教师之间会采取“不见硝烟”的恶性竞争:封闭优质教学资源与信息,独享先进的教学理念,保守自己的教学艺术、拒绝教学经验的分享与交流 。
在教学生活、教研活动中,大家消极合作、疲于竞争,缺乏真挚的互勉共享,缺少基于团结协作的教
师智慧的交流,缺失孕育新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肥沃土壤,从而阻碍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3)学校共同精神文化缺失的影响
学校共同精神文化反映的是学校师生员工对学校培养目标、办学理念以及发展愿景的认识与接纳程度,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反映着教师积极的精神面貌,体现“校荣我荣”的集体主义精神,一般蕴藏于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以及行为中蕴含的大家共识的价值和信念。
一个缺乏共同精神文化的学校,个体对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漠不关心,仅仅关注个体的发展与成功,如此背景下的教师教学也仅关注个人的教学成绩,“教师往往强调学科身份的认同,忠于自己的任教科目,从而在教学中各自为政、互不干涉”。
[3]教师越来越把自己孤立在自己的小学科圈子中,不参与跨学科的教研活动,拒绝与他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奉行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其实质是拒绝基于合作的互助成长。
二、合作生存文化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1.教师合作生存文化的内涵
美国学者安迪·哈格里夫斯把教师合作文化分为人为合作和自然合作文化两种类型。
自然合作文化是建立在教师之间开放、互信和支持的基础之上。
[4]基于自然合作的教师生存文化关注教师的生存幸福指数与发展,是教师在自发自愿、相互扶持、携手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凝聚而成的教师存在文化。
它倡导为教师营造一个资源共享、精神相遇、个性自由表达、身心愉悦、情感流动的生存空间,使教师在“协作、共享”中找寻自己职业生活的本真意义。
[5]在合作生存的文化环境中,各位教师相互信赖、心理相容、相互支持,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目标。
2.教师合作生存文化的特点(1)共生共存的心理相依性
心理相依是指团队成员之间心理上相互依赖、行动上相互信赖的心理特征。
心理相依是教师合作生存的基石,也是教师精神文化的核心。
心理相依的前提是教师之间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而且能意识到个体行为对团队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目标的实现关乎到团队目标的实现,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在心理相依的团队中,每位教师的行为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并有着共同努力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教师之间必须具备宽容的心理氛围,具备优质资源共享的品质,在解决教学问题时互助互依,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共同发展。
(2)主体价值观的多元性
教师合作生存文化的关键是“合作生存”,但合作生存并不消解教师的个体特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要进行个性教育必须有个性张扬的教师。
在合作生存文化中,每个教师都是具有特色教学观的主体,同时又构成具有合作特征的团队主体;也就是说,合作生存文化并不强调教师教学观的统一性,因为在静如止水、没有任何冲突的“和谐”情境中,难以产生思维交流的火花,难以产生观念的碰撞与冲突,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也就归于平淡,这样就难以促进教师的快速发展与成长。
(3)行为结果的互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