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CDC 抗流感治疗建议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小儿使用剂量是多少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小儿使用剂量是多少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小儿使用剂量如下:
1.治疗流感病毒感染:
- 新生儿(0-2周龄):2 mg/kg,每天2次,共给药5天。
- 婴幼儿(2周-1岁):3 mg/kg,每天2次,共给药5天。
- 儿童(1-12岁):3 mg/kg,每天两次,共给药5天。
- 青少年(12-18岁):75 mg,每天两次,共给药5天。
2.流感病毒暴露预防:
-新生儿(0-2周龄):不适用。
-婴幼儿(2周-1岁):不适用。
- 儿童(1-12岁):3 mg/kg,每天一次,给药10天。
- 青少年(12-18岁):75 mg,每天一次,给药10天。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的剂量应根据儿童的具体
体重计算。
此外,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在服用前应该与食物一起服用,以减
少对胃肠的刺激。
在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或预防流感病毒感染时,建议儿童患者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严格按照药物说明或医生的建议使用,不得自
行调整剂量。
此外,儿童在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期间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
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
总之,儿童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的剂量需根据体重进行计算,具体剂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另外,药物使用期间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反应,并确保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
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2009年全球爆发新甲型H1N1流感疫情, 住院患者中有40%~66%影像学检查显示有 肺炎,其中有22.9%~42.0%可能进展为急 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全部住院 患者的病死率为2.7%~11.0%[10-13].
近年来,我国还先后出现了H5N1及H7N9 禽流感疫情,截至2015年2月23日,我国 共报告571例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确诊 病例,其中212例(41%)死亡[14].同时有 散发H10N8[15]、H5N6[16]禽流感病毒感 染患者报道,且多为重症。
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 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16版)
大纲
流感概述 流感诊断与抗病毒药物治疗 常用的流感病毒药物 小结
一、流感概述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 (Orthomyxoviridae),大多呈球形颗粒状,根 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分为甲、乙、丙三 型[1].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和神经氨酸 酶的不同分成多个亚型,目前已发现的血凝素有 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 (N1~9)[1],在人类中流行的主要是甲型H1N1和 甲型H3N2亚型[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均仅有一 个抗原亚型,且宿主种类有限,较少发生流感大 流行[3-4].
在流感流行时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需 要考虑是否为流感:(1)发热伴咳嗽和 (或)咽痛等急性呼吸道症状;(2)发热 伴原有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3)婴幼 儿和儿童发热,未伴其他症状和体征;(4) 老年人新发生呼吸道症状或原有呼吸道症 状加重,伴或不伴发热;(5)重病患者出 现发热或低体温[1].
吸入扎那米韦由于缺乏在重症流感患者中 应用的数据而不被推荐。一些专家推荐免 疫低下患者和重症住院患者可使用大剂量 奥司他韦(成人肾功能正常者:150 )抗病毒药物在流感预防中的应用 抗病毒药物是接种疫苗预防流感的有效辅 助措施,其预防流感的有效率为70%~90%, 但不能代替疫苗[19].为了减少抗病毒药物 耐药病毒株的出现,不推荐大范围或常规 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流感,不鼓励由于社 区、学校、度假营或其他场合的潜在暴露 而对健康儿童或成人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 预防[19].
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
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大多呈球形颗粒状,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分为甲、乙、丙三型[1]。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不同分成多个亚型,目前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H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N9)[1],在人类中流行的主要是甲型H1N1和甲型H3N2亚型[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均仅有一个抗原亚型,且宿主种类有限,较少发生流感大流行[3,4]。
流感流行病学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发病率高[1]。
全球每年有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发生流感[5],大部分流感患者可以自愈,但也可出现肺炎、脑炎或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据估计,全球每年有300万~500万例重症流感,导致25万~50万患者死亡[6,7,8]。
我国季节性流感疾病负担调查显示,2003–2008年我国北方和南方每年由流感引起的超额死亡率分别为18.0/10万和11.3/10万,其中死于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者达49.2%和46.2%[9]。
2009年全球爆发新甲型H1N1流感疫情,住院患者中有40%~66%影像学检查显示有肺炎,其中有22.9%~42.0%可能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全部住院患者的病死率为 2.7%~11.0%[10,11,12,13]。
近年来,我国还先后出现了H5N1及H7N9禽流感疫情,截至2015年2月23日,我国共报告571例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212例(41%)死亡[14]。
同时有散发H10N8[15]、H5N6[16]禽流感病毒感染患者报道,且多为重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新甲型H1N1流感及其他流感药物干预指南、我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1]以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17]均推荐并强调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流感,但鉴于目前流感多发及重症病例频发的形势,临床实践中流感抗病毒药物的早期诊治策略尚不明确,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如婴幼儿、妊娠女性、老年人(年龄≥65岁)、重症患者等的治疗策略缺乏规范。
达菲
Disease burden due to influenza is significant.
1918 Spanish Flu (H1N1) killed more Americans than World War І. (Photo from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Website) Aug 23rd, 2009, over 209,438 laboratory-confirmed cases of 2009 H1N1 influenza viruses with at least 2,185 deaths have been reported by WHO.
OH HO O HO OH H 3C H 3C O O OMs
OEt CH 3 O O O CH 3 OMs
OEt O
8
CH 3 O O H 3C HO OMs OEt CH 3
9
OEt O O H 3C H 3C O CH 3
10
OEt O O HO N3
11
CH 3 O OEt O H 3C N3 OH H 3C CH 3 O
CH3
O O
5
N3
O
NH
6
7
NH2
2 罗氏(Roche)公司的工业化路线
目前达菲由罗氏公司研发生产,1999年在瑞士上市,罗氏的合成目标是发 展一条高效的不使用有毒或是有危险性的试剂,能够大量制备的合成路线.他 们的工业化路线.首先对羧基乙酯化,以缩丙酮保护莽草酸的邻位顺式二羟基, Ms保护C-5位羟基,以三氟甲磺酸催化实现缩丙酮到缩戊酮的转换得到化合物 10.接下来以EhSiH/TiCl4在DCM中--35℃开缩酮,结果以32:1的高选择性 高收率地得到化合物11,该步也是罗氏公司合成路线中的特色之一:由缩戊 酮保护的二醇化合物还原构建戊醚键.接下来碱性条件处理得到环氧化合物 12,叠氮化钠开环氧以9:1的比例得到一对叠氮醇的非对映异构体混合物13 和14,化合物13和14经过还原环化反应可得到同一化合物15,粗产品化合物 15直接以叠氮化钠开三元氮杂环,得到叠氮氨基化合物16,接下来氨基乙酰 化保护,还原稷氮,得到化合物17,随后以磷酸处理得到磷酸盐,产物在乙 醇中重结晶,以≥99%的纯度得到达菲.具体见下图合成路线-2:
达菲
本品通过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 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传播。
口服给药后,奥司他韦很容易被胃肠道吸收,大部分 被肝、肠酯酶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至少75%的口服剂量 以活性代谢产物的形式进入体循环。同活性代谢物相比, 药物前体的暴露小于5%。药物前体和其代谢产物的血浆 浓度与服用剂量成比例,并且不受进食影响。
在III期临床试验中,病人从出现临床症状后开始用磷酸奥 司他韦治疗,不超过60小时。这种治疗显著缩短了流感症 状和体征持续的时间,最多时减少45小时。与安慰剂对照, 确诊为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服用磷酸奥司他韦可使疾病的严 重程度减轻大约40%。更重要的是,磷酸奥司他韦减少那 些与抗生素治疗流感受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健康年 轻成年人群减少50%,老年人群减少75%。这些并发症包 括气管炎、肺炎和鼻窦炎。
HO
HO OH
8
CH3 O
OH O
H3C H3C
OEt O
OEt
O
O
O
OMs
9
CH3 O
OEt O
CH3 O
OEt O
O CH3
OMs
10
CH3
O
OEt O
H3C HO OMs
11
H3C O
12
H3C HO N3
13
CH3
+
H3C
O
N3 OH
14
OEt O
CH3 O
H3C HN
15
OEt O
CH3 O
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儿童流感治疗方案(最全版)
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儿童流感治疗方案(最全版)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流感病毒(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的易变性和不可预知性,常造成流感的暴发流行,甚至造成全球范围的大流行[1]。
每年有5%~10%的成年人、20%~30%的儿童罹患流感,有300万~500万重症患者,造成25万~50万人死亡[2]。
而儿童是流感的高发人群及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为进一步提高儿童流感的诊断及治疗水平,国内外均制定了流感诊断和治疗推荐方案和专家共识,以期为流感患儿的治疗提供方向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减轻并发症。
2011年我国卫生部刊发了流感诊断与治疗指南,但其中涉及儿童流感的内容较少。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组织我国流感防治研究领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临床、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专家,在总结既往流感诊疗方案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定了适合我国儿科临床使用的《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3]。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和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2016年提出了《2016-2017年控制和预防儿童流感的推荐方案》[4]。
现主要介绍流感的临床分型、治疗及重症病例的治疗。
1 临床分型根据儿童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情况分型,给予不同的干预方案。
1.1 流感样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实验室确定诊断为某种疾病的依据[5] 。
1.2 疑似流感病例在流感流行季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考虑疑似流感病例[6]:(1)发热伴急性呼吸道症状和/或体征(婴幼儿和儿童可仅表现为发热,不伴其他症状和体征)。
(2)发热伴基础肺疾病加重。
(3)住院患儿在疾病恢复期间又出现发热,伴或不伴呼吸道症状。
在全年任何时候,出现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并且发病前7 d内与流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者,应高度怀疑为流感患儿,需及时进行流感病原学检查。
新型流感介绍与因应措施
抗生素
新型流感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而 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因此不推荐使 用。
辅助治疗
休息
患者应尽量休息,避免过 度劳累,以加速身体的恢 复。
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 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
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 够的营养和水分,有助于 身体的康复。
影响。
增加医疗系统负担
新型流感的爆发需要大量的医疗 资源和医护人员,可能使医疗系
统面临严重压力。
促进公共卫生投资
政府和社会可能会增加对公共卫 生领域的投资,以应对新型流感
的挑战。
社会心理影响
01
02
03
引发恐慌情绪
新型流感的爆发可能导致 公众恐慌,对社会稳定产 生影响。
增加心理压力
感染新型流感的患者可能 需要面对身体和心理的双 重压力,产生不良心理影 响。
参考文献列表
•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situation summary, updated 11 February 2020. Available at: /coronavirus/2019-ncov/summary.html. Accessed on: 13 February 2020
02
新型流感的症状与危害
症状表现
发热
突然发热,体温高于38℃。
咳嗽
咳嗽频繁,咳痰多。
喉咙痛
喉咙疼痛,吞咽困难。
肌肉疼痛
全身肌肉疼痛,乏力。
头痛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
合理用药—流感抗病毒药物使用
流感抗病毒药物使用
1.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
2.流感与普通感冒是否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
(1)普通感冒
2012年《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过度使用抗病毒药物有明显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2015年《特殊人群普通感冒规范用药的专家共识》: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感染引起,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故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2)流行性感冒
2011年《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与普通感冒不同,目前已有特异性抗流感病毒药物。
流感患者只要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大多不再需要对症治疗。
例如:
3.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在儿童流感中的应用建议。
流感患儿容易出现并发症,有研究表明,采用NAI抗流感病毒治疗(包括帕拉米韦、磷酸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可有效缩短流感病程。
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NAI包括磷酸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其中:
磷酸奥司他韦在我国推荐可用于<1岁儿童的流感治疗;
扎那米韦用于>7岁儿童的治疗;帕拉米韦时第一个批准的静脉应用的NAI。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 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 [J]. 中华内科杂志,2012,51(4):330-333
[2] 卫生部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编撰专家组.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10):725-734。
奥司他韦、阿比多尔、玛巴洛沙韦药物分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用药方案、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及要点总结
奥司他韦、阿比多尔、玛巴洛沙韦药物分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疗效性、药代动力学、用药方案、特殊人群、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区别及要点总结分类及作用机制的区别适应症区别奥司他韦适用于成人及儿童甲、乙型流感的治疗和预防奥司他韦是首个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甲、乙型流感的一线治疗用药。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推荐对于疑似或确诊流感的患者,在症状开始的 48 h 内尽快口服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还可用于流感暴露前、后的预防性用药。
对于流感暴露前的预防,建议从流感开始活动至整个流感活动期间内均应用药;对于流感暴露后的预防,应在暴露后 48 h 内,给予1次/d 的预防量,如果暴露时间超过 48 h,或有流感症状出现,尽早开始进行足量的经验性抗病毒治疗。
阿比多尔在推荐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阿比多尔适用于用于成人甲、乙型流感的治疗,而当前 WHO 和CDC 均未推荐。
此外,阿比多尔在俄联邦可用于治疗 2 岁以上儿童的流感,但在国内儿童循证证据不充分,临床使用较少。
玛巴洛沙韦推荐用于既往健康的成人和 5 岁及以上儿童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或存在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的成人和 12 岁及以上儿童流感患者。
批准用于 5 岁及以上流感暴露人群的预防;且国内的专家共识推荐使用玛巴洛沙韦用于未接种流感疫苗或接种流感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能力的重症高危人群暴露后的紧急临时预防。
疗效性区别奥司他韦 vs 玛巴洛沙韦玛巴洛沙韦缓解流感症状时间与奥司他韦相当,至病毒排毒停止的中位时间较奥司他韦缩短 48 h;治疗流感的同时,能够降低家庭内 ( 二代) 传播。
此外,玛巴洛沙韦在改善乙型流感症状方面显著优于奥司他韦,流感症状改善时间较奥司他韦缩短 27.1h。
奥司他韦 vs 阿比多尔在症状出现 48 h 内启动抗病毒治疗,总病程、发热和卡他症状可缩短 2-3.3 天,两者效果相当。
药代动力学区别用药方案及特殊人群应用区别奥司他韦、阿比多尔和玛巴洛沙韦的用药方案由于玛巴洛沙韦半衰期长,其全病程只需要服药 1 次,与奥司他韦及阿比多尔多次给药相比,其用药依从性更好;奥司他韦主要经肾排泄,肾功能不全者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美国CDCNHSN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监测定义和急性医疗机构感染的分型标准 2009版
美国CDC/NHSN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监测定义和急性医疗机构感染的分型标准(2009年版)一、背景自1988年以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了2个文件,文件中定义了医院感染和以监测为目的的急性医疗机构感染类型的标准;文件取代了被认为过时的条款,使用通用术语“医疗保健相关感染”取代“医院内感染”;文件取消了临床脓毒血症的标准1[自2005年1月起在国家医疗保健网(NHSN)中生效]和实验室证实的血流感染(LCBI)的标准(实验室证实的血流感染标准2c、3c、2b、3b分别被NHSN于2005年1月和2008年1月去除);“植入”的定议已稍作修改,它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标准的变化,例如,临床脓毒血症适用的人群仅限于年龄≤1岁的患者;另一个例子是,当手术切口超过1个时,手术部位感染的描述已经具体到感染是否影响到主要的和次要的切口。
有关如何将这些标准用于NHSN监测的其他信息,请在NHSN网站上(/ncidod/dhqp/nhsn.html)参阅NHSN手册:《患者安全协议》。
每次修改,他们都将在NHSN网站公布。
二、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监测定义为监测急性医疗机构内的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美国CDC将医疗保健相关感染定义为:因感染的病原体或其毒素导致的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且该感染在患者进入医疗机构时不存在或不处于感染的潜伏期。
(一)感染分类医疗保健相关感染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感染因子引起。
1.内源性感染因子来自于患者自身,如皮肤、鼻子、口腔、胃肠道或阴道,这些部位通常是微生物居住的地方。
2.外源性感染因子来自于患者体外,例如护理患者的工作人员、探视者、医疗设备或医疗环境。
(二)其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1.感染的临床证据可来自直接观察感染部位(如伤口)或病历中的信息或其他临床记录。
2.对于某些类型的感染,可由内科医师或外科医师通过手术中的直接观察、内窥镜检查、其他诊断研究或临床判断做出感染的诊断,除非有其他相反的证据。
2024年疾控大学习国内外传染病监测预警案例分析答案
国内外传染病监测预警案例分析2024年疾控大学习答案参考答案附后1.目前,欧洲CDC针对流感活动的预测指标有(5分)A.ILI和ARIB.ARIC.ILI2.目前,美国CDC将流感活动强度分为()级(5分)A.13级B.10级C.8级3.目前,欧洲CDC获得流感活动分级所采用的主要的模型是(5分)A.MEM模型B.GLM模型C.Serfling回归4.目前,美国CDC针对流感住院人数的预测采用哪种工作模式(5分)A.CDC负责提供数据,仅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采用ARIMA 模型进行预测并公布预测结果。
B.CDC负责提供数据,与多个预测团队合作,每周CDC公布一个集合预测结果。
C.CDC负责提供数据,仅由预测和疫情分析中心采用SEIR模型进行预测并公布预测结果。
5.目前,中国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CIDARS)采用的预警方法包括(5分)A.时空预警模型B.以上均包括C.单病例预警D.时间预警模型6.传染病多源数据预警平台建立和应用的意义包括()。
A.提供科学决策支持B.提高公众健康意识C.促进全球健康协作D.提升传染病早期预警能力7.中国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存在的不足包括()10分)A.未能深入比较基于短期基线数据和基于长期基线数据的时间模型方法的效果。
B.时间模型的疑似事件率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预警信号的特异性,减少假阳性信号。
C.模型方法以及阈值的设置有待继续优化。
D.不同传染病的预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各病种的疑似事件信号占其预警信号的比例不同。
8.下列关于美国CDC与欧盟CDC针对流感流行严重性预警说法正确的是()。
A.欧盟CDC将流感相关死亡的大幅增长阈值设定为基线阈值+2倍标准误。
B.与美国CDC相比,欧盟CDC使用的模型灵活性更强。
C.美国CDC将肺炎与流感相关死亡比例的流行阈值设定为基线阈值+2倍标准误。
D.首先通过历史数据拟合回归方程,再应用到目标时间段获得预值作为基线阈值。
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流感病毒感染机制
流感病毒在感染宿主的时候,先以病毒表 面的血凝素(HA)结合宿主细胞膜表面的 唾液酸受体,故HA的特异性决定了流感病 毒能够感染的宿主种类。
甲型流感病毒:18种HA亚型,11种NA亚 型。不同的组合,不同亚型的甲型流感病 毒,在感染宿主类型,感染力和致病力等 方面各有不同。
病毒能否结合宿主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是感染的关键 制
20
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2016,96(2):85-90.
目录
1
流感的概述
2
流感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3
流感的抗病毒治疗
4
常用的流感抗病毒药物
流感抗病毒治疗
成人流感患者
实验室病原学确诊或高度怀疑流感,且有并发症高危因素的患者, 不论基础疾病、疫苗状态以及流感严重程度,应当在发病48h内给 予抗病毒治疗。
2015-2016年
H7N9的病死率高达41% 同时散发H10N8、H5N6禽流感病毒 感染患者,多为重症
目录
1
流感的概述
2
流感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3
流感的抗病毒治疗
4
常用的流感抗病毒药物
诊断标准
疑似流感病例
任何时期 在任何时期,出现发热伴咳嗽和(或)咽痛等急性呼吸道症状,并且可以追踪到与流 感相关的流行病学史(如患者发病前7d内曾到有流感暴发的单位或社区、与流感可疑 病例共同生活或有密切接触、从流感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行归来等)需要考虑流感 流感流行时期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1]: •1)发热伴急性呼吸道症状和/或体征; •2)发热伴原有慢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 •3)婴幼儿和儿童发热,未伴有其他症状和体征; •4)老年人新发生呼吸道症状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伴或不伴发热 •5)重病患者出现发热或低体温。
华医网医学继续教育解答
华医网医学继续教育解答突发中毒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概述1 有关中毒的概念,描述错误的是D2 公共事件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在D3 突发中毒事件的应急工作的重点是C4 突发中毒事件中,负责组织做好对可能导致突发中毒事件相关产品的质量监督的部门是D5 突发中毒事件中,专业应急队伍应接受()的调用B6 突发中毒事件中,负责组织应急解毒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的部门是()A7 目前化学品专利数量第一的国家是()B8 关于公共事件发生突然性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A9 突发中毒事件中,疾控机构的职责不包括()A10 毒物泄露造成的最为突出的后果是()C11有关毒物的种类特点,描述错误的是()D急性气体中毒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理1对于氯气中毒事件的病人紧急处理,正确的是()D2关于气体的定义,应该是在何种条件下()。
A3氯气对人体的最低致死浓度为()A4现场检伤过程中绿色表示为()A5氯化物中毒事件的现场紧急处理应该是()A6应急反应的终止条件包括()D7硫化氢对人体的最低致死浓度为()A8关于急性中毒,下述正确的是()D9氨中毒的后续治疗中,动脉血氧饱和度应该保持在多少以上()D10有关现场调查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11下述不属于把气体按照化学性质分类的是()D12进入气体浓度较高的环境内,规定()D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准备1 医学救治不包括下列哪项()A2一级响应要求C3公众洗消由()承担D4()的洗消任务主要针对先期到达的及进入污染区的本队伍成员进行洗消B5后送组一般由()人承担C6 ()是突发事件伤员处置的重要环节,一般由120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组成的急救车队承担B7突发中毒事件现场指挥是由()承担A8中毒事件的医学处置一般要设立()级指挥A9 各级各类应急力量的设备器材和药品的采购,储存与管理,应遵循()的原则D10建议在洗消站入站口和出口分别设立检伤分类组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1负责现场处置的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专业队伍人数一般在()D 12医疗卫生处置任务承担的主体不包括D急性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2急性抗凝血类杀鼠剂院内救治经口中毒不足()的病人应进行洗胃A3群体性中毒事件特征是()D4急性抗凝剂类杀鼠剂中毒的样品采集()C5急性抗凝血类杀鼠剂事件应急响应终止条件说法错误的是()D 6抗凝血类杀鼠剂可分为两大类,下列不属于茚满二酮的是()A 7下列非急性抗凝血类杀鼠剂中度中毒的是()C8急性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特效解毒药物使用过程中应注意()A9 急性抗凝血类杀鼠剂特效解毒药物()B10抗凝血类杀鼠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影响凝血酶原及部分凝血因子的合成B高血压分级诊疗效果评价及病例分析高血压分级管理1<<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修订版)中,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推荐舒张压目标应<()mmHg D2目前中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估计全国有高血压患者()B3高血压防治的金字塔模式,其中在金字塔最底层的是()C4高血压慢病管理的核心是()A5对于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肥胖时,药物治疗首选()B6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修订版)中,对于轻,中度升高,建议()周内再复测血压2次,均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则诊断为高血压B7控制体重是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手段,要求将BMI控制在()Kg/m2以下C8高血压管理的关键是()管理C9高血压患者应根据血压是否达标确定随访管理级别,其中血压达标者要求()个月随访1次D10 根据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1级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在()mmHg和或舒张压在()mmHg A11美国JNC 8高血压指南强调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和()A12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包括限盐,要求每人每日食盐量逐步减至()g D13对于初诊为中风危险的高血压患者,要求随访检测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个月C 肾脏和肾性高血压的诊疗1高血压肾损害可呈持续性蛋白尿,24小时定量常小于()g,镜检时有形成分少D2钙拮抗剂具有肾保护作用,以下哪项不属于它的作用机制()B3以下哪项不属于ACEI/AB治疗肾高血压的作用机制C4以下对肾高血压现状的认识,错误的是()D5 肾动脉狭窄≧(),且能证明狭窄与血压存在因果关系者须考虑肾动脉支架置入术C6肾血管性高血压诊断的金标准是()A7 肾动脉所置放支架的患者,术后降压有效率以()疗效最佳B8以下哪种手段可评估肾功能()D9 高血压肾损害的高血压病史常长于肾脏病史,出现蛋白尿前一般有()年以上高血压A 10()在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占有愈来愈重要的位置,是保护肾脏最有效的药物B11肾实质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原则,错误的是()C12 50岁以上患者肾动脉狭窄的原因主要是() A内分泌性高血压的临床诊疗1库欣综合征首选的治疗方法是()C2以下对嗜铬细胞围手术期管理的认识,错误的是()B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可以确诊C4以下对内分泌性高血压特点的认识,错误的是()C5嗜铬细胞瘤三联征,不包括以下哪项()D6以下哪项不能用于库欣综合征的病因诊断()A7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检测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前至少停用螺内酯()周B8库欣综合征的筛查试验,不包括以下哪项()A9 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首选()A10 嗜铬细胞瘤大于()cm选择开放手术,防止肿瘤破裂,避免复发B11肾上腺皮质增生的临床表现,不包括以下哪项()C12 以下哪项不属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试验()A13 先兆子痫是指妊娠20周后出现的高血压,伴24h尿蛋白≧()mg D高血压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进展1利尿剂尤其适用于合并()的高血压患者B2左心室肥厚,稳定型冠心病,脑血管病,颈动脉IMT增厚及老年高血压可以首选()A3合并前列腺疾病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可优先选用()B4以下哪项属于作用于醛固酮靶点的药物()C5()无绝对禁忌症,降压疗效显着,与其他4类基本降压药物均可联合使用A6由于α受体阻滞剂容易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一般不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C7以下哪类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A8目前波生坦只被批准用于治疗()B9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机制是()D10 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抑制剂主要副作用是()C11以下哪项属于中枢降压药()D12 ()适用于伴有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或蛋白尿的高血压患者D13在高血压药物的联合使用中,以下哪项是禁忌的()A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的感染控制1通常住院时间超过多长时间感染的几率就会明显的加大C2WHO所提倡的感染控制中“清洁卫生”策略不包括下列哪项C 3与手术部位的感染危险指数成反比的是什么C4手术部位感染占院内感染的比例为多少C5在以下保暖方式中最有效的是A6 SSI造成的损失有哪些D7卫生部承诺的五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不包括C8 关于备皮与感染的关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9 以下备皮方法感染率最高的是C10感染预防的创新观点“零宽容”的提出是在C11 02分压降低可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机制不包括什么C年“世界患者安全联盟”提出的首个挑战口号是A外科的预防用药1 II级标准洁净手术室区空气洁净级别是B2 美国“十万生命运动”中针对SSI的6种干预措施不包括B3 手术中每小时换气的次数为D4 如果伤口发生了微粒污染,导致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量仅需A5手术部位感染的来源有D6正确地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降低的手术部位感染比例是C7以下手术可在IV级准洁净手术室进行的是A8 以下通常不必使用I级特别洁净手术室的是C9 Sontara面料产生微粒的个数通常为A10 “在手术室内不使用UV放射来预防SSI”的证据类型为B11 感染控制的先进措施不包括B12 关于SSI中空气传播细菌,说法错误的是B净化空气处理系统1美国建筑协会(1996规定)每小时最少换气的次数为C2洁净手术室功能组成部分有D3 相对湿度多少时,细菌浮游10min后即死亡C4 对于控制手术室感染WHO证实无效的措施不包括C5在常温下,达到多少则不论温度高低都要发霉D6 我国《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把I 级手术室相对湿度定在C 7“在施行污染4的手术后,不需要特殊的清洁或关闭手术室”的证据类型为A8 在净化空气的处理中送风系统送风方式是A9 “不要在手术室或手术间门口放置未干的席垫”的证据类型为B10 净化后的空气被排到手术区域前经过的最后装置是C11过滤段的第一道过滤系统是A12 日本有关医院的标准要求湿度保持在B外科洗手与器械消毒1 对结核杆菌,消毒效果最好的是A2 关于手术室洗手要求抗菌皂液擦拭的时间为A3 超声波清洗机的清洗效率是手洗的多少倍D4 器械生锈的不良后果有哪些D5 理想的外科洗手液的特点有D6 关于美国CDC洗手规范,说法错误的是D7 WHO 对灭活TSE的推荐,说法错误的是D8 关于针对朊病毒的消毒,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9 关于超声清洗,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10 关于克雅病,说法错误的是C11 以下对消毒剂抵抗力最强的是A12 关于外科洗手中对于指甲的要求,说法错误的是B清洗效果的监测与认证1以下不属于与纤维和粉尘有关的并发症的是C2布包装的无菌物品保存期为D3 预防SSI的措施,说法错误的是C4 关于正确的脱毛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5 关于生物膜的特征,说法错误的是C6 导致生物膜产生的人为过失有D7 关于生物膜,说法错误的是B8 关于清洁与灭菌的关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9 生物膜形成的第一步是A10 以下物体表面上可形成生物膜的是D11 已证明的WHO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不包括B12 根据指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是B临床用药安全的影响因素与风险防范PIVAS的管理探索与实践1归属综合性医院的药学部门管理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的建设模式是()B2 不是必须作皮试的药品是()C3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的发布,有利于()D4 不宜用5%GS 溶解的药物是()D5配置好的皮试液应在冰箱中保存,不得超过()B6 PIVAS 流程上的质量管理,要做到管理方式()B7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药品说明书提示,最大日剂量4不超过()D8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的建设模式不包括()C9注射用环磷酰胺的水溶液可维持稳定()B10 PIVAS的链式防控目的不包括()A11以下各项不属于药师培训内容的是D12 关于使用TPN当中的注意事项,说法错误的是()D13 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的PH值为D临床药师在药品安全风险防范中的作用1关于合理用药咨询D2 以下各项不是临床药师的职责的是D3关于药物缬沙坦的说法错误的是B4用药错误是导致临床药物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每年医疗差错中的()与用药错误有关B5 不能与伏立康唑联合应用的药物是B6医嘱审核的重点关注方向不包括D7我国有近()以上的住院患者使用注射,静脉输液方式给药D8 临床药师培养的背景不包括C9以下各项,不属于临床药师四查对象的是A10美国的一项调研资料表明,致死性药品不良反应中,可以通过药师的工作加以预防的占()C11临床药师的工作范畴不包括D药品安全性监测与风险防范1 药品质量问题引起药物不良事件的特点是C2从事治疗药物检测的专岗临床药师的职责是A3以下各项属于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是B4B型药品不良反应与()有关D5药品的再评价内容不包括D6药品再评价的具体措施不包括C7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是B8引起海边肢畸形儿的药物是C9关于A型药品不良反应,说法错误的是C10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不包括D11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是D12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大量药物致聋儿童,主要药物是A13 新的,严重的ADR应()报告B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实践与案例解析1药品安全事件防范,发现与处置的关键控制点是C2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动态报告的要素不包括B3新的或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的时限是A4检测流程的最终环节是C5对不良事件报告的审查内容不包括D6 暴露问题和风险警示信号产生的过程是B7不良反应报告的原则是B8 单病例报告中,不良事件时间段/点的描述不包括D9应该立即报告的不良事件是D10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报告特点,不包括D11 目前医疗机构ADR报告的来源主要是C12 关于单病例报告的注意事项说法正确的是D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规范化诊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1禽流感病毒加热至65°()分钟以上可灭活D2H7N9禽流感不建议使用以下药物C3禽流感患者病情出现下列情况,应进行氧疗D4扎那米韦治疗禽流感适用于()岁以上人群D5禽流感重症病例无创通气治疗()小时无改善,需及早考虑实施有创通气A6禽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B7对可疑的禽流感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宜首选A8禽流感感染的高危人群为在发病前()天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特别是中老年人B9禽流感患者当年龄≧()岁是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D10禽流感诊断的次要标准,下列错误的是A狂犬病的正确认识1下列哪项不是狂犬病的分期A2狂犬病伤口处理时,冲洗每一处伤口至少()分钟D3下列关于狂犬病病毒的生存条件说法错误的是B4狂犬病初次暴露后注射免疫球蛋白的用量为()IU/Kg D5下列关于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说法错误的是C6关于狂犬病初次暴露后疫苗接种的说法,,错误的是A7世界狂犬病日是()D8 狂犬病伤口确需缝合者,清创消毒后,至少()小时后再做外科处理B9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不包括D10狂犬病超过3个月以上再次暴露者,需第()天和第()天各接种1剂疫苗A 登革热的诊断与治疗1出现下列哪项症状预警提示登革热极期的开始A2下列哪项不是登革热出血热的临床诊断标准C3登革热患者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灭蚊,病程超过()天且热退()小时以上可解除D4 登革热病毒有()个不同的血清型C5下列哪项不是登革热急性发热期的表现A6登革热主要传染源是A7下列关于登革热的治疗,说法错误的是A8 登革热接触者医学隔离()天D9 下列哪项是登革热出血热的表现A10登革热极期是在病程的第()天C黄热病的诊治1关于黄热病的说法,错误的是C2下列哪项是黄热病中毒期的表现D3黄热病抗病毒治疗可给予D4下列哪项不是黄热病的典型临床过程分期A5接种减毒黄热病17D株制备的疫苗,可有效的预防感染。
流感病毒相关重症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全文)
流感病毒相关重症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全文)摘要在美国及世界各地,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造成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温带气候国家,流感在冬天达到流行高峰。
建议美国6个月及以上人群、世界其他地区流感并发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儿童和老年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一项观察性研究报告了接种流感疫苗的有效性,能够降低严重疾病需要住院、入住ICU和死亡的风险。
在流感流行季节,危重患者入院时存在并发症,如潜在慢性疾病加重、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呼吸衰竭,应考虑为流感。
推荐对住院患者的呼吸道样本进行流感病毒分子检测。
因抗原检测敏感性较低,不推荐用于重症患者;测试结果阴性不应该用于临床决策;呼吸道标本应进行流感病毒分子检测,因为患有下呼吸道疾病的危重患者可能已经清除了上呼吸道的流感病毒,但下呼吸道仍持续存在流感病毒的复制,应对气管内吸出(优先)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标本(如果收集用于其他诊断)进行流感病毒分子检测。
观察性研究报道,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s)对成人重症流感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够提高生存率。
较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具有最大的临床获益,建议危重症患者应用标准剂量奥司他韦(成人75mg,2/日)肠内给药,利于吸收。
观察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目前不建议用于儿童或成人流感住院患者,包括危重患者,但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或感染性休克除外。
一些治疗流感的药物制剂正在研发中。
研究背景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在温带气候国家,包括美国,流感主要发生在冬季,而在热带地区,流感活动具有多样性,多数有流感病毒感染症状的人合并自限性上呼吸道感染。
有研究估计,在2010 –2016年美国每年大约有8.3%的人患有流感,流感的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疾病,包括致死性疾病。
在2010年-2018年期间,美国约有430万-2300万人感染流感,14万-96万人住院,1.2-7.9万人死亡。
CDC流感监测方案
CDC流感监测方案引言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感染流感病毒。
针对流感的监测对于及时掌握流感的流行程度、病毒变异情况以及流感疫苗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流感监测方案,以确保及时、精确地监测和报告流感病例。
本文将介绍CDC流感监测方案的内容和操作流程。
流感监测方案概述CDC流感监测方案的目标是监测和报告全美国的流感活动情况,包括病毒监测、疫苗有效性监测、流感病例监测等内容。
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流感病例监测:通过收集全美国的流感病例数据,包括病例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病毒株分析等信息,来评估流感的流行程度和病毒变异情况。
2.流感病毒监测:监测全美国范围内的流感病毒株的变异情况和流行趋势,包括监测主要流感病毒株的抗药性情况。
3.流感疫苗有效性监测:评估流感疫苗的效果和有效性,包括评估流感病例中已接种疫苗的比例以及已接种疫苗的保护效果。
4.流感监测网络:CDC建立了一套覆盖全美国的流感监测网络,包括医疗机构、实验室、学术研究机构等,用于收集和传输流感相关数据。
操作流程流感病例监测1.医疗机构报告:医疗机构会将诊断的流感病例数据进行报告,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毒株分析结果等。
2.数据收集和整理:CDC会收集从各个医疗机构报告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和整理,以便后续分析和报告。
3.流感活动报告:CDC会定期发布流感活动报告,报告中包括病例数量、地理分布、病毒株情况等信息。
流感病毒监测1.流感病毒样本收集:CDC会从各个医疗机构和实验室收集流感病毒样本,包括病毒培养物、患者咽拭子等。
2.病毒株分析:CDC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流感病毒样本进行基因分析,以评估病毒的变异情况和流行趋势。
3.病毒株分类和命名:根据分析结果,CDC将不同的流感病毒株进行分类和命名,以便进行后续的监测和研究。
流感疫苗有效性监测1.流感病例调查:CDC会对已确诊的流感病例进行调查,包括已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的比例以及疫苗的保护效果等信息。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工作与成果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工作与成果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CDC)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主要工作是监测和控制各种疾病的传播,以保障公众健康。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CDC的工作和成果。
一、监测疫情CDC负责监测各种疾病的传播情况,包括流感、狂犬病、艾滋病、艾博拉病毒等。
CDC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及时掌握疫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例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CDC积极收集和发布疫情数据,及时推出防疫措施,为美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二、研究传染病CDC还负责对各种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例如,CDC在20世纪80年代发现了艾滋病病毒,这项发现对于全球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CDC还对流感病毒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改良疫苗的配方,以更好地预防流感的传播。
三、推广公共卫生知识CDC积极推广公共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
CDC通过各种形式,如官网、社交媒体等,向公众传递防疫知识和措施,以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CDC还会在各种大型活动中提供健康咨询和服务,为公众提供爱心服务。
四、促进国际合作CDC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医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
例如,在非洲艾博拉病毒疫情暴发期间,CDC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协作,派遣医疗人员前往当地进行防疫工作。
此外,CDC还与中国疾控中心等国际组织保持着紧密的合作,携手应对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总之,CDC是美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部门,其在监测疫情、传染病研究、健康知识推广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当下,CDC的角色更加突出,其工作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信在CDC的努力下,人类将能够共同应对各种疫情挑战,共创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cember 30, 2014Editor's Note: January 5, 2015 - This CDC commentary was written before the FDA approval of the influenza antiviral medication peramivir. See FDA Approves Peramivir (Rapivab ) for Influenza . CDC is in the process of updating its antiviral guidance to reflect this change.Drift, Vaccination, and PreventionInfluenza activity is increas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CDC is receiving reports of flu-associated illnesses,hospitalizations, and deaths. Influenza A (H3N2) viruses are the most common viruses circula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Seasons during which H3N2 have been predominant are often more severe, with more fluhospitalizations and deaths occurring, especially in older people and young children, than during H1N1- or B-predominant seasons. If H3N2 viruses continue to circulate prominently, the 2014-2015 influenza season could be severe.In addition, most of the H3N2 viruses that have been antigenically or genetically characterized at CDC are different or "drifted" from the H3N2 vaccine virus. During past flu seasons when the predominant circulating influenza viruses have been antigenically drifted, the vaccine's ability to protect against influenza viruses has been reduced. It's possible that reduced vaccine effectiveness may occur this season if these drifted viruses continue to circulate.Even during seasons when drifted viruses circulate, vaccination remains the first and most important step to prevent flu. Although vaccine effectiveness against the drifted viruses might be reduced, vaccination may reduce severe outcomes such as hospitalization and death. CDC recommends that clinicians continue vaccinating any unvaccinated persons for the remainder of the 2014-2015 season.Who and When to TreatHowever, during seasons when drifted viruses predominate, the appropriate use of influenza antiviral drugs as an adjunct to vaccination becomes even more important. This season, CDC is reminding healthcareprofessionals about the benefits of antiviral treatment of influenza illness.The two prescription antiviral medications recommended for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influenza are oseltamivir (Tamiflu®) and zanamivir (Relenza®). Clinical trials and observational data show that early antiviral treatment can:• Shorten the duration of fever and illness symptoms;• Reduce the risk for complications from influenza, including otitis media in young children and pneumonia requiring antibiotics in adults); and• Reduce the risk for death among hospitalized patients.What to Do About the Flu: CDC 2014-2015 Influenza Antiviral Recommendations Angela J.P. Campbell, MD, MPHClinical benefit is greatest when antiviral drugs are administered early. When indicated, antiviral treatment should be started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influenza-like illness begins, ideally within 48 hours of symptom onset. However, antiviral treatment might still provide some benefi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mplicated, or progressive illness, and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hen started after 48 hours of illness onset.Antiviral treatment with oral oseltamivir or inhaled zanamivir is recommended as early as possible for any patient with confirmed or suspected influenza who is (1) hospitalized, (2) has severe, complicated, or progressive illness, or (3) is at higher risk for influenza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Children aged younger than 2 years;• Adults aged 65 years and older;• Person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including asthma), cardiovascular (except hypertension alone), renal, hepatic, hematologic (including sickle cell disease),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including diabetes mellitus), or neurologic and neurodevelopment conditions (including disorders of the brain, spinal cord, peripheral nerve, and muscle, such as cerebral palsy, epilepsy, strok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moderate to severe developmental delay, muscular dystrophy, or spinal cord injury);• Persons with immunosuppression, including that caused by medications or by HIV infection;• Women who are pregnant or postpartum (within 2 weeks after delivery);• Persons aged younger than 19 years who are receiving long-term aspirin therapy;• American Indians/Alaska Natives;• Persons who are morbidly obese (ie, body mass index is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40); and• Residents of nursing homes and other chronic-care facilities.Clinical judg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patient's disease severity and progression, age, underlying medical conditions, likelihood of influenza, and time since onset of symptoms, is important when making antiviral treatment decisions for high-risk outpatients. Decisions about starting antiviral treatment should not wait for test results or laboratory confirmation of influenza.Choosing an AntiviralOseltamivir is approved b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luenza in persons aged 2 weeks and older, and for chemoprophylaxis to prevent influenza in people aged 1 year and older, whereas zanamivir is approved for treatment of persons aged 7 years and older and for prevention of influenza in persons aged 5 years and older.Although not part of the FDA-approved indications, use of oral oseltamivir for treatment of influenza in infants less than 2 weeks old, and for chemoprophylaxis in infants 3 months to 1 year of age, is recommended by the CDC and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Infections Diseases in 2014.Oral oseltamivir is preferred for the treatment of pregnant women. Pregnant women are recommended to receive the same antiviral dosing as nonpregnant persons.Clinicians can use their clinical judgment and consider antiviral treatment for previously healthy outpatients with confirmed or suspected influenza who are not in one of the high-risk groups, if treatment can be initiated within 48 hours of illness onset. Clinicians should also consider that a history of influenza vaccination does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an ill patient with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influenza.Antiviral resistance to the neuraminidase inhibitor class of antiviral drugs (oseltamivir and zanamivir) among circulating influenza viruses is currently low. So far this season, all influenza viruses tes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susceptible to oseltamivir and zanamivir, but sporadic cases of antiviral resistance can occur. Although uncommon, it is possible that some influenza viruses may become resistant to oseltamivir during or after antiviral treatment but remain susceptible to zanamivir. However, severely immunosuppressed persons are at highest risk for the emergence of oseltamivir-resistant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during or following oseltamivir treatment. Treatment with inhaled or intravenous zanamivir may be considered in these cases.The CDC Influenza Division is available for consultation as needed with respect to the antiviral treatment of severely compromised patients. Resistance of influenza viruses to antiviral drugs can also occur spontaneously, with no known exposure to antiviral medications.Because high levels of resistance to adamantine antiviral medications continue to be observed among circulating influenza A viruses, adamantines (rimantadine and amantadine) are not recommended for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influenza.CDC does not recommend widespread or routine use of antiviral medications for chemoprophylaxis. Indiscriminate use of antivirals for chemoprophylaxis may promote resistance to antiviral medications or reduce antiviral medication availability for treatment of persons at higher risk for influenza complications or those who are severely ill.Web ResourcesA summary of CDC's current influenza antiviral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iansCDC Health Advisory Regarding the Potential for Circulation of Drifted Influenza A (H3N2) VirusesAngela J.P. Campbell, MD, MPH, is a Medical Officer for the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Branch in the Influenza Division in CDC's National Center for Immunization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Dr Campbell earned her doctor of medicine degree at Vanderbilt University in 1999 and completed training in pediatrics and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he also completed the Epidemic Intelligence Service training at CDC and obtained a master of public health in epidemiology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oard certified in pediatrics and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Dr Campbell was in Seattle for 9 years as a fellow and faculty member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before rejoining CDC in March 2013.Dr Campbell's clinical and research interests over the past decade have focused o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cquisition of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among immunocompromised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the goal of facilitating new diagnostic, preventive,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s. Her current primary research focuses on studies of influenza antiviral treatment and antiviral effectiveness, and she is responsible for developing and revising the CDC clinical guidance related to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seasonal and novel influenza viruses.Dr. Campbell is an Affiliate Investigator in the Vac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Division at the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in Seattle. She is also an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ediatrics at 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has an active professional staff appointment at Children's Healthcare of Atlanta.Public Information from the CDC and MedscapeCite this article: What to Do About the Flu: CDC 2014-2015 Influenza AntiviralRecommendations. Medscape. Dec 30,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