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数量、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数量、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阐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患者术前各相关因素对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质量的影响及程度,建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前患者合理准备方案。
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恶性血液病患者12例,进行生长因子与化疗联合方案动员后,应用费森尤斯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析影响其采集数量、质量的相关因素。
结果12例病人共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31次,其中动员1次病人10例(3例病人采集3次,7例病人采集2次);动员2次病人1例,第1次动员采集2次,第2次动员采集1次;动员3次病人1例,前两次动员各采集2次,第3次动员采集1次,共采集5次;采集成功者7例,采集失败者5例,采集成功组与采集失败组的MNC值、CD34+细胞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人连续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时,第二天的造血干细胞中CD34+、MNC细胞水平显著高于第一天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受患者基础疾病、并发症、血管条件、采集时间、动员效果、饮食、运动及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可以提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疗效,降低相关并发症。
标签:相关因素;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Abstract】Objective To illustrate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collection,and to establish reasonable scheme befor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collection. Methods The study enrolled 12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y in our ward from Febr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After mobilization using growth factors and chemotherapy,the Fresenius COM.TEC was used to collect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Results 31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collections occurred in 12 patients. 10 cases mobilized 1 time (3 patients collected 3 times,7 patients collected twice);1 case mobilized two times ,first mobilization collect 2 times,second mobilization collect 1 time;1 case mobilized three times ,the previous two mobilizing collected 2 times respectively,the following third time mobilization collected 1 times;Successful collection occurred in 7 cases,and failed in 5 cas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ere observed in MNC value and CD34+ cells between success group and failure group (P < 0.05). For consecutively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collections,CD34 + cells and MNC in second collectio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first collection (P < 0.05). Conclusion The collection of 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was affected by patients’basic diseases,complications,patients’vascular conditions,acquisition time,the effects of mobilization,diet,physical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To interfere the related factor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collection,improve curative effect,and reduce the related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related factors;collection;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近年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血液系统恶性病变的根治方法之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风险较高、配型难度较大、医疗成本较高等因素,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
相对而言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无需免疫抑制,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恢復迅速,移植相关并发症较少、死亡率较低等优越性。
对于无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供者或不具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条件的患者,可予以移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2]。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及质量[3]。
探析影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数量、质量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故对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生长因子与化疗联合方案动员后,应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析影响其采集数量、质量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2013年2月—2014年1月拟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5
2.7±1.4)岁,共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31次。
疾病类型:急性白血病2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
1.2方法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进行生长因子联合化疗动员法,病人化疗后白细胞降低至最低点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进行血图分析动态监测血图结果,直到结束采集。
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白细胞下降至最低处再次上升至超过4.0×109/L时开始采集。
根据操作流程严格操作血细胞分离机,自检机器正常后,进行耗材安装,完成安装后进入初始化程序,输入患者性别、身高、体重及白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后机器自动设置终处理血量,全血流速一般设为50ml/min,或根据患者红细胞压积及心肺功能设置全血流速,全血和抗凝剂比值先设为10:1,处理完一个血容量后设为12:1,本组病人7例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5例予以16G穿刺针穿刺肘部静脉。
1.3 仪器费森尤斯COM. TEC 血细胞分离机。
1.4统计学处理分析全部数据进行SPSS18.0软件系统处理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则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效果及次数12例病人共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31次,其中动员1次病人10例(3例病人采集3次,7例病人采集2次);动员2次病人1例,第1次动员采集2次,第2次动员采集1次;动员3次病人1例,前两次动员各采集2次,第3次动员采集1次,共采集5次;采集成功者7例,采集失败者5例,采集成功组与采集失败组的MNC值、CD34+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近几年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开展,保证成功移植的主要因素及先决条件之一为经由血细胞分离机获取足量干细胞,数目需达到移植所需的最低阈值,在机体内才能分化增殖[4]。
采集标本内CD34+细胞包含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数目与移植后血小板和粒细胞的恢复时间有关,可重建造血功能;正常条件下,外周血内造血干细胞数目为骨髓的0.1%-1.0%,0.01%-0.1%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CD34+细胞,无法满足移植造血干细胞的需求[5]。
移植前需予以动员造血干细胞,促使外周血内造血干细胞保持在骨髓中干细胞水平,然后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采集[6]。
高龄病人的骨髓储备能力较差,造血干细胞采集之前进行多次化疗,显著降低了骨髓的增生程度,高龄病人脏器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退,反复予以化疗则损伤患者的血管,增加了动员及采集造血干细胞的难度,可能是采集失败的重要因素[7]。
本研究探析影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数量、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12例病人共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31次,其中动员1次病人10例(3例病人采集3次,7例病人采集2次);多发性骨髓瘤病人1例动员3次,前两次动员各采集2次,第3次动员采集1次,共采集5次;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1例动员2次,第1次动员采集2次,第2次动员采集1次;采集成功者7例,采集失败者5例,采集成功组与采集失败组的MNC值、CD34+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人连续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第二天的造血干细胞中CD34+、MNC细胞水平显著高于第一天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吴贤[8]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血管弹性较差,采集时需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确保静脉通路通常,维持50ml/min血流速度持续运行,可达到98%-100%纯度。
同时采集前需饮食清淡,切忌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避免采集造血干细胞时引发乳糜血,影响采集效果;同时采集时机也十分关键,在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时G-CSF皮下注射动员后3h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浓度可达到峰值;采集时需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
综上所述,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与患者基础疾病、并发症、血管条件、采集时间、动员效果、饮食、运动及心理状态等因素有关,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可以提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疗效,降低相关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于燕霞,石远凯,何小慧,等.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1,14(3):173-174.
[2] 张曦,李忠俊,陈幸华,等.血液病患者/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效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 (12):702-703.
[3] 常英军,霍明瑞,赵翔宇,等. 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骨髓采集当天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数量和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數量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28(5):153-156.
[4] 何志国,侯丽君,李碧香,等.应用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3,11(24):234-236.
[5] 刘鹏,韩晓红,石远凯,等.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骨髓及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12(6):122-123.
[6] 张伸,金辉,许兰平,等.亲缘与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比较[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18(4):173-174.
[7] 郑淑梅,杨秀兰,曹宏霞,等.骨髓液采集操作技术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质与量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2,11(20):702-703.
[8] 吴贤.骨髓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情况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1,1(3):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