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翻译及赏析、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翻译及赏
析、朗读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
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白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6、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二、一词多义1、以: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用来)⑵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⑶徒以有先生也(因为)⑷以君为长者(把)
2、徒:⑴亦免冠徒跣(
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是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
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
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安陵君其许寡人”,这种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现了他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蔑。
不料在安陵君那里竟碰了个软钉子,因此当唐雎出使来秦,秦王便在强迫对方服从的基础上,增加了胁迫威逼的气势,“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恃强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脸渐露狰狞,“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面对秦王的盛气淫威,唐雎则寸步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后收录于《古文观止》。
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
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
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
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
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
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
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
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参考资料:完善
1、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9-192
一、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富有戏剧性,学生乐于接受。
教学时,仍应以朗读为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讲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只需要对个别词句略加点拨,其余由同学自主思考,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
甚至可以让学生表演唐雎和秦王的这段对话,以便加深理解。
二、引导学生从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由此加深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式的理解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
三、在中国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着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