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练习:第4单元 方山子传 Word版含答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作
品 方山子传
大铁椎传
一、注音
庵.居(ān ) 矍.然 ( jué ) 勋阀.
(fá ) 健啖.(dàn ) 拱揖.(yī ) 鼾.
睡 (hān ) 觱篥.. (bì lì ) 仆.
地(pū ) 二、解释词义
1.适⎩⎪⎨⎪⎧过岐亭,适见焉 (副词,恰好)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动词,去、往)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动词,女子出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动词,适合)
2.省⎩⎪⎪⎨⎪⎪⎧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 (读xǐng 。
动词, 探望、问候)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读shěng 。
名词, 行政区域)吾日三省吾身 (读xǐng 。
动词, 反省、检查)
3.许⎩⎪⎨⎪
⎧不知何许人 (名词,处所、地方)
引之长丈许 (数量词,表示约计的 数量,左右)舆薪,则王许之乎 (动词,赞许、同意)杂然相许 (动词,答应、允许)
4.数⎩⎪⎨⎪⎧吾数击杀响马贼 (读shuò。
副词,屡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读shù。
数量词,几)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读shù。
名词,天数)数罟不入洿池 (读cù。
形容词,细密的)
三、古今异义
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 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
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2.而妻子..
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人的配偶
3.子灿见窗户..
皆闭 古义:窗户和门
今义:单指窗
4.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古义:请求客人
今义:宴请客人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余既耸然异.
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2.岁.得帛千匹 名词作状语,每年
3.不冠.不袜.名词做动词,戴帽子;穿袜子
4.而腰多
..白金腰:名词做状语,在腰上;多:形容词做动词,多有
5.夺其物,故仇.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仇
6.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使动用法,使……快活
7.贼二十余骑四面
..集名词做状语,从四面
五、分析句式类型
1.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省略介词“于”;状语“(于)山中”后置)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省略句(“河南”前省略介词“于”)
4.与遇宋将军家省略句(省略介词“与”的宾语“之”)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余谪.居于黄谪:降职
B.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
C.一发.得之发:射箭
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等同,相似
解析:B项,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 .闾里之侠皆宗.
之 宗:尊奉 B .晚乃遁.
于光、黄间 遁:逃跑 C .环堵.
萧然 堵:墙壁 D .往往阳.
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解析:B 项,遁:隐居。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 .工.
技击 工:擅长 B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
寝:丑陋 C .引.
之长丈许 引:拉开 D .扣.
其乡及姓字 扣:叩门 解析:D 项,扣:通“叩”,询问。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故尝与过.
宋将军 过:访问 B .吾数.
击杀响马贼 数:屡次 C .宋将军故.
自负 故:因此 D .人马仆.
地 仆:向前倒下 解析:C 项,故:本来。
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 ⎩⎪⎨⎪⎧①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②吾骑马挟矢以.
助战
⎩⎪⎨⎪⎧①杀三十许.人②大铁椎,不知何许.
人也 A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许”字也相同
B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许”字也不同
C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许”字相同
D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许”字不同
解析:以:①介词,因为;②连词,来。
许:①表示约数,大约;②名词,处所。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D )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此岂古方山冠之.
遗像乎 B .方耸而.高 而.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C .亦足以.富乐 以.
蓝手巾裹头 D .与.遇宋将军家 与.
人罕言语 解析:A 项,代词,他,指方山子/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B 项,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C 项,连词,来/介词,用,拿。
D 项,皆为介词,和、跟。
7.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B )
A .晚乃遁于光、黄间
B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C .鹊起于前
D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解析:A 、C 、D 三项皆为状语后置句。
B 项为判断句。
8.下列各组省略句中,对省略成分的补充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A.北平陈子灿省兄(于)河南
长(于)子灿七岁
B.与(陈子灿)遇宋将军家
故尝与(大铁椎)过宋将军
C.吾与将军俱不敢问(大铁椎)也
(宋将军)与人罕言语
D.客不得已,与(大铁椎)偕行
(宋将军)忽闻客大呼曰
解析:B项,①句省略的应是“大铁椎”;②句省略的应是“陈子灿”。
C项,②句省略的应是“大铁椎”。
D项,①句省略的应是“宋将军”。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
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
讼则破家,事连吾侪
,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
..
数?”曰:“子母②四百金。
”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
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
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
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
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雪霁,客偿博所.负,行。
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
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
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
足者,追偿以金。
又召诸于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
”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
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
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
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
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
②子母:利息和本金。
③责券:求取借据。
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
解析:D项,立:立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 A.何忧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客偿博所.负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若中心愿之.乎非曰能之.,愿学焉
D.至夜分,乃.散去良乃.入,具告沛公
解析:A项,均用于疑问句句末,表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呼应。
译作“呢”。
B项,均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C项,均为代词,这样。
D项,副词,才/副词,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C)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②吾侪保甲贷乙金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⑤尽取所偿负还之⑥置酒,招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B.②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解析:②不是卖酒的人的行为,④是客人抱怨的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解析:B项,“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错误,应该有前提“如果被起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答案:(1)天气这么寒冷,(如果)不以赌博为名,您必不肯大吃大喝。
(“甚”“名”“饮啖”是翻译重点)
(2)卖酒的人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木,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大会”“沐棺”是翻译重点)
(3)卖酒的人不仅是有德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匪”表判断、“长者”、“抑”是翻译重点)
参考译文:
(江西)万安县有个卖酒的人,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
一生从
不欺骗别人,有人派奴仆、婢女来买酒,一定问:“你能饮酒吗?”有时遇到(奴仆、婢女)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总是从自己家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奴仆、婢女)拿着回去。
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
这个卖酒的人就问他们:“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没有安宁的日子了!”卖酒的人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回答说:“本息一共四百两。
”卖酒的人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贷款,还不求取借据。
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了大雪,不能继续前行。
听说那个卖酒的人是有德行的人,连忙到他家寄宿。
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的人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一同吃喝。
客人大多数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兴,心里说:“这卖酒的人竟不是有德行的人?然而我已经赌输了,暂且大吃大喝,算是回报我的钱吧!”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
卖酒的人笑着说:“哪里有主人竟要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气非常寒冷,不以赌博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卖酒的人把从客人那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有个方术之士谈论五行,判定卖酒的人将要死了。
方术之士判定
的死期将到之时,卖酒的人摆下酒宴,把他购置的田地屋舍的主人一起招来,说:“我以往买你们的田地屋舍,你们心中愿意吗?价格没有吃亏吧?”想要赎回的人按照当初契约的价格赎回;价格不公道的,(卖酒的人)拿现金追补偿还。
又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们借贷了资金若干,本息若干了。
”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贫困的人,立即把借据给他们,并且说:“不要让我的子孙为追索借贷让你们受苦了!”到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卖酒的人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卖酒的人的脸色和平时一样明亮,亲戚朋友面面相觑,等到半夜才散去。
这件事之后,卖酒的人又活了七年。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的人喜好赌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
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与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
”唉,卖酒的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还是有智慧的人啊!
三、语言运用
14.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请根据以下信息,提炼出“大数据”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5个字(不含标点)。
平均每1秒钟,会有60张照片上传到网络;每1分钟,会有60小时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youtube;每1天里,在脸谱(facebook)有40亿的信息扩散;每个智能手机用户平均会安装65个应用;每1天里,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每1天发出的邮件有
2940亿封之多,相当于美国两年的纸质信件数量,发出的社区帖子达200万个,相当于《时代》杂志770年的文字量。
答案:(示例)①信息量大。
②处理速度快。
③数据类型多。
15.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两个恰当的句子,要求句式相同。
各个领域的经典,“凡有所学,皆能明理”:史学经典能帮助我们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经济学经典能帮助我们富人民、兴地方、强国家,________,
________,等等。
答案:(示例一)哲学经典能帮助我们观世界、懂方法、悟人生政治学经典能帮助我们治国家、安民心、平天下
(示例二)伦理学经典能帮助我们知廉耻、厚人伦、辨是非文学经典能帮助我们美教化、养性情、树斗志。
东坡居士
林语堂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苏东
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一○八○)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迈当时已经二十一岁。
苏东坡是走最近的陆路赶往的,他把家眷留下由弟弟子由照顾,随后再去。
贫穷的子由要带着自己的一大家人——七女、三男、两个女婿,再加上哥哥的眷属,前往新任所高安,在九江南部数百里之遥。
酒监的职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只相当于官营的一个酒馆经理而已。
坐船走了几个月,子由到了九江,把家眷留在那儿等候他,自己带着哥哥的家眷和朝云,还有两个孩子,顺长江上行往东坡的处所去。
东坡是二月初一到的黄州,家眷是五月二十九到的。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植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不久,身边便有了不少的朋友。
徐太守热诚相待,常以酒宴相邀。
长江对面,武昌(不是今日的武昌)的朱太守也常送酒食给他。
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
在庙宇、私人庭园、树阴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在别的日子,有时朋友来访,则一同到长江两岸的山里游玩。
那一带是丘陵起伏林木茂盛之区,乡野风光如画。
南岸有攀山,耸立于湖溪交错的平原上。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
“余二月至黄舍。
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
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也。
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
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差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破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像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
”
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
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怀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
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
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不过等他的钱用完之后,日子要如何过,他还没想到。
他的两个小儿子适和过,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
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桌亭,此地后来因苏东坡而得名。
此处本是驿亭,官员走水路时,经此可以在此小住。
苏东坡给一个朋友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
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
”此地是够美,但是其风景之美,主要还是来自诗人的想象。
他对那栋夏天对着大太阳的简陋小房子,情有独钟,别的旅客一旦真看见,就会废然失望的。
后来,又在那栋房子一边加了一间书斋给他用,他便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
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
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
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惭愧,惭愧。
”一封写给范镇儿子的信,语调则近诙谐,他说:“临桌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
吾饮食沐浴皆
取焉,何必归乡哉?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地,与此孰胜?所以不如君者,无两税及助役钱尔。
”
不过苏东坡确是生活困难,他花钱有一个特别预算方法,这是他在给秦少游的信里说的:“公择近过此相聚数日,说太虚不离口。
辈老未尝得书,知未暇通问……初到黄,凛人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省,日用不得百五十(等于美金一角五分)。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
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
钱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以待宾客。
此贾耘者(贾收)法也。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
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由临皋苏东坡可以望长江对岸武昌的山色之美。
他有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
他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搡或粗语相骂,“自喜渐不为人识。
”有时过江去看同乡好友王齐愈。
每逢风狂雨暴,不能过江回家,便在王家住上数日。
有时自己独乘一小舟,一直到樊口的潘丙酒店,他发现那儿的村酒并不坏。
那个地区产橘子、柿子,芋头长到尺来长。
因为江上运费低廉,一斗米才卖二十文。
羊肉尝起来,味美如同北方的牛肉。
鹿肉甚贱,鱼蟹几乎不论钱买。
旗亭酒监藏书甚多,以将书借人阅读为乐事。
太守家有上好厨师,常邀东坡到家宴饮。
在元丰三年(一○八一),苏东坡真正务农了。
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情故营地数十亩,
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
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
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
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
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
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
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
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到雪堂认识的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论画。
宋朝诗人陆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十月到的雪堂,是苏东坡去世后约七十年。
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苏东坡一张像,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
雪堂的台阶下,有一小桥,横跨一小沟而过,若非下雨,沟内常干涸。
雪堂之东,有高柳树一株,为当年所手植,再往东,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颇清冽,并无其他可取之处,只是诗人当年取水处而已。
往东的低处,有稻田、麦田、一带桑林菜圃,为一片长地。
另有一片大果园,他在此处种有茶树,是在邻近友人处移来的。
在农舍后面是远景亭,位于一小丘之上,下面乡野景色,一览无遗。
他的西邻姓古,有一片巨竹林园,竹茎周长约六寸,枝叶茂密,人行其中,不见天日。
苏东坡就在此浓阴之中,消磨长夏,并寻找干而平滑的竹棒,供太太做鞋的衬里之用。
苏东坡如今是真正耕作的农夫,并不是地主。
在和友人孔平仲的一首诗里,他说: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
面如墨。
(选自《苏东坡传》)
写作及应用
1.技法总结
(1)从外貌、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描画大铁椎的形象。
写他“貌甚寝”,“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从外貌显示他的朴实,“而腰多白金”,暗示“大铁椎”夜半外出,杀响马贼,夺其物。
“右胁夹大铁椎”,着重写他时刻挟椎,引出他的从容挥椎,以表现其武艺出众。
写他“罕言语”,离宋家时说宋将军等“皆不足用”,决斗时嘱宋将军“慎弗声”,语气多是短促明快;特别三次说“吾去矣”,拒绝宋将军要求助战只说一“止”字,都斩钉截铁,铮铮有力,从语言显示他的深沉和自信。
写他有神力,“健啖”;精武术,去来无迹;特别是星夜决斗之时,“吹觱篥”挥大椎,如入无人之境,更显出他的豪迈和武艺高强。
(2)文中写宋将军是为了衬托“大铁椎”。
宋将军自恃“工技击”、武艺高强,可是在观看“大铁椎”杀响马贼的时候,“股栗欲堕”,这一描写衬托出了“大铁椎”的勇猛过人。
通过对响马贼的描写来对比反衬:“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者百许人”与大铁椎一人对比,众寡力量的悬殊突出大铁椎艺高人胆大,“众贼环而进”“客从容挥椎”,表现大铁椎面对强敌镇定自若,并“杀三十许人”,可见他武艺高强。
用“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阵、沉着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