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充分发挥辅助性内容在教学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充分发挥辅助性内容在教学中的作⽤
第六讲充分发挥辅助性内容在教学中的作⽤
导学
我们这门课程的名称叫“⾼中⽣命科学教材分析和教学策略建议”,今天讲第六课《充分发挥辅助性内容在教学中的作⽤》,第六课讲解以下⼆个问题:
⼀.“辅助性内容”的教材分析
⼆.“辅助性内容”的教学策略建议
本讲对辅助性内容所呈现的知识进⾏了归类,探讨了辅助性内容在教学中的作⽤,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使⽤辅助性内容的多种⽅式。
除了教师的讲解,还安排了丰富的课外活动,本讲的视频资料分别介绍了“阅读与思考”、“发现之路”和“活动”栏⽬在教学过程中的使⽤⽅法和效果,本讲有两个讨论题,作业是要求⼤家在学习的基础上从“⼩⾦鱼”、⼴⾓镜、阅读与思考、发现之路、想⼀想做⼀做和活动等辅助性内容中任选2项应⽤到教学实践中,写出教学⽅法和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报告还需要通过交流共享。
希望⼤家按照以下的顺序学习本讲内容,并积极参与预设的各项教学活动。
本讲重点,难点:“辅助性内容”的知识归类、“辅助性内容”的使⽤⽅法和在教学中的作⽤
本讲关键词:辅助性内容
讲义
今天我们讲第六课,题⽬是充分发挥辅助性内容在教学中的作⽤。
⼆期课改的⽣命科学教材中除了正⽂和实验以外,还有⼀些栏⽬,起着辅助教学的作⽤,例如活动、⼴⾓镜、想⼀想做⼀做、“⼩⾦鱼”、阅读与思考、发现之路和本章提要。
表1 总结了这些栏⽬的设计意图和作⽤。
表1 教材中各栏⽬的设计说明
我们觉得,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得当的话,这些栏⽬都可以发挥各⾃不同的作⽤,达到帮助学⽣理解和提⾼教学效果的⽬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师认为辅助性栏⽬所涉及的⼀些内容不是在考试⼤纲范围之内的,没有必要去化时间教,所以,对这些栏⽬很不重视,认为是可⽤可不⽤的。
直截了当地说,那就是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不考的内容就不教了。
我们觉得这样的做法不正确,应当改变。
平时我们⼤家都会说,要给别⼈⼀杯⽔,⾃⼰要有⼀捅⽔,今天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掌握⼀桶⽔的知识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和讲解那⼀杯⽔的知识,也就是说,有些知识是需要⽤外延的知识来解释说明,来帮助理解的。
如果仅⽤⼀杯⽔的知识去解释⼀杯⽔的知识,那就会讲不清楚,⼤家说是不是?其实,对学⽣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学⽣要掌握⼀⼩杯⽔的知识,就需要⽤⼀⼩桶⽔的知识去帮助理解,否则在理解上是会有困难的。
因此,这⼀⼩桶⽔的知识绝不是学⽣的负担,⽽是他们的扶⼿和路灯,可以为学⽣的学习指明⽅向和道路。
如果⼤家都这样去想的话,辅助性栏⽬就不会形同虚设了,它的作⽤就可以发挥得更好了。
所以,在这节课⾥我们⾸先对各个栏⽬做⼀下归类分析,然后介绍⼏个教学案例,帮助⼤家学会正确有效地使⽤辅助性教学栏⽬。
我们先讲第⼀点,
⼀.“辅助性内容”的教材分析
我们依次对活动、⼴⾓镜、“⼩⾦鱼”、阅读与思考、发现之路、想⼀想做⼀做等栏⽬的内容进⾏归纳和整理,详细内容见下⾯的表格。
⾸先,我们分析“活动”栏⽬,在这个栏⽬⾥⼀共有6个活动,其中有3个是选做的,它们是设计板报展⽰⼈与病毒⽃争的历程、“珍爱⽣命,远离毒品”主题调研、考察上海的⾃然保护区。
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场地和活动难度等⽅⾯的限制,这些选做的活动要在全体
同学中进⾏会有⼀定的困难,为此,我们给⼤家提⼀个建议,是不是可以把这些活动作为研究性⼩课题,让⼀部分感兴趣的学⽣去实践,我们觉得这也是有可能做到的。
另外3个必做的活动是克隆技术的今天和明天、育种⽅法的探讨、典型遗传病家族系谱分析,建议⼤家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展开讨论和交流,因为这些都是紧扣教学内容的活动,是能够帮助学⽣更好地理解知识体系的,所以希望⼤家能保留⼀定的课时来加以实⾏。
“⼴⾓镜”栏⽬的知识可以归纳为三类,即背景知识、举例说明和拓展性知识,表2给出了具体的知识点归类。
背景知识是学习核⼼知识的重要铺垫,所以,可以让学⽣⾃⼰阅读,也可以⽼师将它们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运⽤,例如在讲解“细胞呼吸”这节内容时,可以先利⽤“⼴⾓镜”栏⽬的内容,⽐较⼈体各种⽣命活动的耗能情况,然后提问能量从哪⾥来的?由此引出细胞呼吸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
关于“⼴⾓镜”栏⽬中的举例说明,是通过实际例⼦来说明概念和知识的,具有帮助学⽣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的作⽤,也有助于学⽣应⽤知识,所以,建议⽼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利⽤它。
⾄于拓展性知识,我们不强调⼀定要使⽤,可以根据学⽣的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
表2 “⼴⾓镜”栏⽬的知识归类
“⼩⾦鱼”栏⽬由⼀系列的问题组成,这些⼩问题分别起着引发思考的作⽤、复习旧知识以过度到新知识的作⽤、整理新知识来加深理解的作⽤、以及拓展知识⾯的作⽤。
我们在表3中列举了教材中的⼀部分问题,来做简单的说明。
表3 “⼩⾦鱼”栏⽬的知识归类
“阅读与思考”栏⽬主要包括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以及拓展性知识两⼤类(表4)。
我们举⼀个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知识补充的例⼦,从教师容易教学和学⽣容易接受的⾓度考虑,课堂教学的时候使⽤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实“阅读与思考”栏⽬中介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做得⽐它更早,并且也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的这个事实,所以,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师尽可能地把这个相关的知识给学⽣介绍⼀下,或者布置学⽣课外阅读,以保证学⽣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也能以此培养学⽣的学习兴趣。
对于拓展性知识则可以根据学⽣的学习能⼒和接受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
表4 “阅读与思考”栏⽬的知识归类
设置“发现之路”这个栏⽬的主要⽬的是,为学⽣提供与科学发现过程相关的中、英⽂阅读资料,包括研究⽅法的介绍、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说及理论的产⽣背景和历程,以及⼀些拓展性知识等。
我们建议⽼师们能将这些内容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样可以⼤⼤增加学⽣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和发现性,能激发学⽣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使学⽣从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中感悟到探究精神和科学价值之所在。
表5 “发现之路”栏⽬的知识归类
“想⼀想做⼀做” 这个栏⽬中包含了⼀些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有些活动有助于加深学⽣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例如查询资料并在⽹页或板报上展⽰,对DNA改变与蛋⽩质组成之间的关系的进⼀步探究,减数分裂中染⾊体⾏为的模拟活动等。
也有些活动是启发学⽣思索其中所蕴涵的科学原理的,例如科学技术在⽇常⽣活和社会实际中应⽤的⼤量实例,体现了来⾃⽣活,⽤于⽣活的教学理念。
同时,“想⼀想做⼀做” 栏⽬中还包含了⼀些值得思考和讨论交流的问题,例如要求学⽣谈谈感悟,表达⾃⼰的观点和认识等,我们希望⽼师们能将这些问题积极运⽤到教学中去,⽤来调动课堂上的学习⽓氛,建⽴起互动交流的平台。
表6 “想⼀想做⼀做” 栏⽬的知识归类
⼆.“辅助性内容”的教学策略建议
以上我们具体分析了各个栏⽬的内容和作⽤,接下来我们⽤⼏个教学案例来说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这些栏⽬,充分发挥它们的作⽤。
这些辅助性内容的使⽤主要有三种形式,⼀种是教师或学⽣在课堂上使⽤,⼀种是学⽣在课外使⽤,另⼀种是课堂上和课外结合起来使⽤。
只要应⽤得当,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且有利于激发他们
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和科学素质,对提⾼教学效率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各举⼀例加以说明。
①在“⾮细胞结构的⽣物——病毒”这节课上,“发现之路”栏⽬的内容“揭开病毒的神秘⾯纱”作为新课的内容,是由⽼师讲解为学⽣听的,并且通过教师的讲述,⼀步⼀步地启发学⽣思考和探究。
那么,教师是如何具体操作的呢?张治《请看这段教学录相的⽚段》教师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例向学⽣讲解病毒的发现过程:
师: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研磨器研磨有病斑的烟草叶⽚,然后⽤细菌过滤器过滤研磨液,发现滤过液仍可感染烟草叶⽚,使其发病。
但是,伊万诺夫斯基和当时许多科学家⼀样⽣活在巴斯德的阴影之下,深受巴斯德观念的影响,巴斯
德说过“每⼀种传染病都是⼀种细菌在⽣物体⾥发展”。
伊万诺夫斯基拘泥于“细菌致病学说”,就认为是⾃⼰的实验做错了,是由于过滤器的故障造成的,⽽没有去查明烟草花叶病的真正起因。
六年以后,荷兰植物学家⽩杰林克重复了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并且看到了同样的实验现象。
为了探明真相,他做了进⼀步的实验,把滤过液放在琼脂培养基上,发现液体的扩散速度⽐单纯的细菌要快,于是他认为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是⼀种⽐细菌还要⼩的、我们可能还不认识的新的⽣物,就称它为“极⼩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即“virus”的来源。
同学们,你们想⼀想,为什么两个科学家做了同样的实验,伊万诺夫斯基没有得到正确的结果,⽽⽩杰林克却发现了病毒呢?
⽣:因为⽩杰林克敢于挑战权威,有⾃信⼼。
师:对,他没有被别⼈的眼光束缚⾃⼰的⾏动,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
⼈们真正看到病毒的结构是在29世纪30年代以后,电⼦显微镜揭⽰了病毒的真⾯⽬。
②在“DNA是遗传物质”这节课上,⽼师向学⽣介绍的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在课堂⼩结时,⽼师告诉学⽣有很多科学家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过程中做出了巨⼤的贡献,特别提到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重⼤意义,然后要求学⽣课外阅读“阅读与思考”栏⽬中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作为拓展资料来学习。
请看这段教学录相的⽚段这节课上教师传授的核⼼知识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此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并以烟草花叶病毒通过RNA来感染叶⽚使其致病的例⼦,说明在不含DNA的某些病毒中,遗传物质是RNA。
当讲完这些内容以后,教师总结了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
电脑投影板书如下:1869年⽶歇尔分离核酸
1883年鲁克斯观察到染⾊体
1924年孚尔根发现DNA主要存在于染⾊体
1928年格⾥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44年埃弗⾥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52年赫尔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蔡斯
1956年吉尔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格拉姆
师: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是漫长的,前后经历了将近90年时间,很多科学家做了⼤量的研究⼯作,共同证明了核酸是遗传物质。
今天我们所讲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建⽴在1928年和1944年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基础之上的,课本的“阅读与思考”栏⽬中介绍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家课后好好阅读⼀下(通过教师刚才的总结,学⽣知道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在发现遗传物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由此可以激发起学⽣阅读和了解这个实验的兴趣,所以说教师的这种处理⽅法是经过精⼼安排的,这⽐简简单单地布置为课外作业的效果会更好,你们说是不是呢?)。
接着,教师继续总结,从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到多种技术⼿段的应⽤,电脑投影板书如下:
化学染⾊技术
显微镜
搅拌器
离⼼机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放射性检测仪
师:遗传物质的发现离不开物理化学技术以及相关学科技术的进步,⼤家可以感受到⽣命科学的发展是和其他学科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③在“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这节课上,⽼师把“活动”栏⽬中的“典型遗传病家族系谱分析”作为课堂教学的新课内容,借助“活动”这种形式来完成遗传病知识的教学。
教学过程分成课外和课内两个部分进⾏,上课之前先要求每个学⽣回家收集家族中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并画出系谱图。
带到课堂上来展⽰,⼤家⼀起分析系谱图反映的是哪⼀类遗传病,⼤家⼀边讨论分析,⼀边学习新知识。
虽然⽼师把原来“活动”栏⽬提供的分析案例,换成了学⽣提供的家庭案例(⾊盲)以及上⽹收集的遗传病(⾎友病)案例,但是教学效果是⼀样的,都能达到传递新知识的⽬的和要求。
请看这段教学录相的⽚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