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到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到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

一、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 地球仪。

- 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它是倾斜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增,0° - 90°,赤道为0°纬线,划分南北半球。

-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西递增到180°,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3. 地球的运动。

- 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 周期:约24小时(一天)。

- 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异(东边时间早于西边)。

- 公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一年。

- 产生的现象:四季更替(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相反)、五带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4. 地图。

- 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 方向: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为比例尺 =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二、陆地和海洋。

1. 海陆分布。

- 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2. 七大洲和四大洋。

-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 四大洋(按面积大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洲界: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 - 乌拉尔河 - 里海 - 大高加索山脉- 黑海 - 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3. 海陆变迁。

-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 大陆漂移假说:由魏格纳提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逐渐漂移分离。

-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组成,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天气与气候。

1. 天气。

-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常用的天气符号有晴、多云、阴、雨、雪等。

- 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

2. 气温。

-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北半球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 气温的分布规律。

- 水平分布: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 垂直分布: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C。

3. 降水。

- 降水的形式主要有雨、雪、冰雹等。

- 降水的分布规律。

-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 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4. 气候。

-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寒带气候(终年寒冷,降水稀少)、高原山地气候(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四、居民与聚落。

1. 人口与人种。

- 人口增长: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人口总量仍在持续增长。

-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匀,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人口稠密;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 人种:根据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和北非;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和美国境内。

2. 语言和宗教。

- 语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

此外还有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主要语言。

- 宗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3. 聚落。

- 聚落的类型: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 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

-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在聚落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如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等。

五、发展与合作。

1. 国家和地区。

- 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

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 南北对话: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 南南合作: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一、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 疆域。

- 位置: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 疆域: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领土四至点: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最南端在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 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其中渤海是内海。

- 众多的邻国:陆上邻国有14个,如俄罗斯、蒙古、印度等;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如日本、韩国等。

2. 行政区划。

- 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省级行政区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 人口。

- 人口数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 - 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 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

4. 民族。

- 民族构成: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1.51%;少数民族有55个。

- 民族分布:汉族遍布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 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等。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

1. 地形和地势。

-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如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等。

-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以青藏高原为主;第二级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如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等;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如东北平原、东南丘陵等。

地势的影响: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

2. 气候。

- 气候复杂多样,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 季风气候显著,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 - 阴山 - 科尔沁沙地- 贺兰山 - 巴颜喀拉山 - 冈底斯山。

夏季风带来降水,影响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

- 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外普遍高温。

- 降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 河流与湖泊。

- 主要河流: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高;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 湖泊: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是淡水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

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 土地资源。

- 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乱占耕地、过度放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3. 水资源。

- 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解决空间分布不均;兴修水库解决时间分布不均。

-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如推广节水器具、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

1. 交通运输。

-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

- 铁路运输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铁路干线有京广线、京沪线、陇海 - 兰新线等。

-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在短途运输中具有优势。

- 水路运输包括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道;海洋运输分为沿海运输和远洋运输。

- 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合长途运输和急需货物、人员的运输。

- 管道运输主要运输石油、天然气等液体和气体货物。

2. 农业。

- 农业部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 农业的地区分布:东部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等作物,北方地区以旱地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等作物。

-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源等条件发展合适的农业类型。

3. 工业。

-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 中国工业的分布:沿海、沿江、沿交通线分布。

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如辽中南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京津唐工业基地(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

- 高新技术产业: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如北京的中关村是中国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五、中国的地理差异。

1. 地理差异显著。

- 自然环境差异:中国自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自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 人类活动差异:农业具有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东密西疏;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2. 四大地理区域。

- 划分依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 四大地理区域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 - 淮河一线,该线是1月0°C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也是亚热带与温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等;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是昆仑山 - 阿尔金山 - 祁连山 - 横断山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