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9课清兵卫与葫芦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是智慧的触发器,是才能的增长点,是成功的奠基石。
古今中外,很多人在兴趣的指引下走向了成功,可是,也有很多人的兴趣被家长、老师或者社会给扼杀了。
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就叙写了这样一个悲剧
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也许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很多人舍得为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孩子好好谈谈心。
殊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
故事。
主要事件是清兵卫赏玩葫芦,课堂上教员没收葫芦,教员家访父亲砸葫芦。
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可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在桥边》表面上看是说爱情,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同时更是一种在不重视精神的时代氛围中保持个人精神追求的象征。
本单元所选文本并非典型的情节型小说,而是两篇从各个角度而言均有较高艺术造诣的作品。
因此,要注意分析和体会在这类作品中,情节因素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理解故事与情节、情节与细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效果,在阅读和写作中增强对细节的敏感。
第9课清兵卫与葫芦
对应学生用书P42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葫.芦(hú) 2。
茶卤.(lǔ)
3.呵叱.(chì) 4。
橘.子(jú)
5.薪.水(xīn) 6。
槌.子(chuí)
7.隐瞒.(mán)
(二)多音字
1.铺错误! 2.拾错误!
3.劲错误!
二、写准字形
1。
错误!2。
错误!
3.错误!4。
错误!
5。
错误! 6.错误!
7.错误!8.错误!
三、用准词语1.干涉干预
3.郑重庄重
1.光彩奕奕:形容闪亮发光。
2.战战兢兢: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或害怕的样子。
对应学生用书P42
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
简历:志贺直哉(1883-1971),生于宫城县。
1906 年经由学习院升入东京大学英文系,1910年中途退学。
在此前后,写下了《一个早晨》《到网走去》等短篇小说。
1910年4月,创办同人杂志《白桦》,《到网走去》在创刊号上刊载,以其准确的描写和清新的风格获得广泛好评。
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
1971年10月21日逝世.
作品:短篇小说《清兵卫和葫芦》《范氏犯罪》《佐佐木的场合》《在城崎》《好人物夫妇》《赤西蛎太》《和解》等。
评价:日本小说家,被誉为日本小说之神,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人物.
呼吁个性自由
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一向关心社会事务,在政治上和文学上坚贞不屈。
他早年关怀足尾矿工中毒事件,同情小林多喜二的牺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保持沉默,以示对侵略战争的抗议。
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这篇小说中,志贺直哉又以现实主义的创作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清兵卫与葫芦》讲述了一个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它有两层题旨。
首先,它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判,也表达了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其次,在更深一层,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备感孤立的忧思。
主题: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赏情节
1.试概括本篇小说的情节结构。
[明确]
2.
[明确]第2、5段和第4、6段有承接关系,前者写如何收拾葫芦,后者写看葫芦之多,各分成两段,参差写来。
作者在第2段先用了一些副词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程度,随后跟着一段最有趣、最生动的信息(第3段),紧随其后,在第4段把“看葫芦”的信息加以拓展,但是并不说完,而是另起一段在第5段详细交代清兵卫“收拾葫芦",对前面说他“收拾葫芦”的第2段进行补充,然后
在第6段才以“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来对前面信息作个收束。
不枝不蔓,却又有所摇摆—-在如此小的情节弧度上也能摇摆有度,足见小说家的风范.
赏人物
清兵卫是一个怎样的收藏者的形象?
[明确]清兵卫喜欢收藏葫芦,并与别人欣赏眼光迥然不同,他只喜欢没有开过口的、带皮的、周正的、平凡的葫芦。
他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地步,以至于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
赏环境
1.清兵卫为什么放弃自己收藏葫芦的爱好?
[明确]
原因具体表现清兵卫的反应最终结果
客人不认同
真是
小孩子、
买几个奇
淡淡的一
句“这样的好
呀",足见他的执
放
弃
了
2.如何理解文末父亲对其新爱好的态度?
[明确]父亲的态度再次说明孩子与大人、与世俗的尖锐矛盾,人的个性被扼杀,自主、自尊被压抑,确实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是个别的,而是群体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赏语言
理解下面句、段的含意.
1.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明确]“总是呆呆地"突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
“每次”“总是”“呆呆"地“望”,哪怕是这个店铺“仅仅”门口挂着葫芦,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这里极力描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更加深了读者的疑问:既然这么喜欢葫芦,为什么又放弃了这个爱好呢?情节由此推展开来,也为波澜的生成蓄势。
2.“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
”客人说。
“这样的好呀。
”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明确]别人眼中很一般、不奇特的葫芦在清兵卫看来却是很好的,这不仅表现了他对葫芦非同寻常的热爱与敏感,更展示了他的自信。
清兵卫的自信从后文中葫芦的价钱中得到了肯定,由此文章的寓意则更为深远了.如果能够尊重孩子的爱好与天赋,让其自由发展,将会取得难以言表的辉煌。
3.“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
”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明确] 简单的语言则把清兵卫渴望得到葫芦的急切心情刻画了出来,“别卖给别人”“马上拿钱来"是他对卖葫芦者的请求和承诺。
清兵卫为了买一个葫芦,“急匆匆”地“说”,“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表明清兵卫对这个葫芦的喜爱,生怕这个葫芦被别人买走。
“跑着回去”则表明清兵卫急于对这个葫芦进行一番改造.一个别人眼中普通的葫芦,让清兵卫如此地兴奋和珍重,这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他对葫芦的痴迷,也表现了清兵卫独特的审美观,反衬出大人们的固执、蛮横和自以为是。
赏技巧
1.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
[明确]
方法分析
动作如: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
描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表现了清兵卫喜爱葫芦.
语言描写
如:当爸爸、客人批评清兵卫喜欢的葫芦不好时,清兵卫说:“这样的好呀。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
”这表现了清兵卫有独特的爱好。
心理描写
如:当清兵卫在卖柿子橘子的老婆婆那里发现了一个喜欢的葫芦时,“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头发着跳",表现了清兵卫的激动心情。
2.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明确] (1)教员的顽固与自以为是,父亲的粗暴与专制,同清兵卫的无辜与弱小、脆弱和可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一毛钱购得的葫芦同最后售价六百块的精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葫芦的命运和新的绘画寄托又构成了新的对比……
在一系列的对比中清兵卫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活,眼光独特却也无可奈何,使文章主旨体现得更加突出.
[探究争鸣]
这篇小说的情节震动人心,清兵卫的遭遇令人心痛,故事的寓意催人思考。
作者写这样一个故事,想表达什么意图呢?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文章通过清兵卫的故事,呼吁尊重孩子个性,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和自由发展.日本和中国同属东方国家,文化上受中国影响很深,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扼杀个性的现象比较普遍。
鉴于此,作者才写了这样一篇文章。
观点二:文章告诫人们做事要执着。
清兵卫其实是生活中许许多多平庸之人的一个缩影,他们也有爱好和追求,但是要么只是停留在嘴上,不愿为之付出更多切实的行动,要么由于自身或外在的原因,坚持不了多久便把它们搁置一边,“另觅新欢"去了。
联系作者志贺直哉的生平,他在年轻的时候,思想主张和保守的父亲有很大的不同,干的许多事情都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反对,如果他
跟清兵卫一样,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执
着的精神,轻易就屈服于父亲的意志,那么后来的
日本文坛上也就少了一位被誉为“小说之神"的
人。
(时间:40分钟满分:49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A.葫.芦(hú)狭.小(xiá)
热衷.(zhōnɡ)呵叱.(zhà)
B.模.样(mó) 顽.固(wán)
摩擦.(cā) 隐瞒.(mán)
C.纵.使(zònɡ) 跃.进(yào)
吮.吸(shǔn) 塑.料(sù)
D.绘.画(huì)檐廊.(lánɡ)
投掷.(zhì) 屹.立(yì)
解析:选D A项,“叱"应读作chì;B项,“模"应读作mú;C项,“跃”应读作yuè。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乖觉古董薪水珊栏
B.锤子嘀咕接洽机械
C.哺育玷污恪守埋怨
D.包庇畸形寄托喘气
解析:选A A项,珊-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最近,北大保安常俊曙真正火了一把,他出版了28万多字的纯文学书籍《碎步流年》,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原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还为其作了序。
B.人人都迷恋捷径,人人都抢着做“抓眼球”的事,有能力不如有才艺……这是多么令人堪忧的事啊!
C.由“最美家庭”的幸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女性往往是最美家庭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在言传身教中传递文明的风尚。
D.任何党员,都要着眼于强化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都必须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是十分必要的。
解析:选A B项,成分赘余,删去“令人”;C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删掉介词“由”;D项,句式杂糅,删掉“是十分必
要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标点提示,先分组,很容易解决。
第⑥句、第①句和第②句一组,第③句、第⑤句和第④句一组,答案很容易得出来。
二、阅读鉴赏(32分)
(一)课内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5~8题.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
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磨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
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
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
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
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了“没出
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5.选文写清兵卫上课偷偷地在桌子底下磨擦葫芦有何用意?(4分)
答:
参考答案:浓墨重彩地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兴趣,而“偷偷”说明清兵卫的爱好不被别人理解,只能小心呵护着,也表现出一种无奈。
6.“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这句话写出了清兵卫的什么心态?(4分)
答:
参考答案:表现了清兵卫痛失葫芦后痛苦无奈的心情,也揭示了粗暴和专制的严重后果.
7.清兵卫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
参考答案: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与爱好,对孩子痴迷葫芦采取了反对、压制的手段,粗暴地砸碎了清兵卫的宝贝葫芦,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清兵卫的父亲是一贯粗暴的封建家长的代表。
8.小说最后交代了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的变卖过程,是何用意?(6分)
答:
参考答案:清兵卫的反常表现暗示了葫芦的非同寻常,为下文买卖葫芦的价格悬殊埋下了伏笔,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反衬出大人们的愚蠢.
(二)课外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雪夜的故事
[日]太宰治[注]
那天一早就下起了雪.
由于之前替侄女小鹤制作的裤裙已经完成,那天放学时,我便把它送到中野的叔母家去。
叔母给了我两片鱿鱼干当礼物。
等我在吉祥寺站下车时,天色已变暗,雪已积了一尺多深,而雪仍毫不停歇地静静落下。
一直到家里附近的邮筒,才发现腋下夹着的鱿鱼干纸包已经不见。
虽然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但至今尚未掉过东西,一定是晚上在积雪的路上跑跑跳跳,才把东西弄掉的。
我很泄气,本来还打算要把它送给嫂嫂的。
我的嫂嫂今年夏天要生小宝宝喔!听她说肚里有了小宝宝之后,常会觉得肚子饿。
我一直无法忘记最近嫂嫂跟我一起清理晚餐残余时小声地叹着气说“嘴好馋,好想吃鱿鱼干"的情景,所以那天偶然间从叔母那边拿到两片鱿鱼干后,便兴奋地想把它带回来准备偷偷拿给嫂嫂吃。
可是,鱿鱼干丢了,真不知如何是好。
众所周知,我与哥哥嫂嫂一同生活。
哥哥是个脾气古怪的小说家,由于年到四十还默默无闻,所以一直都很贫穷。
他总会嚷着时运不济,却一点也不帮着做家事,使得嫂嫂连男人粗重的工作都得做,真是非常可怜。
有一天,我义愤填膺地说:“哥哥偶尔也该背着背包去买菜。
外面的先生大多都会这样做的喔!”他马上生气地骂道:“混账!我又不是那样低贱的男人。
我们一家就算是饿死,我也不会那样不知羞耻地出去买东西。
那是我最后的骄傲!”
我的父母亲都是东京人.由于父亲长年在东北的山形办事处工作,所以哥哥和我都在山形出生。
父亲在山形过世时,我们母子三人
再度回到东京。
前些年母亲过世后,现在就变成哥哥、嫂嫂及我的三人家庭。
因为我们没有所谓的故乡,所以没办法像其他家庭那样,可以托乡下送来食物。
一想到如果将那两片鱿鱼干拿给嫂嫂,她不知道会有多高兴,我就觉得自己很差劲。
我叹着气,重新撑起伞,试着仰望阴暗的夜空,此时雪花就像百万只萤火虫般,狂乱地飞舞.好漂亮啊!道路两旁的树木都覆盖着雪,沉重地垂着枝头,树身仿佛在叹息般,偶有微微地抖动.这一切简直就像童话世界一样,我内心突然有一个奇想,想把这美丽的雪景带给嫂嫂.比起鱿鱼干,这说不定是更好的礼物.
哥哥告诉我,人的眼睛可以储存风景。
于是,我放弃鱿鱼干,在回家的路上,尽可能地眺望周围美丽的雪景。
不只是在眼里,一直到胸口,都藏有纯白的美丽景色。
回到家,马上对嫂嫂说:“嫂嫂,快看我的眼睛。
我的眼底藏有最漂亮的景色喔!”
“什么?怎么了?”嫂嫂笑着站在我的面前,把手放在我的肩上。
“眼睛到底怎么了?”
“哥哥曾告诉过我.在人的眼睛底下,会残留刚刚所看到的景象。
"
“他的话别放在心上,都是骗人的.”
“不过,只有那事是真的喔!我只相信那个.快,快看我的眼睛。
我看了很多很多美丽的雪景回来。
快,快看我的眼睛,这样一定会生出有着雪般美丽肌肤的小宝宝喔!"
“喂!”就在这时候,哥哥从隔壁房间出来,“与其看顺子那双无神的眼睛,看我的说不定还会有百倍的效果!"
“为什么?为什么?”我突然很憎恶哥哥,好想揍他,“嫂嫂说过看哥哥的眼睛,胸口会不舒服。
"
“才没那回事。
我的眼睛可是看了二十年美丽的雪景.我在山形一直住到二十岁.顺子还没懂事时就来到东京,根本就不知道山形美丽的雪景,才看了东京这样的小雪景就激动,真是无聊。
我的眼睛可是看了百倍、千倍甚至连自己都觉得看腻了的美丽雪景,说什么都会比顺子来得更上等。
”
我懊恼得想要哭泣。
此时,嫂嫂救了我,她微笑着静静地说:“但是,你的眼睛里除了有几百倍、几千倍的美丽风景,同时也有几百倍、几千倍肮脏的东西啊!"
“对啊!对啊!比起优点,缺点也很多呢!所以眼睛才会变得那么昏黄污浊,嘿嘿。
”
“胡说八道。
”哥哥把脸一板,又钻回隔壁六榻榻米大小的房间去。
[注] 太宰治,日本作家(1909-1948),本文选自他二战时期创作的短篇集《女生徒》,有删节.
9.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偷偷拿给嫂嫂吃”一句说明“我”是背着哥哥做的,这表明在家里“我”和嫂嫂的关系亲密,而和哥哥的关系疏远。
B.哥哥在家里不帮忙做家务不说,连男人粗重的工作也不做,如背包去买菜,这说明他是个好吃懒做的、只知道埋头写小说的作家。
C.生活在东京的“我们"赶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摆脱困境的方式就是托乡下捎来食物,可是这种方式在我们家是行不通的.
D.作品描写的是小人物的生活,却能以小见大,展现时代的特点;“人的眼睛可以储存风景”,虽只是奇特的想象,却为小说增添了不平凡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D A项,“我”这样做是因为嫂嫂怀宝宝常觉得肚子饿,并不表明和家人关系的远近。
B项,“好吃懒做"无中生有。
C 项,“就是”表述绝对.
10.小说中多次对雪进行了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
简要分析。
(5分)
答:
参考答案:①交代环境,营造氛围.文章一开篇就写“那天一早就下起了雪”,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了凄美的氛围,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后文写雪花的美丽,给文章营造了童话般的意境。
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雪中匆忙赶路,“我”不小心把鱿鱼干弄丢了;为了弥补过失,“我"把美丽的雪景储存到眼睛里。
③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
由自责、后悔,到轻松、充满希望。
(5分) 11.作者在塑造“我"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正面描写.心理描写:通过对“我”弄丢鱿鱼干后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我"性格中体贴入微的一面。
(2分)语言及动作描写:通过“我”兴高采烈地用眼睛采集美丽雪景带给嫂嫂的动作和话语,展现了“我”纯净的童心.(2分)②侧面描写。
通过嫂嫂和哥哥二人对“我"所做的这件事的反应,展现了“我”性格中
天真、单纯的一面。
(2分)
三、语言表达(5分)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中、日、韩三国专家在韩国举办研讨会,决定共同为筷子申遗,此举引发网民热议。
乍一听,把使用广泛的筷子,__①__,的确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应该说,筷子本身并不稀罕,更算不上遗产,__②__,却很有遗产价值.古老的东方文化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__③__,筷子就是很好的介质。
答:①
②
③
参考答案:①同“世界遗产”联系起来(或“作为申遗的对象”)
②但附着在筷子上的(筷子)文化③需要许多物质上的承载(或“需要有好的介质”)
对应学生用书P44
志贺直哉人道主义精神个人本位弱
者关怀反战思想文学创作(节选)
志贺直哉倡导的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是他在反抗神权与父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志贺直哉虽然出身于日本上流社会,但却不甘墨守成规,过“人云亦云”的生活。
为了探求新的精神世界,他将目光投向了打开国门后大量涌入日本的西方文化,并希望能从当时流行于明治社会的基督教那里获得答案。
在七年的教徒生涯中,虽然基督教的平等、博爱思想给予他深刻的启迪,但禁欲教义对自然人性的束缚也引起了志贺直哉的不解与憎恶。
通过自身灵与肉痛苦挣扎的经历,他感受到了禁欲教义的残忍和虚伪,认识到了人性解放的重要性,对以禁欲主义为代表的神权的反抗成了志贺直哉脱离基督教的原因,也成为他踏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契机,并建构了他的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雏形.
志贺直哉是一个坚定的反战主义者。
在那个战事不断、动荡混乱的时代里,他既没有在举国狂热的日俄战争、一战中迷失本性,也没有屈从于二战时期法西斯政府的残酷打压而违心创作“报国文学”,这使他在众多的日本近代作家中显得卓尔不凡。
志贺直哉将自己对战争的思考书写在反战文本中。
他以直方的经历为蓝本,描
绘血淋淋的战争场面;他批判义务兵役制,为读者展现法西斯军队残忍、野蛮的本质;他甚至大胆地揭露以天皇为首的军国主义政府发动战争、愚弄民众的罪恶企图,高喊“推翻天皇制”。
在言论压制最为严厉的二战期间,志贺直哉面对日本文学集体堕落的严酷现实,仍然坚守节操,宁肯“文士废业",也不做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帮凶。
在城崎
志贺直哉
昔日曾为山手线的电车碾伤。
为了疗养,我只身前去但马地区城崎温泉。
大夫说,如果背上的伤势发展成脊椎结核,就会有致命的危险。
然而如果两三年内没有这样恶化的情形出现,便也无碍了.总之,调养如何是关键。
所以来到此地,打算于此静养三周左右时间。
如果可以忍受,也许五周.
不知为何,头脑仍然不是很清楚。
健忘得很。
然而心情却是近年所未有的宁静.有着非常沉稳而安定的好心绪。
刚刚开始收获稻谷,天气也非常晴好。
我一个人,没有人跟我交谈。
读书写字,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屋前的椅子上看山路上来往的行人。
不然,就靠散步来打发生活。
从街上沿着小河渐渐上山,是很适合散步的好地方。
环绕山脚的地方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