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
◎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第17课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第16
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
作者简介
(一)背景链接
《白发的期盼(节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传统大家庭模式的改变。
到外地求学、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父母在,不远游”已经变成了千里万里之外通过电话嘘寒问暖。
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做儿女的却于奔忙之中鲜有顾及。
如何解决传统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老年人
对亲情的需求为代价?年轻人在精神的独立和现实的忙碌之外还能为白发爹娘做些什么?这就是《白发的期盼》的创作动机。
《永不消逝的歌声》
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于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
享年83岁。
作者以前访问过他,并于4月24日播出,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二)常识整理
1.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是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专门访问,是一种深层次的专题性的新闻报道方式。
采访对象可以是社会名流、权威人士,也可以是新闻人物。
采访内容有的侧重观点采访,有的侧重信息采访,有的侧重个性采访。
采访问话应注意四个方面:(1)提问前要了解对方;(2)必须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3)问题要准确具体;(4)问题要简洁口语化。
2.广播稿
广播稿是为广播需要而准备的文稿。
广播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听觉优先和简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稿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通俗口语化,明白易懂。
二是结构简洁明了。
受时间的限制,广播稿要注意干脆利索。
三是生动活泼。
写法、语言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要侧重具体事例,少用抽象议论。
四是主题单一集中。
五是音调和谐,讲究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赡.养(shàn)(2)拎.着(līn)
(3)空巢.(cháo) (4)惶.恐(huánɡ)
(5)融洽.(qià) (6)脍.炙人口(kuài)
(7)恪.守(kè) (8)镌.刻(juān)
(9)病榻.
(t à)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累⎩⎪⎨⎪⎧ 拖累.
(l ěi )累.赘(l éi )劳累.(l èi ) (2)圈⎩⎪⎨⎪⎧
花圈.(qu ān )圈.养(ju àn ) (3)着⎩⎪⎨⎪⎧ 执着.
(zhu ó)着.急(zh áo )着.
数(zh āo ) (4)埋⎩⎪⎨⎪⎧
埋.没(m ái )埋.怨(m án ) 2.语境辨析法 (1)他对待工作绝不马虎,谈起线路管内设备的质量、病害频发处.(ch ù)所及处.
(ch ǔ)理最佳方法,他如数家珍。
(2)近日,两个消息引人关注,一是俩熊猫在洛阳“安家”,并有专职的四川“厨师”伺.
(c ì)候;二是泰兴的三名男子竟将约200吨的废机油等物,从浙江非法收集后偷运至丹阳,准备伺.
(s ì)机露天焚烧,但事发当天被警方缉捕。
(二)写准字形
1.⎩⎪⎨⎪⎧ 豆ji ān ɡ(浆)船ji ǎn ɡ(桨)
ji ǎn ɡ(奖)状 2.⎩⎪⎨⎪⎧ bi ǎn (贬)斥针bi ān (砭)f àn (泛)舟
3.⎩⎪⎨⎪⎧ l īn (拎)着l ín ɡ l ín ɡ(泠泠)作响
l ín ɡ(玲)珑
4.⎩⎪⎨⎪⎧ 黑sh ā(纱)sh ā(砂)石泥sh ā(沙)
5.⎩⎪⎨⎪⎧ 哀w ǎn (婉)w ǎn (宛)然w ǎn (莞)尔w ǎn (惋)惜
6.⎩⎪⎨⎪⎧
k ē(瞌)睡k ē(磕)碰k è(溘)然h é(阖)家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天伦之乐:泛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2.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3.搬砖砸脚:搬起砖头砸了自己的脚,比喻自作自受、自食恶果。
4.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5.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6.泥泞不堪:形容脚下或者前面的路曲折难行,前方困难重重;形容眼前形势很不乐观,
陷入麻烦中难以脱身。
7.情不自禁: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
8.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9.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10.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承诺是一种责任,无论承诺是否能兑现,都需要经常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让孩子
在耳熟能详
....中养成信守承诺的好习惯。
辨析:“耳熟能详”运用错误,应改为“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Ⅱ.易混辨析
赡养vs抚养vs扶养
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
《白发的期盼(节选)》
1.老人期盼什么?
答:
明确:期盼儿女常回家看看,一家人团团圆圆。
2.本节目的中心话题是什么?
答:
明确: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永不消逝的歌声》
3.青年时代的王洛宾有着怎样的梦想?他为什么又专注于西部民歌的创作?
答:
明确:①曾梦想到巴黎深造,登上高雅艺术的神圣殿堂。
②西部民歌平实质朴的语言和悲切哀婉的旋律引起他心灵的震撼。
4.王洛宾为什么被称为“西部歌王”?
答:
明确:长期生活在西部;创造的歌曲多是通过对西部民歌的筛选、提炼而编写成的。
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
[学习目标]
1.理解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采访艺术。
2.品味精神赡养的内涵,树立关爱老年人的理念;理解王洛宾的精神品格。
《白发的期盼(节选)》
(一)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文章一开始举了怎样一个例子?这样导入有什么好处?
答:
明确:①文章一开始举了一位退休的孤独老人的不幸遭遇,引出一个严峻的问题: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②这样的导入扣人心弦,富有震撼力,使人们增强了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2.林女士、严女士、冯先生、张女士等几位老人的谈话提出了什么问题?
答:
明确:①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严峻性。
②老人孤单、寂寞、无聊、苦闷,并且不需要物质方面的资助的普遍性。
3.青年人对精神赡养的态度是什么?与他们对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意图?
答:
明确:(态度)家庭观点淡薄,对“精神赡养”根本没形成认识。
(意图)表现青年人认识上的误区,强调呼吁“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4.插入《常回家看看》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前边的交谈说明了很多老年人很孤独,下文则谈年轻人大都不“常回家看看”,在交谈过程中是一个转折和过渡;歌词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衬托出老年人的孤独;引出了下面的话题,说明现实生活中连“常回家看看”这并不高的要求都满足不了,深化了文章主旨。
《永不消逝的歌声》
(二)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5.文章的开头设置了为王洛宾送行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①这里的情景设置就是这篇音乐节目的动情点。
②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和音乐共同构筑了一个情景,使听众陷入一种既悲伤而又肃然起敬的情感之中。
③利用情景设置悬念,为倾听下文做了情感铺垫。
6.王洛宾成功的秘诀有哪些?
答:
明确:①王洛宾将自己深深植根于民歌的土壤,搜集、整理、改编西北民歌;②把民间歌曲和艺术歌曲,融合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
融会贯通,厚积薄发,这是王洛宾恪守的创作原则。
7.文中为什么提到“狱中的白杨”?有何作用?
答:
明确:“狱中的白杨”见证了王洛宾的狱中岁月,其结实、挺拔的躯干,昭示了王洛宾虽处困境但仍不放弃的信念和理想的顽强与坚韧。
8.文中不时插入歌曲,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明确:文章插入王洛宾改编的歌曲,增强了广播的感染力,调节了广播的节奏;不时插入歌曲,更突出王洛宾这位“西部歌王”的地位、成就和艺术特点。
9.文中详细描写王洛宾去世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①因有太多未竟的事而对人世充满留恋,表现了王洛宾执着于歌曲创作的崇高品质,表达了对王洛宾的崇敬之情。
②写王洛宾的去世,与文章开头写送别王洛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前后照应。
如何做到语言交流中的得体
[写法领悟]
两篇文章在行文中都做到了语言的得体。
往往设身处地,以能使采访对象容易接受的方式提问,作者为了激发采访对象积极参与的愿望,使他们能够敞开心扉,坦诚交流,如
采访高先生时说“问题是现在小孩学习都很紧张,又学这个,又学那个的”,既指出高先生拿鸟当孙子的孤独事实,又体谅了小孩子的学业太重,不能看望老人的苦衷。
[写法指导]
1.看准对象,掌握分寸
交际对象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身份、经历、文化背景等具体因素。
2.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场合包括时间、地点、氛围等具体因素。
一般说来,在悲痛的场合,应该严肃、庄重;在欢乐的场合,应该轻松、愉快。
3.把握语体,用语准确
(1)文体:议论文准确严密,记叙文流畅生动,说明文平实严谨,新闻稿简洁扼要,广播稿明白清楚,广告词通俗凝练,合同严密清楚,贺词热情洋溢。
(2)语体:口头语通俗易懂,书面语庄重典雅。
文体与语体要做到和谐统一。
4.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语言的表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决定了语言得体的尺度,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方式。
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的有的放矢。
即使是同一内容,因不同的表达目的,在内容的取舍和侧重点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
5.注意遣词,谦敬恰当
很多汉语词汇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
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针对练笔]
假如你获得了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有人向你祝贺,请你根据不同文体的要求,作出表示谦虚、上进的回答。
(1)使人感到亲切而易于接受的日常口语体。
答:
(2)庄重、严肃的正规口语体。
答:
(3)含蓄、富有文采的口语体。
答:
(4)给你的辅导老师发一则短信,报告获奖情况和自己的心情。
答:
参考答案:(1)嗨,没什么,学无止境,我还要继续努力才行。
(或:多谢了,这点儿成绩不算什么,我还得继续努力。
)
(2)谢谢(您的)鼓励,我还有许多不足,还得继续努力。
(3)这仅仅是开始,是我人生乐曲中的一个小小音符罢了。
我一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奏响我人生的凯歌。
(或:谢谢您的夸奖。
虽然我现在在大海中采到了一颗珍珠,但大海中还有千万颗美丽的珍珠等待着我去寻觅。
)
(4)老师,我获得了一等奖。
感谢一年来您对我的辛勤培育和同学们对我的帮助,谢谢你们!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亲情
1.从教材中积累
温秋阳在接触、采访众多老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当今老年人的切肤之痛——精神赡养的匮乏。
文章通过一组人物的谈话,摆出了目前在老人赡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亲情的重要性,告诉我们,父母不仅需要物质赡养,还需要精神赡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每一个儿女都应更多地关心父母,不要为自己留下终生的遗憾。
2.从现实中积累
夏伯根老人是邓小平的继母,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让夏伯根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调到中央工作后,邓小平也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使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
夏伯根老人在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方面,十分周全地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
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3.从佳作中积累
(1)亲情就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亲情就是母亲灼灼的泪水、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亲情就是子女肯定的目光、尊敬的语言和一份小小的礼物。
亲情的船要靠在爱的港湾,亲情的楼要建在爱的基石,亲情的泉要流在爱的大地,亲情的星要亮在爱的苍穹,亲情的花要开在爱的园圃。
(2)亲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那风干的记忆;亲情就像一片夏日里的绿荫,总能在炎炎烈日中,撑起迷茫者的蓝天;亲情,就像一缕秋日里的阳光,总能在萧瑟的风雨中,温暖失落者的心田;亲情就像一场冬日里的白雪,总
能在污浊的旅途中,涤尽跋涉者的征尘。
它就是这样,没有杂质,没有距离,更没有虚伪,仅仅是相通的血脉间彼此默默地相互关怀。
4.从名言中积累
(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3)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王建
(4)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谚语
(5)骨肉之间,多一分爱,便多一分亲情。
——黄宗羲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位居一切美德之首,是做人的根本。
古今中外,有许多孝敬父母的典范,早在我国东汉末年便有“黄香孝亲”这一历史佳话。
黄香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到了夏天,十分闷热,使人晚上难以入睡,于是黄香每到睡前就给他的父亲扇凉,直至父亲睡着。
革命导师恩格斯孝敬母亲的故事也为人称颂,父亲去世后,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遗产,引起了他几个兄弟之间的财产纠纷,为了不让身患重病的母亲伤心,他主动放弃了那份属于他的遗产,平息了家庭可能出现的纠纷。
一代伟人邓小平几十年如一日赡养、孝顺继母夏伯根,使得老人晚年安康幸福。
他们都以自己的行动为世人做出了榜样。
[领悟]该作文片段以“孝敬父母位居一切美德之首,是做人的根本”为中心,列举了黄香、恩格斯、邓小平的例子,加以证明,举例恰当,论证有力。
[精彩范文]
①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善待老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
②我们最不能等待的是什么?最不能等待的是孝敬父母。
面对日渐衰老的父母,也许我们有太多的理由。
有人会想自己住房太窄,等挣了钱有了宽余的房子,就把父母接到身边;有人想,自己手头紧,等再挣一些钱之后,尽量让他们晚年享几天清福;有人说,目前工作不理想,等谋到好工
佳作赏析
文章从人生最不能等待的是孝敬父母,衰老的父母最低的要求,爱自己的子女更要爱自己的父母等方面,说明了孝不能等待、善待老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的道理。
全文语言恳切,感情真挚,道理深刻而无说教的意味,好像朋友之间推心置腹拉家常一样,读来亲切自然。
作,再和父母住一起生活……殊不知,岁月无情,生死难料。
父母一天天变老,很快就步入风烛残年,一不留神就踏入黄泉。
③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不需要每天大鱼大肉,每月有多少赡养费;他们需求的是,作为子女的几声亲切的呼唤,几句温柔的语言,点滴的孝心;哪怕是一句真诚的问候,偶尔的嘘寒问暖,甚至是在父母面前的几下撒娇,他们都会倍感欣慰。
④有人说:在孝道的天平上,不论是一座豪宅,还是一片砖瓦;不论是到达彼岸的一只鸿雁,还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不论是数以万计的金钱,还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他们都是等值的。
⑤老话说得好,养子方知父母恩。
当你在溺爱你的儿女时,可曾想过当初你的父母也是这样爱你的?你养儿女图个啥呢?又盼着儿女怎样对待你呢?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千拜佛万磕头,不如扎扎实实敬父母。
家有父母老人,是子女的最大幸福。
堂前敬孝,是最大的善事。
⑥孝顺不能等!孝顺,是稍纵即逝的骨肉亲情;孝顺,是无法弥补的至亲至爱。
在父母健在时,经常抓起手边的电话想打就打,问候他们是否安好,并报自己一声平安。
或常回家看看,帮父母刷刷碗,陪父母聊聊天,在他们膝下承欢,共享天伦之乐。
你陪一天,就少一天了,老人就多一天的幸福,你就少给自己留一份遗憾!
⑦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
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份感恩父母的心,感恩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教育成人。
当岁月碾过父母的青春,留下皱纹和白发,我们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及时孝顺父母。
孝顺未必一定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给父母贴心的关怀,一个电话、一句问候,都能给他们带去贴心的滋润和甜美的抚慰。
⑧朋友们,如果你们的父母仍然健在,那么我很想对你说,不要让父母总是翘首以盼,工作闲暇之余,打个问候的电话,和父母拉拉家常;逛街的时候,别忘了给父母买点贴心的礼物,不管你买什么,他们都会喜在心头;节假日尽量抽出时间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善待老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为下文揭示“孝顺不能等”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学对比
第③段用大鱼大肉,多少赡养费和几声亲切的呼唤,几句温柔的语言进行对比,写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突出了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之低。
3.学排比
第④用“不论是……还是……”的排比句,说明在孝道的天平上,无论财富的多少都是等值的,都会使父母开心高兴。
4.学哲理
第⑤段画线句,用鲜明的对比,指出在家敬父母不必远烧香、堂前尽孝胜过千拜佛万磕头的道理。
语言直截,富含哲理。
5.学用词
第⑦段画线句子中“碾过”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易老、岁月无情。
6.学结尾
结尾点题“孝不能等”,并谆谆告诫做子女
⑨父母恩胜万金,春晖寸草心,推衾送暖舐犊情深,尽孝守本分……一首《父母恩》唱出了子女回报父母的感恩之心,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让我们的孝心和父母时刻相伴。
⑩孝不能等,常回家看看吧,要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啊!的须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要常回家看看,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生之者众①,食之寡;为之者疾②,用之者舒③,则财恒④足矣!——《大学·第17章》
注释:①众:多。
②疾:勤快。
③舒:慢,节省。
④恒:经常。
[翻译]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生产财富的人勤奋,消费财富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
[明理知义]生财之道在于勤奋,在于节俭,在于量入为出,细水长流。
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①之食,为亲负②米百里之外。
亲殁③,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④,累茵⑤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
[注]①藜藿(lí huò):泛指野菜。
②负:背。
③殁:死。
④万钟:丰富的粮食。
钟,古量器名。
⑤累茵:多层垫褥。
后因以“累茵之悲”为悲念已故父母的典故。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译文:
参考答案:仲由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参考译文:
东周时的仲由,字子路。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
的佳肴,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想为父母亲去背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孔子赞扬说:“仲由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姜威威,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王村村民。
2001年姜威威和田金龙喜结姻缘。
2003年,儿子田玉宇降生,没想到,厄运降临。
小玉宇六个月的时候被医院诊断为脑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后来,丈夫与人合伙经商被骗,再加上孩子的病久治不愈,精神上受到刺激。
2005年,公公突发脑梗塞,瘫痪在床,而婆婆不慎摔断了腰椎骨,长期卧床,一家四口全部都需要姜威威照顾。
尽管儿子的病久治不愈,姜威威却没有一天停止过对他进行复健训练。
孩子已经牵扯了太多的精力,可是无论多忙多累,她也没有疏于对公婆的照料。
每天早晨五六点,她就要起床,给公公喂水喂药、端屎端尿、擦洗换衣,老人多年来没有得过一次褥疮。
公公咀嚼有困难,她就将营养的饭菜都弄碎了一口口喂给公公。
姜威威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多灾多难的家,这一扛,就是10年。
在淳朴的姜威威心里,家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最深切的爱,就是陪伴,不离不弃。
姜威威荣获全国乡村好青年、天津市道德模范、天津农村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人生教益]敬老爱幼,不离不弃,弱肩撑起多难之家的天空,姜威威以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爱,不要只是在口头上的甜言蜜语,更要表现在危难时的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