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留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总书记指出,“要引导人们憧憬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气、向善的力气;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妙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恒久充溢希望”。

在不断增加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动社会向上向善力气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动要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
践行来实现。

首先,善是为人之本。

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动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化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

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

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

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再次,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

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

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是德之本、教之源。

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敬重、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

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样性。

最终,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

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

所谓“黄天元素,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

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

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

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

《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亦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安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

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

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更,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憧憬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气,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持续,是增加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气》)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化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B.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相互关联,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

C.善作为一种信念维系,起于文明的“轴心”时代,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
要。

D.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持续,具有增加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实行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

B.文章主要实行了事实论证,特殊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事实典范,又有文化底蕴。

C.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略写其当下的社会
意义。

D.文章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主动作用,体现了立足当下的创作意识。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动社会向上向善力气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根本所
在。

B.家庭是培育与践行善文化的重要场所,家庭教化要留意培育下一代感恩、责任等基本道德意
识。

C.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看出,当时的人们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主动实践善性。

D.“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信念,对于今日我们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仍有重要现实意
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腊梅花开胥得意
事情来得太突然了,原来还在认细致真地办着年货,等儿子回来安逸地过一个祥和的年,谁知道来了封城的消息。

城封得很快,头一天的消息,其次天就封了。

新闻里和通知里都讲了,人人都不能出门,要彻底把那种说不清的病毒隔离住。

全城人都行动了,这位母亲也不能例外。

她平常就是一个明事理的人,退休后,主动当起了小区里的志愿者,事事都带头。

这次,因为疫情封城,肯定是因为事情特别重大了。

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封城了,政府不让回来,你就不要回来了。


儿子是海军的一名军医,始终跟着军舰出海,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家了,恰好今年没有任务,早就安排回来过春节的。

在接到母亲的电话前,在新闻中,他已经得知了家乡封城的消息。

不能出门,只好在家里看新闻。

母亲和父亲的心里着急万分,他们所在的城市每天都有新增的病例,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时还没有特效药,人们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好在,电视中不停地播放着各级政府抗击疫情的相关消息。

北京的专家队来了,上海的医疗队来了,全国各地都在支持着自己所在的城市,而且为这次疫情而建的医院正在一天一个样地拔着节,母亲和父亲心中有了些劝慰。

可是,一觉醒来,父亲却起先咳嗽,并伴有发烧,一连串的症状都和新闻中所说的疫情相仿。

忐忑担忧中,老两口拨通了防疫站的电话。

一个小时后,急救车来到了小区。

上门的医护人员细致地询问完状况后,父亲快速被急救车拉走了。

母亲被隔离在家了。

趴在阳台上看着咆哮着奔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

她急迫地给儿子打电话,儿子没接。

儿子在稍后的留言中告知母亲他很忙。

听说儿子忙,母亲突然意识到自己给儿子添乱了。

全城几百万人都在家隔离着,又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慌什么!
自从父亲被接走后,母亲就起先了茫然无措。

直到一天,有一位专家在电视中讲,只要春天一到,疫情就会好转。

于是,她起先无比渴望春天的到来。

父亲戴上了呼吸机,他不忍心让母亲看到自己在隔离病房里的样子,每天只是间或发来语音微信。

父亲告知母亲,他入住的医院里,全部的医护人员都是军人,请她放心。

父亲还告知母亲,全部的医护人员也都穿戴得严严整整,传染不上。

父亲还告知母亲,要信任这场仗肯定能打赢。

可是不论父亲怎么说,母亲心中还是惴惴担忧。

母亲知道儿子是一个海军军医,全国的医生都行动了,不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

眼下的状况,哪怕是祝愿一句都会让儿子分神。

她知道儿子是一个极孝顺的孩子,有空了就会给家里打电话。

可是,让她有些不解的是,除夕这天她竟然没有收到儿子的任何消息。

时间变得太漫长了,一面惦记丈夫,一面惦念儿子,母亲只能守着电视看。

电视中播放了很多医生感人的事迹,母亲看着看着就哭了。

她是被感动的,感动之余,她又起先合计儿子在做啥。

可是,儿子每天很晚才会发来一条报平安的短信,很简短。

好消息一点点传来了,电视中讲,患者起先接连出院了。

而且,更好的消息是她接到了医院的通知,明天,她的丈夫就可以出院了。

放下电话的那一瞬间,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没来及眨一下,眼睛就模糊了一片,接着温热的泪水从脸颊上滚滚流过。

其次天一大早,母亲就等在了医院门口。

每年的此时,街上的花店都喧闹非凡,而如今,全部的店铺都关了门,她想给医生、护士还有丈夫买几束花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

母亲觉得无比失落。

就在这时,在家里已经十天足不出户的她看到公路边有一丛腊梅正绽出一片金黄。

那一刻,她几乎要尖叫出来,好像隔着口罩都闻到了腊梅的花香,她几步冲了过去。

母亲围着腊梅花转了两圈,还是没忍心折下一枝。

母亲突然想起了一个方法。

她几步跑了回去,掏出手机拍了几张腊梅。

最终见到了丈夫,像是隔了几个世纪。

她的泪水又汩汩地流了起来。

父亲和母亲还戴着口罩,他们都知道此时哪怕再是惦念也要按医生的要求保持距离。

母亲急迫地把手机相册打开,让父亲看里面的腊梅,大声而兴奋地说:“腊梅开了,春天就要来了!”
父亲点点头,对母亲说:“把照片也给儿子发一张吧,他在病房里劳碌了十几天了。


母亲一惊,问:“他在哪儿?他咋在病房?”
父亲缓了一口气:“他们的医疗队在除夕夜坐专机飞来了。

虽然我没有见到他,但是每天我都能听到护士提到他的名字,他始终忙着会诊呢。


母亲激烈地把照片传给了儿子,她在微信中告知儿子:“家乡的腊梅花开了!爸妈都好。


那天晚上,母亲收到了儿子的回复:“爸妈,我们军舰又出海了。

我在密闭的舰舱中,信号不太好,不能和你们视频,但是我每天在盼家乡的腊梅花开……”
其实,儿子还想在回到家时告知母亲,他在患者名单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但是,他不想让父亲看到他那时的样子。

(原载于《中国应急管理报》,2024年2月,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疫情不能出门的父母着急万分,主要缘由是他们所在城市的新增病例在增加,又一时没有
特效药,抗疫形势严峻。

B.“腊梅花开”寓意春天到来,寄予着母亲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家乡早日摆脱疫情、一家人早
日团聚的剧烈期盼。

C.父亲说医护人员都是军人,穿戴得严严整整,传染不上,既为不让母亲担忧,也流露出得知
实情后对儿子的牵挂。

D.母亲特别喜爱意外发觉的腊梅花,但她“围着腊梅花转了两圈,还是没忍心折下一枝”表明
她的坚毅与乐观。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交代儿子是军医,母亲除夕没有收到儿子任何消息,儿子每天很晚回一条平安短信等情
节,都为儿子除夕夜坐专机支援抗疫一线埋下伏笔。

B.小说人物极具代表性,是全民一心、抗击疫情的国人的缩影,既有家庭小爱,又有无私大爱,
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C.最初,父子相互了解对方实情,因为爱,都用善意谎言掩饰自己的实情,随着情节的发展,
最终双方揭开真相,故事得以闭合。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微环节描写,塑造了一个关切家人、坚毅乐观、有大
局意识的母亲形象,平凡而宏大。

6.如何理解“趴在阳台上看着咆哮着奔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请简要分析。

(4
分)
7.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分)
8.文章最终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元符三年进士。

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
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

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给事中),则非其职矣。

”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

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行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

卢航奏禾傲慢,谪信州监酒。

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

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

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

”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

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

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

辞益坚,曰:“宁饿死。

”黼闻而衔.之。

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
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

②宦寺:宦官。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虞:欺瞒
B.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曹:一类人
C.安得此不详.语详:通“祥”,祥瑞
D.黼闻而衔.之衔:怀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与.黄经臣胥用事尝与.人佣耕
B.臣之.所忧我欲因之.梦吴越
C.居于.鄞尝学琵琶于.穆操、曹二善才
D.禾答以.事有之慨当以.慷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B.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C.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D.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禾有先见之明。

从许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
严峻的状况,他上奏恳求实行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得到证明。

B.陈禾忠于职守。

其他官员对童贯等人的行为不敢指责,陈禾却大胆弹劾。

他认为自己所处职
位有进言的责任,否则,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自己的本职了。

C.陈禾敢于进谏。

拉破了皇帝的衣服,坚持认为要惩处童贯等人。

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
遭到诋毁时,皇帝就趁机将他贬谪到外地。

D.陈禾刚正耿直。

他服丧结束,担当秀州知州,但他不愿在王黼手下任职,宁愿离开也不赴任,
因此得罪了王黼等人,最终受到诬陷而获罪。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

(5分)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终点,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不终点”,写出北国云天苍茫充溢,神奇莫测,表明艰难的路程没有终点。

B.同写“大江东去”,其次句与苏轼词一样,都表达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

C.第三句融情于景,将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心情融入自然无痕、动人心弦的画面。

D.全诗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的画面,语言简洁明白,情感哀怨凄迷。

15.首句中的“望”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7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用比方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行取,比方求贤才而不得,点明白忧愁不断的缘由。

(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透过“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诗人生活特别闲适,很多空闲时间。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闻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

(4)杜甫《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5)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害羞,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验了多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骑兵》即将在央视《大幕开启》的舞台上呈现。

节目现场,主持人倪萍
与特邀嘉宾带你穿越往昔的峥嵘岁月
....,感受为人民而战的骑兵风采。

②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从开局不顺,到强势反超,在4日两大关键战场却接连“翻
蓝”,让拜登离入主白宫仅剩“一步之遥”,大选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

③作为一名专业演员,不能搞双重标准,仅仅在电影里“天下归心
....”,而现实中的明星大腕却纷纷另攀高枝儿,做了外籍人士,践行另一种价值。

④市场调查发觉,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鱼龙混杂
....,有关部门提示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⑤在数百家中外媒风光前,总理镇定自若,对答如流,连续回答了中外记者方方面面14个
问题,尤其是对经济问题更是切中肯綮
....。

⑥抗击疫情战役始终在持续,在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之后,不管以后变更如何,不容置喙
....的是石钟山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英雄。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序不当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以服务公众为主的教化资源,现代博物馆应当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不仅要激励寻
常百姓常来参观,更要让学者精英来雅玩品鉴。

B.我们肯定能在奥运之际呈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漂亮,
我们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C.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华蜜指数,
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D.公务员上班时间上网消遣,影响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究其缘由,主要是政府部门的
工作效率没有引起政府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日是很明确的。

但__________。

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被当作教化的工具
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消遣宾主的节目
④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
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A.①③⑤②④
B.③⑤④②①
C.②④①③⑤
D.①⑤③④②
20.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也称曲词、曲子、词、长短句等。

隋时兴起,唐、宋时进入全盛期。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B.“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

《短歌行》中,曹操作为一
位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C.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

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
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D.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
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形式自由,意涵丰富。

21. 请概括网络文学近20年来的三个变更,每条不超过10个字。

(5分)
近20年来,网络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变更。

最早的时候,论坛上每晚全部小说的更新内容,早晨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

现在网络小说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论怎么翻页都翻不完。

当时的内容,10部有9部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200多个。

而且当时的作品大多比较
稚嫩,仿照痕迹重。

现在很多作家的创作日见老练,作品原创性大大提高。

22. 请仿照下面这首《冬来了》,任选其他季节写一首小诗,格式不必完全一样。

(6分)
趁着丹桂还留有馨香
趁着陶菊仍是娇柔芳香
行走在浅冬的路上探望
发觉秋之芳华仍如许如常
我把芝兰素养收集珍藏
让寒冬少一些荒寂与薄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完成写作。

(60分)
2024年10月,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映,激发了多数观影者内心最难忘的记忆。

在你的成长经验中,或许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却见证了家乡的变迁;又或许跟随家人移居他乡,但家乡的故事却从未遗忘……
请结合自己的经验,以“我和我的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溢,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