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第二册 总结与检测》试卷及答案_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_鲁科版_2024-2025学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第二册总结与检测》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 氯化钠溶液
B. 氢氧化钙
C. 醋酸
D. 氯化氢
2、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相等
B、电子的质量和质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C、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D、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离子化合物都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非金属阴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的。
B、分子间作用力会使物质的熔点、沸点降低。
C、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原子会共享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D、单质分子中一定含有化学键。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 乙醇和乙醚
B. 2-甲基丁烷和2,3-二甲基丙烷
C. 丙烯和丁烯
D. 乙炔和苯
5、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个纵行即为一个族。
B、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在右上方的区域。
C、同一族的元素,其原子序数相差10的整数倍。
D、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主要分布在p区的元素。
6、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A. 含有金属元素和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金属化合物
B. 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C. 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酸
D. 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
7、下列关于化学键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共价键总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
B. 离子键总是由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
C.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存在于所有分子之间
D.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通过自由电子形成的
8、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每一周期中唯一一种非金属性元素位于IIA族中
B、过渡元素全部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区
C、IA族全部是金属元素
D、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分为7个周期
9、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 聚乙烯
B. 聚氯乙烯
C. 水玻璃
D. 聚苯乙烯
10、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A. 氢氧化钠(NaOH)
B. 硫酸钠(Na2SO4)
C. 氯化氢(HCl)
D. 碳酸钠(Na2CO3)
11、下列哪种物质在常温下处于液态?
A、硫磺 (S) - 不正确,常温下硫磺为固态
B、磷 (P) - 不正确,常温下白磷为液态,红磷为固态
C、碘 (I2) - 正确,常温下碘为固态,但在加压条件下可以呈液态
D、硅 (Si) - 不正确,常温下硅为固态
12、某温度下,0.2 mol/L 氢氧化钠溶液与某温度下0.1 mol/L 硫酸反应后,溶液的pH为7。
以下哪种物质的浓度在该温度下等于0.1 mol/L?
A. 氢氧化钠
B. 硫酸
C. 氯化钠
D. 氢氧化铵
13、下列关于同分异构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B、同分异构体的物理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同分异构体的化学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同分异构体一定是同系物。
14、下列化学用语中,表示共价键的是:
A、Cl2中的Cl-Cl键
B、H2O2中的H-O键
C、NaCl晶体的Na-Cl键
D、Li2O中的O2Li键
15、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非极性共价键中,成键原子间电子云密度相等
B. 离子键中,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力相互吸引而形成
C. 氢键是一种较强的金属键
D. 极性共价键中,成键原子间电子云密度不等
16、在以下物质中,具有漂白作用的是()
A. NaCl
B. Na₂O₂
C. H₂O
D. CaO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分析以下反应:
[Cu+SO2+2H2O→CuSO3+2H2]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类型。
(2)解释该反应说明的化学原理。
(3)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
(4)解释该反应在工业中的应用。
第二题
题目:某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 + 3B → 2C + 3D。
现有一定量的A和B 反应,反应完全后,测得C的生成量为5 mol。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A的起始量为8 mol,B的起始量为12 mol,计算反应后剩余A的物质的量。
(2)若要使B完全反应,A的起始量至少需要多少?
(3)若将原方程式中的系数都扩大2倍,写出新的化学方程式。
第三题
题目:
根据以下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名称:验证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的产物。
2.仪器与药品:铁粉、稀硫酸(1 mol/L)、导管、水槽、火柴。
3.实验步骤:将铁粉投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待反应停止后,将溶液倒入水槽中,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水中观察现象。
问题:
1.简述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说明为什么气体通过导管排出。
3.为什么在水中加入的木条未能重新点燃?这说明了什么?
第四题
一、实验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请根据以下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实验现象:将锌粉和盐酸置于反应容器中,实验观察到如下现象:
1.有气泡产生;
2.反应容器壁温度升高;
3.产生无色气体。
问题1:写出该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该化学反应的类型,并简述原因。
《必修第二册总结与检测》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 氯化钠溶液
B. 氢氧化钙
C. 醋酸
D. 氯化氢
答案:A
解析: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氯化钠溶液是由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形成的,因此它是一种电解质。
氢氧化钙、醋酸和氯化氢都是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离子,所以它们也都是电解质。
选项A中的氯化钠溶液实际上是
一个电解质溶液,而不是一个纯净的电解质,因此答案是A。
2、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相等
B、电子的质量和质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C、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D、原子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答案:C
解析:原子核主要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数和中子数不相等,A选项错误;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相对于质子来说极小,B选项错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约99.95%),因此C选项正确;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确实决定了元素的种类,D选项正确,但此题问的是“说法正确的是”,故选择C。
3、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离子化合物都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非金属阴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的。
B、分子间作用力会使物质的熔点、沸点降低。
C、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原子会共享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D、单质分子中一定含有化学键。
答案:C
解析:选项A错误,因为离子化合物中的离子键不一定全部由金属阳离子和非金属阴离子形成;选项B错误,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选项C 正确,共价键确实是原子共享电子形成的,这是形成分子晶体、共价晶体以及部分共价网络晶体的重要原因;选项D错误,单原子分子(如稀有气体)中原子之间没有化学键。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 乙醇和乙醚
B. 2-甲基丁烷和2,3-二甲基丙烷
C. 丙烯和丁烯
D. 乙炔和苯
答案:A
解析: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选项A中,乙醇的分子式为C2H5OH,而乙醚的分子式为C2H5OC2H5,分子式不同,因此它们不是同分异构体。
选项B、C、D中的物质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因此它们是同分异构体。
5、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个纵行即为一个族。
B、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在右上方的区域。
C、同一族的元素,其原子序数相差10的整数倍。
D、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主要分布在p区的元素。
答案:D
解析:A项错误,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但并非每个纵行都称为一个族,只有主族和副族有明确的族的划分,其余族没有明确的划分;B项错误,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在左下方的区域,而非右上方;C项错误,同一族的元素,其原子序数相差是一个特定整数的倍数,而非10的整数倍;D项正确,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主要分布在p区的元素,而不包括s区的氢和卤素族的砹。
6、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
A. 含有金属元素和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金属化合物
B. 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C. 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酸
D. 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
【答案】B
【解析】选项B中,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非金属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
而选项A、C、D的描述符合化学的基本分类原则。
7、下列关于化学键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共价键总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
B. 离子键总是由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
C.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存在于所有分子之间
D.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通过自由电子形成的
答案:D
解析:A选项错误,因为有些非金属原子之间也可以形成离子键,如HCl分子。
B 选项错误,因为有些非金属原子之间也可以形成离子键,如NH4+。
C选项错误,因为氢键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而不是共价键。
D选项正确,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间通过自由电子形成的。
8、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每一周期中唯一一种非金属性元素位于IIA族中
B、过渡元素全部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区
C、IA族全部是金属元素
D、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分为7个周期
答案:D
解析:
A选项不正确,因为IA族元素(除了H)是唯一一种非金属性元素存在于非金属族中的。
B选项不完全正确,因为过渡元素占据d区的一部分,但d区还包括其他的非过渡元素(如镧系和锕系元素的一部分)。
C选项不正确,因为IA族中的H属于非金属。
D选项正确,元素周期表共18个纵行,分别代表18个主族和副族,分为7个周期。
9、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 聚乙烯
B. 聚氯乙烯
C. 水玻璃
D. 聚苯乙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通常由大量单体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长链分子,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典型代表。
而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属于无机物,不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因此,正确答案是C。
10、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A. 氢氧化钠(NaOH)
B. 硫酸钠(Na2SO4)
C. 氯化氢(HCl)
D. 碳酸钠(Na2CO3)
答案:C
解析: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在这四个选项中,只有氯化氢(HCl)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因此氯化氢属于酸。
其他选项中,氢氧化钠(NaOH)是碱,硫酸钠(Na2SO4)是盐,碳酸钠(Na2CO3)也是盐。
11、下列哪种物质在常温下处于液态?
A、硫磺 (S) - 不正确,常温下硫磺为固态
B、磷 (P) - 不正确,常温下白磷为液态,红磷为固态
C、碘 (I2) - 正确,常温下碘为固态,但在加压条件下可以呈液态
D、硅 (Si) - 不正确,常温下硅为固态
答案:C
解析:碘 (I2) 在常温下通常以固态存在,但在加压条件下可以转变为液态。
这一点可以与硫磺(常温下固态),磷(白磷常温下液态,但红磷为固态),和硅(常温下固态)进行区别。
12、某温度下,0.2 mol/L 氢氧化钠溶液与某温度下0.1 mol/L 硫酸反应后,溶液的pH为7。
以下哪种物质的浓度在该温度下等于0.1 mol/L?
A. 氢氧化钠
B. 硫酸
C. 氯化钠
D. 氢氧化铵
答案:D
解析:该反应为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硫酸钠和水。
根据化学计量数,氢氧化钠与硫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由于生成的是中性溶液,说明反应完全,硫酸钠和水的浓度
均为0.1 mol/L。
由此推断出生成的硫酸钠溶于水后,生成了0.1 mol/L氨水(因为硫酸自身是强酸且反应完全,所以氨水的浓度等于硫酸钠的浓度)。
因此正确答案是D. 氢氧化铵。
13、下列关于同分异构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B、同分异构体的物理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同分异构体的化学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同分异构体一定是同系物。
答案:D
解析: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因此A选项正确。
同分异构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B和C选项正确。
同分异构体不一定是同系物,因为同系物是指分子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多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所以D选项错误。
14、下列化学用语中,表示共价键的是:
A、Cl2中的Cl-Cl键
B、H2O2中的H-O键
C、NaCl晶体的Na-Cl键
D、Li2O中的O2Li键
答案:B
解析: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选项B中的H-O键是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因此表示共价键。
而选项A、C和D中的键分别是离子键。
15、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非极性共价键中,成键原子间电子云密度相等
B. 离子键中,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力相互吸引而形成
C. 氢键是一种较强的金属键
D. 极性共价键中,成键原子间电子云密度不等
答案:B
解析:A选项中,非极性共价键中,成键原子间电子云密度并不一定相等,只有在成键原子电负性相同时,电子云密度才相等;B选项中,离子键确实是通过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相互吸引而形成的,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C选项中,氢键是一种较弱的键,与金属键无关;D选项中,极性共价键中,成键原子间电子云密度确实不等,但这并不是描述极性共价键的正确方式。
因此,正确答案是B。
16、在以下物质中,具有漂白作用的是()
A. NaCl
B. Na₂O₂
C. H₂O
D. CaO
答案:B
解析:Na₂O₂(过氧化钠)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生成NaOH(氢氧化钠)和O₂(氧气),生成的NaOH具有强碱性,而Na₂O₂本身具有强氧化性,能够破坏有机物质的共轭体系,使有机色素褪色,因此具有漂白作用。
NaCl(食盐)、H₂O(水)、CaO(生石灰)均无漂白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分析以下反应:
[Cu+SO2+2H2O→CuSO3+2H2]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类型。
(2)解释该反应说明的化学原理。
(3)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
(4)解释该反应在工业中的应用。
答案:
(1)该反应类型为氧化还原反应。
(2)该反应表明了金属铜可以和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铜被氧化,二氧化硫被还原。
(3)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
•反应物:Cu(铜)、SO2(二氧化硫)、H2O(水)
•生成物:CuSO3(亚硫酸铜)、H2(氢气)
(4)该反应在工业中的应用包括:
•用于铜的精炼,通过将金属铜与二氧化硫、水反应生成亚硫酸铜,从而分离出纯铜。
•工业上利用该反应可以获取氢气,这是一种清洁的能源。
第二题
题目:某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 + 3B → 2C + 3D。
现有一定量的A和B 反应,反应完全后,测得C的生成量为5 mol。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A的起始量为8 mol,B的起始量为12 mol,计算反应后剩余A的物质的量。
(2)若要使B完全反应,A的起始量至少需要多少?
(3)若将原方程式中的系数都扩大2倍,写出新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首先,根据化学方程式,2 mol A生成2 mol C。
所以,8 mol A将生成8 mol C。
因为C的实际生成量为5 mol,说明A是反应的限制试剂。
反应后剩余A的物质的量 = 起始A的量 - 反应掉的A的量 = 8 mol - (5 mol × (2 mol A / 2 mol C)) = 8 mol - 5 mol = 3 mol
(2)要使B完全反应,B的物质的量需要等于反应方程式中与B反应的物质的量。
根据方程式,3 mol B与2 mol A反应。
所以,B的物质的量与A的物质的量的比例是3:2。
设A的起始量为x mol,那么B的起始量为(3/2)x mol。
因为B的起始量为12 mol,所以有:
(3/2)x = 12 mol x = 12 mol × (2/3) x = 8 mol
所以,A的起始量至少需要8 mol。
(3)将原方程式中的系数都扩大2倍,新的化学方程式为:
4A + 6B → 4C + 6D
解析:
(1)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量关系,可以确定反应物的消耗量和生成物的生成量,从而计算出剩余的反应物量。
(2)通过分析反应物的比例,可以确定要完全反应某一物质所需的另一物质的量。
(3)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代表物质的量比,扩大系数相当于增加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但不改变反应的化学本质。
第三题
根据以下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名称:验证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的产物。
2.仪器与药品:铁粉、稀硫酸(1 mol/L)、导管、水槽、火柴。
3.实验步骤:将铁粉投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待反应停止后,将溶液倒入水槽中,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水中观察现象。
问题:
1.简述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说明为什么气体通过导管排出。
3.为什么在水中加入的木条未能重新点燃?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铁粉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2SO4→FeSO4+H2↑]
2.解释气体排出的原因:
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毒、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在标准状态下,通过导管排出是因为它能够自由地移动并从开口处溢出。
3.木条未能重新点燃的原因及其说明:
木条未能在水中重新点燃是因为氢气在水中溶解,而且水槽中的溶液含有生成的亚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氢气在水中溶解,并与水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作用,此时氢气就不是可燃状态了。
这说明了:
•水不能作为氢气的载体,氢气在水中会很快与氢离子结合形成水和氢原子(H+ +
H -> 2H),失去燃烧能力。
•产生了亚铁离子(Fe2+)和硫酸亚铁(FeSO4),这些产物阻止了氢气的生成和燃
•实验现象证明了氢气的生成,但未能在水中燃烧,进一步证实了氢气在水中溶解和与硫酸溶液相互作用的反应过程。
这个题目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四题
一、实验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请根据以下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实验现象:将锌粉和盐酸置于反应容器中,实验观察到如下现象:
1.有气泡产生;
2.反应容器壁温度升高;
3.产生无色气体。
问题1:写出该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该化学反应的类型,并简述原因。
答案:
问题1:化学方程式为:Zn + 2HCl → ZnCl₂ + H₂↑
问题2:该化学反应的类型是置换反应。
原因是锌(金属)与盐酸(酸根离子)反应,生成了无色气体氢气(气体),同时产生了氯化锌(盐)的固体。
这是金属与酸反应的典型置换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范畴。
在该反应中,锌元素被氢离子取代,形成了氢气。
同时,盐酸中的氢离子与锌原子结合,形成了氯化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