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
1.下列各项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乃天子气也。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③还军霸上。
④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
⑤得复见将军于此。
⑥技经肯綮之未尝
⑦因击沛公于坐。
⑧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⑨大王来何操?
⑩吾属今为之虏矣!
A. ①⑧/②⑤⑥⑨/③④⑦/⑩
B.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
C. ①⑧/②⑤⑦/③④/⑥⑨/⑩
D. 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
【答案】C
【解析】①判断句,“……乃……也”表判断。
译为: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②状语后置,应为“此心之所以于王者合,何也”。
译为: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③省略句,应为“还军(于)霸上”。
译为:军队退回到霸上。
④省略句,应为“(您)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于)项王”。
译为:您第二天不可以不早一点前来向项王请罪。
⑤状语后置,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
译为: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⑥宾语前置,应为“未尝技经肯綮”。
译为:不尝去碰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
⑦状语后置,应为“因于坐击沛公”。
译为:趁机在坐席上击杀沛公。
⑧判断句,“为”表判断。
译为: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
⑨宾语前置,应为“大王来操何”。
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⑩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为: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
2.下列画线词结实错误的一项是()
A. 山不厌高厌:满足
B. 人生几何几何:多少
C. 青冥浩荡不见底青冥:天空
D. 惟觉时之枕席觉:睡脚
【答案】D
【解析】D项,句意为: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
觉:醒。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
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B. 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
C. 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D. 选文对孔子的描绘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十分了解的形象。
【答案】B
【解析】B.“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错误,从全文看,公西华也想参与国家大政,不过讲得谦虚一点儿罢了。
二、默写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4.(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规律和新旧交替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论语》十二章》中阐释学习与思辨二者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峨眉山月歌》中明写月映满江的美景,暗写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解析】(1)根据“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规律和新旧交替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可推知答案,注意“残”的正确书写。
【答案】(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2)根据“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的诗句”可推知答案,注意“寄”的正确书写。
【答案】(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3)根据“阐释学习与思辨二者辩证关系的句子”可推知答案,注意“罔”的正确书写。
【答案】(4)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解析】(4)根据“明写月映满江的美景,暗写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可推知答案,注意“羌”的正确书写。
5.(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杜甫《登高》中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己客居他乡、多病孤独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勇于承担责任。
【答案】(1)“离骚”者, 犹离忧也
【解析】(1)由“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可推知答案。
注意“忧”的正确书写。
【答案】(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2)由“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己客居他乡、多病孤独”可推知答案。
注意“作”
的正确书写。
【答案】(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解析】(3)由“表明了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勇于承担责任”可
推知答案。
注意“弘”的正确书写。
6.(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鸿门宴》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学生不
同的性格特点。
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6.(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
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
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答案】(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解析】(1)根据“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哂子路的原因”可推知答案,注意“让”的书写。
【答案】(2)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解析】(2)根据“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推知答案,注意“拔”的书写。
【答案】(3)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解析】(3)根据“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可以看出”可推知答案,注意“俟”的书写。
【答案】(4)浴乎沂, 风乎舞雩
【解析】(4)根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美丽动人的景象”可推知答案,注意“雩”的书写。
【答案】(5)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5)根据“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可推知答案,注意“庠”的书写。
7.(1)荀子的《劝学》善用对比论证,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
因为心思浮躁,与蚯蚓用心专一形成鲜明对比。
7.(2)在《次北固山下》中,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了自然理
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句意境相似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1)根据“因为心思浮躁,与蚯蚓用心专一形成鲜明对比”可推知答案,注意“螯”“鳝”的正确书写。
【答案】(2)海日生残夜, 江村入旧年
【解析】(2)根据“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了自然理趣的句子”可推
知答案,注意“生”“残”的正确书写。
【答案】(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3)根据“‘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句意境相似”可推知答案,注意“酹”的正确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8.(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8.(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8.(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 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
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 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
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 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
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 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
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答案】D
【解析】(1)D项,表述错误。
原文最后一段说“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
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
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可见,“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而不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答案】C
【解析】(2)C项,于文无据。
作者并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
系在一起”的看法,而是通过对穿山甲身上丰富微生物的描述,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
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的论述,文中从未提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微
生物和疾病的看法。
【答案】A
【解析】(3)B项,“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
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可知,“我们死亡后”,微生物并不会立即
消亡,而是会消化我们。
C项,“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它们身上的
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可见,遵循相同规律的不一定
就是同一种微生物。
D项,“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
只说“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
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并无“损害人体的健康”的说法。
故选A。
【答案】B
【解析】(4)根据“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
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
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
在我
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
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可知,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与
微生物关系十分密切。
A项,“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认为细菌是生命的本体,是主导,不符合该观点。
B项,“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体现了微生物与动物关系密切的特点,符合该观点。
C项,“‘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
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强调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不符合该观点。
D项,“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
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强调微生物作用于人体内部的有
益作用被人们忽视,不符合该观点。
故选B。
9.(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9.(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9.(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经典的确认基于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
更加完善和实用,这是对文学经典进行重构的必要前提。
B. 文学经典化过程也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过程,通过增补和删除去旧纳新,保障经典
的质量,实现与历史的同步。
C. 针对现在或过去,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就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就可
以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就可以得到保障。
D. 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答案】D
【解析】(1)A项,缺少条件,原文是“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
B项,曲解文义,“文学经典化过程也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过程”说法错误。
原文第一段说“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而文学经典化过程不只限于文学经典的
重构过程。
C项,“就可以”的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答案】B
【解析】(2)B项,“先立后破”错误,是“先破后立”。
【答案】C
【解析】(3)C项,“东西方”说法错误,以偏概全,这只是布鲁姆和作者的观点。
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0.(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0.(2)请用三个句子解说造礁珊瑚呈现黄褐色的原因,三个句子要构成递进关系。
总共不超过70个字。
【答案】(1)①那里的珊瑚多为黄褐色, ②是其体内虫黄藻的功劳, ③也供给珊瑚虫
生长使用
【解析】(1)①处,依据后文“因为近海是造礁珊瑚的地盘,黄褐色套装是造礁珊瑚
的标配”可知,所填内容应与珊瑚的颜色有关,结合“黄褐色套装是造礁珊瑚的标配”分析,近海珊瑚的颜色应为黄褐色,因此横线处可填“那里的珊瑚多为黄褐色”之类的句子。
②处,依据前文“造礁珊瑚的珊瑚虫本身近乎透明,之所以呈现黄褐色”,后文“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可知,横线处应引出“虫黄藻”,因此可填写“是其体内虫黄藻的功劳”之类的句子。
③处,依据前文“而它生产的有机物和氧气”,后文“权当交了‘房租’”可知,语境是说虫
黄藻生产有机物和氧气给珊瑚,因此横线处可填“也供给珊瑚虫生长使用”之类的句子。
【答案】(2)①造礁珊瑚呈黄褐色是因为珊瑚虫呈黄褐色。
②珊瑚虫呈黄褐色是因其体内的虫黄藻呈黄褐色。
③虫黄藻呈黄褐色是因其体内光合色素的颜色是黄褐色。
【解析】(2)结合“严格说来,造礁珊瑚的珊瑚虫本身近乎透明,之所以呈现黄褐色”
分析可知,珊瑚的颜色取决于珊瑚虫的颜色,据此可概括为:造礁珊瑚呈黄褐色是因
为珊瑚虫呈黄褐色。
结合“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直径只有微米级别。
它体内配备
‘光合色素’,有光就能通过光合作用过‘自养’生活,这种光合色素呈现的颜色就是黄褐色”“虫黄藻是能独立生活的,但它更愿意做珊瑚的‘房客’”分析可知,黄褐色的虫黄藻
住在珊瑚虫体内,使得珊瑚虫呈现黄褐色,据此可概括为:珊瑚虫呈黄褐色是因其体
内的虫黄藻呈黄褐色。
结合“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直径只有微米级别。
它体内配
备‘光合色素’,有光就能通过光合作用过‘自养’生活,这种光合色素呈现的颜色就是黄
褐色”分析可知,黄褐色是虫黄藻体内光合色素呈现的颜色,据此可概括为:虫黄藻呈
黄褐色是因其体内光合色素的颜色是黄褐色。
注意要按照逻辑递进的顺序组织,注意
字数的限制。
2023-2024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
1.比较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奉宣室()何年③老当()壮
②处涸辙()犹欢④穷且()坚。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答案】C
【解析】①介词,在;②连词,相当于“而”;③④副词,“更加”;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悭吝罪愆阡陌签署潜移默化
B. 嗜好谥号侍奉螫针恃才傲物
C. 窠臼缂丝咳嗽磕绊恪尽职守
D. 狙击矩形遽然龃龉织席贩屦
【答案】B
【解析】A.分别读作:qiān,qiān,qián;
B.都读作:shì;
C.分别读作:kē,kē;
D.分别读作:jū,jǔ。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就是“表奏”,又称“表文”,是中国古代下级呈给上级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表中可以有陈述、请求、建议。
B. “敕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
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称。
C. 御史,春秋战国时期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
秦时有纠察弹劾之权,汉以后,御史职责则专司纠弹。
D. “舍簪笏于百龄”中的“簪笏”是指代官职,其中“簪”是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是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答案】C
【解析】C.“秦时有纠察弹劾之权”错,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
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①________,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
其实,②________。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③________,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
固定的。
【答案】想变成什么颜色, 事实并非如此, 是需要外在条件的
【解析】语段的话题是“变色龙变颜色”,传统观点认为,变色是动物的主观愿望,科
学证明,变色需要有外在条件。
①处,是人们的错误的看法,即变色龙变色不需要条件,根据下文“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可知,应填“想变成什么颜色”之类的内容。
②处,“其实”引出转折的内容,根据下文对上文“根深蒂固的看法”的否定,可填“事实并非如此”之类的内容。
③处,对下文“温度”“光线”进行总结,可填“是需要外在条件的”之类
的内容。
三、默写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5.(1)《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魅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
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
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1)根据“侧面描写箫声魅力”可推知答案,注意“嫠”的书写。
【答案】(2)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解析】(2)根据“写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的心态”可推知答案,注意“苟”的书写。
【答案】(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解析】(3)根据“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
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可推知答案,注意“祗”的书写。
6.(1)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表达了生命之思,以“_______________”表达生
命渺小之叹,以“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自然永恒生命的羡慕。
6.(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文帝刘义隆之所以北伐是想取得“_______________”的功绩,但是其结局却是“_______________。
6.(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蜀道高险,让人听而变色;又用“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蜀道高险,让人望而兴叹。
【答案】(1)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1)根据“借客之口表达了生命之思”“表达生命渺小之叹”“表达对自然永恒生
命的羡慕”可推知答案,注意“渺”“粟”的正确书写。
【答案】(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2)根据“宋文帝刘义隆之所以北伐”“其结局”可推知答案,注意“胥”“仓”的正
确书写。
【答案】(3)使人听此凋朱颜, 侧身西望长咨嗟
【解析】(3)根据“写蜀道高险,让人听而变色”“写蜀道高险,让人望而兴叹”可推知答案,注意“凋”“嗟”的正确书写。
7.(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一句,诗人用传神之笔描写出劲厉秋风摧叶折木,一派萧条的景象,“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大江奔涌动荡的非凡气势。
7.(2)《劝学》—文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例子设喻,引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
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7.(3)在《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告诉人们在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蕴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1)根据“劲厉秋风摧叶折木,一派萧条的景象”“大江奔涌动荡的非凡气势”可得出答案。
注意“萧”的正确书写。
【答案】(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2)根据“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可推知
答案,注意“博”的正确书写。
【答案】(3)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析】(3)根据“白居易告诉人们在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蕴的
名句”可推知答案。
注意“幽”的正确书写。
8.(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并起承上
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采用对比手法,写秦的统治者取得财富时一分一毫也不
舍弃,使用时随意挥霍,残民自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屈原在《离骚》中叙述自己的选择时说,他之所以委屈心志、抑制感情,并且“_______________”,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_______________”才是为古圣先贤所称道的做法。
【答案】(1)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解析】(1)根据“描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并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诗句是”可推知答案,注意“瀚”的正确书写。
【答案】(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解析】(2)根据“采用对比手法,写秦的统治者取得财富时一分一毫也不舍弃,使用
时随意挥霍,残民自肥的两句”可推知答案。
注意“锱”的正确书写。
【答案】(3)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解析】(3)根据“叙述自己的选择时说,他之所以委屈心志、抑制感情,并且……,
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才是为古圣先贤所称道的做法。
”可推知答案,注意“攘”的正确书写。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9.(1)根据文意,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①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②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9.(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她一手提着……下端开了裂)能否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放
着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为什么?
9.(3)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对塑造鲁四老爷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祥林嫂陷入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临死亡。
②祥林嫂怀疑魂灵的存在,问题即将被证实,内心产生希望。
【解析】(1)理解这两句话的含意,重点是揭示其关键词语的隐含意思:为什么像是“木刻”的?又为什么“忽然发光了”?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作答。
【答案】(2)不能改。
因为“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把它们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解析】(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她一手提着……下端开了裂)为变式句,把定语提出
来放在后面,是为了突出和强调。
如果改为题干中的常式句,就没有强调的意味了。
【答案】(3)这是一个保守、反动的理学监生的书房。
大红的“壽”字和祥林嫂的死形
成对照,“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形成鲜明对照,这样言行不一,对鲁四老爷起到嘲讽批判的作用,有力地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保守和反动。
【解析】(3)这是典型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因素,也是人物性格
的外在反映。
结合书房的特点和鲁四老爷的性格特征分析即可
10.(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0.(2)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0.(3)本文初稿时标题为“乡音”,定稿标题为“小巷深深”。
标题修改后有哪些好处?
请简要分析。
A. 文章对卖馄饨的汉子的肖像描写,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其脸上的
皱纹又深又长,给人沧桑之感。
B.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手表指针比喻成剪刀,既形象地写出汉子为谋生
工作到凌晨的辛苦,又引出下文。
C. “扁担两头挑着五张嘴哩”一语生活气息浓厚,道出了汉子收入来源唯一而家中人口
又多的困窘,也回答了“我”的疑问。
D. 卖馄饨汉子的人生际遇,引起了“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我”鼓励汉子积极面对生活,临别充满希望。
【答案】C
【解析】(1)C项,“收入来源唯一”原文没有依据,从这个句子乃至全文都看不出卖馄饨是唯一收入来源。
【答案】(2)①营造出宁静、祥和而又温馨的氛围,暗合作者遇见老乡倾心长谈后的
愉悦心境。
②照应文章标题,并与开头的景物描写相映衬,为全文增添诗情画意。
③表达了对人才能够有用武之地的期盼。
【解析】(2)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回答,具体到结构情节、内容
主题、人物形象、读者的阅读效果等角度作答。
本题文章的结尾是环境描写,所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