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人教版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人教版新课标
提问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得出结论。
那些停留在“是什么”上的问题,可以说,很难启发学生的认识、理解及思维能力。
教师应在吃透文章内涵、领会文章意图的基础上,过滤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精心设计“为什么”这类具有思考价值的实质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励学生尝试。
提问要着眼于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的主题是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重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说结尾,菲利普夫妇决定从哲尔赛岛返回时,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碰到他。
请引用课文说明,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局?”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而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理解尚属肤浅,个别也有深刻的:认识到菲利普夫妇只认钱,没有亲情。
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了造成如此结局的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钱和于勒的穷,其根本原因在于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此问题的设计,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
这种从结局入手溯本求源的探究课文,有利于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提问要着眼于文章巧妙的构思艺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它们强烈的求知欲。
我在教学《变色龙》时,提出“小说的主人公是奥楚蔑洛夫警官,内容写的是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案件的过程,但文题却是《变色龙》,这与中心相符吗?”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深入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警官奥楚蔑洛夫根据小狗主人的变化而改变”的线索来安排结构。
回答这种牵动全局的问题,尽管有一定难度,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提问应启发学生通过思考有所发现,使他们因此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
《故乡》中鲁迅在文后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学生对这一富有哲理的句子,往往不容易一下子理解。
可以抓住这句话中的“路”和“希望”之间的关系提问:这里说的路,只是简单的指地上的路吗?它比喻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比喻人生之路,社会之路。
进而问:“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明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认识到:希望是靠人们的共同奋斗才得以实现的。
提问使
学生思而有所得,从中可以尝到钻研、探究的快乐。
提问应让学生自己根据提问去探幽寻微,解决问题。
有教师执教《孔乙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深入研讨:作者是怎样通过“手”的描写来表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的?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带动了全篇课文的教学。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体味到:孔乙己的手极富个性特征,有其独特的用途:第一,蘸酒写字,第二,偷窃东西,第三,书写服辩,第四,代脚走路。
作者用了细节描写,穿插叙述、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让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走向死亡的工具,从而深刻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此问的设置,切入点选择巧妙,足以引起学生对细节描写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