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西北乡村信息传播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中国西北乡村信息传播现状
摘要: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果农信息调查为例,试析西北地区乡村信息传播的现状和发展,对优化西北地区的媒介生态和乡村社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西北地区;乡村传播
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这一地区农村人口多,贫困人口比例大,城市化水平低,发展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整体媒介生态媒介数量少、传播乏力、受众媒介素养低。

中国乡村传播学的学者们试图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对阻挠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顽疾开刀。

一、乡村传播学与西北地区农业信息传播
2004年,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副院长的南长森教授组织了一次针对农村信息传播现状的调查,总共发放近1000份问卷,对关中“一线两带”果农信息需求及传播现状做了调查。

对比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方晓红教授所做的“苏南农村与大众传播媒介调查”的结果,透射出西北地区乡村信息传播总体特点为:媒体接触率偏低、媒体选择稳定、偏向娱乐信息等,而对于三农信息传播,现状并不乐观,对比我国东部地区,呈现出极其显著的地区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近七成的农业大国,农村现代化与乡村传媒现代化,乃至全国现代化休戚相关。

一方面西北地区地理生态呈现出农业人口比重大、文化层次低、贫困人口比例大、信息选择能力差的宏观传播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据我们调查,多数农村人口普遍反映“三农”信息传播乏力,可依赖媒介少,且有效信息严重匮乏的状况,已经成为不争事实。

甚至这样的媒介生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国乡村整体传媒生态的畸形,即所谓在宏观“城乡二元结构”框架中的乡村农业信息传播“缺失”。

“传媒生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传媒系统之间及其传媒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结构、功能的相互制约与调控机制。

用媒介生态的整体观、平衡观、互动观、循环观、资源观等理论来考量农村传播是一条新颖的途径,有利于我们站在更高视角,全面、客观地看待农村传播现状并提出有效对策,使农村传媒结构优化、传媒功能有效实现、传媒资源与环境合理配置,达到农村传媒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的互动效果。

反观今日的中国城市媒介系统,其发展速度之迅猛、程度之宽广,已使乡村信息传播难以望其项背。

基于此,中国广播学会副会长张震华曾撰文批评说:“当前,媒体的资源配置和频道、频率、版面、人力、物力等等以及工作的着力点、开掘点同国情之间存在着明显错位和倒置现象,绝大多数媒体都把主要对象和市场集中在城市,虽然整个国家远未实现城市化,但媒体却单独的率先城市化了。


中国目前在经济发展版图中划分了三个级别,作为象征落后的传统代名词——西北地区,多为农村、牧区、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地区绝大部分是自然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山区、高原、偏远荒漠地区和地方病高发区。

恶劣的自然条件、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各种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另据2002年中国农村贫困专题研究报告,随着新世纪扶贫工作的不断开展,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贫困人口人均收入逐渐增加。

但在全国3000万绝对贫困人口中,有50%的人口分布在西部,其中,57%的人口分布在固定贫困县中。

经济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西北乡村各种事业发展的瓶颈。

乡村人群对于信息的需求、农业信息接触率与其自身经济收入是呈正比态势,这样中国西北部地区乡村信息传播普遍乏力的总体状况就不言而明了。

西方传播学者伦纳和施拉姆在《开发中国家的传播与改变》(Communication and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一书中认为媒介接触程度是形成现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接近传播媒介的个人或村落,要比那些不接触传播媒介的个人或村落更有现代的态度,更积极,以及更趋向于担任一个现代的角色,现代化的预兆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暴露程度之间关系密切。

”荷马保(Allan Holmberg)在科鲁安底斯山村落的研究发现“解决山区落后的主要方法是为村落引进外界的生活、态度与知识,而收音机、报纸和影片是最有效的工具。

”可见,国外传播学学者早就注意到媒介传播信息对于改变媒介生态环境(甚至可认为等同于农村社会环境)的巨大作用了。

其实,媒介自身的发展是与媒介生态的优化成相辅相成的关系的。

文学中时常用“闭塞”作为“落后”的并列短语,充分表征了信息开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从陕西关中地区果农信息调查看西北地区乡村信息传播现状
2004年10月,笔者参与了陕西师范大学校级重点课题《关中“一线两带”果农信息需求与媒介信息传播调查研究》的实地调查。

课题组选择了正在召开一年一度农博会的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杨凌和中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周至县作为调查地点,共发放调查问卷近千份,调查涉及农民人次逾千人。

根据对回收问卷的信息整理,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关中果农对三农信息的媒介接触率的前三强及排名为电视、广播、报纸
1.电视是关中果农信息接触率最高的媒介信息载体。

百人每天接触率越过80%,另根据个人媒介接触频率排行,电视是报纸、广播、杂志、图书、网络的数倍,是当仁不让的“NO.1”。

另外,电视也是覆盖人群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经济水平层次最广的媒介。

2.广播是广大果农获取市场信息、果品信息、政策信息的第二大媒体。

广播因其接收设备简单、接收机动性强、传播距离远、多制式(即广播频率资源丰富,调幅、调频、立体声、数字压缩技术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广播信息传输质量)、非独占性(即对听觉、视觉、肢体要求等不完全占有)等特点,在广袤的乡村优势明显。

而关中果农广播听众年龄结构偏向40岁以上人群,文化层次相比较电视、报纸的媒介居中,经济水平一般。

3.报纸对果品大户而言,是最具稳定性、长期性的青睐媒介。

虽然媒介接触率比重最小,但受众普遍呈年轻化、经济水平稍高、文化层次比较高的特点。

下面是关中果农在媒介选择与年龄状况、文化层次、经济水平三者关系上,呈现出来的总体状况,如表1:
(二)关中果农信息选择总体表现出知识型信息需求直线上升
比较上世纪90年代初乡村信息传播状况调查偏重娱乐化情况有所下降(1992年中央电视台全国调查显示观众接触电视目的的次序为:娱乐、报道、知识),知识型信息需求上升势头增强,显现了现代果农在新时期经济体制下渴望走向信息开放、公开的心理诉求。

从此变化上看,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