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湿陷性黄土地基判定与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少于20个,且与清表后原地面测点吻合);
2、冲击碾压10遍、15遍、20遍、30遍后随机取6处,分层检验土的密度、含水量(分层为清表以下20cm、50cm、80cm);
3、冲击碾压20遍、30遍后取代表性位置2处,分别检验湿陷性系数(分层为清表
以下20cm、50cm、80cm);
4、冲击碾压分别在10遍、15遍、20遍、30遍后,随机取6处,进行地基承载力检
测(采用轻型动力触探仪);
5、按不同冲击碾压遍数,将检验结果列表示出,得出以下曲线:
1)冲压遍数与沉降量关系曲线
2)冲压遍数与压实度关系曲线
3)冲压遍数与贯入量关系曲线
4)干密度与湿陷系数关系曲线
三)试验段结论:达到设计要求湿陷性指标和压实度的最优冲击碾压遍数;合适的
冲击碾压工艺;合适的质量检验方法和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
二、施工常规检验
1、冲击碾压前,在作业段中(300~500m)取代表性土样1处,测定土的液塑限(确定土名)、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2、冲击碾压完成后,随机取6处,分层检测压实度(清表以下20cm、50cm、80cm),相邻位置做地基承载力检测(采用轻型动力触探仪)6处(测深90cm);取1处,分层检
测湿陷性系数(清表以下20cm、50cm、80cm);
3、每个作业段完成后,应评定分层压实度(或贯入值)和湿陷系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处治检测与评价
一、试验段
一)强夯前准备工作
1、根据设计提供的典型地质路段,选定400~800m2的试验区(明示区域界限);
2、清表、整平,检测地面高程(每个分区检测样本应不少于20个);
3、根据强夯机械性能,第一、二遍选择不同的单点夯锤与落距组合实施夯击,不同
组合夯击的施工区域应图示清晰;
二)检测参数及频率
强夯处理前应准确确定原状土检测点位和强夯处理后的检测点位,强夯处理后检测点位必须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中心且不能与处理前检测点位重合。
1、强夯处理前
1)取代表性试样1处检测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和液塑限,土层有变化时增加检测频率;在该点地表1m内按易溶盐取样规则分层取样检测易溶盐;
2)取1处位置按不同深度取原状土检测天然密度(密实度)、天然含水量、湿陷性系数(分层取样,竖向间距为1m);
3)检测地基承载力直至穿透黄土层;
2、强夯处理后
1)满夯夯击完成并整平后,检测地面高程(每个分区检测样本应不少于20个,且与清表后原地面测点吻合);
2)在选定点位不同深度处检测密度(含水量)、湿陷性系数(分层取样,竖向间距为1m);
3)在选定点位不同深度检测地基承载力;
三)试验段结论
1、不同夯击区域选定的锤重、落距、夯击能;
2、不同试验区域一、二、三遍平均夯击次数及满夯后平均沉降量;
3、强夯前后的试验检测数据汇总分析,按设计要求处理深度和标准对强夯加固效果进行判定,确定达到要求湿陷处理深度时的合理夯击能、最佳夯击数、夯沉量、密实度和承载力。
(汇总表可参照附表格式)
二、施工常规检验
强夯处理前应准确确定原状土检测点位和强夯处理后的检测点位,强夯处理后检测点位必须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中心且不能与处理前检测点位重合。
1、强夯施工前
1)在施工区域检测整平后地面高程,检测样本应不少于20个;
2)取代表性试样1处检测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和液塑限,土层有变化时增加检测频率;在该点地表1m内按易溶盐取样规则分层取样检测易溶盐;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3、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6、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