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三政治必修4《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测试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三必修4《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测试含答案
1、(江苏卷.25)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

由此可见(B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2(天津卷、4).天津市蓟州区的郭家沟,东临梨木台、西邻九山顶,以前主要靠种庄稼,村民收入不高。

后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升温,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展旅游精品村建设,请专家对村子进行规划,提升改造农家乐,吸引来大量游客,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

郭家沟的成功转型表明(D )
A.专家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C.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D.科学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顺应市场需求
3、(全国卷Ⅲ.2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A )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江苏卷.2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

材料告诉我们( B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5、(江苏卷.28)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

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

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

由此可见(C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6、(天津卷.6)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

有诺贝尔委员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

这说明(C )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7、(海南卷.2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开展研学旅行的认识论依据是(C )
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用
②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
③直接经验是验证间接经验正确与否的标准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海南卷.22)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上述论断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有(D )
①认识的真理性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认识的真理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
③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
④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江苏卷)25. 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

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

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年8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

这表明(D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
D.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10、(天津卷)10.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

专家依据发现陶人的区域、供奉的房间以及服饰佩戴,确定这尊陶人的身份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将其称为“中华祖神”。

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A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
B.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
C.人的认识受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的制约
D.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11、(全国卷I)21.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

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B )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全国卷II)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

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

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道理是(B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全国卷III)23.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

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B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江苏卷)28.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

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

由此可见(D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5、(北京卷)28.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国”。

“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解释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

医学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开展,这表明(C )
A.人类意识来源于可观对象,他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D.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把戏曲送进乡村,不仅能够满足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可以为戏曲的生存和传承培养土壤。

以往不少地方送戏下乡就是请演出团体到村里进行表演,演了就走,这种“政府派戏”资金花了不少,群众还不一定喜欢看有时间看。

2017年,乙县决定变“政府派戏”为“群众点戏”,首先成立了专家评审团,群众观学团,投票和节,下乡演出前把节目单和调查问卷发到相应村里,让村民对演出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建议并合理吸纳,如在地方花鼓戏的基础上增加青年村民喜欢的流行歌曲和乐器演奏等,演出结束后再次向村民征求意见并加以改进,渐渐地,看戏的观众多了、掌声多了,年轻人多了。

中央发布的《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进乡村制指出,到2020,要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戏进乡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

专家指出,比“送戏下乡”更难的是“种戏进乡”。

从当地乡村挖掘和培育地方戏曲后备人才,帮助村民组建自己的戏曲团队,与时俱进开展创作,才能让戏曲永久扎根乡村,留在乡土。

运用一切从实际发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Z县变“政府派戏”为“群众点戏”的合理性(12分)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经过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往的派戏没有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结果群众未必喜欢看。

Z县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调查研究找准当地农民对戏曲内容、形式、时间的真实需要,并据此变派戏为点戏,符合农民主观需要和农村客观条件,让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3+3+6=12分)
17、(全国卷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

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制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培育“量质提升”稻种的公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

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1)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12分)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

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有不断取得突破。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8.(2016江苏单科卷37)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部署。

从2009年开始,机器人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内外从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再次引起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

如果智能机器人全面超越人类智能,人类最终面对的是友好的合作伙伴还是企图控制人类的对手?如果智能机器人被滥用,对人类带来的潜在危险又会怎样?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3)某班同学就“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否可控”展开辩论,如果你作为辩论的一方,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
【答案】:内容要点:
正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可控的。

主要理由: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不断提高科技水平,防范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各种风险。

人类可以通过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促进智能机器人市场的健康发展,以造福人类。

反方观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是不可控的。

主要理由: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智能机器人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导致风险不可控。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市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做出违背道德和违反法律的行为,导致风险不可控。

19.(2016全国新课标III丙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

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12分)
【答案】: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受主客观条件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

(4分)根据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扔坚持不懈。

(3分)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3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