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构成设计的造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龙”构成设计的造型分析
作者:王村杏孙立新
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10期
王村杏
孙立新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与精神图腾,在封建时代,它象征着不可触逆的神圣皇权,在当代中国,它代表着尊贵与祥瑞,是少数几个被广为应用的吉祥纹样之一。
遗憾的是,当代
我们对“中国龙”的视觉传达,大多受到传统龙形、龙迹、龙纹的形象束缚,始终保持着传统
的视觉惯性,束缚了我们对“龙”的想象。
本文以平面构成理论为指导,探讨“中国龙”创新造型的构成设计,通过对布莱恩·科林斯、韩秉华等设计大师代表作品的深入解析,归纳平面构成设计在“中国龙”造型设计中的创
新应用与发展变化。
在此基础上,探讨个性化、流行化的视觉构成元素在“中国龙”平面形象
设计中的融会贯通,目标打破传统视觉惯性,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龙”颜,实现对千年“龙”文化最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平面构成原理在“中国龙”创新设计中的作用
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时尚龙颜,说易行难。
难点有二:其一,究竟怎样的造型风格能够与
时代的审美特征契合?其二,要怎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和谐?
带着上述疑问,我们来看日本设计大师是怎样解决此类问题的。
“日本设计之父”龟仓雄策,把日本传统的理性的设计美学与欧洲的构成主义美学联系在一起,发现共性,并在日本传
统的象征性符号中加入西方构成主义的元素,显示出现代化和民族化相融合的特点,既有国际
认同的基本视觉因素,同时又呈现典型的日本民族特征。
1946年东京奥运会标识、海报、视觉
传达系统等设计项目,充分展现了国际主义风格与日本民族性内容相结合的可能性。
而另一位
设计大师,田中一光先生,经常采用日本传统的绘画、戏剧场景、脸谱等作为装饰动机,把高
度民族性的装饰主题纳入方格网中,即显得理性统一,又富有韵味。
这两位大师的创作手法,为千年龙颜的时代性再创造指出了行之有效的设计思路。
中国当
代平面设计师是在以西方设计艺术理论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而构成设计是贯穿整
个西方设计艺术的基础,它倡导对基础造型要素进行科学化、理性化的分析与研究,发掘各要
素之间的构成关系和形式美法则,将客观事物的本质要素抽象出来,按照美学规律重新解构、整合,创造出新的理想形态及组合方式。
以此为依据,中国龙也同样可以被解构为点、线、面,例如龙鳞、龙睛、龙的爪尖等可视为点,而龙身、龙发、龙须等归纳为线。
设计师则根据自然
界的审美法则,将这些点、线、面,进行抽象的艺术加工与重新组合,进而形成令人耳目一新
的龙颜。
而现代构成主义的艺术风格之所以能够与时代审美特征相契合,最重要的原因是由其
简洁而抽象的造型风格所决定的。
需要补充的是,随着艺术理论的推进,平面构成设计也产生了明显变化。
传统的平面构成
设计把研究对象完全锁定在纯粹的二维形态上,而“现代平面构成设计思想把平面构成组合视
为立体构成组合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增加了对空间结构、色彩和肌理等综合因素的分析与
应用。
本文研究侧重于“中国龙”的造型设计分析,对色彩、肌理暂不涉及。
二、传统平面构成思想在“中国龙”造型中的应用
参观2012“龙行天下”设计展,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钟情于平面构成的艺术
手法并将其运用于“中国龙”这一设计题材中,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传统平面构成艺术手法的
表现潜力。
例如:美国设计师布莱恩·科林斯成功运用单纯点、线、面构成所塑造的一条热情奔放的“拉丁风中国龙”(图1),准确而抽象的传达出了“中国龙”的性格特征。
简要分析如下:
从造型的角度,设计师对点、线、面的运用比较自由随性,不拘谨,多用自由形的点,产
生类似于豹纹的视觉效果;线条的层次分明,变化虽多,却不失秩序感;点、线、面的结合兼
顾了对比、变化、调和、统一的审美规则,整体韵律感很强,仿佛龙是活起来的。
美中不足的
是龙头的形象有点像“狮头”,却很有幽默气息,再加上跳跃的色彩,成功地将热烈奔放的拉
丁风格融入设计造型中。
这是一个西方设计师对中国龙充满幻想的解读。
从画面构成的角度,造型整体结构简洁明快,龙首、龙身、背景,主次分明。
龙身内部的
变化虽多,却有明显的秩序感,因为设计者在龙的身体里建立了“骨格”。
“骨格”是构成图
形的骨架和格式,将造型元素有规律地放置于骨格中,达成很好的整合效果。
此外,作者刻意
减弱了龙尾部分的装饰效果,采用简洁的回字形设计,明显弱化了下半部分的视觉冲击力,通
过上重下轻的视觉效果成功塑造出升腾的动势。
由此可见,作者在结构关系的细节处理上还是
非常严谨而理性的。
综合上述分析,布莱恩·科林斯的“拉丁风中国龙”展现了点、线、面构成的丰富传达能力,作品造型既感性又喜庆,富含时代气息,兼顾了东西方现代人的审美品位。
其实,早在上
世纪九十年代,著名香港设计师韩秉华先生曾做过类似尝试,通过最单纯的点、线、面的组合,塑造出了令时人耳目一新的“中国龙”形象(图2)。
从造型角度分析,作品风格接近写实,原形依稀可见。
点、线、面的造型非常严谨、规范,线条排列一丝不苟。
龙身粗壮的线条,衬托出线条的纤细灵动,线型变化也被刻意减少,以保
证画面的整齐有致。
这些都显示出了创作者良好的梳理能力和对整体感的从容把控。
从构成角度分析,整个画面的稳定性与平衡感无可挑剔。
龙的主体形象位于中轴线的左侧,画面右侧则相对较空,于是作者在画面右上角布置了三条倾斜的曲线和一个小的三角形,以吸
引读者的视线,为右上角力量的缺失“添砖加瓦”。
此外,红白相间的点(是珠子的形象)的
设计,是为了纠正读者视线的重心,使之不会过分向画面左侧倾斜,这个点就是整个画面取得
平衡的关键。
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了多个大小、形状不同的几何形状分置于画面四个边框处,有效支撑起了整个画面
综合上述分析,韩秉华先生对传统平面构成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他创作的几何龙形,
是对传统平面构成较为理性和规范的诠释和运用。
代表了那一时代的一类创作风格。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情感需求上升,龙的理性化造型和感性而热烈的
龙颜相比,显得太过严肃了。
然而,上述两个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从不同的视角传递出了平
面构成艺术手法在“中国龙”主题创作中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具体的应用手法,值得借鉴。
另
一方面,二者在不同程度上,都表达出了对传统的平面构成思想的遵循,代表着已经发展成熟
了的表现技法,因此具有一定的共性。
于此,所言未尽,在平面构成的新思想指导下,新生设计力量对中国龙的构成设计的探索
仍在前行,虽然还在尝试阶段,却有很多闪光点。
三、空间感在“中国龙”平面构成设计中的探索性应用
2012“龙行天下”设计展中有一类作品,在“二维”的空间里,通过点、线、面的构建、
组合来塑造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中国龙。
这种方法是现代平面构成的设计思想所倡导的,而在
中国龙这一题材中的运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很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
作出分析。
以获奖作品“龙-梦”为例,顾名思义,就是要表达创作者心目中龙的梦幻造型。
梦中云
龙一现,似幻似真,抽象概括的手法的确很适合表现这样的题材。
整条龙的构成元素均为视觉
角度各异的三角形,线条凌厉,按照一定的方向错落排列,塑造出了强烈的空间感和运动感,
凸显龙的形象威严而生猛透视关系比较准确。
在平面构成中融入三维立体的概念,产生了两个
明显的优势:① 空间感的塑造,使得龙的造型更加厚重有力;② 立体造型的视觉冲击,力度
要明显强于纯粹的平面结构。
当然,空间感的塑造要以透视学为基础,如果对透视的把握能力
不强,设计师是无法驾驭这种设计方法的。
另一方面,空间构成法能够营造出现实中无法实现
的“矛盾空间”效果,由于空间结构不合理,而且不容易立刻找出矛盾所在,这样就会使读者
捉摸不定,增加其欣赏的兴趣。
试想,创作一条具有矛盾空间构成的中国龙,该是多么有新意
的尝试。
此外,构成元素还可以与个性化、时尚化的国际流行符号或图案结合,在丰富造型手段的
同时,也能赋予中国龙与时俱进的含义。
例如:最佳设计奖“时代语”就是通过“置换构成”
的手法将龙身塑造成为纵横交错的数据网络,形成了造型新颖的数字中国龙;“变形金刚龙”
则是将几何结构的汽车人的符号与构成形态的龙头相结合,巧妙地将时尚流行元素融入其中,
渗透出时代气息,这种“异形同构法”很符合新时代年轻读者的口味。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被融入的视觉元素都是经过提炼与简化之后的几何形象,与整体艺术
风格非常契合,融入的也很自然巧妙,完全看不出硬性拼凑的痕迹。
如此看来,依据上述方法,
我们可以赋予中国龙百变造型,使之既有国际认同的基本视觉因素,又呈现华夏民族特征,寻
求新时代“中国龙”的视觉定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成艺术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是贯穿一切设计艺术的基础。
运用平面构成的
手法进行图形创造是一个可以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结合“中国龙”这一特殊设计题材,只要
中国人对龙形流变的追求不停止,这一课题就会有持续研究的价值。
而事实证明,借助平面构
成法打造具有时代感的“中国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简洁、抽象的表现风格非常符合现代
人对时尚、与现代感的审美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构成风格的作品,对浪漫与意境的塑造力量
不够,因此,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最后,设计师始终不能忘记,龙形的改造研究不仅仅具
有商业价值,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广传统文化,争取做到真正的“龙行天下”。
* 本文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青年教师自选科研课题资助项目(编号:201125Y)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翔:《千年龙颜,始于设计》,/zlxx/content/2012-
02/24/content_38820_2.htm.
2. 赵殿泽:《构成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3. 李砚祖、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5. 姚云鹤、陈晨、徐波:《构成艺术在鞋类设计中的应用》,载于《皮革科学与工程》2007年第17期。
王村杏: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讲师
孙立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雷
2012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推广交易会隆重举行
“2012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推广交易会”于9月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来自文化部艺术司、各国家艺术院团、部分地方文化厅局、全国各地主要剧院、国内外各类演出经纪公司、主
要文化产业研究机构以及在京各大媒体的代表近3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交易会是“2012
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10年该交易会举办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加人数最多的一届,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国家艺术院团优秀的艺术成果、良好的精神面
貌和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不懈努力。
文化部直属的国家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乐团等9个国
家艺术院团,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其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和推介。
在随后进行的签约仪
式中,9个院团分别与相关单位签约各类演出共800场,签约金额1.4224亿元,均创历次交易
会新高。
目前,“2012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正在首都各大剧场如火如荼地开展。
丰富多彩的舞台演艺、一票难求的销售状况以及积极热烈的社会反响,令夏秋之交的首都演出市场精彩不断、高潮迭起。
本次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是“讴歌伟大时代,艺术奉献人民——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全面展示国家艺术院团的优秀成果,推出优秀剧目和艺术人才,努力打造代表国家艺术形象的演出品牌的同时,更加充分地发挥国家艺术院团在全国艺术院团中的“领头雁”和“排头兵”的积极作用。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表示,近年来,文化部直属国家艺术院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秀新创作品不断涌现,优秀保留剧目持续上演,优秀艺术人才崭露头角,在艺术生产上充分体现了国家艺术院团导向性、示范性和代表性作用。
希望各国家艺术院团都能以这个演出交易平台为契机,与演出界的代表广交朋友,共谋发展,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