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小结及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小结及练习题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痛惜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结果到了成年的时候,仲永在诗词方面没有什么成就,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⑴王安石
⑵(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⑶泯然众人;痛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
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
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2.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盖①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②,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⑦!”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朱熹《与长子受之》)【注释】①盖:如果。
②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③汩:扰乱。
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
⑥忝,辱。
⑦所生:生身父母。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千里从师(________)②夙兴夜寐(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3)朱熹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流露出的感情十分复杂。
结合全文,你能从“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一句中读出这位父亲心中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呢?
【答案】(1)跟随、跟从;早晨
(2)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3)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之情,但是又担心情急之下的昼夜督责影响父子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从”是“跟随、跟从”;“夙”是指“早晨”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然(表转折)、遣(派遣)、汝(你)、汩(扰乱)、专意(专心读书)”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一句,结合上文“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可知,表达了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结合下文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奋学习,有所作为,“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既表达了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又担心日夜监督影响父子之间的感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跟随、跟从;早晨;
⑵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⑶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之情,但是又担心情急之下的昼夜督责影响父子感情。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记住!记住!“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候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②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富,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③。
今舟之至者皆泊提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候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滕候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
(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注】①滕候: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②冲:交通要道。
③虞:忧患。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予发书按图________
②问其作而名者________
③而不逾时以成________
④而功未及就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
②滕候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3)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
从这篇文章中可看出滕子京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4)从欧阳修的《偃虹堤记》中,可以看出滕子京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1)打开;命名、取名;超过;完成
(2)①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
②膝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3)修筑偃虹堤。
(4)①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仍为百姓着想,为民造福。
【解析】【分析】(1)①句意:我打开信看着地图。
发:打开;
②句意: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名:命名、取名;
③句意:如果不耽误时间可以完成。
逾:超过;
④句意为:但还没有功成名就。
就:完成。
(2)①重点词语焉;昔:过去;寓:停泊:则:就;皆。
句意为: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
②重点词语有:才:才华;名:有名。
句意为:膝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3)从“ 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即可得出答案。
(4)由“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滕侯之所为也”可知滕子京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表现了他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仍为百姓着想,为民造福。
由“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滕候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
”写出滕子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故答案为:⑴打开;命名、取名;超过;完成;
⑵①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泊的地方,就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
②膝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⑶修筑偃虹堤;
⑷①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有博大胸襟,被贬官后,仍为百姓着想,为民造福。
【点评】⑴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人,拿着滕候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能写篇记。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城门往西到金鸡提的右边,那边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统,叫偃虹堤。
问来人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提起名字的人,来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候做的。
”又问他修建堤坝的利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州、黔州和蜀地四个地方的交通要道。
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没停治的地方,就都在南岸渡口停泊,那些到州中办事的人就又远又累,而且又常常有遇到风波、船翻淹没的恐慌和担忧。
现在到岳州的船只全部停泊在偃虹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没有危险。
”我问这个提有多大,花费多少人力,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增加二尺,动用工人一万五千五百个,没有超过原定时间就完成了。
”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件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挑选有能力的官吏视察这件事是否可行,反复视察了多次,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认为这件事可行,他们都没有改变我们膝候的主张。
”(我)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记!”
大概深为老百姓考虑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便很精细到位,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
滕候志向高远、富有才华,在当世很有名。
目前正是朝廷用兵、急于招揽人才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任用过。
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知州。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
霞轩能洞箫,遂以萧从。
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
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
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①秋气。
雾消,月中湖水纯碧。
舟沿白堤止焉。
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提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霞轩著白袷衫②,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
画船经提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
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③也。
”
(节选自林纾《湖心泛月记》,有删改)【注】①中:感染。
②袷衫:旧时衣领交于胸前的单衣。
③赤壁之续:苏轼曾与友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今湖北黄冈)之下,其友人中也有一人吹箫,和作者这次游湖情景相似,故有此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③仿佛若中秋气________
④咸止而听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3)【甲】文描写庭下月色与【乙】文写月有何不同?
【答案】(1)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秋日凄清、肃杀之气;皆,都
(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3)【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月光的澄澈。
【乙】文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解析】【分析】(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②句意为:大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③句意为:就像中秋时节。
秋气:秋日凄清、肃杀之气;
④句意为:都停住而听。
咸:皆,都。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但:只是;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蓊郁:郁郁葱葱;乃:才。
句意为: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⑶【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幅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如同纵横交错的水藻、荇菜的画面。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照在庭院里透彻的样子比作积满清水一般,并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随后通过对松、柏影子的描写,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中“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间接地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故答案为:⑴考虑,想到;形容水的澄澈;秋日凄清、肃杀之气;皆,都;
⑵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⑶【甲】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使人感受到月光的澄澈。
【乙】文则运用了白描手法,“雾消,月中湖水纯碧”“堤柳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写出了雾气消退后,湖水和柳树在月色的映衬下形成的美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提炼和鉴赏能力。
解答时,先通读全文,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我吃完饭,和陈家的两个书生霞轩、诒孙也出城泛舟,到湖上游玩。
霞轩会吹洞箫,于是拿着箫去。
月亮升上吴山,薄雾朦胧,水上的一带雾气将西湖从中间划开。
幽暗的火光闪烁,和我们相距大约一丈远的有六七处,都是画船。
洞箫在水的中央开始吹响,声音很小,被风一吹就像硬咽了,凄凉哀怨,湖山回应,就像感染了凄清肃杀之气。
雾气消退,月光下湖水纯绿,小船沿着白提停住。
我登上锦带桥,霞轩于是吹着萧背对着月亮前行。
走入柳树的阴影中,提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树中间缺少柳树的部分才能看到月亮。
霞轩穿着白衣衫,站在月光底下,秋蝉听到萧声,警醒并集体鸣叫,夜景清晰。
经过白堤的画船,都停住而听,有为箫声唱和的。
诒孙回头跟我说:“这是东坡游赤壁的延续。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广既从大将军青(卫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
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汉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合并)
B. 东道少回远(稍稍)
C.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暗中)
D. 固自辞于大将军(固然)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B.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C.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D.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3)下列对“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B.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C.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D.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将军卫青、右将军赵食其、前将军李广都是此次与匈奴作战的汉朝将领。
B. 李广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所以特别想当先锋,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 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
D. 李广是一个不听将令的人,他最终没有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
(5)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③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答案】(1)D
(2)C
(3)A
(4)A
(5)①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③确实应该广开言路,来扩大皇上听闻(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解析】【分析】⑴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D项有误,固:坚决。
⑵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
所以其停顿为: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故选C。
⑶翻译要注意准确把握重点词:辞,告辞、辞别。
其句意为: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
故选A。
⑷B项有误,李广想与单于决一死战,不是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项有误,汉武帝、大将军卫青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右将军赵食其不这样认为;
D项有误,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A项正确,故选A。
⑸①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而:连词,表转折。
句意是: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那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②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固,顽固。
句意是: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情的地步。
③诚,确实、实在。
宜,应当。
开张,扩大。
光,发扬光大。
句意是:(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
故答案为:⑴D;⑵C;⑶A;⑷A;
⑸①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③确实应该广开言路,来扩大皇上听闻(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